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鱼大肉反而让孩子变得饥饿

提起饥饿,很多衣食无忧的现代人会觉得这个词离自己很遥远,事实上,从国家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两次十年营养调查的结果来看,处于"隐形饥饿"状态的人口在我国占了40%多。中山大学教授、着名营养学家何志谦教授指出,表面上每顿饭虽然都吃饱了,但实际上还缺乏微量营养元素,这种微量营养元素缺乏的症状被称为"隐形饥饿".

大鱼大肉招来"隐形饥饿"

一些人片面地认为"大鱼大肉就能保证营养",事实上如果营养元素摄入不当,即使吃得再多也依然可能在无形中"挨饿".因为大家口中说的"吃饱"仅仅是满足蛋白质和热能,像碳水化合物、脂类、蛋白质等营养元素并不缺乏,甚至还有过量的倾向。而很多微量元素摄入不足,从而会出现免疫力和体力下降等各种健康问题,甚至导致各种疾病。

微量元素的作用可不像它的名字那样"微小".比如,缺锌是导致慢性腹泻的罪魁祸首;缺乏维生素A可能造成失明、免疫力下降等症状。出现疲劳、精神不佳、手脚无力、腰酸腿疼、头晕眼花等"似病非病"的状态,都有可能是"隐形饥饿"的危险信号。

儿童成"隐形饥饿"重灾区

四川省营养学会常务理事、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李晓辉副主任医师认为,"00后"的孩子们在长辈的呵护下长大,从小就比较挑食。在校读书的时候,大部分都是在食堂吃或到外面吃,这样就造成了这些孩子不喜欢吃粗杂食物、喜欢吃洋快餐等不良饮食习惯。这些不良习惯极易造成微量营养素不足,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生长发育障碍。这与身体内B族维生素的缺乏有直接关系,B族维生素是把糖、脂肪、蛋白质等转化成热量时不可缺少的物质,如果缺乏就会引起代谢障碍、食欲不振、疲劳等症状,严重者会导致生长迟缓、免疫力下降等情况发生。

要解决"隐形饥饿",不但要解决好膳食平衡,还要做好食品强化,如果做不到这两点,就要进行必要的膳食营养素补充。很多人认为,只要膳食平衡,营养摄入就一定足量,这个观点也是错误的,由于家庭饮食习惯、饮食结构相对固定,即使饮食多样化也未必能保证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足量摄入。建议参照国家颁发的平衡膳食宝塔进行膳食搭配,做饭时,可以适当增加粗粮和薯类,比如糙米、玉米、小米、土豆和红薯等,不仅丰富了口感,也丰富了营养素的摄入。

推荐阅读:

您的孩子饥饿吗?

不吃早餐BB易“隐性饥饿”

孩子“隐性饥饿”全面解读

如何让怯懦的孩子变得胆大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妈妈总会抱怨自家小孩胆子太小,比较怯弱、腼腆,不爱说话。和小朋友一起玩的时候也比较孤僻,不大合群,在幼儿园也不敢举手回答问题,参加活动稍微不顺利就哭哭啼啼。

  孩子怯懦的原因

  1、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限制过多,如到公园时去玩耍,不让孩子去爬山恐怕摔下来,不让孩子去湖边玩怕掉下去等等。造成孩子不敢从尝试与实践中获得知识,取得经验,这也造成胆小怯懦。

  2、与家庭环境有关。有些孩子生活范围很小,平素只生活在自己的小家庭里,从小由爷爷奶奶照看,很少带孩子出去玩,接触外人也少,依赖性较强,不能独立地适应环境。这样的孩子一见生人就躲藏,生人一抱他就哭闹,如果送托儿所,碰上新环境、新老师更是胆小。

  3、家庭教育方法不当。有些孩子在家里不听家长的话,如哭闹或不好好吃饭时,家长就用孩子害怕的语言来吓唬他,说“你再哭我把你扔在外面让老虎吃了你”;还有的孩子不睡觉,大人藏在门后学老猫叫;有的孩子想玩泥,家长怕孩子弄脏衣服,说“泥里有虫子咬你的手”,用这些恐吓孩子,从而使孩子失去了安全感,而形成胆小怯懦。

  如何让这些孩子变得胆大起来,应该从一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父母要做好表率。

  可以想象,一个家庭里面父母本身就是比较怯弱的人,他们的小孩比较大胆的可能性就很小。很多妈妈们看到蛇、老鼠等动物是反应强烈,小孩看在眼里也会觉得动物很可怕,不敢轻易接触。父亲如果在日常交际中也畏首畏尾,比较怯弱的话,对孩子只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因为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他马上就能仿效爸爸的做法,在与人交往中比较被动。所以,要想孩子摆脱怯弱,父母自己首先就应该做好表率。

  其次,多带孩子参加各种游戏和体育活动。

  游戏能让孩子有更多机会接触小伙伴,习惯与人的互动行为,这样能在不知不觉中弱化孩子的怯弱心理。父母应该明白,一个孩子不敢与人交往,很大程度上不是不愿意交往,只是因为不熟悉。通过游戏让幼儿慢慢熟悉这种交往形式之后,幼儿就能慢慢放开,接纳更多的伙伴,全身心投入游戏当中。体育活动是一种开阔的运动,不仅让幼儿拥有更多的活力,更能让他们感受到身体和心理更大力量的冲击,对幼儿的性格发展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最后,给孩子更多尝试的机会。

  很多父母都认为孩子有很多事情都不会做,与其让他犯错误还不如自己代劳。其实,这是一种很错误的想法。不让孩子自己去尝试,孩子永远迈不出这一步。当孩子不得不自己面对的时候,发觉自己完全没有相应的能力,从而造成沮丧和怯弱的心理。只有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能做的事情自己做,尽可能地给孩子更多尝试失败、尝试成功的机会,抗挫折能力提高之后,孩子对自身能力的恐惧感就会减少。

上一篇 下一篇

多让孩子动手可以让大脑变得更聪明

锻炼小手的精细动作,可以让大脑变得更聪明,这已经是很多妈妈都知道的道理。但是这个阶段的精细动作训练切不可操之过急,因为孩子的注意力、小肌肉的协调性等等都还没有完全发展好,所以要有耐心,而且还要找到适合他的游戏和玩具,把握好难易程度。否则不是没能起到“发展”的作用,就是“过犹不及”。

1、自己用勺子吃饭、自己擦嘴,自己穿衣服、扣扣子……其实,这些曰常生活中的小事虽然不是游戏,却能很好地锻炼孩子手部的灵活。多放手让孩子自己做,可以让他动作的协调性更好,自理能力也会更强。

2、开始不要着急让孩子做复杂的手工,要先做一些把大拇指与其他四指分化出来的手指游戏。比如用拇、食指合作完成的“捏豆子”游戏,用手指比画数字的游戏,或者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帮你拧拧瓶盖,帮老人数药片等,都是很好地锻炼他小手灵活性的机会。

3、玩搭积木、摆蘑菇丁、拼七巧板等游戏时,不仅要让孩子动手,还要让他动脑、动嘴。可以让他一边搭、摆、拼,一边说说自己搭的、拼的或者摆的是什么,准备干什么……要陪着孩子一起玩,不要将玩具往孩子面前一摆就不管了。对于孩子的解释不必评价,只鼓励他多想、多说就好。这样游戏才会有更多的意义。

4、画画、撕纸、剪纸、折纸、捏泥、拼搭立体模型等手工都是很不错的锻炼手指精细动作的活动,可以让孩子逐渐接触,但要注意观察孩子,如果孩子在尝试了一些手工游戏后,认为难度太大而失去了兴趣,要学会循序渐进地引导,并且在跟他一起玩的过程中启发他、鼓励他,而不要强迫或者奚落他。

本文Hash:9435c574a50427eb9e0be17704efa7064ab93544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