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漏中医辩证治疗

导读: 肾虚型胎漏 气虚型胎漏 血热型胎漏

1

肾虚型胎漏

主要证候:妊娠期阴道少量下血,色淡质稀,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舌淡,苔白,脉沉滑无力。

证候分析:肾气虚冲任不固,血海不藏,故孕后阴道少量下血,色淡质稀;肾虚髓海不足,则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肾虚气化失常,膀胱失约,故小便频数。舌淡,苔白,脉沉滑无力,为肾虚之征。

治疗法则:补肾固冲,止血安胎。

方药举例: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加艾叶炭。

方药组成:菟丝子、桑寄生、续断、阿胶

药方药性分析:方中菟丝子补肾益精安胎;桑寄生、续断固肾壮腰以系胎;阿胶、艾叶炭养血止血安胎。全方重在补益肾气,固摄冲任,肾气足则冲任固而胎漏自止。兼气虚下坠甚者,酌加党参、黄芪益气安胎。

2

气虚型胎漏

主要证候:妊娠期阴道少量下血,色淡红,质稀薄,神疲肢倦,气短懒言,面色胱白,舌淡,苔薄白,脉滑无力。

证候分析:气虚冲任不固,摄血无力,因而阴道不时少量下血;气虚火衰不能化血为赤,故血色淡红而质稀薄;气虚中阳不振,故神疲肢倦,气短懒言;气虚阳气不布,故面色觥白。舌淡,苔薄白,脉滑无力,为气虚之征。

治疗法则:益气养血,固冲止血。

方药举例:固下益气汤(《临证指南医案》)。

方药组成:人参、白术、熟地、阿胶、白芍、炙甘草、砂仁、艾叶炭

药方药性分析:方中人参、白术、炙甘草补中益气,固摄冲任;熟地、白芍补血以濡养胎元;阿胶、艾叶炭养血止血安胎;砂仁理气安胎,且使补而不滞。全方有益气养血,固冲止血之效。

3

血热型胎漏

主要证候:妊娠期,阴道下血,色深红或鲜红,质稠,心烦少寐,口渴饮冷,溲黄便结,面红唇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证候分析:邪热内盛,热扰冲任,迫血妄行,故阴道下血而色深红或鲜红,质稠;热扰心神,故心烦少寐;热伤津液,故口渴饮冷,溲黄便结;热邪上扰,故面红唇赤。舌红,苔黄,脉滑数,也为邪热内盛之征。

治疗法则:清热凉血,固冲止血。

方药举例:加味阿胶汤(《医宗金鉴》)去当归。

方药组成:阿胶、艾叶、生地、白芍、当归、杜仲、白术、黑栀子、侧柏叶、黄芩。

药方药性分析:方中黑栀子、侧柏叶、黄芩清热止血安胎;生地、白芍养血凉血安胎;杜仲、白术补肾健脾以固胎;阿胶、艾叶养血止血安胎。全方有清热凉血,止血安胎之效。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肠炎

  小儿肠炎多发生于3 岁以下小儿,以秋冬季多见,很少有便脓血出现,严重者可有呕吐咖啡样物,抽搐昏迷,脱水,酸中毒,低血钾等电解质紊乱。中医认为,加以外感风寒,湿热,或病后体虚,脾虚,肾虚等原因引起。

  中医辨证治疗

  本证治疗以运脾升清为基本原则,寒胜兼以温中,滑脱兼以固涩,热胜兼以清热,湿胜兼以淡渗,脏气虚损则兼以补虚,食积兼以消导,阴伤不甚者兼以利尿,常用神曲、山楂、谷芽、麦芽、布楂叶之类消导药物,猪苓、泽泻、云菩皮、生苡仁、淮山药、乌梅、石榴皮等健脾渗湿收涩之类药物。

  1.风寒型:

  主证,鼻塞流涕,轻咳,大便次数增多,清稀,如蛋花样、带泡沫、腹痛,肠呜,大便气味臭,疲倦,胸闷,呕恶,食欲不振,口渴不欲饮,舌红,苔白腻,脉浮紧。

  治法。

  方药。

  藿香5 克(后下),紫苏6 克,白芷8 克,茯苓10 克,陈皮3 克,苍术6 克,泽泻10 克,车前子10 克,白术10 克,神曲6 克,山楂6 克,甘草3克。

  方解、苏叶、白芷疏风散寒,理气化湿;大腹皮。厚朴、陈皮、桔梗、法夏散湿消滞,调理气机;白术、茯苓、甘草健脾和胃诸药合用,有疏风散寒、理气宽中、化湿导滞、调和脾胃之功。

  2.伤食泻型。

  主证,便前啼哭,泻后哭止,大便酸臭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每天5~6 次,胃纳差,夜寐不宁,舌淡红,苔黄厚腻,脉浮。

  治法。

  方药。

  山楂6 克,神曲6 克,莱菔子10 克,陈皮3 克,法夏6 克,茯苓12 克,连翘10 克,木香5 克(后下),谷芽15 克,麦芽15 克。

  方解、神曲、莱菔子消食化滞;陈皮、半夏理气降逆、茯苓渗湿和脾;连翘清解郁热,木香行气止痛;谷芽,麦芽消谷化滞。全方有调理气机,消导积滞,渗湿和胃之功。

  加减,加川朴6 克理气消胀,吐酸较甚者加藿香,竹茹以辛香止呕。

  3.湿热泻型。

  主证,口渴饮,烦躁,腹痛即泻,大便色黄而臭,便质稀薄或水样,肛门灼热发红,舌质红,苔黄而腻,脉滑数。

  治法,升清降浊。

  方药。

  葛根12 克,黄芩8 克,黄连3 克,甘草3 克,黄柏6 克,车前子8 克,神曲5 克,火炭母10 克、生苡仁12 克,川朴5 克(后下)。方解,黄芩、黄连、黄柏清热燥湿;车前子、生苡仁利水去湿;神曲、火炭母清热法湿;川朴行气止痛。

  4.脾虚泻型。

  主证,时发时止,或食后即泻,大便搪烂,或完谷不化,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疲,倦怠,睡时露睛,唇淡,舌质淡红,苔薄黄或腻,脉细弱,腹泻日久,体质日虚。

  治法,渗湿止泻。

  方药。

  党参8 克,白术8 克,甘草3 克,淮山药10 克,莲肉10 克,生苡仁12克,扁豆12 克,砂仁3 克,桔梗6 克。

  方解、白术、茯苓、甘草扶脾益气,淮山药、莲肉、苡仁、扁豆健脾化湿;砂仁、桔梗理气和胃。

  加减;久泻不止,而夹有积滞者,加河子10 克、赤石脂15 克以固涩止泻;大便完谷不化,加干姜温中散寒。

中医辩证治疗:小儿腹痛原因与药方

腹痛是小儿常见症状之一,是指胃脘以下脐之周围及小腹疼痛为主要的病证。

腹痛的范围很广,是许多内外科疾病均可见的症状。婴儿不会诉说腹病。只会啼哭,较大儿童虽能诉述疼痛,但往往不能正确表达腹痛部位,因此如在小孩诉说腹痛或表现为突然啼哭,时作时缓,弯腰捧腹,双眉紧蹙时,最好能就近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中医认为,腹痛多为感受寒邪,乳食积滞,脏气虚冷,或气滞血瘀为发病因素,病机一般为气滞不通,不通则痛,痛久则生瘀。腹痛的性质,暴痛者多实,久痛者多虚;剧痛而拒按者多实,隐痛而喜按者多虚;食后痛甚者多实,得食痛减者多虚;热敷痛甚者多实,得热痛减者多虚;痛时走窜而无定处者力气滞,痛如针刺而固定不移者为血瘀。中医一般指无外科急腹症指征的小儿腹痛。

中医辩证治疗

本病多以感受寒邪,伤食,或者脏腑虚寒为重要病因。因此,治法多以温散寒邪、消食导滞、温中补虚或者活血法瘀等为主,使气机宣通,血脉流畅,则“通则不痛”而达到止痛目的。

1、腹部中寒。主证:腹部疼痛,阵阵发作,得温则舒,面色苍白,额冷汗出,或食生冷而引起呕吐,腹泻,小便清利,舌淡质,苔薄白,脉沉弦或紧。治法:温中祛寒,行气止痛。

方药:养脏散加减。木香6克,丁香5克,沉香5克,当归6克,川芎5克,肉桂3克,白芍10克,藿香6克(后下),甘草5克。方解:木香,丁香,沉香,藿香为芳香散寒之品,调理气机;当归,川芍温通血脉;肉桂温中散寒,使寒邪得温则散,气血运行;白芍舒缓拘急。

加减:如呕吐加法夏8克,和胃降逆止呕;挟滞加炒谷芽15克,陈皮3克开胃,醒脾。

2、乳食积滞。主证: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口气酸臭不思饮食,大便酸臭或不消化食物残渣,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呕吐,夜卧不安,时时啼哭,舌红,苔厚腻,脉弦滑,指纹紫滞。

治法:消食导滞,行气止痛。

方药:保和丸合香砂平胃散。

苍术6克,陈皮3克,厚朴5克,砂仁3克,香附6克,枳实6克,山植6克,神曲5克,麦芽10克,白芍8克,甘草3克。

方解:苍术、陈皮、砂仁、香附、枳壳理气行滞,山植、神曲、麦芽消食化积,白芍、甘草缓急止痛。

加减:大便不通,泻下痛减,加槟榔8克、莱菔子10克攻下食积;食滞发热、烦躁不安、口渴饮水、便秘可去苍术、砂仁加大黄5克(后下),玄明粉10克以清热通腑,荡涤肠胃积滞。

3、脏腑虚冷。主证: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按喜温,得食痛减,面色■白,精神疲倦,四肢清冷,胃纳减,食后腹胀,大便烂,舌淡苔白。

治法:温中补虚,止痛。

方药:小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减。

桂枝5克,白芍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北芪10克,大枣4枚,炙甘草5克,生姜2片。

方解:桂枝温经和营;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大枣,党参,白术甘温补中;生姜温中法寒。全方有温中补虚、散寒止痛作用。

加减:气不足可加黄芪12克以补气;血不足可加当归5克以养血;呕吐加丁香5克、吴茱萸5克以温中降逆。

4、气滞血瘀型。

主证:院腹胀闷,痛拒按,痛如针刺,痛有定处,面色晦暗,舌紫暗,有瘀点。治法:理气行滞,散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

肉桂3克,干姜2克,小茴香5克,蒲黄6克,五灵脂6克,赤芍6克,川芎6克、当归6克,元胡6克,没药6克。

方解:肉桂、干姜、小茴香温经通脉;蒲黄、五灵脂、赤芍、川芎、当归活血散瘀;元胡、没药理气活血、 软坚止痛。全方有理气活血、散瘀止痛的功效。

加减:气滞胀痛加川楝子10克,乌药6克理气止痛;如触及包块,加三棱8克,莪术8克,穿山甲15克以散瘀化症。

本文Hash:5f656321c310694945f8ce5088866c349ce1b136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