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担心你家孩子比别家差

别的宝贝会的,自家宝贝该会;别的宝贝不会的,自家宝贝最好也会。很多父母都不由自主地抱着这样的心态在对比,并在对比中调整自己的养育策略……来自父母的抱怨

别的宝贝会的,自家宝贝该会;别的宝贝不会的,自家宝贝最好也会。很多父母都不由自主地抱着这样的心态在对比,并在对比中调整自己的养育策略……

来自父母的抱怨

我们经常听到父母类似的抱怨:“楼上的玲玲可喜欢看书了,一坐就能坐1小时,我家的兵兵年龄和她一样,可是就是坐不住,只喜欢玩车、玩水、疯跑,我都不知道该拿他怎么办才好!”又或者说:“西西可大胆了,和谁都能玩在一起,我家皎皎就不行,总是躲在我后面看别人玩。”……总之,父母总是觉得别家宝贝会做的事情,我家宝贝也应该会,所以总在担心自家孩子是不是比别人差。

其实,大部分的时候,这种担心都是不必要的。

宝贝的智能特点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都有自己独特的智能特点。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创立的多元智能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明白为什么孩子们之间那么不一样。

加德纳认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的,这些智能包括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及自然观察智能。

语言智能——

是指语言理解、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的能力。语言能力对于人类的每一个新生命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当宝贝逐渐掌握了别人正常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后,才逐渐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幼儿阶段是孩子学习口语、进行早期阅读最重要的时期。

数学逻辑智能——

是指人能够进行数学运算、分析综合、逻辑推理的能力。比如让孩子数一数自己有几个眼睛、几个鼻子、几个耳朵、几个嘴巴,又或者让孩子数数有几朵花?说出周围哪些东西是圆形的?完成这样简单的游戏所需要的就是数学逻辑智能。出生几个月的宝贝就能分辨多和少,1岁的宝贝可以知道大和小的关系,3岁左右的宝贝就开始形成数概念,所以,小宝贝也是可以培养数学逻辑智能的。

空间智能——

是指人们对物体的大小、形状、上下、前后、左右、远近等空间概念的认识,以及对物体空间位置关系的认知。在生活上,空间智能是必不可少的能力,2-6岁是幼儿空间智能发展最快的一个时期。

肢体运动智能——

是指人能巧妙地操纵物体和调整身体的技能。比如运用身体语言来表达想法和感觉,用双手灵巧地摆弄玩具,使用工具,还有像平衡、协调、敏捷、力量、弹性和速度等身体技巧。0-3岁是宝贝的身体运动智能发展的黄金时期。

音乐智能——

是指人能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的能力。有研究表明,接受音乐教育的孩子与没有接触过音乐的孩子相比,前者的阅读、写作、数学、语言成绩比较好,注意力集中程度比较高,空间推理能力也比较强。音乐还对口语学习有很多好处,能够帮助孩子快速掌握语言的节奏和音调,无论是母语还是外语。

音乐教育还可以帮助孩子积累社交和情感技能,减少表演焦虑,协助运动发育,增强创造性。所以,从小让孩子听各种不同的音乐,特别是古典音乐,对于促进孩子的想象力,帮助孩子学习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感情,用音乐来放松,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人际智能——

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整个幼儿期的孩子都无法摆脱自我中心,他们很难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无意识之中就认为自己所想即他人所想,自己所 即他人所感。所以,给孩子留出时间和空间,让孩子与同龄人充分交往。在同伴交往过程中,尤其在角色扮演等游戏活动中,让孩子学习了解他人的想法、情感体验,就显得非常重要和有意义。

内省智能——

是指正确地认识自己、喜欢自己,并且会根据周围的环境调整自己的行为的能力。比如学会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会自己做计划并且对自己的生活负责,这些能力都是自我内省智能。对于年龄尚小的孩子,我们可以通过问孩子,“希望长大做什么?”“你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等问题来帮助孩子了解自己。

自然观察智能——

是指善于观察自然界中的动物、植物、天气变化等自然现象的能力。具有自然智能特质的孩子,在生活中会表现出敏锐的观察力与强烈的好奇心。培养孩子认识自然、接触自然是必要的,因为人类本是自然界的一员,了解自然界生生不息的力量,他们才会懂得重视生命、珍惜生命。对于年龄小的宝贝,我们可以通过经常带孩子晒太阳、看风景、玩沙、玩水来让孩子喜欢大自然,大一点的宝贝,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在阳台上种一些简单的植物,或者在家里饲养乌龟、小鱼等小动物,让孩子学习自己照顾动植物,让他体会生命成长的可贵。也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有关大自然的书籍,增进孩子对大自然的兴趣和关注。

加德纳认为,每一个人身体结构不一样、生理功能不一样、成长的环境不一样、所接受的教育不一样,形成的智能结构就会不一样。这种不一样不仅不会给人的生活带来麻烦,恰恰是这些不一样,使每个人都能过着独特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拥有每个人自己的个性,使人类社会充满了可贵的多样性。在加德纳看来,孩子之间的不一样,不是我们要去担心,或者要想办法让他们变得一样的,而是应该去尊重、去挖掘、去发展的。

发展宝贝独特智能4部曲

1.承认每个宝贝都是独特的

爱动的和不爱动的孩子,说话多和说话少的孩子,喜欢热闹和喜欢独处的孩子,没有什么好和不好之分,他们只是很不一样。你的孩子虽然不会弹钢琴,但是他游泳很好;你的孩子虽然对计算没有兴趣,但是他很喜欢听故事。每一个孩子都是独特的,都和别的孩子很不一样。

2.努力了解宝贝的独特性

究竟自己的孩子和别的孩子有哪些方面的不一样?我们可以通过和孩子的相处,观察和了解孩子。

语言智能强的孩子,口语表达能力强,对语言的理解快;数理逻辑智能强的孩子,计算能力好,喜欢推理分析;空间智能好的孩子,喜欢堆积木、建房子和画画;肢体运动智能强的孩子,动作协调性好,模仿动作惟妙惟肖;人际智能强的孩子,天生一个领导者,善于和人打交道;音乐智能强的孩子,对节奏敏感,喜欢唱歌跳舞;内省智能好的孩子,做事有计划,充满自信;自然观察智能强的孩子,喜欢动物植物,观察力过人。

只要细心留意孩子的表现,你就能发现孩子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从而了解他的优势智能。

3.尊重和珍惜宝贝的独特性

孩子喜欢动物,不喜欢乐器,不要强迫他弹钢琴;孩子喜欢运动,不喜欢画画,那也没有什么需要担心的。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谈,避免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还要想办法让孩子明白你很欣赏他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每一个人都是独特而珍贵的,他也一样。

4.鼓励和发展宝贝的独特性

当你了解了孩子对恐龙、对动物有莫大的兴趣时,带他去自然博物馆,和他一起买关于恐龙、关于动物的书,鼓励他的兴趣,孩子长大时, 成为生物学家的可能性就很大啦!如果孩子特别喜欢打球、游泳等体育活动,为他提供条件,说不定就能培养一个世界冠军呢!当然,不成名成家也不要紧,将来他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职业,做自己擅长的事情,那也是快乐人生啊!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们要尽量提供机会让孩子的多元智能的潜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其实,脑科学的研究发现,一个人的智力潜能是很大的,比我们所能想象的要大得多,生活环境和教育会塑造我们的大脑和智力,丰富的刺激,能够塑造一个具有多元智能的大脑,单调的刺激就会埋没本来具有的多元智能的潜能。所以,在孩子的大脑正在发展塑造的过程中(通常认为是12岁以前),提供丰富的活动,这些活动能够涵盖八大智能的每一方面,孩子的智能发展空间就更大,智能结构就更加丰富,将来的发展空间也更大。所以,对于低幼儿童的父母来说,不要错过发展孩子的多元智能的最佳时机,为孩子的多元智能发展创造条件,为他的美好人生打下基础,这应该就是父母所能够给予孩子的最好礼物。

不要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

“你看看隔壁家的某某某,学习多自觉啊!”“我同事的女儿今年考上重点中学了,你怎么就没人家这么争气呢!”……您小时候是否经常听到父母唠叨这些熟悉的话语,您现在是否也常对孩子这样说呢?最近,一篇名为“别人家的孩子”的帖子在网上“走红”,网友们纷纷响应“别人家的孩子”是自己的“夙敌”,因为自己一路就是被父母“比”着长大的。上学时,比的是成绩,毕业时,比的是证书,而工作后比的则是职业、收入。

微博热议

“别人家的孩子”

“从小我就有个夙敌叫‘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不聊QQ,不喜欢逛街,天天就知道学习。长得好看,又听话又温顺,回回年级第一,还有个有钱又正儿八经的男/女友。研究生和公务员都考上了,一个月七千工资。会做饭,会家务,会八门外语。上学在外地一个月只要400元生活费还嫌多……”

最近,这则广泛流传于网络和微博的热帖引发众多网友的共鸣,在新浪微博上,关于“别人家的孩子”的微博就有一万六千多条,并且衍生出不同的版本。多数网友都表示自己小时候被父母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过,痛恨这个无处不在的攀比对象。

做我自己abc:大人总拿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家的孩子做比较,比如说“看看人家谁谁谁,人家干什么都比你干得好,再看看你”大人可知道孩子听了心里什么滋味吗?

Dr_Bruce:人最大的敌人不是自己,而是“别人家的孩子”。

八月堂:每个妈妈心里都住了个“别人家的孩子”。

吴雨熹peter:“别人家的孩子”引发社会大讨论。孩子为什么会反感呢?因为孩子根本不知道家长对他/她的要求是什么?特别是孩子进入12岁后的“身份认知模糊期”,他/她不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而家长又反复拿“别人家的孩子”——这个泛个性的优点集合体来指导他/她,孩子必然会迷失方向。

歇在树上的风_p23:与女儿一起读别人家的孩子女儿慨叹:我怎么不是“别人家的孩子”。我对她说:你一直都是别人的“别人家的孩子”。

学途:家长们总喜欢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或是把自己没有上好学的心愿强加到自己孩子的身上,但是你知道孩子的想法吗?

CrossCloud:会觉得别人家的孩子都好而自己家的不好。那是因为有的家长虽然和自己家的孩子朝日相处,但确不懂如何客观评价孩子,更多地看到了缺点,而却非常愿意看到或听到其他孩子如何优秀云云,殊不知有时看到的只是表面。(摘自新浪微博)

痛苦经历:“别人家的孩子”无处不在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别人家的孩子’无处不在!也许还会延续到高中、大学。”现在读初三的小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小学开始,父母就总是拿我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这个‘别人家的孩子’有时是具体的人,有时是他们虚构的,总之当我学习放松、退步,或者他们对我有什么新要求的时候,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就会适时地出现。”小恒说,一开始我的心态是很生气,觉得父母为什么老觉得别人的孩子比我强,认为他们不喜欢我,后来被说多了就觉得厌烦,对他们的这种所谓的“激励”的教育方式很厌恶。

家长经验:把自己孩子也当成“别人家的孩子”

公务员陈梅佳曾经因为“别人家的孩子&rdqu o;而与女儿有过一段不开心的经历。那时女儿上初二,有一次她无意中在女儿面前说起同事的女儿在英语竞赛中获得了二等奖。哪知女儿非常敏感,立马很委屈地说:“为什么你们总是说别人的好?你找别人的女儿做你女儿好了!”以前看到女儿类似的反应,陈梅佳都会认为女儿不够虚心,见不得她表扬别人。可是这次女儿竟然说出“你找别人的女儿做女儿好了”,她才觉得问题有点严重。

后来冷静下来一想,陈梅佳才意识到不该以这种方式来激将女儿,她的本意是想让女儿“知耻而后勇”,激发女儿学习的斗志,哪知倒让女儿越来越觉得自己不如人,对自己失去信心。陈梅佳说:“我们总是一眼就能洞察别家孩子的优点,却对自家孩子的长处置若罔闻。我们也总是不遗余力地去夸赞别家孩子的优秀,却对自家孩子吝惜一句真心的赞美。后来,我和丈夫决定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别人家的孩子’来看待,多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多给予赞美之词,渐渐地,我们发现孩子变得开心了,对学习的自信心也增强了。”

专家建议:比别人不如比自己

广州市越秀区某中学心理咨询室的黄老师表示,很多父母爱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比较,目的是为了给自己家的孩子一个奋斗和努力的目标,但事实上,这样做不仅难以起到一种激励的作用,还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上进心,甚至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度。

父母应该让孩子“和自己比”,而不是“和别人比”,例如拿孩子这次成绩和上次成绩进行比较,拿孩子的优点和缺点来比较。此外,如果确实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值得自己的孩子学习的话,那么最好先对自己的孩子表现好的方面给予表扬和肯定,然后再客观分析别的孩子表现比较好的方面,之后才在此基础建议孩子如何学习别人的长处,这样孩子的心理会更容易接受。

不要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

“你看看隔壁家的某某某,学习多自觉啊!”“我同事的女儿今年考上重点中学了,你怎么就没人家这么争气呢!”……您小时候是否经常听到父母唠叨这些熟悉的话语,您现在是否也常对孩子这样说呢?最近,一篇名为“别人家的孩子”的帖子在网上“走红”,网友们纷纷响应“别人家的孩子”是自己的“夙敌”,因为自己一路就是被父母“比”着长大的。上学时,比的是成绩,毕业时,比的是证书,而工作后比的则是职业、收入。

微博热议

“别人家的孩子”

“从小我就有个夙敌叫‘别人家的孩子’。这个孩子从来不玩游戏,不聊QQ,不喜欢逛街,天天就知道学习。长得好看,又听话又温顺,回回年级第一,还有个有钱又正儿八经的男/女友。研究生和公务员都考上了,一个月七千工资。会做饭,会家务,会八门外语。上学在外地一个月只要400元生活费还嫌多……”

最近,这则广泛流传于网络和微博的热帖引发众多网友的共鸣,在新浪微博上,关于“别人家的孩子”的微博就有一万六千多条,并且衍生出不同的版本。多数网友都表示自己小时候被父母拿来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过,痛恨这个无处不在的攀比对象。

做我自己abc:大人总拿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家的孩子做比较,比如说“看看人家谁谁谁,人家干什么都比你干得好,再看看你”大人可知道孩子听了心里什么滋味吗?

Dr_Bruce:人最大的敌人不是自己,而是“别人家的孩子”。

八月堂:每个妈妈心里都住了个“别人家的孩子”。

吴雨熹peter:“别人家的孩子”引发社会大讨论。孩子为什么会反感呢?因为孩子根本不知道家长对他/她的要求是什么?特别是孩子进入12岁后的“身份认知模糊期”,他/她不清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而家长又反复拿“别人家的孩子”——这个泛个性的优点集合体来指导他/她,孩子必然会迷失方向。

歇在树上的风_p23:与女儿一起读别人家的孩子女儿慨叹:我怎么不是“别人家的孩子”。我对她说:你一直都是别人的“别人家的孩子”。

学途:家长们总喜欢拿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做对比,或是把自己没有上好学的心愿强加到自己孩子的身上,但是你知道孩子的想法吗?

CrossCloud:会觉得别人家的孩子都好而自己家的不好。那是因为有的家长虽然和自己家的孩子朝日相处,但确不懂如何客观评价孩子,更多地看到了缺点,而却非常愿意看到或听到其他孩子如何优秀云云,殊不知有时看到的只是表面。(摘自新浪微博)

痛苦经历:“别人家的孩子”无处不在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别人家的孩子’无处不在!也许还会延续到高中、大学。”现在读初三的小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小学开始,父母就总是拿我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这个‘别人家的孩子’有时是具体的人,有时是他们虚构的,总之当我学习放松、退步,或者他们对我有什么新要求的时候,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就会适时地出现。”小恒说,一开始我的心态是很生气,觉得父母为什么老觉得别人的孩子比我强,认为他们不喜欢我,后来被说多了就觉得厌烦,对他们的这种所谓的“激励”的教育方式很厌恶。

家长经验:把自己孩子也当成“别人家的孩子”

公务员陈梅佳曾经因为“别人家的孩子&rdqu o;而与女儿有过一段不开心的经历。那时女儿上初二,有一次她无意中在女儿面前说起同事的女儿在英语竞赛中获得了二等奖。哪知女儿非常敏感,立马很委屈地说:“为什么你们总是说别人的好?你找别人的女儿做你女儿好了!”以前看到女儿类似的反应,陈梅佳都会认为女儿不够虚心,见不得她表扬别人。可是这次女儿竟然说出“你找别人的女儿做女儿好了”,她才觉得问题有点严重。

后来冷静下来一想,陈梅佳才意识到不该以这种方式来激将女儿,她的本意是想让女儿“知耻而后勇”,激发女儿学习的斗志,哪知倒让女儿越来越觉得自己不如人,对自己失去信心。陈梅佳说:“我们总是一眼就能洞察别家孩子的优点,却对自家孩子的长处置若罔闻。我们也总是不遗余力地去夸赞别家孩子的优秀,却对自家孩子吝惜一句真心的赞美。后来,我和丈夫决定把自己的孩子当成‘别人家的孩子’来看待,多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多给予赞美之词,渐渐地,我们发现孩子变得开心了,对学习的自信心也增强了。”

专家建议:比别人不如比自己

广州市越秀区某中学心理咨询室的黄老师表示,很多父母爱拿“别人家的孩子”来比较,目的是为了给自己家的孩子一个奋斗和努力的目标,但事实上,这样做不仅难以起到一种激励的作用,还会损伤孩子的自尊心、上进心,甚至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度。

父母应该让孩子“和自己比”,而不是“和别人比”,例如拿孩子这次成绩和上次成绩进行比较,拿孩子的优点和缺点来比较。此外,如果确实觉得别人家的孩子在某一方面值得自己的孩子学习的话,那么最好先对自己的孩子表现好的方面给予表扬和肯定,然后再客观分析别的孩子表现比较好的方面,之后才在此基础建议孩子如何学习别人的长处,这样孩子的心理会更容易接受。

本文Hash:506f4a3e6b93924c01df69716b1f2bdddc8e4e15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