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得了蛔虫病后的表现

小儿得了蛔虫病后多数情况下没有什么症状,但有时会出现脐周围的腹痛和食欲不好。腹痛虽不重,但反复发作,小儿因不会诉说常常会阵阵哭闹;年长儿在腹痛发作时常喜按压腹部,发作停止后嬉戏如常。年幼的患儿常常有异食癖,喜吃煤渣、石灰、土块等。有的可影响孩子的肠胃功能,出现恶心、呕吐、轻度腹泻或便秘,大便中可夹有不消化食物,并能排出蛔虫。如果体内的蛔虫数量增多,它不仅消耗体内营养,而且妨碍孩子的正常消化与吸收功能,使孩子出现营养不良和贫血,甚至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同时蛔虫产生的毒素,还可以引起孩子精神萎靡或兴奋不安、头痛、易怒、睡眠不好、夜惊、磨牙等症状。

由于蛔虫有喜钻孔的特点,特别是在孩子感冒、发热或其它不适时,肠内蛔虫也不安而扰动起来,可钻入胆道引起胆道蛔虫症,或在肠道扭曲成团可致肠梗阻。这些情况下如果延误治疗则可危及生命。而在幼虫移行时又可引起蛔虫性哮喘、出现咳嗽、喀痰或血痰、哮喘、呼吸困难、发热等症状;也有的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急性结膜炎等过敏症状。

蛔虫病的治疗多不困难,药物种类也很多,如左旋咪唑、甲苯咪唑等都有较好的疗效。但是,一次驱虫不一定能根治,因此治疗后2周应再复查大便,必要时再服驱虫药。对有并发症的患儿,应立即送医院治疗。蛔虫病的预防在于搞好个人卫生及环境卫生,饭前便后洗手,生吃的瓜果蔬莱要清洗干净,最好再应用消毒水浸泡。并要教育孩子不咬指甲,不吮指头,不喝生水,不随地大便。在农村还要加强粪便管理和无害化处理,保持水源及食物不受污染等。

小儿蛔虫病的病理分析

蛔虫的分布呈世界性,尤其在温暖、潮湿和卫生条件差的地区,人群感染较为普遍。蛔虫感染率,农村高于城市;儿童高于成人。目前,我国多数地区农村人群的感染率仍高达60%~90%。

1.幼虫期致病:可出现发热、咳嗽、哮喘、血痰以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等临床症象。

2.成虫期致病:

a.患者常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以及间歇性脐周疼痛等表现。

b.可出现荨麻疹、皮肤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以及结膜炎等症状。

c.突发性右上腹绞痛,并向右肩、背部及下腹部放射。疼痛呈间歇性加剧,伴有恶心、呕吐等。

自患者粪便中检查出虫卵,即可确诊。对粪便中查不到虫卵,而临床表现疑似蛔虫病者,可用驱虫治疗性诊断,根据患者排出虫体的形态进行鉴别。疑为肺蛔症或蛔虫幼虫引起的过敏性肺炎的患者,可检查痰中蛔蚴确诊。

小儿蛔虫病的预防

似蚓蛔线虫(AscarislumbricoidesLinnaeus1758)简称蛔虫,是人体内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

蛔虫病是一种遍及全世界的人体寄生虫病,是由于卫生习惯不良而造成传染的。蛔虫病不能直接由人传染给人,而是因食入被粪便污染的土壤中的虫卵而得病。蛔虫卵经口进入人体后,在小肠内孵化成幼虫,然后穿过肠壁,通过淋巴和血循环,进入肝、肺、并在肺生长发育,再进入呼吸道,支气管,通过人的吞咽进入肠道,在小肠发育成熟,产卵,然后从大便中排出。一条蛔虫寿命最长不超过一年半,一般是一个月,雌虫每天产卵可达20万个,在南方的泥土中可活数月至数年之久。蛔虫病除了引起消化不良、腹痛、呕吐、失眠外,还有可造成蛔虫性肺炎、肠阻塞,蛔虫进入肝脏、胰腺、阑尾、腹腔及上呼吸道,常可引起死亡。预防方法主要是讲究卫生,饭前便后洗净手,加强粪便的管理,特别是农村应改良厕所,禁止使用新鲜人粪作肥料。

本文Hash:c98ef867182a56ff76e03a4aec0059017f826e09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