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应该要正视“孩子被批评”!

女儿上了小学,总体来说,都还不错,但是几乎每天都会被老师批评。前三天主要是没睡午睡,下午的课上她常常要打瞌睡,被老师发现三次,批评了三次。后来老师的批评就开始多元了:忘带作业、字写得不好、做操做得不够标准……女儿给这些批评分了等级,有的是小批评,有的是中批评,有的是大批评。她认为最严重的一次“挨批”是她忘了带作业,全班就她一个人犯这种错误,而且是栽在最严厉的数学老师手上。我问她:“被批评的感觉怎么样?”她说:“真的很丢人啊,脸都红了,大家都看着我……”我哈哈大笑。女儿说:“你还笑,都不同情我!”之后,她每天上学前都自己检查书包。

在网上,和其他妈妈聊天,有妈妈说:“我们家孩子报喜不报忧,我都不知道她在学校有什么问题……”好几个妈妈马上呼应。看来报喜不报忧是孩子长大后对付父母的惯用伎俩啊。如果要孩子向你报喜又报忧,那么你从幼儿园就要开始注意培养了。

幼儿园放学接孩子,老师常常在门口向父母汇报孩子一天的表现,有好有坏。如果老师说孩子什么不好,我一般会问女儿:“老师批评你了吗?你什么感受啊?”如果女儿认为自己做得没错,是老师批评错了,那么我会和她说清楚,为什么老师的批评是对的。如果孩子已经接受了老师的批评,基本上我不会给她什么建议和指导了,而是问:“那你有什么办法以后能够不让老师再批评你?”也许,同样的错误女儿还会再犯,同样的问题老师下次还会向我反映,但我对女儿,还是那几句话。

孩子比我们想象的要聪明和有担待,他们知道如何做不会被老师批评,只是他们还小,还有点儿管不住自己,有些问题是需要年龄的增长才能一点点改进的。

听到老师对女儿的批评,我没有跟着批评,有时,我还会很同情地抱抱她;有时,我很不厚道地大笑;有时,我会说,你犯的错,妈妈也跟着被批评了……总之,我会想尽办法让孩子觉得她是错了,但是我和她是一条船上,而且我的反应不是千篇一律的,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表现。所以,孩子告诉我老师批评她的种种时,我没有太多的心理负担,我只是一个倾听者,我不会让她把问题扔给我,我会鼓励她自己解决问题。关于“问题归属”这件事,要很明确地让孩子知道哦。

不少父母会有这样的坏习惯――当自己知道,孩子做了错事被老师批评了,心中往往会升起无名怨气,回家后再把孩子批评一顿。殊不知,这样做,其实是把自己的压力转嫁给了孩子。

为了一个“错”,不仅要受老师的批评,被父母知道后又要再受一次父母的批评,如果你是孩子,你会怎么做?选择隐瞒,不好的事能不告诉父母就尽量不告诉,免得受二次批评。孩子对你“报喜不报忧”,就是这么来的。

更糟糕的是,父母批评孩子后会直接下达指令,告诉孩子怎么做是正确的,于是孩子就跳过了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这一步骤,以后,他再遇到新问题怎么会自己解决呢?

很多时候,我听到孩子被老师批评的信息,我都会想起自己小时候,想起自己也有控制不住自己的时候,所以,我觉得女儿其实比我小时候已经做得好多了,因为她很快就能找到方法去改进。

让孩子报喜又报忧是我们享受孩子成长乐趣的重要一环哦。

父母批评孩子时应该让孩子做出自己的解释

当孩子受到冤枉时,父母还是不顾孩子的感受,一味强制性地批评孩子,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虽然表面上孩子也许不反对,但在内心里他对爸爸妈妈的权威已经产生了怀疑。

妈妈网育儿专家认为,无论在何种情况下,父母批评教育子女,靠强制压服是行不通的,只有给孩子充分的说话机会,他们才能剖析自己的行为,触及灵魂的最深处,才可能使其心服口服。

所以,家长发现孩子有错误的言行时,一定要冷静分析,切不可贸然批评。要俯下身子,多和孩子沟通,多听听孩子的心声。特别是当自己没有搞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而造成对孩子的批评不当或批评不符合事实时,那么就更要允许孩子做出解释,并且要对孩子表示歉意。

因为,让孩子虚假地表示接受批评,但心里大感委屈,实际上不仅于事无补,还可能引发种种弊端。与此同时,也要让孩子明白:解释的目的并不是推卸本来应负的责任,还应要求孩子保持解释时心平气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要知道,孩子越是有困难、有错误,他们就越渴望家长的理解和体谅,渴望别人能够听听他们的倾诉。因此,俯下身子和孩子推心置腹地交流,倾听孩子的心声后,再对孩子的错误言行进行分析指正,做出适当的批评,孩子往往能够接受。

父母批评孩子应该注意什么呢?

忌讳一:不该出手也出手——皮肉之苦最伤孩子自尊

5岁的宣宣弹琴时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老师讲过的正确指法、手型和要求在她的脑子里没有留下丝毫的印迹,仿佛从来就没有学过似的。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一遍又一遍地提醒外加亲自示范,可宣宣摆出了一副不合作的态度,在琴凳上扭来扭去,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没过两分钟又嚷嚷着累了要歇会儿。

错误批评:

内心的怒气终于冲破了忍耐的底线,妈妈一巴掌挥了过去,宣宣的手背顿时就红了——说服教育升级为武力惩罚。

留下的伤痕:

从根本上说,武力惩罚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能使双方的矛盾激化,使原本有可能继续下去的学习中途搁浅;在父母的拳头下,孩子的自尊心也被打得一败涂地,容易形成破罐破摔的心理,甚至既而对所有的批评刀枪不入,那可真是两败俱伤。

它的另一个直接后果是:你以什么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孩子就会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你和他周围的人——对暴力行为的模仿是轻而易举的。由于父母的坏榜样,孩子在独立面对自己和小朋友的冲突时,头脑中的第一反应就是“先下手为强”。

“剪枝”有方:

将批评升级为“战争”,那就是父母的不是了。幼儿还没有形成自我评价体系,他们是通过成人尤其是父母对自己的评价来看待自身的。而且,脆弱的内心特别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这能给孩子自信,也能使他们愉快地接受批评。批评的艺术在于正强化,而非负强化。与其强化孩子的弱点或全盘否定,不如将孩子的点滴成绩和好的苗头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挂在嘴边,强化其好的一面,给予必要的指点,让孩子看到自己的潜力,提升自信。

所以,妈妈此时不如使用“表扬式的批评”方法,去发现孩子的点滴长处,先褒后批:“你的左手手型比右手的漂亮,左手三指比二指好看,这一遍强弱感觉掌握得不错”,接着再提要求:“右手能不能也像左手那样漂亮,二指能不能往回勾一点,速度如果再放慢一点会更好。来,我们来试一试,我想宣宣一定没问题!”孩子需要在比较和实实在在的夸奖中发现自己的差距,如果父母肯定了孩子的一点成绩,她会有信心纠正自己的九个错误;相反,父母对孩子的一个错误采取粗暴的方式,她很可能会毫无心情保持自己的九个优点。

忌讳二:大喊大叫——失控的情绪难以给孩子正确引导

陶陶每天都把家里弄得天翻地覆:玩具散落一地,画笔、画纸摊满了桌子,床上也堆着他的各种小玩意儿,自己最喜欢的书也十有八九到想看的时候不知道去哪了。多次的提醒仍然没能使陶陶有任何改观。

错误批评:

屋内的一片狼藉点燃了妈妈心中的怒火:“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从哪儿拿来的东西玩完了还放回哪儿去。你就是不长记性,你不收,看我全把它们扔掉!”说着假装把孩子最心爱的玩具扔了,接着是一阵急风暴雨般的叫嚷。

留下的伤痕:

不是你的嗓门越高就越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声调和结果往往成反比;并且大喊大叫使孩子丝毫感觉不到尊严的存在,也把你的修养咆哮得无影无踪。如果大人孩子都发脾气,批评很有可能会升级为哭闹和打骂,教育的效果抵消为零。而且孩子很快就会知道,妈妈嘴上说“扔掉”,但是手上却没有真正“扔掉”,妈妈的威信也由此丧失。

“剪枝”有方:

千万不要以为你的态度,包括表情、语气和目光无 轻重,只有好心就足够了;不肯在表达方式上花心思,孩子难以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评。因为,有时候他们拒绝的不是批评本身,而是父母的态度。

心平气和地批评孩子,有助于保持良好的亲子关系,也能达到批评的目的。所以,最好管住自己的脾气,让自己息怒。

收拾好自己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很难养成的习惯,妈妈应该对陶陶耐心一些。先和孩子一起收拾,能收好一件东西就鼓励一下。孩子被妈妈的肯定激励着,会慢慢学会独立整理自己的物品。

忌讳三:喋喋不休——过滥的批评引来逆反

玟玟有一大盒子各种形状的小珠子,串起项链漂亮极了;但当她看到别的小朋友拿着几个透明的围棋棋子充当“夜明珠”时,哭着喊着要,对方不给,她就把人家装“夜明珠”的小瓶子扔到地上……

错误批评:

玟玟的举动让妈妈觉得很没面子:“跟你说过多少次了,你怎么就不明白呢?不能总是看着别人的东西好,你家里的玩具还少吗?自己的东西扔在一边不玩,一看到别人拿点什么就跟宝贝似的,真没出息……下次再这样,我绝不再给你买任何玩具!”

留下的伤痕:

如此絮叨、缺乏新鲜感的批评,不能给孩子大脑以明显的刺激,说得越多,孩子越会把这些话当成耳边风。而且,别看孩子小,对语言的领悟能力一点不差,“没出息”、“占有欲”一类不尊重孩子人格的话很容易引起他们内心的反感,明着或暗着和你对着干,身上的毛病很可能会有增无减。

“剪枝”有方:

漂亮的和新鲜的东西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诱惑,抵御诱惑其实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所以,父母不妨告诉孩子:她喜欢自己没有的东西并没有错,但他人的东西我们不能要、更不能抢或毁坏。接着向孩子讲清楚:世界上的好东西多得数不清,我们不可能全部拥有;如果特别想要,就得凭自己的努力去争取,比如如果对方愿意,可以用自己的漂亮珠子和小朋友换。

本文Hash:e0a9551fe70ada8add9651a84d76e7dcdb02ee6c

声明:此文由 梦相随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