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孩子情感是表达还是埋在心里呢?

教养孩子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会孩子们对别人敏感。然而,为了了解别人,孩子们又首先必须具有对自己的敏感。他们必须清楚地识别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并在适当的时候把这些情感自如地表达出来。这是与别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开端,也是学习在长大成人之后保持情感平衡的第一步。

情感:

是表达出来,还是埋在心里?

把情感表达出来,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受到了情感伤痛后,每一次都可以随意地发作,而是指她应该在表达情感和把情感埋在自己的心里这两者之间实现一种和谐的平衡。最终,她应该能够在必需的时候把自己的情感掩盖起来,但又不能盖得太紧,盖得太紧的话会让她即使是在“安全”的环境中也没办法把那个盖子揭开,比如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举例来说,发疯似地狂跑,以宣泄内心压抑的情感)或者与值得信赖的朋友在一起时。能够对情感表达进行控制是一种成熟的标志。不会控制自己情感的孩子是令人讨厌的顽童,而一个从来不表达自己情感的人则是平淡乏味的。对情感过多地控制或过分夸张地表露,这两种做法都会给成年后的生活带来问题。

把情感埋藏在心里,无论是对孩子、对父母还是对他们之间的关系来说,都没有任何好处。如果你希望孩子不要把情感表达出来,那实际上就是告诉孩子,他的情感让你感到害怕,或者给了他这么一个信息,你根本不想去了解他的情感。这样,孩子就会认定,伴随着日常生活中喜怒哀乐的交替变化而产生的情感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根据小孩子的逻辑,如果他的情感没有价值,那么他自己也就分文不值。如果这种缺乏感情的情况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的话,孩子很快就学会了抑制自己的情感,尤其会在父母面前把自己的情感隐藏起来。最终,孩子就变得越来越不了解自己,而且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也会变得困难重重。

即使你并不是漠不关心地对待孩子的情感表达,而是更多地采用压制的办法,实际上也是对孩子的情感表达作出了生气的回应:“我不想再听你嚷嚷那条无聊的死鱼。”或者更糟糕:“我会给你点颜色看,看你再嚷嚷。”父母对孩子的情感作出的这种反应使她产生了恐惧,把她变成了一个不会表达情感的、麻木的人。而对孩子的情感反应迟钝的父母更会责备孩子,进一步压制孩子的情感(比如,“我告诉过你不要给鱼喂得太多!”),让孩子的内心充满了负疚和伤害,而且不敢表露出来,或者导致孩子大发脾气。对于那些从小在感情迟钝的环境中长大的父母来说,要改变这种对孩子情感表达的反应方式是一项富于挑战性的任务。

下面,我们从积极的方面来描绘一下当孩子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父母又接受他的情感时会发生什么情况。我们来看这么一个例子:“爸爸,奶奶送给我做生日礼物的项链坏掉了。”爸爸马上停下手头的工作去关注孩子,注视着她的眼睛,用臂膀搂住她的肩头,对她说:“我很难过。那真是一条特别的项链。”他说的话和身体语言都向孩子传达了这样的信息:“我会帮助你的,你的情感对我来说很重要。你在我的心目中有重要的位置。”爸爸的这种反应让孩子的情绪放松了下来,使她能够向他倾诉更多的情感,通过对他的倾诉来解除心里的疙瘩。她既不会畏畏缩缩地不敢吐露自己的心声,也不会勃然大怒,而是找到了一条途径来表达内心的悲伤。孩子的情感表达实际上是她内心的真实写照,通过接纳她的这些情感,爸爸就提升了孩子的自尊心。

情感是表达还是埋在心里

教养孩子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会孩子们对别人敏感。然而,为了了解别人,孩子们又首先必须具有对自己的敏感。他们必须清楚地识别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并在适当的时候把这些情感自如地表达出来。这是与别人建立良好关系的开端,也是学习在长大成人之后保持情感平衡的第一步。

情感:

是表达出来,还是埋在心里?

把情感表达出来,这并不意味着孩子受到了情感伤痛后,每一次都可以随意地发作,而是指她应该在表达情感和把情感埋在自己的心里这两者之间实现一种和谐的平衡。最终,她应该能够在必需的时候把自己的情感掩盖起来,但又不能盖得太紧,盖得太紧的话会让她即使是在“安全”的环境中也没办法把那个盖子揭开,比如在进行体育锻炼的时候(举例来说,发疯似地狂跑,以宣泄内心压抑的情感)或者与值得信赖的朋友在一起时。能够对情感表达进行控制是一种成熟的标志。不会控制自己情感的孩子是令人讨厌的顽童,而一个从来不表达自己情感的人则是平淡乏味的。对情感过多地控制或过分夸张地表露,这两种做法都会给成年后的生活带来问题。

把情感埋藏在心里,无论是对孩子、对父母还是对他们之间的关系来说,都没有任何好处。如果你希望孩子不要把情感表达出来,那实际上就是告诉孩子,他的情感让你感到害怕,或者给了他这么一个信息,你根本不想去了解他的情感。这样,孩子就会认定,伴随着日常生活中喜怒哀乐的交替变化而产生的情感是没有任何价值的。根据小孩子的逻辑,如果他的情感没有价值,那么他自己也就分文不值。如果这种缺乏感情的情况一而再、再而三地发生的话,孩子很快就学会了抑制自己的情感,尤其会在父母面前把自己的情感隐藏起来。最终,孩子就变得越来越不了解自己,而且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也会变得困难重重。

即使你并不是漠不关心地对待孩子的情感表达,而是更多地采用压制的办法,实际上也是对孩子的情感表达作出了生气的回应:“我不想再听你嚷嚷那条无聊的死鱼。”或者更糟糕:“我会给你点颜色看,看你再嚷嚷。”父母对孩子的情感作出的这种反应使她产生了恐惧,把她变成了一个不会表达情感的、麻木的人。而对孩子的情感反应迟钝的父母更会责备孩子,进一步压制孩子的情感(比如,“我告诉过你不要给鱼喂得太多!”),让孩子的内心充满了负疚和伤害,而且不敢表露出来,或者导致孩子大发脾气。对于那些从小在感情迟钝的环境中长大的父母来说,要改变这种对孩子情感表达的反应方式是一项富于挑战性的任务。

下面,我们从积极的方面来描绘一下当孩子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且父母又接受他的情感时会发生什么情况。我们来看这么一个例子:“爸爸,奶奶送给我做生日礼物的项链坏掉了。”爸爸马上停下手头的工作去关注孩子,注视着她的眼睛,用臂膀搂住她的肩头,对她说:“我很难过。那真是一条特别的项链。”他说的话和身体语言都向孩子传达了这样的信息:“我会帮助你的,你的情感对我来说很重要。你在我的心目中有重要的位置。”爸爸的这种反应让孩子的情绪放松了下来,使她能够向他倾诉更多的情感,通过对他的倾诉来解除心里的疙瘩。她既不会畏畏缩缩地不敢吐露自己的心声,也不会勃然大怒,而是找到了一条途径来表达内心的悲伤。孩子的情感表达实际上是她内心的真实写照,通过接纳她的这些情感,爸爸就提升了孩子的自尊心。

做冷血人还是做孩子的情感教练呢?

做冷血人,还是做孩子的情感教练

当你看这两个表时,你可能会认为情感教练和冷血人的办法都可以让子女停下或行动起来,但问题是,代价是什么?哪些办法使子女和你在感情上紧密联系并愿意与你合作?哪些办法使子女懂得自己的感受并学会对付的技巧?

没有人是一个完美无缺的情感教练。与子女建立健康、紧密的联系是一个过程。你必须允许自己去学,去不断实践。我们都或多或少有一点冷血人的因素。但是我们可以选择多为子女做一些情感辅导。当你对子女作出反应时,你可以选择坚定但不恫吓。你可以做一个老师而非法官。你可以在坚持己见的同时不伤害别人。当你决定作出尊重别人的反应时,你可以让子女停下并使他仍愿意与你合作――即使他已经是十四岁的大孩子。

回想刚刚过去的二十四小时。你怎样使孩子停下来?当他吐唾沫并叫你的外号时,你是不是要拧他的嘴?或者明确告诉他这种行为是不能接受的,同时教他懂得他的感受,告诉他应该怎么说和怎么做?你怎样使孩子动起来?你对自己的行动和用词满意吗?你的所说所做是不是帮助你建立那种你希望与子女长期保持的关系?

确定与子女的联系

凯特嘀咕道:“当我女儿半夜大声哭叫而我又很疲倦时,我怎么可能想到所有这些?”

“让我告诉你去年秋天我接到的一个电话。”我说。

已经很晚了,我正安静地坐着在读一本书。电话响了,我让留言机来回答。那电话里的声音很熟悉也很坦率,同时我可以听见一个孩子的哭叫声。“我们这里有一个麻烦,”电话里说,“我们很为难,不知道找谁帮助和怎样对付――不知是睡觉的问题还是缺觉的问题。如果您听到留言,请您给我们来一个电话……”我马上抓起了听筒。

看来两岁的安妮坚决不肯去睡觉。当她的父母离开时,她大哭大叫:“别离开我!别离开我!”如果他们走出她房间,她跟出来,一边伤心地抽泣着。

“我们怎么办?”安妮的爸爸问,“我们不想开始一个坏习惯,但是我们不愿意让她哭叫,她看起来很害怕。”

在这么晚的时候看起来不可能去想孩子会怎样感受,需要什么,这是事实。这个时刻怎么可能变成辅导子女和与子女亲近的机会呢?孩子不会听,而你想大叫!

但你总是有选择,你可以选择采取那些使你与子女亲近或疏远的策略。

“拿出一张纸,”我对课堂上的父母们说,“在纸的左边写下所有你所听说过的办法或建议――怎样对付半夜不肯睡觉的孩子,包括所有你喜欢的和厌恶的。想想那些最糟糕的晚上――你有好几天没睡了,是一个最不顺的日子,婴儿刚刚呕吐在你的毛衣上,你只能把毛衣从头上脱下来。把这些都写下来。在纸的右边,问问你自己,这个办法是不是让你同情子女的感受,使你与他亲近?或是让你为了子女的感受而否定甚至惩罚他,使你与他疏远?”

你的表可能会像下面这样。

可能的办法

结果

锁上门走出房间

疏远

陪着他,轻拍他的背

亲近

把门口挡上

疏远

打他

疏远

把他放车里,到路上转几圈

亲近

让他睡在你的床上

亲近

不理他

疏远

轻摇他

亲近

确定这些办法能够至少使子女的行为暂时停下来,问题是当你用这些办法时,你是在建立与子女的联系还是在断开你们的联系?

本文Hash:2aebe8bf72d6a0b39c50784526df41b631978d89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