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鼓励幼儿与“物”交往

以“物”为对象的交往形式是幼儿独有的。这种交往顺应了幼儿心理的泛灵论倾向,能够增强幼儿的识“物”能力和爱“物”品格,是幼儿成长的必经阶段。对幼儿这种独特的交往形式,成人应当给予特定的关注与支持。[关键词]“物”、幼儿、交往雅斯贝尔斯认为,“个人与他人的交往既不丧失于他人之中,又不与他人相对立,而是在彼此保持自己的个性、人格、自由的同时又把自己的心揭示给他人,并领悟他人之心,即做到彼此心心相印”。在这里,交往被当然地限定于“个人与他人”之间。然而,通过观察幼儿生活,我们看到了一种更为独特的行为。这种行为一方面符合上述对交往活动特质的描述,另一方面并非以“他人”为对象,而是用“物”代替之。幼儿独有的思维特点和生活境遇,决定了“物”在幼儿交往世界中独特的地位和价值。这种以“物”为对象的交往行为普遍存在于幼儿的生活中。本文试图简要阐发幼儿生活中的这种特殊交往形态,以拓宽幼儿交往理论的视界,为幼儿教育实践提供一点新的思路。一、幼儿与“物”交往的界定幼儿与“物”的交往是基于以下两个事实而存在的。首先,“物”是幼儿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交往”不仅是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交流,表达思想、情感和需要的过程,同时也被理解为人的存在方式,是人的整个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交往就是一种生活。在幼儿的交往生活中,“物”是必不可少甚至是关键的。无论在家庭还是幼儿园,幼儿都在接触神奇的自然世界和生动的“玩具家家”。到了现代社会,“物”在幼儿生活中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了。忙于事务的成人认为把幼儿安置在一堆“物”中不失为使其“安静”的明智之举。“物”成为幼儿成长中的“重要他人”。其次,“物”是幼儿视界中的“生命存在”。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泛灵论倾向是儿童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据此,幼儿会认为自然界中的树木花草、日月星辰都和自己类同。例如:一位3岁的幼儿和妈妈一起看日落,当看到太阳落下天空变黑时,她以为:“太阳要去睡觉了。”再如,一位4岁的幼儿第一次看到奔腾不息的海洋时会很好奇:“它什么时候才能停息呢?”当父亲告诉他海洋永不停息时,他实在无法相信:“就连我们睡觉时也不停息吗?”“大海跟人不一样,居然不要睡觉吗?”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类似的泛灵现象――以生命的方式对待无生命的事物――大量存在着,其共性是儿童赋予物质世界以生命,认为物质世界也有心理生活。可以说,幼儿眼里的“物”与成人眼里的“物”存在着本质区别。因此,幼儿与“物”的交往就是在幼儿的生活中,幼儿与其独特视界中的“物”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往来。在幼儿眼中,这种“物”与人同样真实、生动,是作为“主体”参与交往活动的。与“物”的交往也就是有别于教师、家长或幼儿同伴作为另一方主体而进行的一种幼儿独有的“物我交往”行为。二、幼儿与“物”交往的意义(一)顺应了幼儿心理的泛灵论倾向心理学家荣格指出,在人的意识底层存在原始思维的痕迹,是人类集体无意识的一部分,如各种原始的图腾崇拜。在幼儿期,对世界的认识较少受到干扰,因而集体无意识也较好地保持了原初形态。人类原始 维的一些重要特征,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发挥作用的空间。这些原始思维的特征,有些在今天看来是匪夷所思的,例如泛灵论倾向。现代成人由于受到外界社会与思想规范的束缚,集体无意识深藏起来,个人意识居于精神的主宰,慢慢失去了“万物有灵”的概念,所以常常不能理解幼儿对世界的特殊看法。但对幼儿来说,把生活空间中的一切事物理解成富有自主意识、富有生命力的对象,并且以人的方式和它们交往,却是如此真实的事情,是幼儿泛灵心理倾向的自然表现。(二)增强了幼儿的识“物”能力和爱“物”品格斯宾诺莎曾说过:“人越多了解事物的因果由来,他就能越多地掌握事件的后果,并减少由此而来的苦楚。”这种对世界的认识兴趣,促使人类生活空间的急剧扩大,创造了无数科技奇迹。幼儿与原始人类相似,世界之于他们是无限神奇的。与“物”的交往,不仅发展了幼儿的感知觉、适应能力,也促使幼儿更多地了解物的诸多物理特性,增进了幼儿对不同物的区分和运用,满足了他们求知和探索的愿望。同时,“爱护公物”等优良品格应从幼儿期开始培养。幼儿以生命的态度与“物”的交往,正有利于培养幼儿轻拿轻放、摆设整齐等良好品质。(三)构成了幼儿成长的必经阶段《人世间》篇末说:“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以“物”为对象的交往形式存在于幼儿期,其重要性也在于它是不可绕过的。作为幼儿全面接受成人生活训练的开始,这种交往形式提供给幼儿一个缓冲期。在此期间,幼儿可以应用自己的生活知识,由“独白”上升到“交往”’,从而把“我”从周围空间独立出来,形成明确的自我意识。随着幼儿接受的外界影响逐渐增多,幼儿的社会化将逐步完善,相应的泛灵化倾向也逐渐淡化。幼儿在与“物”的交往中获得的知识、经验、能力、体验、习惯等,都将适时应用于随后更广泛的社会交往中,利于良好人际交往转换的实现。三、幼儿与“物”交往的特点(一)交往的目的:指向过程幼儿与“物”的交往没有明确的外在目的指向性,如果说有目的性,那就是交往过程本身。幼儿在与“物”的交往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得成人所能观察和总结出的、幼儿对“物”的大小、轻重、形状、颜色、温度、序列等物理特性的认识,而且对于同处交往情境中的幼儿和他们眼里灵动的“物”来说,幼儿正经历着喜、怒、哀、乐等丰富而生动的情绪、情感体验。不管这种交往持续多久,幼儿关注的始终是交往过程本身。而成人之间的交往往往带有很明确的目的性。不论这种目的指向是事务性的还是情感性的,交往总是为了达到特定的目的。需强调的是目的性并不与功利性一致,而只是表明成人的交往是主体双方头脑中预先图式的一种反映,至于交往的结果是否达成了预先的图式并不影响这种目的性。而幼儿在与他心爱的“物”交往时是没有这种预先设置的意图的。(二)交往的模式:自主参与研究表明:由教师开启的师幼互动事件占69.1%,而以幼儿作为施动者教师作为受动者的互动事件只占30.9%,前者是后者的两倍有余。可见,在师幼互动中,教师与幼儿还未能达成真正的平等对话关系。而当幼儿与无声的“物”交往时,幼儿似乎成了交往的“主宰”。他们可能兴高采烈地向你宣布“昨晚月亮陪我一起散步啦”!或者郑重其事地责备“不听话的皮球”怎么从桌上跑到地 上来。在与“物”的交往中,幼儿获得了更多的主动性,更倾向于在交往中首先发出交往意向,并对“物”的意外“行为”采取积极措施。(三)交往的对象:模拟角色幼儿在与“物”交往中,“物”是作为一个模拟的角色参与进来的。首先,“物”是交往的对象而不是媒介。“对象”是指行动或思考时作为目标的人或事物,而“媒介”是指使双方(人或事物)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本)。幼儿在与“物”的交往中,时时处处考虑“物”的感受,要求自己与“物”共同遵守交往规则。“物”被看作平等的主体。所以,在该过程中“物”不是作为媒介存在的。其次,交往对象是非真实的。“物”之所以成为幼儿交往的对象而非媒介,在于幼儿会把“物”拟人化,从而使“物”在交往中表现出幼儿所能理解的人类反应。如枕头掉到地上,幼儿会认为它一定摔疼了;洋娃娃在打针,幼儿“帮着”它喊疼等。最后,这种交往也伴随一定信息反馈,并非虚拟。与网络交往这种典型的虚拟交往形式不同,幼儿与“物”的交往在幼儿的视界中又是真实的。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展现了丰富的内心世界,表现出真实的情感体验,也顾及到“物”的“一颦一笑”或“一举一动”。(四)交往的手段:投射反馈在与“物”的交往中,幼儿的信息来源较为特殊。“物”作为一个模拟主体,除了提供少量的物理特征以外,无法提供其他信息。幼儿能够乐此不疲地参与这种交往,就是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存在投射反馈的机制。一方面,幼儿根据自己所理解的社会关系,对于交往中的规则产生一套自己的看法,这一规则对幼儿自己的行为也有规定。他们就把这种对自己行为的规定看作“物”的观点,如此才会出现这样富有童趣的观点,认为小球从桌子上滚下来是“顽皮的行为”。另一方面,“物”毕竟只是物,所有的只是滚动、跳动等物理特征的变化,它不可能真正地违背幼儿的意志。它对幼儿的反馈要么是“幼儿预料”的,要么是它“不经意的违约行为”,并且常常被幼儿立刻纠正过来,但不管怎样,“物”都是以“沉默”来回应幼儿的。在“物”的“身”上,投射的都是幼儿自己对这个世界和社会的理解。四、鼓励幼儿与“物”的交往幼儿与他心爱之“物”的交往是其生活中不亚于与父母、同伴、教师交往的重要内容,对其成长有着人际之间交往无可替代的、促进发展的功能。成人应当鼓励幼儿与“物”的交往。为此,我们认为成人应当注意以下几点:(一)适当选择玩具,丰富幼儿精神生活玩具是幼儿广泛接触的“物”,它以新颖、有趣的特点,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而深受欢迎,是幼儿生活中的“重要他人”。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游戏是儿童的工作,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我们“要关注儿童的成长,必须关注儿童的游戏;要关注儿童的游戏,必须重视儿童使用的玩具”。”成人可依据幼儿与“物”交往的特点,多为幼儿选择形象生动、有声、会动的玩具,使幼儿更易于投入到与玩具的交往中。当然选择玩具还要注意安全、卫生和经济等因素。此外,幼儿“万物有灵”的思维特点也要求儿童文艺工作者多为幼儿创作优秀的儿童电视节目和儿童文学作品,丰富幼儿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更多像“孙 悟空”“哪吒”“葫芦娃”这样虽然虚拟但于幼儿却是十分真实,可以与之交流、对话的重要“人物”。(二)适度干预交往,培养幼儿良好品行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习惯需要“从娃娃抓起”。幼儿在与“物”的交往中,能够形成爱护物品、不攀比物品好坏、不与他人争抢等好品德,养成自己收拾物品、不乱丢乱放、自己想玩法等好习惯。作为成人,我们要做一个适当的边缘参与者,既不过多干预,又不放任自流,不闻不问。成人要有意识地与幼儿一起与“物”游戏,并在游戏中引导幼儿形成合理的交往行为和良好的交际品质。(三)做好榜样示范,优化幼儿生活环境艾里克森等人的研究指出,幼儿阶段的儿童有一个重要心理特征,那就是“自居作用”,即幼儿模仿心目中的重要他人,如父母、教师等的言语、动作、表情,并以他们的形象来认同自己的行为。班杜拉等人的研究也表明,观察学习、模仿社会榜样是儿童早期学习的重要方式与途径,并且儿童年龄越小,这一方式越突出。成人对生活中的物品轻拿轻放、摆放有致、关爱备至都将是幼儿的榜样,促使幼儿在无形中学习成人的这些行为和态度。相反,若成人对物件乱摆乱放、呼来喝去,那么幼儿也可能将其作为自己行为的榜样。因此,成人对待“物”的方式,虽是小节却不容忽视。(四)保证适量交往机会,塑造幼儿完满人格这里提出幼儿与“物”的交往这一概念,是就幼儿交往的事实做的论述,它不仅是为了提醒成人关注这一独特的交往形式,更是要求成人注意为幼儿提供与“物”交往的适量机会。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既不能让幼儿远离那些“可爱”的“物”,也不可把幼儿安置在“可恶”的“物”中。而在鼓励幼儿与“物”交往之余,成人还要有意识地引领幼儿接触家庭、幼儿园、社区里的成人和其他幼儿,增进幼儿与他们的交往,以促进幼儿与人的广泛交流与合作,从而理解和掌握人际交往的规则,促进其社会化的顺利进行。成人的这种引导同时有助于避免幼儿过于沉湎于“物”,而对人群或其他个体产生交往恐惧或焦虑。

春节期间幼儿的礼貌与交往

快过年了,走亲访友是免不了的,如果宝宝不爱打招呼,不喜欢给大家拜年,似乎让父母很没面子,有的父母朋友还会因此担心孩子交往能力的发展,究竟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下面是我回答的几位网友的提问,供大家参考。

网友许小多:我想问下孟老师,我的宝宝快两岁了,刚会说话,还有点怕见人,我要不要带让去串门呢?要教他说点什么过年的吉祥话吗?

孟迁:有点怕见人呢,就先不要让他见太多人。吉祥话可以教,但如果孩子不学的话,也不要太勉强他。以后有得是机会教,不用平添一些压力,也不用去跟同龄的宝宝比较。

网友baobaohao2009:孟老师,男宝,20各月多点,有时家里来客人或串门让他叫人,他不叫,怎么办呢?见了男的肯定不叫,如果见得是女的,得和他玩一会,熟了才叫。该怎么办呢?

孟迁:我的建议是暂时放下让孩子叫人的这个期待,客人是我们的朋友或者其它社会关系,不是孩子的,让孩子跟一个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讲礼貌,对于社会化还没有发展好的幼儿来讲,是不公平的。我见过那些被父母强要求着打招呼的孩子,他们打招呼的时候是有口无心的,是敷衍的,如果他们长大后还是这个样子,其实是妨碍了他对真情实感的连接。

另外,孩子见到陌生人,通常会有一种自然的害怕,这个时候让他去跟那个人打招呼,他本身就会很为难,他会本能的拒绝,如果我们再给他压力的话,孩子就会更加的为难,甚至会因为自己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而觉得自己不好,这就是一个人自我评价的来源。也就是说,如果宝宝遭遇类似的经历太多的话,他对自己的评价就会很低,他内心就会有很多冲突。

网友baobaohao2009:平时也特别粘我,怎样可以让他不那么粘我呢?

孟迁:他如果特别粘你的话,大概孩子的安全感发育的不太好。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因素常见的有:1、家庭关系尤其是夫妻关系紧张或者冷漠;2、妈妈情绪不稳定;3、妈妈自己缺乏安全感,有分离焦虑;4、频繁更换照料人,比如老换保姆或是多人交替带;4、健康原因。

网友hoe426:儿子现在5周10个月了,今年该上小学了,幼儿园的老师说学习还可以,就是不会与别人交往,不懂礼貌,我曾买过很多教孩子懂礼貌的书,他都懂,也知道该怎么办,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从不主动地去说,早上见了老师,也不说老师早上好,我现在很上愁,马上该上学了,这样怕对老师的印象不好,请专家给个方法吧

孟迁:首先,祝贺你有个学习很不错的孩子,孩子不懂礼貌,不会与别人交往。孩子见到老师不打招呼,如果是带他的老师的话,那这就不是一个礼貌问题,这是孩子和老师的关系问题。如果孩子非常喜欢她,一点不怕她,让孩子不仅仅会和她打招呼,常常会扑上去的。所以,这个问题大概是孩子不知道怎么跟老师相处,那他和其它小朋友也不懂得交往的话,那么他就是就是因为某些原因,他没能学到如何跟人相处。而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孩子和妈妈和关系紧张,孩子在家就不够放松,他内心有很多很多他不知怎么处理的情绪,这种情况下他是很不容易学到怎么跟人交往的。

你问我有什么样的办法,我的建议就是我们减缓孩子的压力,包括他假如进入小学的话,我们也尽可能的跟老师沟通一下,请老师多担待。然后改善跟孩子的关系,让孩子内心能够放松,让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有安全感,能信任别人,就好多了。坦率地说,你的提问让我感到有很多的生活背影在里面,它不是一两个方法能解决的,它是一个关系的 善。在这种网上互动的情况下,只能说多么多,仅供参考。

网友dengwen521:孟老师您好,久仰大名,今天有幸能请教一些问题。我儿子3岁2个多月,现在爷爷奶奶总“告状”说他不爱跟人打招呼,说怕以后孩子变得越来越内向了?我本来觉得无所谓,但现在也开始担心是不是这样长期下去,他就怕和别人打招呼了?会不会以后社交能力就不行了?

孟迁:我认为,打招呼和交往不是一回事,打招呼的孩子不一定就能交往好;内向也不等于不善于交往。这个孩子对于“礼貌”的感受和理解,对于大人是不同的。礼貌本身是一个社会化的东西,但孩子3岁多的时候,社会化的程度还是很低的,所以他打不打招呼都不用太介意,他只要能跟孩子自然的玩到一起,就说明他跟他人接触是没问题的。即便是性格内向,也不是坏事,内向是一个特点不是一个缺点,内向的人如果自信心很高,他往往在交往方面,比外向的人质量更高的,他可能不是那么活泼,但这一点也不用担心。

网友dengwen521:另外,孩子有点儿胆小,如果他不听话,我声音大一点,他就会乖乖的照我的意思做了。我又想,他将来到社会上会不会因此勉强自己受委屈呢?我应该怎么对待他?12下一页

专家浅谈幼儿的礼貌与交往

如果你的宝宝不爱讲礼貌怎么办呢?快到过年的时候了,要到处拜访亲友,你必定也会对宝宝不爱讲礼貌有相当大的困扰吧?如果宝宝不爱打招呼,不喜欢给大家拜年,似乎让父母很没面子,有的父母朋友还会因此担心孩子交往能力的发展,究竟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下面是孟迁老师回答的网友们的提问,供大家参考。网友许小多:我想问下孟老师,我的宝宝快两岁了,刚会说话,还有点怕见人,我要不要带让去串门呢?要教他说点什么过年的吉祥话吗?孟迁:有点怕见人呢,就先不要让他见太多人。吉祥话可以教,但如果孩子不学的话,也不要太勉强他。以后有得是机会教,不用平添一些压力,也不用去跟同龄的宝宝比较。待人有礼网友baobaohao2009:孟老师,男宝,20各月多点,有时家里来客人或串门让他叫人,他不叫,怎么办呢?见了男的肯定不叫,如果见得是女的,得和他玩一会,熟了才叫。该怎么办呢?孟迁:我的建议是暂时放下让孩子叫人的这个期待,客人是我们的朋友或者其它社会关系,不是孩子的,让孩子跟一个与自己没有关系的人讲礼貌,对于社会化还没有发展好的幼儿来讲,是不公平的。我见过那些被父母强要求着打招呼的孩子,他们打招呼的时候是有口无心的,是敷衍的,如果他们长大后还是这个样子,其实是妨碍了他对真情实感的连接。另外,孩子见到陌生人,通常会有一种自然的害怕,这个时候让他去跟那个人打招呼,他本身就会很为难,他会本能的拒绝,如果我们再给他压力的话,孩子就会更加的为难,甚至会因为自己达不到父母的期望,而觉得自己不好,这就是一个人自我评价的来源。也就是说,如果宝宝遭遇类似的经历太多的话,他对自己的评价就会很低,他内心就会有很多冲突。网友baobaohao2009:平时也特别粘我,怎样可以让他不那么粘我呢?孟迁:他如果特别粘你的话,大概孩子的安全感发育的不太好。影响孩子安全感的因素常见的有:1、家庭关系尤其是夫妻关系紧张或者冷漠;2、妈妈情绪不稳定;3、妈妈自己缺乏安全感,有分离焦虑;4、频繁更换照料人,比如老换保姆或是多人交替带;4、健康原因。网友hoe426:儿子现在5周10个月了,今年该上小学了,幼儿园的老师说学习还可以,就是不会与别人交往,不懂礼貌,我曾买过很多教孩子懂礼貌的书,他都懂,也知道该怎么办,可是在现实生活中从不主动地去说,早上见了老师,也不说老师早上好,我现在很上愁,马上该上学了,这样怕对老师的印象不好,请专家给个方法吧。孟迁:首先,祝贺你有个学习很不错的孩子,孩子不懂礼貌,不会与别人交往。孩子见到老师不打招呼,如果是带他的老师的话,那这就不是一个礼貌问题,这是孩子和老师的关系问题。如果孩子非常喜欢她,一点不怕她,让孩子不仅仅会和她打招呼,常常会扑上去的。所以,这个问题大概是孩子不知道怎么跟老师相处,那他和其它小朋友也不懂得交往的话,那么他就是就是因为某些原因,他没能学到如何跟人相处。而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孩子和妈妈和关系紧张,孩子在家就不够放松,他内心有很多很多他不知怎么处理的情绪,这种情况下他是很不容易学到怎么跟人交往的。你问我有什么样的办法,我的建议就是我们减缓孩子的压力,包括他假如进入小学的话,我们也尽可能的跟老师沟通一下,请老师多担待。然后改善跟孩子的关系,让孩子内心能够放松,让孩子在人际交往中有安全感,能信任别人,就好多了。坦率地说,你的提问让我感到有很多的生活背影在里 面,它不是一两个方法能解决的,它是一个关系的改善。在这种网上互动的情况下,只能说多么多,仅供参考。网友dengwen521:孟老师您好,久仰大名,今天有幸能请教一些问题。我儿子3岁2个多月,现在爷爷奶奶总“告状”说他不爱跟人打招呼,说怕以后孩子变得越来越内向了?我本来觉得无所谓,但现在也开始担心是不是这样长期下去,他就怕和别人打招呼了?会不会以后社交能力就不行了?孟迁:我认为,打招呼和交往不是一回事,打招呼的孩子不一定就能交往好;内向也不等于不善于交往。这个孩子对于“礼貌”的感受和理解,对于大人是不同的。礼貌本身是一个社会化的东西,但孩子3岁多的时候,社会化的程度还是很低的,所以他打不打招呼都不用太介意,他只要能跟孩子自然的玩到一起,就说明他跟他人接触是没问题的。即便是性格内向,也不是坏事,内向是一个特点不是一个缺点,内向的人如果自信心很高,他往往在交往方面,比外向的人质量更高的,他可能不是那么活泼,但这一点也不用担心。网友dengwen521:另外,孩子有点儿胆小,如果他不听话,我声音大一点,他就会乖乖的照我的意思做了。我又想,他将来到社会上会不会因此勉强自己受委屈呢?我应该怎么对待他?孟迁:首先我很欣赏你这么去体会孩子的处境,而不是只关注是否顺应你的要求。比较好的做法是温和和坚持。就是我们要求他的时候也是温和地去要求的,如果你们关系够好的话,孩子是会听的,如果关系不够好,你去比较严厉的勒令他去做这个事情,你们的关系会因此破坏。这样你虽然就这件事上达到了结果,但会增加太多的隐患,一个是你们关系的破坏,他会感到你不为他着想,他会感到压迫他,这样他的内心会积累负面情绪。等他长大后,他不那么依赖你的时候,个性强的孩子去逆反你,个性弱的孩子就会疏远你。教导孩子礼貌待人网友woshiniuniu:我家姑娘,很不喜欢串门,经常会有同事来家里做客,我就礼貌性的带宝宝去同事家玩,但宝宝很不爱说话,而且说话很直接,没有尊称,平时在家看电视,自己拿者遥控器,也不给外婆,吃饭也不好好吃,每次说她,她还顶嘴,和自己家人和厉害了,一到外面就不说话,我们家长都很乐观,按理说在我们家中,孩子应该更乐观啊,周末经常带她出去玩,是不是因为孩子还小呢,但我昨天买四川凤爪,看到一个5年级的小女孩,特别懂事,大人不在身边,自己就可以卖东西,对比我家小宝宝,昨天一个晚上我都没睡好,老婆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可能是因为大家都特疼她。请问我们该怎么办?孟迁:他如果独占控制器的话,这是有点宠着,因为看电视的需要,宝宝和外婆是平等的。如果她说话特别直接的话,我们可以教她怎么样说话,比如需要别人帮忙前面要带上称呼,要问别人的意愿。比如:“外婆,你可以帮我……”“你愿意帮我……吗?”我们教她这样说,就是每次她有要求的时候我们都要求她这样说,如果她不这么说,我们就满足她。不太需要跟别的孩子比较,人和人之间是特别不容易比较的。第一成长背影不同,第二先天的个性不同,第三个人的天赋也不同。单独这三个原因的每一个方面,都还可以比,问题在于这三个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是一个相承的关系。这样人和人就没有办法比了。网友利阳:孟老师您好,小儿3岁18天,平时外公带,碰到熟人他会叫,但跟我一起时,碰到熟人,他就是不叫,问他为什么不叫啊,他说就是不叫。他也不喜欢别人摸他或者碰他,快过年了,亲戚串门是常事, 该怎么办呢?孟迁:我猜外公对他比你更温和,孩子在没有“防卫”的情况下是更容易跟人接触的,孩子在有压力的情况下,就会“防卫”。所以有的时候,就是允许他可以不去打招呼,可以挑选自己愿意打招呼的人打招呼,他就越容易打招呼的。不喜欢别人摸他碰他,是很自然的,说明宝宝有边界意识,有的孩子对这个敏感便会拒绝,有的孩子不敏感,他允许但心理也不会喜欢,除非这个人跟他关系好,当这个摸他的时候他才会高兴。网友451558038:我朋友的孩子2岁了很倔强想要什么就必须得到,还总是哭个没完该怎么办呢?孟迁:能给他的就尽量给他,能满足的就尽量满足。浪费一点也没关系,麻烦一点也没关系。但如果确定不给他了,就无论如何都不给他了,孩子会多次尝试,如果我们能坚持,而且我们要都会他怎么来要求东西,他如果好好的来说这个要求,我们就跟他来沟通,如果他采取哭闹这种无理的方式,我们就置之不理。只要我们能坚持,只要我们不受孩子情绪的影响,而有情绪,这些问题坚持一段时间就全通顺了。小编总结:孟迁老师对于上述的几个关于宝宝不讲礼貌的问题都给予了解决的办法,各位还在为此担忧的家长可以试试看用上述的方法教导孩子懂礼貌,成为一个有礼貌的乖宝宝。(兼职编辑:梁隽红)

本文Hash:67a034b178e58a8f3d3a40965b390e3ab009ae46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