父母如何让孩子学会理解他人的想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他人情绪的解释和预测更加准确。他们可以准确地通过身体动作来推断一个人的情绪,并逐渐学会用过去的情景和信息来理解他人情绪,他们开始知道一个人当前的情绪状态可能不是由于现在的事物所引起的。

另外,他们对冲突情绪、混合情绪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开始明白同一件事情可能会激发好几种不同的情绪感受,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例如,在放假的前一天,他们会因为假期而感到高兴,但也会因为和同学分离而感到伤心。

与此同时,他们开始明白自己和别人获得的信息不同,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想法,从而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如果他看到皮球掉进床底下,而父母没有看到,他就知道父母一开始还是会在原来的地方找,找不到的时候才会去别的地方看看。到了这个阶段,当孩子看到别人伤心的时候,会更多地用语言来安慰别人,主动地帮助别人。当他们看到别人开心的时候,也会由衷地觉得高兴。

妈妈网育儿知识专家给父母的建议:

1、教会孩子换位思考:

对于孩子来说,区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想法是比较困难的,父母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指导他们。类似的故事就很好用:有个小姑娘叫苗苗,她很喜欢爬树,但她妈妈很担心她会摔伤,所以她答应妈妈不爬树了。有一天她的好朋友的风筝落在了树上,好朋友找苗苗帮忙,苗苗一开始不肯爬树,最后还是爬上树,帮她取下了风筝。

这时候,父母可以询问孩子,让孩子思考不同人的不同想法:苗苗的爸爸知道她爬树了,会怎么想呢?苗苗的爸爸知道她为什么要爬树吗?苗苗的好朋友知道她为什么一开始不肯爬树吗?

2、多方面启发思考:

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启发孩子思考,让孩子思考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如果有小朋友来玩,就可以问问他:你喜欢玩什么?小朋友喜欢玩什么?如果他也喜欢玩小汽车,你怎么办?你有什么办法可以和他一起玩汽车呢?如果他非得抢你的小汽车,那你该怎么办呢?你可以和孩子讨论不同场合下他人的行为、想法和感受,让孩子多思考自己的选择,学会理解他人的想法,和他人和睦相处。

如何让孩子理解父母离婚?

 

       这位妈妈,来信里能感受你的困惑与焦虑。现在的单亲家庭儿童的心智发展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但是事实上,某些单亲家庭的孩子发展得比普通双亲家庭的还要好。当然,单亲家庭的孩子要发展好需要一些条件。如:孩子的母亲个性独立、开朗、快乐,乐于照顾自己的孩子;母亲要有良好的社会身份与不错的经济收入,居住环境要宽敞一些,这样容易形成孩子与母亲各自的空间;孩子生长的环境(幼儿园、小学等)不歧视单亲家庭的孩子;离婚的父母彼此要宽容、认同,没有相互的怨恨、冷漠与隔绝,双方在孩子面前要维持一种亲情;有一个和睦、扩大的亲友系统,如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舅舅、阿姨等,他们都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父亲要保持与孩子的接触,并承担抚养与教育的责任,让孩子知道自己有父亲。

  你的女儿很小就离开了爸爸,没有与爸爸的亲密感,在孩子心中爸爸只是个象征,也许更像个玩具。建议你和蔼、自然地告诉她父母离婚的事,这样不会给孩子形成太大的心理伤害,当然孩子可能有些缺失感,因为每个孩子都希望拥有更多的东西。在告知孩子离婚事实的同时,要给孩子适当的保证,对她说自己非常地爱她,一定会照顾好她等。讲故事或做游戏,是让孩子接受父母分离比较常用的方法。

  在告诉孩子离婚事实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要有坦诚、平和的态度。重要的不是说什么,而是用什么情绪在说。有的人会表现出很可怜、伤心,或被抛弃的感觉,这样都不可取。

上一篇

1/2

下一页

父母如何教孩子学会争与让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许多家长从小就教育孩子要懂得谦让,但有些家长却发现,自己的孩子遇事总是一味让,尤其是遇到有的孩子很“独”,不懂得与人分享时,自己的孩子往往总是被欺负、吃亏。于是家长们感到迷茫,一味谦让,孩子在社会中会不会不懂得竞争,教育孩子究竟是该“争”还是该“让”?

不霸道也不忍让

强与弱,都是孩子天生就有的性格。无论性格强与弱,都不是孩子的错。关键是,强要强到什么份上,弱会弱到什么地步。调整好这个“度”,教给孩子适度的“争”与“让”,不仅懂得如何对别人“让”,也要学会向他人“争”,表达自己的想法,满足自己的心愿。

争与让都需要勇气

很多人认为:能够向别的孩子提出分享要求的孩子是有勇气的,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但其实敢“让”也同样是需要勇气的,不是每个宝宝都能勇敢地把自己的东西和伙伴分享。一个开开心心和伙伴分享的孩子,他心里的想法一定是:“这是我的玩具,给小朋友玩一会儿,可以交换到更好玩的玩具,而且我的玩具过会儿还能再次回到我手里。”只有当孩子内心充满了安全感,对未来状况充满信心时,才完全不担心会失去,才会有勇气谦让。

谦让不是简单事

对于什么事情都从“我”出发的幼儿来说,“争”似乎是本能,而“让”则需要通过后天学习。谦让是建立在对他人关心和体察的基础上的,这种理解他人的情绪和思想的能力,称为“共情能力”。共情能力好的人,在社会交往中也更成功。爸爸妈妈是孩子最好的“共情对象”,可以让孩子先通过观察爸爸妈妈,来学习感知他人情绪。当宝宝理解了伙伴想分享玩具或食品是什么样的心情时,才能主动做出适宜的谦让行为。乐于分享和被分享,是达成争与让平衡的第一步。

争什么?让什么?

心理学家指出,孩子正确、健康的分享互动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出让和占有,而应该包含三方面的特征:

1.孩子懂得尊重自己的意愿。

2.在满足自己愿望的基础上,能够理解对方的需求。

3.找到解决方案,并达成共赢。

在一个健康的互动过程中,孩子是不以压抑自我需求为代价的,他和伙伴“争”的是自我意愿被充分尊重。然后,体会到对方的情绪,愿意去满足对方所做出一定程度的妥协,“让”出自己的利益,达到共赢的目标。整个过程中,争与让都是发自内心的。

本文Hash:0700a7083d7e28430ab094759322f6723b87eeb7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