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宝宝顺利断奶的建议

断奶对于宝宝的成长是一个必经阶段,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能够让宝宝顺利地断奶?如何保证断奶后的宝宝营养和健康一如既往?来听听我们的专家怎么说……

断奶不是一天内就能够完成的事

坚持母乳喂养至少应该到宝宝6个月以上,当然能够坚持母乳喂养到1岁以后就更好。在断奶时,一定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要给孩子断奶。是因为妈妈太忙,上班以后不能再喂了?还是因为吃母乳的时间太长,宝宝已经开始不认真吃饭了?不同的原因处理的方法可能就不会完全相同。

针对纯母乳喂养的宝宝,断奶可能更困难一些。不过无论是哪种方法断奶,都不可能在一天内完成,需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对于纯母乳喂养的宝宝:

可以提前1个月,把乳汁挤到奶瓶里,用奶瓶喂给宝宝吃。让宝宝适应使用奶瓶。等宝宝适应奶瓶后,再一顿一顿地把母乳换成配方奶粉:先减一顿母乳,加一次配方奶。等宝宝适应了之后,再减一顿母乳。直到宝宝每天只吃1~2顿母乳,再进入最后的断奶阶段。断奶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妈妈回避。不要让妈妈拿着奶瓶喂宝宝,无论是让宝宝看到妈妈还是闻到妈妈身上的味道,都会让他吸吮乳头。这样就会使断奶功亏一篑。如果有必要,可以让妈妈外出旅行,或者住在别的地方。等到宝宝完全适应了断奶后再回来。

*混合喂养的宝宝:

这些宝宝可能断奶会比纯母乳喂养的宝宝顺利一些。具体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事项和纯母乳喂养的宝宝一样。目的就是让宝宝适应配方奶粉,完全忘记母乳。(崔玉涛北京和睦家医院儿科专家)

循序渐进很关键

断奶的过程中妈妈和宝宝的营养结构和饮食都需要调整。

母乳喂养所消耗的能量很大,妈妈结束母乳喂养后,每日所需的营养少了很多,如果不及时调整,摄入的热量过高,会使脂肪堆积,变得肥胖。下奶的汤不要再喝了,可以多吃一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如果是秋天断奶的话,可以选择一些应季的水果和蔬菜,例如梨、葡萄等。

断奶对于宝宝的影响是最大的,因为宝宝的生活习惯被改变了,这个时候尤其要注意饮食和休息。最好是选择在宝宝能够添加辅食以后再断奶,也就是至少要等到宝宝4~6个月。而且在断奶的过程中,最好不要添加新的辅食品种,先逐渐用配方奶或牛奶来替代母乳。母乳很容易消化,因此换了配方奶,宝宝很可能不适应,断奶过程中宝宝最容易出现消化不良和腹泻。这就要求妈妈要提前做准备,母乳喂养的孩子不要一下子把奶断掉,应该一顿一顿循序渐进地断奶。

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咨询儿童营养方面的专家。(李宁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主管营养医师)

最好不要选择秋季给孩子断奶

秋季对孩子威胁最大的就是秋季腹泻。秋季腹泻是轮状病毒引起的一种腹泻,对于大人来说没什么太大的影响,但是小孩子一旦得了,病情就会比较严重,甚至危及生命。妈妈的乳汁中有抗体,可以帮助吃母乳的宝宝增加抵抗力,有助于抵抗各种疾病。因此建议妈妈可以过了轮状病毒最猖獗的时候,进入冬天再给孩子断奶。

另外,孩子的肠道对于饮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纯母乳喂养的孩子应该先过渡到混合喂养,让宝宝的肠胃适应后再逐渐过渡到人工喂养。

在断奶的过程中,妈妈也可以到妇产科的大夫那里寻求帮助,可以请医生开些药帮助断奶。如果乳房感觉涨,可以用一只手托住乳房,另一只手挤压乳晕的部位,就可以把里面的奶水挤出来一些,挤到不涨为止。这样久而久之,奶水就会慢慢地变少了。最好不要用吸奶器吸,吸奶器的力量 大,不利于乳汁分泌量的减少。(李少芬北京积水潭医院产科主任)

断奶,要更加关注宝宝对爱的需求

很多妈妈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要给孩子断掉母乳。有计划地、循序渐进地断奶,远远强于突然断奶。最佳手段是每隔两、三天取消一顿母乳,这样母亲的乳汁分泌量会逐渐减少,也较少产生涨奶的不适;同时母亲也有足够的时间来观察宝宝是否适应这样的变化,并给宝宝足够的额外关爱来替代哺乳时母子之间的亲密。有些宝宝的吸吮要求十分强烈,也许会在断奶期间寻找奶头的替代物,比如拇指等,这时母亲可以选择给孩子奶瓶或者安抚奶嘴来满足他的吸吮需求。

“断奶”决非字眼所表示的那样简单,而是母子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因此断奶过程中,母子双方的心理因素都至关重要。

断奶的成功与否不在于妈妈是否需要离开孩子,而在于妈妈的心态。有些妈妈担心如果不离开,孩子就会缠着自己没完没了地吃奶。如果母亲对断奶这一举动犹疑不决、甚至感到愧疚,她对孩子的态度就会有所流露,而不是全身心地抚爱孩子。孩子则会体味到母亲的焦虑,从而也变得十分焦虑,就用吃奶来纠缠母亲以获取安全感。如果母亲对断奶这一决定感到十分自信,并且在断奶过程中给予孩子更多精神方面的关注,孩子则会很顺利地配合母亲断奶。

国际母乳会认为,处于断奶期的孩子需要妈妈更多的关爱、更多的身体抚慰。对孩子来说,母乳不仅仅代表食品和营养,更代表着母爱、安全和慰藉。母亲一定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陪伴孩子,多拥抱、爱抚孩子,多跟孩子有身体的接触,多和孩子进行感情交流,陪孩子玩耍、进餐和入睡,用以补偿孩子由于失去母乳而感觉失去的母爱。(小巫国际母乳会咨询员)

断奶断奶的阶段妈妈要避免焦虑

在断奶这个阶段,妈妈的内分泌环境会随着哺乳的停止而发生改变。而内分泌环境直接受到神经因素的大大影响,如果因为某些原因给妈妈带来焦虑或情绪不稳定,就会打破正常的内分泌环境,给内分泌调整带来障碍。

断奶的妈妈可以多到户外活动,散散心。以免和宝宝在家里,使宝宝无法顺利断奶。(

如何才能让宝宝顺利的断奶

  母乳在宝宝半岁以内是最好的天然食品,随着月龄的增加,宝宝对各种营养的需求量逐渐增多,母乳也不能完全满足宝宝的需要了。如果长期吃母乳而不及时断奶,宝宝会对其他食物不感兴趣,会出现营养不足、食欲减退、体重增长缓慢,重者出现营养缺乏性贫血。

  母乳所含营养成分及奶量只适合于1岁以内的宝宝,对1岁以后的宝宝生长发育所必需的矿物质、维生素等相对较少,母乳已经无法满足宝宝的全部需要了。即使是吃母乳的1岁以内的宝宝,也需要适当增加辅食和鱼肝油,以补充母乳的不足。

  在母乳充足的情况下,孩子完全可以吃到1岁再断奶。若母乳不足,也不必全断,可添加配方奶粉混合喂养。可是,若孩子因为贪恋母乳,而影响了正常的辅食添加,导致营养不良时,就要当机立断,马上断奶。

  断奶对于母乳喂养的宝宝来说,是一个艰难而痛苦的过程。它是宝宝生活中的一大转折,不仅仅关系到食物品种、喂养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断奶对宝宝的心理发育有极其重要的影响。一些心理学家将断奶过程称为第二次"母婴分离"。断奶传统的方式往往是当决定给孩子断奶时,就突然中止哺乳,或者采取母亲与孩子隔离几天等方式。有的妈妈把断奶理解为一个截断过程是错误的。孩子如突然断奶而改喂粥及其它辅食时,心理上和精神上的不适应要比消化道的不适应更为严重。如果母亲因断奶而与孩子暂时分开,则孩子精神上受到的打击更大。蛋白质摄入不足和精神上的不安,会使孩子消瘦,抵抗力下降,易患发热、感冒、腹泻等病。

  给宝宝断奶注意事项

  对一个幼小的宝宝来说,断奶是十分困难的,父母应注意适时地用适当方法为宝宝断奶。那么应该怎样顺利为宝宝断奶呢?

  首先,断奶应是一个逐渐的过程。若按时为宝宝添加辅食,在宝宝半岁左右,就应该能吃相当数量的食品,此时母亲应把喂奶的次数减到只在早、晚各一次。1岁左右的孩子,逐渐变为以一日三餐为主,早、晚母乳或奶粉为辅,慢慢过渡到安全断奶。

  其次,要根据天气变化和宝宝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断奶时机。如果正好在炎夏或者寒冬,可以略向后推迟一两个月再断,但最晚不要超过2岁。因天热断奶会影响孩子食欲,引起腹泻,天冷断奶容易感冒,春秋两季断奶最好了。另外,宝宝生任何病时都不要断奶。

  第三,断奶期间一定要注意营养的均衡。宝宝生长发育很快,对营养的需求量也大,如果不注意喂养方法而突然断奶,宝宝不习惯,若营养摄入不足,就很容易引起营养不良以及消化功能紊乱。应逐渐减少母乳喂量,同时培养宝宝用勺和小碗吃食物,并注意所吃食物的种类和软硬程度。

妈妈们能让宝宝顺利断奶的好方法

一般认为婴儿长到10-12个月就可以完全断奶了,这是因为随着婴儿长大,营养素的需要量相应增加,而母乳的量和营养成分已不能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其次,随着乳牙依次萌出,咀嚼、消化功能的逐渐成熟,已能适应半流质或半固体食物的饮食;另外,断奶愈晚,小儿的恋乳心理愈强,不愿吃粥、吃饭、吃面食及其他辅食,最终造成消瘦、营养不良、体质差、经常生病等后果,营养不良严重者甚至还可影响智力发育。

断奶应该是一个逐渐的过程,绝不可今天想断就断。由于断奶对孩子和母亲来讲都是一件大事,双方都要在心理和生理上对此行为能够适应,因此必须有一个逐量过渡的准备阶段。当孩子满4个月后应按时添加辅助食品,随着辅食的添加,可以先从减少一次哺乳开始,用辅食来代替,以后减少2次、3次……的哺乳次数而用辅食代替,这样到10-12个月就可以完全顺利断奶了。断奶以春秋两季为佳,如果断奶时间正好在夏季,可以推迟到秋季,因为夏季断奶容易发生消化不良、腹泻。如果小儿患病,也可以适当推迟几天,待恢复健康后再考虑断奶。

断奶后的饮食安排是否适当,将直接关系到孩子的健康和发育。首先,要保证营养摄入量,营养应该全面充分,其中蛋白质的供应最为重要。除瘦肉、鱼、蛋外,还应有蔬菜和水果。在一日三餐的基础上,还应增加两次点心,如牛奶、奶粉和饼干等,像雅培喜康力奶粉每升奶添加了72毫克的核苷酸,其含量达到了母乳中的水平,可以增强婴幼儿细胞免疫,并降低由于断奶后的喂养不当而造成的腹泻。

其次,要引起孩子的食欲,饭菜要色、香、味、形经常变换花样。食物可从简单的泥、碎末改为丁、小块状。最后,家长还要注意饮食卫生,食物一定要新鲜,冷热适度,不吃隔顿的食品,进食要定时定量。

本文Hash:d3bb5547a7bc18eb0c5a70453460b4475cc32f7c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