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对宝宝的影响

中药温和,孕期孕妇可不可以服用呢?其实中药对孕妇和胎儿都有一定的影响,孕妇在服用前应谨慎。

中药温和,孕期孕妇可不可以服用呢?其实中药对孕妇和胎儿都有一定的影响,孕妇在服用前应谨慎。

中药对宝宝的影响

孕妇使用中药,必须考虑到中药对孕妇本人以及胎儿的影响,以防导致胎儿畸形、流产等。

与用西药一样,妊娠期用中药也宜慎重,可用可不用的药应该不用。凡辛散耗气、大辛大热、滑利、祛淤、破血、有毒的药品都应慎用或禁用。古代名医徐之才、巢元方有“胎前三禁”之说,即禁发汗、禁攻下、禁利小便。因为过汗会亡阳伤气,过下则亡阴伤血,过利小便则损伤津液。

产前中药温补需慎重

前人有“产前一团火”之说,意即妇女怀孕了,就怀有一颗生命的火种,这火种是需要一定温度的。这火不旺,生机乏力,就需要温,就需要补,让其燃起生命的活力。同时,怀孕之后,体内血液既要供应自己的活动所需,又要供养胎儿,故血液和营养物质需要量多,也需要补。

但从另一方面讲,这火不能太旺盛,太旺盛并不是好事,过犹不及。现在还有许多人认为,妇女一旦怀孕,非大补特补不可!以为这是中医的观点。其实中医治病是讲究辨证论治,不虚不补,主要是调整体内阴阳平衡。体虚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分;补药有补气、养血、滋阴、助阳之别。孕妇有病要得到正确的治疗,离不开辨证论治——

如果有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疲倦乏力等表现,则为气虚体质,宜选用黄芪、党参、茯苓、白术、山药等补气类中药。

如果表现为面色苍白无华、口唇淡白、头晕眼花等,则为血虚体质,宜选用当归、何首乌、白芍、熟地黄等补血类中药。

如果有形体消瘦、面红潮热、口干咽燥、心烦眠少等,则为阴虚体质,宜选用麦冬、天冬、石斛、沙参、生地、黄精、女贞子、旱莲草等滋阴类中药。

如果平素怕冷喜暖、手足不温、口淡不渴、腰膝冷痛、小便频数,大便不成形等,则为阳虚体质,宜选用肉苁蓉、补骨脂、杜仲、菟丝子、沙苑子、仙茅等温阳类中药。

需要强调的是,孕妇应在中医指导下,根据其体质和病情,辨明气、血、阴、阳或脏腑之虚,辨证进补。如不加选择盲目进补,就会反受其害。、

专家指出,有些中药确实不适合孕妇使用,大家也都会在孕期过程中谨慎小心地避开这类药物,但是,造成孕妇身体不适的,往往并不是这些禁忌药物,而是一般的孕妇可食用的药材。主要原因,是由于孕妇本身过度的摄取所产生,所以,庄医生特别叮咛准妈妈们在食用以下这些药材时,要懂得适当地使用,这样才能补得健康又愉快。

中药种类影响

牛黄(清热药)泄下力强,易导致孕妇流产。

红花、川七、(活血药)其祛瘀活血力强,易导致流产与早产。

牛膝(活血药)有损胎儿健康。

车前子(除湿利水药)过度食用会影响胎盘循环。

补骨脂(温阳药)孕妇须经由医生指示后再服用。

薏仁(除湿利水药)内含薏苡仁油,会降低横纹肌收缩作用,对子宫产生舆奋作用,也会造成羊水过少的现象。

通草(除湿利水药)会造成孕妇羊水过少。

哺乳期用药对宝宝的影响

母乳是小儿天然的最佳营养食品。但在母亲用某些对小儿有较大影响的药物期间,最好不吃母乳。

因为母亲用药后,部分药物可以和其它营养成分一样分泌到乳汁中,而有些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比在母亲血液中的还要高,如红霉素可高4~5倍;硫氧嘧啶可高3~12倍。有些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虽低,但药物本身作用对小儿的影响较大,而小儿对药物的解毒、排泄等功能又差,容易引起不良影响。所以哺乳期间用药必须慎重。

一般能通过乳汁对小儿产生影响的常用药物有以下几种:

1.抗生素类:乳母长期用磺胺嘧啶可引起小儿粒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氯霉素能引起新生儿溶血,腹泻;红霉素能引起小儿呕吐;四环素可以造成小儿牙齿发黄;链霉素可以损害小儿听力等。

2.抗组织胺类:乳母长期用苯海拉明、异丙嗪可以使小儿出现嗜睡。

3.抗癫痫类:乳母长期用苯妥英钠可引起小儿大脑发育迟缓。

4.解痉类:乳母长期用阿托品、颠茄等能引起小儿面部潮红,烦躁,经常哭闹。

5.碘剂、溴剂:乳母长期用这类药能使小儿的甲状腺抑制,智能发育低下。

所以妈妈在哺乳期间要尽量不用药,或少用药,尤其是上述药物。必须使用时,应在用药期间停止哺乳。

本文Hash:22baa8bd3153c83e883b6f088c22423130128553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