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新生儿黄疸病

新生儿黄疸(neonataljaundice)是胆红素(大部分未为结合胆红素)在体内积聚而引起,其原因复杂,有生理性和病理性之分;部分病理性黄疸克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产生胆红素脑病,故应加强对新生儿黄疸的临床观察,尽快找出原因,及时治疗。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一)胆红素生成较多新生儿每日生成胆红素约8.8mg/kg,而成人仅为3.8mg/kg。其原因是:胎儿处于氧分压偏低的环境,故生成的红细胞数较多,出生后环境氧分压提高,红细胞相对过多、破坏亦多;胎儿血红蛋白半衰期短,新生儿红细胞寿命比成人短2~4天,形成胆红素的周期缩短;其他来源的胆红素生成较多,如来自肝脏等器官的血红素蛋白(过氧化氢酶、细胞色素p45等)和骨髓中无效造血(红细胞成熟过程中有少量被破坏)的胆红素前体较多。(二)运转胆红素的能力不足刚娩出的新生儿常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影响血中胆红素与白蛋白的联结,早产儿白蛋白的数量较足月儿为低,均使运送胆红素的能力不足。(三)肝功能发育未完善①初生儿肝细胞内摄取胆红素必需的y、z蛋白含量低,5~1天后才达成人水平;②形成结合胆红素的功能差,即肝细胞内脲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udpgt)的含量低且活力不足(仅为正常的~3%),不能有效的将脂溶性未结合胆红素(间接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成水溶性结合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此酶活性在一周后逐渐正常;③排泄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差,易致胆汁郁积。(四)肠肝循环的特性初生婴儿的肠道内细菌量少,不能将肠道内的胆红素还原成粪、尿胆原;且肠腔内葡萄糖醛酸酶活性较高,能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及未结合胆红素,后者又被肠吸收经门脉而达肝脏。由于上述特点,新生儿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仅为成人的1%~2%,因此极易出现黄疸,尤其当新生儿处于饥饿、缺氧、胎粪排出延迟、脱水、酸中毒、头颅血肿或颅内出血等状态时黄疸加重。新生儿黄疸的分类(一)生理性黄疸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约5%~6%的足月儿和>8%的早产儿于生后2~3天内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一般情况良好,足月儿在2周内消退,早产儿可延到3~4周。目前对民既往沿用的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血清胆红素上限值,即足月儿<25.2μmol/l(12mg/dl)和早产儿<257μmol/l(15mg/dl),已经提出异议,因较小的早产儿即使胆红素<171μmol/l(1mg/dl),也可能发生胆红素脑病。国外已规定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2.59μmol/l(12.9mg/dl)为生理性黄疸的界限;国内学者通过监测发现正常足月儿生理性黄疸的胆红素值上限在25.2~256.5μmol/l(12~15mg/dl)之间,超过原定25.2μmol/l者占31.3%~48.5%,,早产儿血清胆红质上限超过256.2μmol/l者也占42.9%,故正在通过全国性协作调研拟重新修订我国生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

剖析新生儿感染性黄疸发病原因及特点

新生儿-]-4是病理性黄疸的一种,其主要原因是宫内或者分娩过程中感染病毒,继而出现新生儿-]-4。新生儿-]-4的原因有哪些?-]-4是由于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等原因,使得肝细胞功能受损害而发生的黄疸。病毒感染多为宫内感染,以巨细胞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最常见,其他感染有风疹病毒、EB病毒、弓形体等较为少见。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黄疸的特点是-]-5后持续不退或-]-5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产妇产道特殊细菌、胎膜早破、产程延长、分娩不洁等均可以引起新生儿感染,继而出现新生儿-]-4。新生儿-]-4的特点细菌感染以败血症黄疸最多见,特点是-]-5后持续不退或-]-5消退后又出现持续性黄疸。若母亲坚持产前保健、检查,孩子出现-]-4的很少。-]-4需送医院治疗。以上就是新生儿-]-4的特点和原因,有肝炎史或曾生病理性黄疸婴儿的孕妇,产前宜测定血中抗体及其动态变化,并采取相应预防性服药措施。在分娩时应加强监护,产后也应对婴儿进行严密的监护,一旦出现症状及时治疗。新生儿黄疸相关阅读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与护理:你了解新生儿黄疸吗?你知道新生儿黄疸有哪些种类吗?新生儿黄疸该怎么治疗?妈妈又该如何护理新生儿黄疸呢?妈妈网新生儿黄疸专题为你一一揭开,告诉你新生儿黄疸的那些事儿...[详情]母乳性黄疸阻塞性黄疸-]-4-]-5-]-6

剖析新生儿母乳性黄疸发病原因及特点

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临床主要特征是新生儿母乳喂养后不久即出现黄疸,但无其他全身症状,足月儿多见。1、什么是母乳性黄疸因吃母乳新生儿发生黄疸称为母乳性黄疸,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病理性黄疸。母乳喂养的婴儿在生后4~7天出现黄疸,母乳性黄疸2~4周达高峰(血清胆红素可超过256.6~342.0μmol/L),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少数可延至10周才退尽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胆红素下降≥50%若再用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原有程度。少数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其黄疸程度超过正常-]-5,原因还不十分明了。2、母乳性黄疸特点在-]-5高峰后黄疸继续加重,如继续哺乳,黄疸在高水平状态下继续一段时间后才缓慢下降,如停止哺乳48小时,黄疸明显下降,若再次哺乳,黄疸又上升。由于母乳中含有孕二醇激素,它可以抑制新生儿肝脏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致使血液中的胆红素不能及时进行代谢和排泄,于是血液中的胆红素浓度增加,出现新生儿皮肤和巩膜的黄染。随着母乳喂养率的提高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20%~30%。也已成为住院新生儿高胆的主要原因之一,虽然本病预后良好严重者才需治疗但为了顺利推广母乳喂养也应引起重视。出现母乳性黄疸后,一般不会影响小儿的健康,也无发烧和食欲不好的症状。如及时停止喂母奶,黄疸大约在2—4天内减弱,6—10天内全部消失。对于母乳性黄疸,一般不会引起神经系统的伤害。对于母乳性黄疸也不必惊慌,停母乳时可用牛奶暂时替代,待黄疸好转后可以继续用母乳喂养。3、母乳性黄疸症状母乳性黄疸症状一:小儿的营养发育良好,一般情况良好,体重增加,大母乳性黄疸便为黄色,大便颜色正常。母乳性黄疸症状二:肝、脾不大。母乳性黄疸症状三:小儿的肝功能正常,无贫血。母乳性黄疸症状四:黄疸一般在出生后4-5天出现,逐渐加重,升高的胆红素可持续10天左右,然后黄疸渐渐减轻,3~12周恢复正常水平4、母乳性黄疸原因母乳性黄疸的病因迄今尚未完全清楚。近来多认为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母乳性黄疸肠肝循环增加有关。一般认为,新生儿小肠内的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多(经过检测确认),活性高。这种主要来源于母乳的酶,可催化结合胆红素变成未结合胆红素,此过程在新生儿小肠内进行,加上小儿肠蠕动相对慢,使大量应排泄的胆红素被这种酶解离成未结合胆红素,吸收增加,即出现母乳性黄疸。原因主要是母乳不足,开奶晚,胎粪排出延迟之故。主要是由于母乳中富含β葡萄糖醛酸苷酶,可水解结合胆红素为非结合胆红素通过活跃的肠肝循环形成。由于母乳中含有较多脂肪酶及β葡萄糖醛酰苷酶前者使乳中未饱和脂肪酸增多,从而抑制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性;后者能分解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的酯键,使结合胆红素又转化为非结合胆红素而易在小肠被重吸收,从而增加了肠-肝循环,结果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而出现黄疸。生后母乳喂养无其他原因而出现高胆红素血症者,胆红素常可达256.5~342μmol/L(15~20mg/dl)新生儿一般情况良好,吃奶佳,生长发育正常。黄疸可持续3周~3个月。新生儿黄疸相关阅读新生儿黄疸的治疗与护理:你了解新生儿黄疸吗?你知道新生儿黄疸有哪些种类吗?新生儿黄疸该怎么治疗?妈妈又该如何护理新生儿黄疸呢?妈妈网新生儿黄疸专题为你一一揭开,告诉你新生儿黄疸的那些事儿...[详情]母乳性黄疸 塞性黄疸-]-4-]-5-]-6

本文Hash:49aa6975e2c700d36e7b8a07600564d8b53cdec3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