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应该如何做个身懒心不懒的妈妈

如何教育孩子,是每一位父母都关心的问题。对于我们做父母的来说,我们恨不得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孩子身上,但事实上,教育的效果并不因为付出多少而获得多少。

女儿出生后,我几乎全身心扑在女儿身上,我甚至可以自豪地说:“我是一个非常勤快的妈妈。”但是,我很快就发现自己所做的与希望的结果并不一致。

女儿生性敏感,从出生开始就哇哇地叫着要人抱,而我也认为,多拥抱孩子有利于孩子的情感发育,于是我和我妈常常抱着孩子,结果,女儿养成了不抱着不睡觉的坏习惯,无论她在大人怀里睡得多香甜,只要轻轻地把她的小屁股从大人手上移到床上,她立刻就会大哭起来。结果,从月子开始,女儿基本上都是在我妈的怀里睡觉的,不管白天还是黑夜,只要女儿哭着要抱,我妈都会毅然抱着我的女儿靠在床边睡觉。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三个月,终于,我忍无可忍,断然对我妈说:“您到自己房间去睡觉吧,晚上我一个人来看宝宝。”我妈太爱我女儿了,这种爱简直就是溺爱。我妈不在身边了,我才好“狠下心”来让我女儿知道,睡觉是她自己的事情,她不可以连睡觉时也不让我们休息。结果,这个决心一下,没几天,女儿竟然成功地“学会”自己在小床上睡觉了!

女儿从出生开始就纯母乳喂养,由于其间出现母乳性黄疸,我给女儿停了三天母乳,改用配方奶喂养,女儿对奶瓶非常抗拒,但也没办法,等黄疸消退我又开始母乳喂养。谁知,黄疸反复好几次,我也不得不几次中断母乳,改用配方奶。等女儿黄疸完全消退后,我又恢复纯母乳喂养。随着女儿的长大,该加辅食了,但女儿非常抗拒,奶瓶、调羹一概拒绝,加上我频繁外出,女儿可能缺乏安全感。反正,我妈说,无论如何,我的女儿都不肯吃除母乳外的其他东西。即使我外出8小时,我的女儿也以绝食的方式等待我回来。而我当时因为坚持母乳喂养的理念,总觉得自己不在家亏欠了女儿,于是每次回家都是迫不及待地给女儿喂奶。9个月时检查,女儿贫血,虽然我们给她增加补血的辅食,但她压根就不吃。也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我决定给她断母乳。刚开始,先断白天的母乳,不管女儿怎么吵闹,我坚持不亲自哺乳,而是把母乳挤出来放在奶瓶里让她吃。女儿刚开始抗拒,但看我如此坚决,后来竟然吃配方奶了。白天断奶成功后,我很快就给她断了夜晚的奶。没几天,女儿竟然能够自己捧着奶瓶喝奶了。再后来,她还会主动讨奶吃了,这个过程真是有点戏剧化。

有一句话这样说道:“家长的态度,决定孩子未来的高度;家长的观念,决定孩子未来的宽度。”这两件事情让我转变了教育观念。我曾经引以为傲的“全身心为孩子付出”的观念被自己彻底地否定了。我明白了,孩子真的是不能宠,而是应该让他明白,大人是爱他的,但是不会什么事情都让他由着性子来,他应该学会独立自主,不给大人增添过多的麻烦。

爱孩子并不是给她想要的,正如“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样。给孩子再多的金钱,总有用完的时候;替孩子做事,父母总有年老做不动的时候;给孩子再多的爱,父母也总有离开人世的时候……

那么,留给孩子最好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我想来想去,那就是让孩子学会独立自主。

什么是独立自主?独立自主就是指孩子在思考、想象和各种活动中,不依赖他人、不轻言放弃,能够相对独立地进行某项活动或者完成某件事情。

独立自主是健康人格的表现之一,它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质量以及孩子 年后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生活的美满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孩子学会了独立自主,即使有朝一日,我们不能和孩子在一起了,我们也不用担心孩子无法立足于社会。

心理学专家研究表明,3岁左右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敏感期。孩子在3岁左右,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和发展,渐渐表现出独立自主的倾向,常会拒绝大人的帮助,想试着自己去做某些事情。因此,家长应该把握并利用这个大好时机,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从小给孩子树立独立的性格和意识是很必要的,而且是越早培养越好。

与勤快妈妈相比,本书提倡的懒妈妈,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懒惰,而是要求妈妈树立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做的意识,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方法给孩子一些指导,鼓励孩子独立面对各种各样的事情,做一个身懒心不懒的妈妈。

事实上,不管是勤快妈妈还是懒妈妈,我们每一位妈妈都是爱孩子的,但怎样才是真正的爱而不是溺爱,妈妈还需要把握好尺度。

最后,把这篇由冰心老人翻译的伟大诗人、哲学家纪伯伦的《论孩子》送给每一位父母:

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

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

他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

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以给他们以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是住在“明日”的宅中,

那是你们在梦中也不能相见的。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中看定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

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

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应该如何做个心态轻松的妈妈呢?

我发现,有很多父母因为工作忙,将很小的孩子送进了全托。周末接孩子时常常会拿了很多玩具、糖果给孩子。我认为,这不是真的爱。对孩子的爱,就应该陪她一起看书、唱歌、画画,甚至做饭和洗衣服。这比给任何东西都重要得多。我的观点是,如果你很忙,就让孩子陪你在厨房,帮你洗菜,孩子就会觉得自己特别有用。

在我家,是先生做了带孩子的全职爸爸。因为先生从前曾经帮助他哥哥带过孩子,而且就在孩子出生前,他们就已经多次沟通带孩子的细节。事实上,一切都如同所料,先生的全职爸爸做得得心应手,女儿特别喜欢笑,每天都笑得那么灿烂。

小区里有不少妈妈喜欢互相比较孩子,是不是会走路了,长了几颗牙齿。可我和先生并不会这样去做,每个家庭都有自己带孩子的方式。我们觉得这是父母在给自己施加压力,如果父母不舒服,孩子当然也不会舒服。所以,我和先生约定好,当孩子不需要你的时候就不要总围着她,即使在外面玩时摔倒了,父母首先不要紧张,孩子不哭就不要去扶她,站在远远地看着她就行了。女儿8个月就开始自己吃饭,即使弄得很乱、很脏也不怕。很多时候,在女儿的头发上、耳朵上都能看到很多胡萝卜泥。

至于培养女儿,我们也作为一件不经意的事。譬如我先生虽是个音乐人,但从不为女儿准备专门的碟片,每天家里放的都是我和先生喜欢的摇滚乐或者中国民乐。有时我在读报或读书时,发现女儿恰好在身旁,我就读出声来,权当是在和女儿说话,这样自己也有了时间。当然,我们也希望女儿聪明,我和先生想,以后家中添置一架钢琴和一个古筝给女儿学,因为这是我们喜欢的乐器。但如果女儿可能会有她自己的喜欢,如果她对这些乐器不感兴趣,那当然还是应该由着她的喜欢。

应该如何做个懒妈妈去培养勤孩子

说到勤和懒,人们很自然地就会颂扬勤,贬斥懒。一个勤劳的妈妈更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相夫教子的标准,会被人们尊为模范;而一个懒惰的妈妈则会被人们瞧不起。可是等孩子长大以后,你可能会发现,一个勤妈妈养育出来的孩子可能会很懒——妈妈太勤快,孩子什么也不用干,因此什么都没学会;而一个懒妈妈的孩子可能正好相反。关键在于妈妈什么时候该勤,什么时候该懒。勤要勤到地方,懒要懒到点子上。懒妈妈在孩子开始上学时,只为孩子准备好早餐,剩下的事都由孩子自己去做:穿衣服,收拾书包,甚至有的懒妈妈上班比孩子晚,索性头天晚上上好闹钟,让孩子自己听闹钟起床,自己拾掇,自己吃饭,自己上学。懒妈妈还有一套理论,万一孩子赖床迟到了,有学校的纪律和老师管着呢。经过几回批评,他自然就不敢再赖床。至于孩子穿错了衣服,穿错了鞋或忘了带什么东西,让他火急火燎地回来取几次就是了,以后临出门他就会先想想忘了什么。

勤妈妈一般都比较能干。到孩子开始上学,她也跟着开始了又一次学生生涯:接送孩子上下学,为孩子背书包,帮孩子准备衣服,给孩子检查书包……看学校里那些到了三四年级还经常丢三落四的孩子,多半都有一个勤妈妈。

当孩子在做作业遇到什么难题不会做,来找妈妈时,懒妈妈一般都"懒"得回答,只是敷衍:再想想看,我的女儿可聪明了。一方面孩子受到表扬,信心倍增,一方面觉得妈妈也没什么指望,只好自己努力,于是终于攻克难题。这时,懒妈妈会不失时来上一句:"本来我的女儿就行嘛,比妈妈想得快多了,"说得孩子美滋滋的。

而勤妈妈的孩子一入学,便等于自己也重新上学:辅导,陪读,检查作业……不亦乐乎。有时候,还费力不讨好。

周末一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懒妈妈想喝水了,又不想动,于是喊一声:“给妈妈倒杯水来!”孩子倒完水,懒妈妈跟着就表扬:"好孩子,真懂事,从小就知道孝敬妈妈!"孩子的勤快和孝心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

而勤妈妈却怕孩子会打坏水杯,会伤及皮肉,于是自己再累也不肯停下来歇一歇,事事不求人,慢慢地,孩子会觉得妈妈是个永远不知疲倦,没有病痛的万能妈妈。她不需要别人的帮助,自己伸一手说不定还添乱、挨骂。于是乐得让妈妈自己去做吧。

懒妈妈常常采用的口头语是:“我女儿真能干,比妈妈小时候强多啦。”同时,懒妈妈很少呵斥打骂孩子,更"懒得"叨唠埋怨,而更多地用激将法鼓励孩子,自己落得个轻松自在。

勤妈妈什么事都愿意替孩子做,但做的时候却很不情愿,还一边做一边责怪孩子:"你怎么什么都不会做?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都能做一家人的饭了要不就列数“你看谁谁学习成绩好,还会自己整理房间,自己做饭……"事情没做完,孩子早已被数落得垂头丧气,信心全无。

不知道您是位勤妈妈还是位懒妈妈?反正我觉得,好妈妈不一定是勤妈妈,懒妈妈不一定是坏妈妈。有时候您学着偷一点懒儿,也许正好塑造了一个勤快孩子呢。

本文Hash:8b54678f8e9a7ad383c0e534fcc238e8595b5211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