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么心理造成孩子爱告状呢?

“妈妈,他不让我玩滑梯!”“爸爸,乐乐今天在幼儿园不听老师话。”经常委屈地来告状,有时还拿别的小朋友的“糗事”来打小报告。遇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妈妈们该怎么办呢?妈妈网育儿知识专家为大家解答如下:

1、爱告状?正常:

心理学家认为,爱告状在3——7岁孩子身上是很常见、很正常的现象。孩子3岁以后,接触的人越来越多,发生人际冲突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多,比如和小朋友闹矛盾了。由于此时的孩子还有很强的依赖心理,所以大多数孩子会采用告状这种言语攻击来从“权威”的父母或老师那里得到支持。

2、为什么要告状?

他受了委屈,想从你这里得到抚慰和帮助。

他对一些规矩、规定特别认真,一旦发现别人违规,就想让你也来评评理。

他想通过告状来赢得你的注意。

他做错了事,想借此逃避责任,免受批评和惩罚,获得心理平衡。

他嫉妒别的小朋友。

3、理他,还是不理他?

孩子爱告状,表明他正在摸索如何处理与人交往时产生的冲突。虽然随着年龄的增长,爱告状现象会逐渐减少,但是父母对这个现象的处理将会影响孩子今后对自我和对人际关系的看法,以及处理人际冲突的能力。

如果你对孩子的告状置之不理,有些问题可能就没办法及时解决。但如果你事事关心,又可能使孩子养成遇事就找大人的依赖心理。特别是,如果你关心不当,可能还会助长他窥视和揭发别人的心理。

你可以怎样做?

先听听孩子怎么说:

抛开你的成见,耐心地询问孩子。比如,发生什么事了?当时的情形是什么样子的?都有谁在?他为什么觉得很委屈?听完孩子的讲述,要先安抚他的情绪,认可他有事情找爸爸妈妈商量的做法。但是,你不能完全听信孩子的话,更不要直接去找对方小朋友或他的父母、老师理论,而是根据孩子讲述中的疑点进一步询问和确认,直到弄清事情的真相。

根据孩子的小心思,区别对待:

如果孩子是为了表现自己而告状,你可以适当地冷淡这种行为,或者鼓励他说出自己的看法,把关注点转移到对事情的分析上。如果孩子是嫉妒别人,你可以引导他看到对方的优点,教他向别人学习,和别人友好地竞争。

最重要的是,教他学会自己解决问题:

当你知道孩子因为什么事告状后,你可以先问问他:“你觉得这件事谁做得不好?为什么?应该怎么做?”还可以引导他换位思考,反思自己的行为,“你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如果你是XX,你会怎么想?”也许聊到这儿,孩子已经不感到委屈了,或者已经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当孩子学会了独立处理问题,以后就不会动不动来向你告状了。

妈妈网育儿知识专家温馨提醒:

1.对孩子的告状不能随便敷衍,这会让孩子感到委屈和无助。

2、既不要完全相信孩子说的话,也不要完全相信他人对孩子的评价,要通过多方交流,了解事情真相,作出自己的判断。

3、鼓励孩子自己面对问题,你只需要在背后支持和观察。

孩子究竟是为什么那么爱时尚呢?

围绕儿童和时尚,确实存在很多忧虑,但按照Pilcher的看法,这种担忧没有必要,“当社会本身在一直变化着,并且在消费和名人效应越来越占主导地位的当下,想要孩子的童年还跟过去一样,有点不现实。”

她认为,应该看看父母为孩子买了什么,听听围绕此类消费所发生的两代人之间的博弈。“有些东西,父母可能并不认同,但是最终他们还是会为孩子买,同时,他们会就穿着场合对孩子做出明确规定,比如,闪闪发光的露肩小背心,只能穿去学校舞会这种有监管的安全场合。”

她还发现,虽说因为家庭的经济背景,孩子对品牌的认知程度会有很大的差异,但有趣的是,孩子们能找到折衷点。Pilcher评论说,“时尚对孩子的影响是多样的,不能忽视来自同龄群体的压力,尤其是同性朋友的影响。”

对年幼孩子的另一个影响,来自于那些他们想模仿的或者想抵制的名人,现在的孩子对好和坏有自己的判断。这样看来,幼儿依赖时装,好像并没那么糟。买时尚服装,可以获得快乐,也是连接同龄人的纽带。年轻人考虑的形象问题多过炫富,虽然消费确实受到经济状况的影响,但很多年轻人青睐的品牌,是商业街上的廉价品。

相反,不参与这种时尚文化的孩子,会被同龄人群排斥在团体之外。关于这点,Pilcher认为,老师在制定校服政策以及父母在商店里跟孩子斗智斗勇的时候,都应该考虑到。

究竟什么才是孩子最好的成绩呢?

2003年9月3日

什么是最好的成绩?

什么是最好的成绩?看到这个问题,大部分人会马上回答:“当然是100分,如果满分是150分,当然是150分,反正得满分就是最好的成绩。”可是你知道吗?世界上还有人不同意你的看法,他们说:“相对自己有了进步,就是最好的成绩!”

我的女儿刚到英国读书时,地区教育部门安排了一位中国人帮助她学习课堂英语,这位老师叫梁乔,在英国居住了将近10年。梁老师与孩子们一起听课,把英文翻译成中文,建立学校和家长的联系。我曾在电话里对她说:“我的女儿英语跟不上,可每天回到家,不是到外面散步,就是和邻居日本小女孩玩。新到一个语言环境,还得上新的课程,她怎么一点不努力?不着急?我说话,她听不进去,请你帮帮我,告诉她,回家多查字典,多背英语单词。”梁老师一听,立即说:“不行!不行!在英国从来不叫学生背单词,父母不叫他们背,学校也不要求,我可不能答应你。你这是中国式的教育,这里不兴。”我们在电话中争论了好一会儿,她怎么也不肯。我很失望,我认为天经地义地学英语应该背单词,却变成了中国特色,不符合英国国情。

离开英国前,梁老师邀请我带女儿去她家玩,我们谈起英国的教育。她给我举了一个例子。

有一次,她的小女儿放学回家不满地问她:“我的作文给你看过,你说挺好的。老师的评语也全是赞扬,可为什么只给我良?另一位同学的作文,老师的评语没有我的好,却得了优。”梁老师说:“我知道英国老师给的作业等级分数,不是仅根据这一次的作业,而是参考你以前的学习情况,即使你比另一位同学作文写得好,但没有达到老师的期待,或比起上一次反而退步,老师就不会给你优。而那位同学可能以前总是有许多拼写错误,这次却完全正确,相对他的过去就是一大进步,老师就会给他优。”

在爱默生学院教我们科学的老师也是这么说的。在华德福学校,如果功课好的学生作业马马虎虎,不负责任,即使做得全对,可能只得C。另一位学习困难的学生只做对了一半,但相对他上一次的作业,进步很大,而且作业态度认真,老师就会给他A。华德福教育坚信:“相对自己有了进步,就是最好的成绩!”

我很吃惊,生平第一次听到成绩是衡量每位学生相对自己的进步,而不是相对标准答案的正确程度。现在慢慢思索,我觉得这种评分或给等级的方式,确实有高明之处。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每个人不同。不仅身材、长相、声音不同,兴趣爱好和性格也不同,还有每个人的能力有差异,比如我擅长数理化,你擅长文学写作,他擅长音乐,另一个人做一手好菜――各有所长,各有所好。

其次,我们得承认任何一种才能都重要,不分主次、贵贱。如果一个人音乐才华出色,他可以成为音乐家,或当音乐老师等;如果绘画才能出众,他可以成为画家,或做工业设计等;如果一个人在烹饪上有才华,他能做一名优秀的厨师。我知道一位外国医生,他的孩子成为一名清洁工,他说孩子喜欢就行。能做好清洁工作也是一种才能,不信,你可以试试,并不是每个人都能胜任。

最后,这个世界正是因为有了各种不同才华的人,各行各业才兴旺发达,我们的生活才丰富多彩。如果所有的人都当科学家,没有音乐、绘画,没有人做厨师、当清洁工,这个世界将不堪居住。

本文Hash:96beb299991539d3bbf137a8875ea0b453baa46d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