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家长要引导孩子自我探索

不少人觉得“职业规划”都是孩子读大学甚至毕业以后才需要做的事,但最近有专家提出“职业规划从6岁开始”的观点,引起家长们的广泛争议:有人赞同,有人反对,到底该不该从小进行职业规划呢?咱们听听专家的看法。

从小开始职业规划大学毕业不再茫然

离大学毕业越来越近,陈强找工作还是没一点头绪,主要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大学里,陈强所学的专业是信息管理,照同学的评价“口才很好”,可他又不想做销售。其实,他也有感兴趣的――程序,但屡次求职均失败。

“我只学了QBASIC和C编程,但自学过dreamweaver/photoshop/flash网页图像设计工具,也有自己的网站作品。可是,由于没学过美术专业,没人肯让我做网页设计,因为不是计算机专业的,也没人要我当程序员。”陈强不知道,明天等待他的是什么?

回想大学毕业时,可能不少人和陈强一样茫然:所学专业的工作,不喜欢;适合什么工作,不知道;甚至自己喜欢哪个职业,都不明了。于是,只能迷茫地奔走于各个招聘会,结果要么投出的简历打了水漂,要么找到了工作但干了不久,却因不胜任、不适合或不喜欢而萌生退意。即便是得到了好工作,或许也因压力大或无法获取自我满足感而不开心。

“为什么这么多大学生找工作难,找到工作又不满意,就在于没有及早明确职业发展方向。上大学后,很多学生才发现不喜欢所学专业,因为他们之前对专业并不了解。如果从小学就有目标,学会用哪种方法去了解各专业、职业,是否就不会出现今天的问题呢?”郑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全球职业规划师张威说,像美国,从孩子6岁时就开始注意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有计划地上人生规划与职业指导课了。

帮孩子把梦想清晰化引导孩子建立职业目标

有的家长不理解:我3岁就开始给孩子灌输职业规划理念,孩子将来干什么职业,之前要学习什么技能,一步步怎么走,我都帮他安排好了啊!可为啥孩子现在却有那么多的埋怨,也不好好学呢?

“什么算一个好职业?要符合4个条件:你喜欢、适合你(性格)、有能力做(相关知识、职业技能)、价值观(能体现自我价值)。为孩子安排他将来的路怎么走,不科学。”张威说,从小开始孩子的职业规划,是允许孩子有梦,引导孩子更多了解他的梦将来是什么样,让他逐渐抉择。

成长过程中,每个孩子开始都会有一个模糊的“梦”――“我喜欢当老师”、“我喜欢当宇航员”等,但老师、宇航员到底是做什么的,他可能并不清楚。这时,家长要做的,就是带领孩子,让他的梦更清晰化。

在美国有“职业日”活动,这一天,社区里的孩子和家长一起跟消防员、老师、律师等共聚,不同职业的人会一一讲述他是怎么一步步走向现在的工作岗位的,这个岗位主要做哪些工作,现在他工作上最厌恶什么、最快乐的又是什么等等。

“对‘梦’的探索中,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的‘梦’会有所改变,也会更清晰,最终建立目标。”张威说,很多孩子不愿意学习,就是因为没目标;有了目标,才有充分的动力支撑他不断去认识、掌握相关知识、技能,进而才可能达到目标。

充分发展特长有助孩子更广泛地探索

“家长如果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可以创造各种条件,让他在这个方面得到充分发展。不过,目的不是‘过早定向’,而是为了‘迁移规律’。”武汉大学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杨健说,孩子的兴趣可以改变,其过人之处也不一定6岁就能看出来,过早定向,职业规划太具体, 可能搞错了,孩子走弯路事小,损害到人格及心理的健康成长,问题更严重。

20世纪70年代末,说起宁铂,人们绝不陌生,他两岁半能背30多首毛泽东诗词,4岁认得400多个汉字,6岁看完《中医学概论》就能替人开药方,13岁被破格收入中国科技大学学习。然而,中科大引以为傲的自然科学,并非宁铂最理想的追求――人文科学,于是他非常痛苦,最终选择出家。

那么,什么是“迁移规律”呢?心理学认为一个孩子在某个领域达到高水平,会迁移到更多的领域,达到相应的高水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杨健解释说,孩子在某方面充分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收获自信、学习兴趣、学习方法,这些都有助于他今后在更大范围内探索、发展。

“不要过早定向,并不是不培养。”他建议家长要把握好“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多方培养、因材施教”这16个字。

家长具体怎么做呢?先对孩子进行智能开发、性格培养、技能教育等全面培养。拿智能讲,语言能力、空间能力等所谓八大智能,一个都不能落下。但是,全面发展并不是平衡发展,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找到一两种他最喜欢的技能,比如绘画、舞蹈等,然后积极创造条件让他充分发展。

“家长既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捕捉孩子对哪方面感兴趣,也可以轮换着给他报几个兴趣班,孩子不感兴趣了不强学,感兴趣的多支持。如此一来,既能达到充分发展,也兼顾了多方培养。”杨健说。

最后,他特别提醒家长做好“因材施教”。每个孩子的智力、身体发育并不均衡,有的智能发育超过了实际年龄,有的落后,智能超标的要超前教育,落后的则要放慢教育步伐。

“强化教育就像摘桃子,孩子跳一跳就摘到桃,最好,否则,轻易就能拿到的桃子,孩子感觉乏味,再努力也摘不到的桃子,孩子又会畏惧。”他说。

找工作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擅长”――你的优势,很多孩子在写简历的时候,没东西写,实际上是对自己不了解,否则,你可能发现“我学习力强”、“我组织能力强”。对此,张威建议家长带孩子进行“自我探索”,通过鼓励等方式,帮他从小学会发现、了解自己究竟有哪些优势。

为什么说家长要把孩子的假期还给孩子

暑假到来,看到很多父母开始为孩子找学习班,让孩子的暑期有一个去处,让父母省心,同时还可以学习一些课外知识,这是一举几得的好事情,父母们是很乐意做的。父母的心理是:这个假期是孩子学习的好机会,不可以让孩子浪费了啊!一些父母把孩子在学校学习课程中不好的科目作为假期的攻克重点,一些父母把孩子下学期要学习的内容提前到了假期,一些父母没有给孩子安排学习文化课,却也将孩子的假期安排了过于多的活动……于是,孩子的假期就这样被侵占了。

孩子想过一个怎样的假期?孩子们的想法是什么呢?没有人知道,父母也没有想到要了解一下孩子的想法。假期是孩子的,而孩子的想法却没有人去注意,没有人去聆听,在我们的文化中,认为儿童是没有什么想法的,儿童需要成年人全权安排。

为什么我们不去聆听孩子对假期的想法呢?因为我们不相信孩子会“安排好”假期!在我们的头脑里,我们认为安排得好的假期一定是让孩子学习知识,而且时间要安排得满满,不能够让孩子有空闲和无聊的时间,我们认为这样的安排对孩子最有利。

而我认为,放假意味着这个假期应当属于孩子。当孩子还不能够具备完全安排整个假期的能力时,我们要和孩子一起来安排他们的假期。那么,我们是不是应该先用心听一下孩子对自己假期的想法呢?然后,用我们的感觉来感觉一下孩子内心需要的是什么―――他奋斗了一个学期,他现在感觉累吗?他对自己的学业满意吗?他有幸福感吗?他的情绪是怎样的?他需要我们为他做些什么……假期是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休整我们心灵的时间,孩子也是一样的!

上天怕我们的心灵在工作的重压之下麻木和痛苦,失去对生活的激情,便给人类安排了周末,安排了假期。我们成年人在国家规定的大假里可以不听从任何人的安排,我们随心所欲地干我们想干的事情:睡大觉、看电影、看碟、吃零食、旅游、健身、谈恋爱……我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只要不犯法。大假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自由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自由的心灵,这个时期我们理所应当不工作,老板不敢要求我们,因为这个时间是我们自己的。

儿童也需要这样的自由―――发呆、无聊、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是让孩子回归自己心灵的时间,享受心灵自由的时间,这样孩子才不会把自己给忘记了。用一个假期,让孩子感受自己的存在和需求,找到自己,他们才不会失落自己!

如果孩子辛苦了一个学期,而假期却不属于他自己,假期比上学还匆忙,还辛苦,孩子就会认为生活多么无趣,多么没有意义啊!事物都有一呼一吸的原理,人类没有呼吸生命就会停止,如果把上学时间比作呼,那么,放假的时间就是吸,一呼一吸,一张一弛,这是生命的律动,这些道理我们不是不明白,而是我们认为孩子不需要!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孩子的心灵需求总是被忽视的。一个整年整月整日都没有时间来休整自己心灵的孩子,开学和放假都感受不到实际意义的孩子,在我们观念中的“新学期”对孩子来说是不存在的,那么,我们希望孩子在新的一学期有新的状态出现,也只是痴心妄想了。

如果我们的做法让孩子感受到“上学的时候你尽心尽力,假期将会属于你”这样孩子才有想头啊,孩子在其中能够体验到规则与自由。我们驯养孩子就像驯养动物,如果动物表演时表现好,驯养员还得喂点吃的给它们,以示奖励,有好处它们才会更有表现好的欲望啊,孩子也一样,成人也一样。老板是我们的驯养 ,我们是孩子的驯养员。孩子需要的好处就是给他们一个属于自己安排的时间!

所以,对于近两个月的假期,我们是否可以用2周或者更多一点的时间,让孩子自己安排,父母只是配合孩子的需要和安全,让孩子发呆、无聊、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这个假期是孩子的!

为什么说家长教育孩子要点到为止

如果有人说你像家长,那可不是什么赞美,因为家长有一个名声,他们喜欢唠叨,通过重复自己的话,夸大显而易见的事实来对孩子进行说教。当他们这么做时,孩子就不会再听他们的话,心里大喊:“够了!”有人说:“母亲是出了名的爱唠叨。”其实父亲的唠叨也不容小视,因为父亲一旦唠叨起来,影响力比母亲的唠叨大多了。

初一时,夏林因期中考试成绩糟糕,爸爸妈妈从晚上6点一直讲到了次日凌晨1点。填写问卷中,在“父母最大的毛病”一栏里,夏林毫不犹豫地在“唠叨”上打钩。

夏林说,那次他的数学考了20多分,语文考了30多分,是全年级倒数第一名。开家长会时,他不安地在操场里转圈,内心极度恐惧。爸爸黑着脸从教室里出来,丢下一句:“回家再说!”

晚饭吃了之后,“火山”终于爆发了!“那时才6点过。爸爸把夏林叫到他的房间里,爸爸坐在床上,夏林坐在凳子上。爸爸一个劲地说夏林成绩差,说家长会上老师当众责问他,他的脸都被夏林丢完了。爸爸问夏林怎么那么笨,骂他上课不认真,问他一天到黑到底在干啥了……

两个小时过去了,爸爸翻来覆去地说,夏林终于听不下去了,开始反驳:“你天天只晓得忙,从来不管我,平时我考差了你都不说,现在开家长会丢面子了才说!”

爸爸见自己口水都说干了,儿子竟然没听进去,又劈头盖脸地说起来,说来说去还是那些大道理,什么“我都是为你好,我不工作谁赚钱,不赚钱你读啥子书”之类的话。夏林已经懒得反驳了,就那么坐着,缩着头听。

晚上10点妈妈回来了,爸爸说累了,就让妈妈来“换岗”。当爸爸发令说“去睡觉”时,夏林走出房间,一看表,已经次日凌晨1点多。

生活中,有些爸爸知道不能打孩子,因为怕失手将孩子打伤,但是他们丝毫不担心说教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孩子对父亲唠叨的反感,犹如孙悟空对唐僧紧箍咒的厌恶。孩子犯错时,急于解决问题的父亲,总是采取这种看似行之有效而实际却毫无用处的办法:反复地唠叨。父亲们忽略了孩子对问题的陌生、无助、恐惧,没有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理解孩子,这样的说教,如何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若想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最好和孩子一起分析、解决问题,才能使孩子很快树立信心,迎难而上。

父亲家教方法:

方法一:抓大放小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大人的操心,但是有些事情是无关紧要的,它们没有你想想的那么严重,所以你完全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爸爸在教育孩子时不要整天紧张奚奚的,可以让自己放松一点。关于孩子生活中的琐碎小事,爸爸应该学会放得下来。毕竟孩子每天都在成长,许多道理会慢慢明白,许多事情,它们会慢慢会做。因此,不需要你千叮咛万嘱咐。否则你再三地提醒他,他当然会觉得厌烦。

爸爸应该学会把最主要的精力放在那些重要的事情上,应当学会关心孩子最核心的需求,比如孩子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未来理想、生活习惯、学习方法等等,这样一来,爸爸们轻松了许多,孩子也会与你更亲近。你说的话对孩子自然有效得多。

方法二:学会等待

有的爸爸往往有这样一种心理:自己说一句,孩子就必须马上言听计从;给孩子提出一个目标,孩子就应该马上达到。这种想法忽视了孩子的特殊情况,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心智和能力还没有发展到那么成熟的地步,有些事情他们可能还没有理解,有些事情他们可能还不知道怎么去做,有些事情他们可能还会常常出错。因此,做 爸的必须要学会等待,要克制自己急躁的情绪,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改变,要允许孩子有所反复。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过程,比如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良好习惯的养成,文化知识的积累,都需要长时间的历练,这不是唠叨能改变的。

方法三:只说一遍

如果你想让孩子做什么事,想让孩子怎么做,应该先选择好恰当的时机,和孩子坐下来好好谈谈,为了引起孩子的注意,爸爸可以清楚明白地告诉孩子:“你听好了,这话爸爸只说一遍。”在对孩子说的时候,要重点突出,挑选有分量的话讲一两遍就可以了,不要对孩子反反复复地唠叨个没完。如果你担心孩子没有理解,你可以再给他解释一下其中的要点。

另外,纠正孩子的错误时,爸爸也要点到即止,只要孩子能够认错并愿意改正就可以了,要知道,唠叨在大多数时候是不动听的,说多了只会让孩子更烦。

方法四:就事论事

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有的爸爸喜欢翻孩子的旧账,把许多年前的陈芝麻烂谷子都拿出来说,把孩子的种种“恶行”全部数落一遍,每次都是越说越激动,越激动越来气,越说越多。其实,在生活中孩子犯一些错是正常的事,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孩子就是在犯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对于孩子犯的错误,爸爸应当就事论事,一事一议,犯了什么错就说什么错,不要加以引伸。

父亲手记:

有人说:“如果你想知道谁在孩子心目中有威信,说话有分量,你就看看家人中谁说话少。”这里的“少”是指不会对孩子的大事小事进行过多的唠叨,发言时能切中要害,一针见血指出问题,并且能点到即止,使问题一目了然,给孩子反思的空间,让孩子心服口服。

本文Hash:07ce0b91dce978028c3b7e345ce0510a0cb4f265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