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快更高更长对宝宝真的好吗?

导读: 更快更高更长真的好吗? 我来告诉大家一些事实: 那让我再来告诉大家一些事实: 母乳,是生存的必要 出现问题,要考虑“是不是正常的吃了” 超越生理的,不见得就是好 更快更多不一定对孩子就好 哺乳不应中断,即使是最严重的黄疸,不论诊断为母乳性黄疸还是害怕是核黄疸,除非血清胆红素浓度是20 mg/dL 以上并快速上升(每小时大于0.5 mg/dL)。经证实,母乳喂养的好处远超过轻微甚或中度的黄疸风险。


更快更高更长对宝宝真的好吗?

  在谈这个问题之前,我再给大家举个也不算少见的例子,就是为了担心新生儿发生低血糖,一些妈妈们会被要求给孩子添加配方奶。

  

更快更高更长真的好吗?

  再举一个更为常见的例子,一些家庭,尤其是他人来喂养宝宝的时候,常常觉得当宝宝被喂了一大瓶配方奶之后,可以管饱好几个小时,这时,宝宝需要频繁地吃母乳就受到质疑,是不是妈妈奶不够?宝宝没吃饱?

  

我来告诉大家一些事实:

  1.配方奶喂养的婴儿,生理性黄疸消退可以比母乳喂养的要快 (1周左右vs 几周)。

  2.配方奶喂养的新生儿,血糖水平可以比母乳喂养的要高(72mg/dLvs.58 mg/dL)。

  3.配方奶在婴儿胃中的半排空时间比母乳要长,也就是说,配方奶在婴儿的胃里待的时间要长(78分钟VS.48分钟)。

  看完这123,你会不会很惊讶?会不会有人这样想:既然这样,就说明,配方奶好?

  

那让我再来告诉大家一些事实:

  1.引起黄疸的胆红素是一种强抗氧化剂,适当升高的胆红素值尤其对红血球、心脏、大脑以及视网膜组织会有益处。因此,不能说越快消退就越好。

  2.新生儿出生后和妈妈立刻进行母乳喂养并皮肤对皮肤接触时,血糖会在一个稳定的生理水平。没有研究表明,越高的血糖水平就越好。

  3.配方奶喂养的婴儿不但胃排空时间更长,而且也需要吃更多的这个加工的奶,因为配方奶不容易消化和吸收,能量利用不如母乳充分。就好像吃了不容易消化的,的确不容易饿,我们成人都知道多量少餐不好,少量多餐有利于健康。对于婴儿,吃了能挺很长时间也不是好事。

  我和那位互助指导说,必须要认识到什么是正常生理现象,而不是更快、更高、更长就是好。

  

母乳,是生存的必要

  人类在历史的长河里经历进化,母乳喂养在配方奶流行的100多年之前,是生存的必要。如果:

  1.黄疸高发的人群,比如黄种人,如果母乳喂养是黄疸消退的障碍,甚至会引起婴儿的不良后果,那么这些人在进化过程中就难以存活而渐渐消失。事实是,目前,黄种人仍旧是黄疸高发人群,正常母乳喂养的情况下,生理性黄疸的消退需要一定的时间。

  2.如果母乳喂养正常的婴儿的血糖水平是有问题的,那么在进化的过程中,血糖在这个水平的人就灭绝了,人类应该向高的血糖进化。可是事实是,我们人类正常母乳喂养的情况下,就是一个正常的血糖水平。而配方奶的高血糖水平需要仔细评估,是否对人类有害?

  3.一些食草动物,比如有的兔子,24小时才需要哺乳一次。低智力的动物往往需要安静的后代,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而人类是智力最高的动物,其哺乳行为是频繁,亲代投入的照顾和互动多的。如果人类婴儿也需要每天少吃,每次多吃并且安静不动才能存活和发展的,进化到现在,我们人类的乳汁就不是这样,甚至,我们人类社会也不是如此了。

  当然有些特别的情况需要医疗的干预,比如病理性黄疸,低血糖高危儿出现有症状的低血糖,但这些也不是说吃吃配方奶就能够治疗的。并且在治疗期间,坚持母乳喂养是很重要的。

  

出现问题,要考虑“是不是正常的吃了”

  必须要认识到,母乳喂养是一个生理现象,就是人类需要吃适合人类的食物。正常的吃,是健康的基础。有时候发生了一些现象,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是不是正常的吃了?在母乳喂养中,很多时候是没有频繁的喂养而造成的喂养不足。在对黄疸和低血糖的临床指南中,比如ABM(美国母乳喂养医学会)和AAP(美 国儿科医师学会)都强调要加强母乳喂养。只有对频繁的母乳喂养没有反应时,才要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干预。而绝不是放弃正常的“吃”,立刻转为配方奶喂养。

  想到前一阵听到的一个案例,一个被诊断为低血糖新生儿在接受静脉注射葡萄糖治疗后发现,注射时血糖上升,不注射时血糖又下降。细问下来,治疗期间,宝宝根本没有被哺乳。这就好比,不给吃,身体里怎么有能量?光靠治疗却放弃正常的吃,这可以说是本末倒置了。

 

 超越生理的,不见得就是好

  正常人都有一定的生理范围,比如正常的血糖血压值、心率、肌肉的耐力等。举个例子来说,普通人去锻炼一下身体,是绝对长不出来斯瓦辛格那样的肌肉的。健美是兴奋剂滥用最厉害的运动项目,因为没有人能够在生理情况下长出如此茁壮的肌肉。这些肌肉即使在舞台上也显得非常异象,而那些运动员所付出的不仅仅是运动的汗水,还有使用药物带来的健康代价。相信这个可以被大家理解,超越生理的,不代表好,也不代表健康。

  

更快更多不一定对孩子就好

  或许这个社会有着太多让人焦虑的事情,很多时候,人们就希望更快更多。比如孩子发烧,即使没有检查表明孩子有细菌感染,但医院里头皮上吊着抗生素,各种退烧药物定时使用的现象很多见。家长就是希望快退烧。如果3天发烧不退,家长甚至要和医生吵架。而我们的医生也很难对一个家长说,回去吧,不需要吃药,烧会退的。

  我们要知道,病毒性感冒无须使用抗生素,而在这个大约一周的病程里,发烧三四天也是这个过程中需要经历的。发烧是身体在抵御病毒侵害的一种正常反应,而人为过多地干预,反而使得人体免疫系统受损。有时候一个孩子发了3天烧,去医院吊了抗生素,不烧了。很多人就会有认为不吊抗生素就不会好,其实这很可能是一种巧合,因为那个时候也该是退烧的时间点了。

  再回到黄疸,这里和大家分享Nancy Mohrbacher一段话(2010):

哺乳不应中断,即使是最严重的黄疸,不论诊断为母乳性黄疸还是害怕是核黄疸,除非血清胆红素浓度是20 mg/dL 以上并快速上升(每小时大于0.5 mg/dL)。经证实,母乳喂养的好处远超过轻微甚或中度的黄疸风险。

生长环境好的宝宝智商更高

身为父母,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爱因斯坦一样,拥有高智商,但是高智商真能人人都有吗?最近,美国哈佛大学的社会学家们经多年研究发现,生长环境好的孩子智商更高。这一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近期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俗话说得好,“三岁定终生”。一个人的认知能力在生命早期就逐渐形成,而这也会在无形中影响他们将来的学识多寡、事业发展,甚至健康状况。尽管,对于决定这些的是基因还是环境,科学家们还有一定的争议,但是,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却是毋庸置疑的。

在研究中,哈佛大学的社会学家们对芝加哥郊区2000名6—12岁的儿童,进行了长达7年的分析研究,并总结了影响孩子智商的“几种不利因素”,包括福利状况、家庭收入、失业、单亲家庭、种族成分和孩子数量。结果发现,在良好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学习成绩更好,智商也相对更高。这里的良好环境,主要指家庭的物质生活状况良好、父母和睦、子女和谐。

因此,为了孩子美好的将来,在给他们物质支持的同时,

选对鞋子助宝宝更好的生长发育

大人们都知道一双不舒服的鞋子会影响我们的出行和生活,那么对于正处在急速生长的宝宝们来说,一双合适的鞋子更是能影响他们的发育,所以家长们千万别犯以下错误哦!

大人们都知道一双不舒服的鞋子会影响我们的出行和生活,那么对于正处在急速生长的宝宝们来说,一双合适的鞋子更是能影响他们的发育,所以家长们千万别犯以下错误哦!

错误一:鞋帮、鞋面越软越好

由于儿童骨骼、关节、韧带正处于发育时期,平衡稳定能力不强,鞋后帮如果太柔软,脚在鞋中得不到相应的支撑,会使脚左右摇摆,容易引起踝关节及韧带的损伤,还可能养成不良的走路姿势。因此,童鞋的后帮应硬挺、包脚,以减少脚在鞋内的活动空间。童鞋的鞋面(尤其是头部)如果太软,会难以抵抗硬物对脚趾的冲撞,加上宝宝走路有用脚踢东西玩的习惯,过软的鞋面既不结实,又不安全。不过,脚背处的鞋面还是要柔软些,以利于脚部的弯折。

错误二:厚底鞋舒适防震

在行走时,鞋随着脚部的运动需不断地弯曲,鞋底越厚,弯曲就越费力,尤其对于爱跑爱跳的宝宝来说,厚底鞋更容易引起脚的疲劳,并进而影响到膝关节及腰部的健康。另外,厚底鞋为了表现曲线美,往往加大后跟的高度,这会令整只脚前冲,破坏脚的受力平衡,长期如此会影响宝宝脚部的关节结构,甚至导致脊椎生理曲线变形,严重者将使大脑、心脏、腹腔的正常发育受到影响。因此,儿童鞋适宜的鞋底厚度应为5毫米至10毫米,鞋跟高度应在6毫米至15毫米之间。

本文Hash:f3575f08dd2bf8a3efc4160eb16665b5705832f8

声明:此文由 Scarlett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