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孩子观察的精确性

观察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窗口,家长一定要重视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如果家长和老师不能正确引导孩子精确观察,孩子观察事物往往比较粗心,结果不是笼统地看个大概,就是只抓住整体框架而忽略了细节,久而久之,便养成了粗心、马虎的坏毛病,以后在学习和工作中往往出现差错,张冠李戴。怎样训练孩子观察的精确性呢?1、带着目的和任务进行观察。人在观察事物时,目的越明确,任务越具体,越能有的放矢地进行细致精确的观察,收到预期的效果。2、引导孩子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在观察事物时,尽可能调动孩子多种感觉器官,让孩子看一看、听一听、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这样可以获得对事物的整体印象,对提高观察效果和观察兴趣起很大作用。3、比较同类事物,指导孩子细心观察,分辨他们的细微不同点,以培养孩子观察的精确性。如:大拇指和其他四个手指有什么不同等。在区别的过程中孩子学会了细心、精确地辨别观察对象的某些特征。

怎样训练孩子的观察力?

观察力的强弱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如果从小得到科学的训练,它就能迅速地发展起来。国外曾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对两组儿童进行训练,甲组进行一般的训练,乙组进行加强观察力的训练,一年之后,把一只两组儿童都未曾见过的鸟的标本给他们看,要求讲出这种鸟的特征。甲组儿童只停留在鸟的颜色上,而乙组儿童不仅能讲出鸟的颜色而且还能讲出各部分形状特征,有的儿童还能判断这种鸟的爪和嘴很尖利,可能是一种猛禽。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力呢?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敏锐的观察力表现为全面地把握事物的物征,善于发现事物的细微差别和变化;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现象等。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从磨砺各种感觉器官和教以观察方法两方面入手来提高捕捉信息的能力。

各种感觉器官的训练

我们知道,观察是各种感官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感知活动。因此,要使孩子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各种感觉器官必然灵敏。这对整个智力的发展都是必须的。19世纪,著名意大利女教育家蒙台梭利通过对弱智儿童进行感官训练,能使他们的智力达到正常儿童的水平;对正常儿童的感官进行专门训练,能使他们的智力达到英才水平。可见感官训练是何等重要。下面具体谈各种感官的训练方法。

训练观察力的方法

实物辨别:

(1)不同种实物的比较。如找出苹果和梨的异同。

(2)同一种实物的比较。如找出两片树叶、两朵菊花、两只蝴蝶、两个人、两只小鸡的异同。

图形辨别:

(1)从重叠图形中辨认各种物品。

(2)哪个图形与左边这个一样?

(3)指出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4)找出与圆圈里相同的图形。

(5)右边图中哪个图形是左边图形里有的?

字形辨认:

(1)在4个字中找出一个与其它不同的字。

(2)在5个字中找出一个与其它不同的字。

怎样训练孩子的观察力?

观察力的强弱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培养的结果。如果从小得到科学的训练,它就能迅速地发展起来。国外曾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对两组儿童进行训练,甲组进行一般的训练,乙组进行加强观察力的训练,一年之后,把一只两组儿童都未曾见过的鸟的标本给他们看,要求讲出这种鸟的特征。甲组儿童只停留在鸟的颜色上,而乙组儿童不仅能讲出鸟的颜色而且还能讲出各部分形状特征,有的儿童还能判断这种鸟的爪和嘴很尖利,可能是一种猛禽。

那么,怎样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力呢?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敏锐的观察力表现为全面地把握事物的物征,善于发现事物的细微差别和变化;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现象等。根据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本着由易到难的原则,从磨砺各种感觉器官和教以观察方法两方面入手来提高捕捉信息的能力。

各种感觉器官的训练

我们知道,观察是各种感官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感知活动。因此,要使孩子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各种感觉器官必然灵敏。这对整个智力的发展都是必须的。19世纪,著名意大利女教育家蒙台梭利通过对弱智儿童进行感官训练,能使他们的智力达到正常儿童的水平;对正常儿童的感官进行专门训练,能使他们的智力达到英才水平。可见感官训练是何等重要。下面具体谈各种感官的训练方法。

训练观察力的方法

实物辨别:

(1)不同种实物的比较。如找出苹果和梨的异同。

(2)同一种实物的比较。如找出两片树叶、两朵菊花、两只蝴蝶、两个人、两只小鸡的异同。

图形辨别:

(1)从重叠图形中辨认各种物品。

(2)哪个图形与左边这个一样?

(3)指出哪个最大,哪个最小?

(4)找出与圆圈里相同的图形。

(5)右边图中哪个图形是左边图形里有的?

字形辨认:

(1)在4个字中找出一个与其它不同的字。

(2)在5个字中找出一个与其它不同的字。

本文Hash:b5d3a50deb774481f36f4483920e82a8dd4797b1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