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你这样对孩子是得不偿失的!

有一天,言言左手拿着一杯水,右手拿着一支棒棒糖,喝一口水,吃一口糖,很开心。过了一会儿,言言大声喊嫂子。

“妈妈,你快来看啊!”

“怎么了?这么大声?”嫂子应声走过去问。

“妈妈,你看我的糖长大了呢!”言言把糖放在水里,糖看起来大了很多。

嫂子一看就生气了,说:“言言,快把你的糖拿出来,一会儿化没了呢!”

“不!”言言一脸认真地说,“我要等它长得大大的呢!”

事情的结果是,言言在嫂子的催促下拿出了糖,一脸不高兴。嫂子也余怒未消,对言言说:“不想吃以后不给你买了,省得你这么糟蹋!”

当时我就在旁边,触动很多。我想到那些怕冬天里玩雪湿鞋子而不让孩子出门的父母,因为怕孩子感冒而大声斥责孩子雨天里兴奋的蹦跳的情景,因为害怕孩子划破衣服或者皮肤而禁止孩子随意攀爬、钻窟窿的老师;我想到那些因为孩子吃饭掉饭粒就每天坚决喂孩子的爷爷奶奶,想到因为孩子捉迷藏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而暴跳如雷的妈妈,想到因为孩子拆开玩具再也装不上就教训孩子的爸爸,想到那些怕孩子打了盘子或者烫了手就什么也不让孩子干的外婆外公……

我觉得分清“大”“小”很重要。糖化没了又有什么关系?培养孩子的观察力以及支持孩子观察探究的兴趣才是“大”。

观察力是智力的基本因素之一。它与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共同构成智力的五个基本因素。如果说思维力是智力活动的加工厂,注意力是智力活动的门岗,记忆力是思维活动的仓库,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那么观察力就是智力活动的侦察员。

事实上,只要我们能注意到“大”“小”之别,完全可以鼓励孩子观察糖能否继续长大;还可以让孩子观察糖是如何变小的,最后又是如何化没的;更可以把别的东西放到水中引导孩子观察,让孩子明白“不但糖能‘长大’,别的东西同样能‘长大’”,使孩子对光的折射现象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难道这不正是传说中的“学习”吗?

糖是“小”,相对而言烫了“手”或者“感冒一次”就“大”了不少,父母有强大的保护孩子的本能,很容易施以“禁止”或者“保护”。可是,这个“大”如果和孩子从此学会保护自己、照顾自己来比,那这个“大”就依然是“小”。或许有人说,那么“电”呢,如果孩子喜欢去摸电,我们不该禁止和保护么?当然应该保护,但是如何做很有讲究,如果孩子想去摸插座或者电门,当然应该制止。但不是制止就完了,可以问孩子:你想知道电是什么对吗?如果孩子回答说“是”。那么我们就不妨麻烦一下,找一个工具,让孩子用手接触不同伏特的电,当电达到让孩子明显不适的情况时,告诉他刚才他要摸得电比这要强烈的多,孩子还会去扣插座么?不同的是,这样做在保护的同时,孩子还了解了电,了解了为什么插座不能碰。

父母不容孩子有任何闪失和不足的心态,常常把自然而然的事情变成难题,把简单的事情越来越复杂。比如孩子的吃饭和穿衣。很多家庭为孩子不好好吃饭而着急,为孩子不知道因为天气的变化而添减衣服而生气。这本身就是一个奇怪的问题,饿了吃饭、穿衣御寒是人的本能,任何一个心智正常孩子怎么能不懂呢?可现实中很多孩子的确不懂。为什么?因为在他感受到饥饿和寒冷之前,大人们早就为他安排好了一切,孩子根本没有过自己为这些事操心的机会。为什么纠正孩子饮食不规律的习惯、在寒冷的天气里舍弃自己喜欢的衣服换 上更为保暖的衣服这么难呢?因为大人们舍不得让孩子经受挨饿和受冻这些自然的教训。

成长是一个过程,每个孩子都具有其发展的所有资源,而他们的兴趣则是天赐的航标。身为父母的我们不是没有保护他们的责任,只是我们应该防止束缚式保护,身为父母的我们不是不去疼爱孩子,只是“深爱之必为之计长远”。只要我们能从发展的角度看,辨清“大”和“小”,亲子教育的现状就会大大改观。

这样对孩子得不偿失

有一天,言言左手拿着一杯水,右手拿着一支棒棒糖,喝一口水,吃一口糖,很开心。过了一会儿,言言大声喊嫂子。

“妈妈,你快来看啊!”

“怎么了?这么大声?”嫂子应声走过去问。

“妈妈,你看我的糖长大了呢!”言言把糖放在水里,糖看起来大了很多。

嫂子一看就生气了,说:“言言,快把你的糖拿出来,一会儿化没了呢!”

“不!”言言一脸认真地说,“我要等它长得大大的呢!”

事情的结果是,言言在嫂子的催促下拿出了糖,一脸不高兴。嫂子也余怒未消,对言言说:“不想吃以后不给你买了,省得你这么糟蹋!”

当时我就在旁边,触动很多。我想到那些怕冬天里玩雪湿鞋子而不让孩子出门的父母,因为怕孩子感冒而大声斥责孩子雨天里兴奋的蹦跳的情景,因为害怕孩子划破衣服或者皮肤而禁止孩子随意攀爬、钻窟窿的老师;我想到那些因为孩子吃饭掉饭粒就每天坚决喂孩子的爷爷奶奶,想到因为孩子捉迷藏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而暴跳如雷的妈妈,想到因为孩子拆开玩具再也装不上就教训孩子的爸爸,想到那些怕孩子打了盘子或者烫了手就什么也不让孩子干的外婆外公……

我觉得分清“大”“小”很重要。糖化没了又有什么关系?培养孩子的观察力以及支持孩子观察探究的兴趣才是“大”。

观察力是智力的基本因素之一。它与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共同构成智力的五个基本因素。如果说思维力是智力活动的加工厂,注意力是智力活动的门岗,记忆力是思维活动的仓库,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那么观察力就是智力活动的侦察员。

事实上,只要我们能注意到“大”“小”之别,完全可以鼓励孩子观察糖能否继续长大;还可以让孩子观察糖是如何变小的,最后又是如何化没的;更可以把别的东西放到水中引导孩子观察,让孩子明白“不但糖能‘长大’,别的东西同样能‘长大’”,使孩子对光的折射现象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有一个感性的认识。难道这不正是传说中的“学习”吗?

糖是“小”,相对而言烫了“手”或者“感冒一次”就“大”了不少,父母有强大的保护孩子的本能,很容易施以“禁止”或者“保护”。可是,这个“大”如果和孩子从此学会保护自己、照顾自己来比,那这个“大”就依然是“小”。或许有人说,那么“电”呢,如果孩子喜欢去摸电,我们不该禁止和保护么?当然应该保护,但是如何做很有讲究,如果孩子想去摸插座或者电门,当然应该制止。但不是制止就完了,可以问孩子:你想知道电是什么对吗?如果孩子回答说“是”。那么我们就不妨麻烦一下,找一个工具,让孩子用手接触不同伏特的电,当电达到让孩子明显不适的情况时,告诉他刚才他要摸得电比这要强烈的多,孩子还会去扣插座么?不同的是,这样做在保护的同时,孩子还了解了电,了解了为什么插座不能碰。

父母不容孩子有任何闪失和不足的心态,常常把自然而然的事情变成难题,把简单的事情越来越复杂。比如孩子的吃饭和穿衣。很多家庭为孩子不好好吃饭而着急,为孩子不知道因为天气的变化而添减衣服而生气。这本身就是一个奇怪的问题,饿了吃饭、穿衣御寒是人的本能,任何一个心智正常孩子怎么能不懂呢?可现实中很多孩子的确不懂。为什么?因为在他感受到饥饿和寒冷之前,大人们早就为他安排好了一切,孩子根本没有过自己为这些事操心的机会。为什么纠正孩子饮食不规律的习惯、在寒冷的天气里舍弃自己喜欢的衣服 换上更为保暖的衣服这么难呢?因为大人们舍不得让孩子经受挨饿和受冻这些自然的教训。

成长是一个过程,每个孩子都具有其发展的所有资源,而他们的兴趣则是天赐的航标。身为父母的我们不是没有保护他们的责任,只是我们应该防止束缚式保护,身为父母的我们不是不去疼爱孩子,只是“深爱之必为之计长远”。只要我们能从发展的角度看,辨清“大”和“小”,亲子教育的现状就会大大改观。

家长你是否懂得怎样爱你的孩子呢?

没钱爱来补:“穷”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

这里的“穷”只是相对而言:经济条件一般,与小康略有差距。这样的家庭占了当前社会的大多数。不少“穷”家长觉得亏欠了孩子,于是通过给孩子更多的爱来进行补偿。陈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家长。

陈先生中年得女,自然对女儿宠爱有加。虽说家庭条件一般,但这并不妨碍陈先生对女儿的关爱。女儿说学英语要用学习机,陈先生二话不说给她买了一台“诺亚舟”;女儿提出的买衣服、旅游等要求,陈先生总是想尽办法满足,甚至不惜去借钱。陈先生说:“我不想因为经济条件差就亏待了女儿,所以竭尽全力满足她。”

但陈先生的溺爱换来的却是满心失望。女儿现在上初二,学习成绩差不说,还经常逃课用父母给的零用钱上网。陈先生发现之后,控制了女儿零用钱的数量。谁知道女儿竟偷家里的钱出去乱花,还结交了一大帮不良青年。眼看女儿学坏却无可奈何,陈先生心急如焚。

专家点评:没办法满足孩子五花八门的要求就是亏欠他们吗?如果父母是这样想的,那就大错特错了。太过专注地爱孩子,分不清要求是否合理便纵容他们,这样的父母是不负责任的。爱得不负责任,不如不爱。

还不懂得爱:部分“80后”父母童心未泯

随着“80后”这代人进入婚育高峰,被泡在蜜罐中的第一代独生子女也成为了父母。调查发现,部分“80后”的父母虽然生育了孩子,但他们却认为孩子是自由生活的累赘,所以孩子一出生就丢给长辈照顾。这些还是大孩子的父母,根本没有培养起做父母的意识。

去年5月,27岁的长沙市民吴淑娟(化名)生下了自己的女儿秀秀。3个月的产假休完之后,她回到单位,向同事谈起了自己的新妈妈经:“有孩子的感觉太累了,一点都不自由。小家伙随时要吃要拉,大人得随时随地伺候,这让我怎么受得了啊?我狠狠心,把女儿送到了外地的外婆家。远离了女儿,我和爱人又能重新过我们的二人世界了。”

一些年长的女同事语重心长地劝吴淑娟:“孩子还是要自己带才有感情,让长辈带会惯出很多坏毛病的。”吴淑娟满不在乎:“我舒服惯了,真不适应有个孩子拴着我。我今年还要和老公去云南和陕西玩。现在父母的身体还算硬朗,这么好的资源不利用一下,岂不是浪费了?”同事们听了直摇头,看来这个新妈妈还没真正长大啊!

专家点评:有了孩子,就意味着“80后”该长大了。把孩子生下来就意味着自己身上多了一副担子,如果把这副担子推到别人身上,自己落得一身轻松,等时间长了才接回来,或许你已经无法承担了。“80后”父母的要对孩子多关心,多花点时间,多花点心思,不怕浇灌不出美丽的花朵。

用钱代替爱:富爸爸对孩子关爱不足

在一般人看来,有着良好的经济条件做支撑,父母对子女的关爱或许更加完备,但现实并非如此。

徐可(化名)是长沙某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他的父母很有钱,给他的零用钱也很多,他想怎么花就怎么花。

今年1月份,徐可过生日,他邀请了班上的10位同学去一家饭店吃自助餐,每人198元。生日宴会结束之后,同学的家长纷纷等在饭店门口接自己的孩子。看到这一幕情景,徐可的小脸蛋上突然挂上了一抹愁容。他拉着一位同学说:“我爸爸要是像你爸爸这样关心我就好了。”徐可的话让大家疑惑不解:“你爸对你很好啊,在你身上花了那么多钱!”“你们知道什么呀,我爸妈肯在我身上花钱,但不肯花时间陪我,把时间都花在做生意上了。其实,我特别羡慕你们,爸妈 能天天陪着你们……”徐可的声音越来越小。“走,今天叔叔送你回家。”一位同学的父亲向徐可伸出了一只手。那一刻,徐可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专家点评:优越的家庭条件并不意味着父母给孩子的爱就充足。身处这样的环境中,家长更会错误地认为,满足孩子的经济需求就能满足孩子的一切。这样的爱有点漫不经心。其实,多花点时间陪孩子,也许比多给孩子钱更能增进彼此间的感情。

本文Hash:bd4567a6e41cf72563f1262229494620e85c6440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