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孝道精神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长辈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粹,是人类最高贵的感情。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德。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衡量一个人为人处世的基本标准,它体现了最根本的人性和道德观念。“孝道”的时代传承,也确实为促进社会稳定、保障民族团结做出了重要贡献,解决了几千年没有社会保障时期的养老问题。而以之为支撑的宗法制,更成为华夏子孙世代传承的精神支柱。

  “孝”的核心内涵就是爱敬长辈。家庭内的孝,是指赡养父母,衣、食、住、行、思想上照顾老人,尽人子之责。家庭外,家庭宗亲长辈、外戚长者,还指社会上所有长辈。所以孝的内容不仅仅是实现长辈的愿望,力求上进、实现人生价值、最终报效民族和国家更是孝的表现。孝道是民族传统道德的一个重要范畴。孔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几千年沿袭的做人准则,也是中华文化的本源之一。11岁的朱洪山从小在外婆家长大,与外公、外婆感情很深,去年6月,外公去世了,外婆被接到他家来住,可后来听说家人要把原来的老房子卖掉,外婆说什么也不愿意。家人无奈只好随她搬回原来的房子居住。小洪山看到妈妈及其他亲属都忙于生计,顾不上陪伴老人,在一次家庭会议上,小洪山自告奋勇地替大人承担了陪伴外婆的任务。

  外婆家离他家有一公里左右,他每天放学后便抓紧时间做作业,吃过晚饭后就到外婆家去,干一些提煤、倒炉渣等力气活,还陪外婆看电视、聊天、讲故事、讲笑话,一年多从未间断,使78岁高龄的外婆备感欣慰。

  10月初的一天,洪山偶尔看见外婆与其他老人一起去听健康讲座,其他老人都搬着方便轻巧的小马扎,而外婆却搬着又重又硬的木制方凳,于是他就利用星期六和星期天的时间到附近的农业连队拾花挣钱,给外婆买了一个马扎。外婆心里特别高兴,逢人便说:“我的外孙是个大孝子,这是我的福气呀!”尊重长者、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有无孝敬父母的美德,不单单是子女对父母的关心,其实质是一个能否关心他人的大问题。在家里能养成孝敬父母的好习惯,到社会上才有可能做到关心同事,也才有可能做到对祖国忠诚。因此,妈妈千万不要忽视培养小学孩子尊敬长者、孝敬父母的好习惯。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教育孩子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新一代妈妈的责任。

  【妈妈应该这样做】

  1.给孩子做孝道的榜样。

  晓琳是个很孝顺的人,她时刻不忘照顾年迈的双亲。平时因居住地较远、工作较忙,不能和老人朝夕相处。在休假日,晓琳要尽量抽时间带上女儿欣欣去看望老人,帮老人做些家务,与老人共聚同乐。天长日久,欣欣耳濡目染,也逐步养成了尊敬长辈、孝敬妈妈的好习惯,对晓琳非常孝顺。妈妈本人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孩子对待妈妈的态度,直接受妈妈对待长辈态度的影响。孝心就是在一代代父母的身体力行中传承、沿袭下来,就是在妈妈的榜样作用下养成的。因此,要想培养孩子的一颗孝心,妈妈首先要以身作则,要做孝敬长辈的楷模,因为“身教重于言教”。

  2.从小抓起、从小事做起。

  让孩子养成孝 敬父母的好习惯,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着手塑造和培养。如,要帮妈妈分担忧愁,要帮助妈妈做家务。当孩子不会时,妈妈要耐心地教;孩子做错事时,不要横加指责;孩子做得好时,要多表扬、鼓励。小学孩子只有在亲身实践和体验中才能体会到妈妈的辛苦,从为别人付出的体验中才能体会到妈妈的辛苦,感受到为别人付出的快乐。

  3.让孩子了解妈妈养家的辛苦。

  为了让儿子卡卡了解挣钱的辛苦,妈妈每月给卡卡定了4个劳动日。在劳动日里妈妈不给卡卡零花钱,而让卡卡自己来挣――干家务,妈妈支付卡卡相应的报酬。这天又是劳动日,卡卡想要一个玩具熊,为了挣够所需的钱,卡卡一直干活到下午。等卡卡把玩具熊抱到怀里的时候,卡卡不由得叹气,“妈妈每天都这样辛苦,真是不容易啊!”现在不少孩子不知道妈妈的工作情况,不知道妈妈的钱是怎样来的,只知道向妈妈要钱买这买那,认为妈妈让孩子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是天经地义的。这样的孩子怎么会从心底孝敬妈妈呢?为此,妈妈应当有意识地经常把自己在外工作的情况和收入情况告诉孩子,让孩子明白妈妈的钱得来不易,孩子自然就会逐渐珍惜自己的生活,也会从心底产生对妈妈的感激和敬重。

  4.给孩子制定孝道家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一个家庭中,孩子必须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这样才能用正确的言行规范自己。妈妈可以给孩子设立“五要”、“五不要”的孝道家规。“五要”是要了解妈妈、要亲近妈妈、要关心妈妈、要尊重妈妈、要体贴妈妈。“五不要”是不要影响妈妈工作与休息、不要惹妈妈生气、不要和妈妈顶撞、不要独占独享、不要虚荣攀比。

  5.让孩子学会感恩。

  恩恩是个十分懂事的孩子,他特别心疼父母。有一次,恩恩正在上课,突然肚子很痛,浑身冒汗,脸色也变得苍白,老师看见了,连忙给恩恩妈妈打了电话。妈妈得知后,焦急万分,原来30分钟的路程只用了20分钟就赶到了,并迅速地把恩恩送进了医院,幸好没事,但看到妈妈楼上楼下又找医生又拿药,忙得满头大汗,恩恩被这温暖的亲情感动了,扑到妈妈怀里说了声“谢谢”。妈妈的眼圈刹那间红了。感恩之心是孝心的亲情基础。做妈妈的应有意识地让孩子体会妈妈的辛苦,体会妈妈挣钱养家的不容易,体会妈妈对孩子的亲情,体会妈妈也同样需要孩子的关心和爱。因此妈妈不妨经常给孩子讲讲自己一天的情况、做饭、洗衣服、整理家务、上班等,让孩子体会到妈妈是如何关心自己的,如孩子生病了,妈妈怎样心疼,怎样整夜地不睡觉护理孩子……细节最能感染人。知恩就要感恩,感恩就要报恩。要让孩子从小养成关心父母、体贴父母、爱护父母的好习惯,如为妈妈梳梳头、给爸爸捶捶背,等等。

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

有些孩子胆小、畏畏缩缩,不愿与别人交往,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1、先天因素。爸爸妈妈性格内向,不善与人交往,孩子遗传了他们的特点。2、环境因素。现在大多数人都住在楼房,一家一户的封闭环境使孩子缺乏与其他孩子交往的生活空间,造成孩子孤独、胆怯的性格。3、教育不当。有的爸爸妈妈在孩子哭闹时,经常用“鬼”、“妖怪”等来吓唬孩子;有的是在孩子要外出玩耍时,用“外面有骗子,会把你骗走,卖到山里去”等话语来打消孩子外出的念头,使孩子的心理产生一种不信任别人,不安全的感觉;还有的对孩子期望过高,一旦孩子做错了事,轻则训斥重则打骂,使孩子因怕失败而退缩……4、切身的体验。当孩子满怀信心地在成人面前表现自己时,得到的不是表扬而是嘲笑、挖苦,使得孩子灰心丧气;当孩子打过一次针后,切肤之痛使他下一次再到医院就会害怕……怎样帮助孩子消除胆小、恐惧的心理,培养孩子的勇敢精神呢?1、爸爸妈妈要了解自己孩子的个性,允许孩子有一个逐渐适应的过程,同时尽量地给予孩子关心和爱,鼓励孩子与别人交往。爸爸妈妈应做孩子的榜样,不要一遇事就在孩子面前流露出胆小怕事的情绪。2、因环境影响而造成孩子胆怯、怕事的,应积极为孩子提供与外界交往的机会和环境。如带孩子外出作客;带孩子到军营去观看解放军叔叔训练的场面;帮助孩子认识不同的人群,使孩子能有机会接触一些陌生但又和善的人;鼓励孩子主动与同伴交往,和他们一起游戏等。3、在教育上,首先,不能把孩子们当作“大人”,不能用过高的标准来要求他做力所不能及的事。爸爸妈妈应尽可能地陪孩子一起玩,启发他玩出新花样,如果爸爸妈妈因事不能陪孩子一起玩,可以规定他们在什么地方玩,玩多长时间,并要注意安全,另外,如要阻止孩子外出玩耍,切不可用可怕的事物吓唬孩子。当孩子回家后,可以让他讲述玩的过程,然后对孩子的行为作出评价,多表扬少批评,这样既锻炼孩子的胆量,又可培养孩子的口头表达能力。如条件允许,也可适当地让孩子帮助买一些零碎的东西,或到邻居家里借东西,也是培养孩子勇敢精神的好方法。4、当孩子独立做完某件事时,不管结果怎么样,成人应尽量多给予鼓励,切忌讽刺嘲笑,尤其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应多给他讲解放军、科学家等如何不怕困难、与困难斗争,最后取得胜利和好成绩的故事,以帮助孩子克服困难,激励孩子的勇敢精神。“温室里培养不出经得起风雨的花朵”。只有从小让孩子经受各种锻炼,让他们在实践中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才能使孩子具有勇敢精神和坚强毅力。

培养孩子的“冒险”精神

许多父母为了保证孩子的安全,禁止孩子做这做那,其实,这样做是错误的。孩子的生活经验是从实践中得来的,永远不让孩子去“冒险”,孩子永远都不会有生活经验。我们教育孩子的原则不是让孩子回避危险,而是应该让孩子学会怎样在危险中保护自己。

生活需要“冒险”

如果所有的人都安于现状,不肯去冒险,社会就不会发展,人类就不会进步。对于个人而言,如果一个孩子不敢去冒险,他将来有可能什么事都不敢去尝试,永远生活在父母的“襁褓”中。孩子毕竟要长大,父母怎么可能保护他一辈子呢?

怕孩子溺水,是永远不让他去水边呢?还是教会他游泳?不让孩子用刀削苹果,是因为刀子是危险的,可是,能永远不让孩子用刀子吗?在我们的生活中,危险无处不在,躲是躲不过去的,关键在于怎样教会孩子识别危险,正确处理危机。

不敢“冒险”的人注定会碌碌无为

我们探索未知的世界,本来就存在着险情。学习走路存在着被摔倒的危险,学习骑车存在着被摔伤的危险,学习开汽车存在着发生交通事故的危险。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有可能发生危险。如果我们怕孩子有危险,就不让孩子去“冒险”,孩子就会失去“冒险”精神,很容易墨守成规,不敢去体验陌生的事物。这样的孩子缺乏创造精神,很难有创造性发明,即使是技术革新,也不敢自己去首先尝试。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孩子最终会成为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因此,父母必须要让孩子去“冒险”,让他们去体验陌生的事物。否则,孩子就永远都不会驶出港口,驶向无边的大海。

“冒险”不等于真的让孩子去冒险

我们鼓励孩子“冒险”,不等于让孩子真的去冒险。冒险的前提是孩子所做的事要符合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能力范畴,必要的危险还是要回避的。我们不能让学龄前的孩子骑车去上马路,也不能让他们去商场独自乘坐电梯,更不能让他们随意触碰家电与炉灶,因为这些事情超出了孩子的认知范畴和能力范畴。

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一个敢于冒险的人,才会有创造性思维,而一个墨守成规的人是不可能有发散性思维的。我们除了鼓励孩子的冒险精神外,还要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善于提问题的能力。父母不能因为工作忙等借口,忽略了和孩子的交流。对于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父母要给予配合并回答,同时也要鼓励孩子自己去探索和发现问题的原因。聪明的父母在孩子提问题时,首先会让孩子先想一想,然后再做出必要的提示。如果您总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您的孩子怎么可能会成为有创造性思维的人?充其量是一个不肯动脑筋的人。

结语

鼓励孩子去冒险,就是要让孩子在实践中获得经验,从而使孩子能更好地规避危险,进而使自己的视野更开阔,思维更灵活。我们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需要父母对孩子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认识周围的事物,认识世界。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敢于冒险的精神,孩子才不会安于现状,才敢去探索,去实践,孩子的思维才会更敏锐,更具想象力。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如何正确引导教育孩子的知识,请您继续关注《幼儿引导教育》的相关文章。如果您想了解更多育儿亲子的相关知识,也请您继续关注的其它相关文章。

本文Hash:61d03038cb06350020af55f71f885c356f36cead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