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识字的快乐在哪里

关于小儿识字好坏的问题上,许多人都有着争议的看法,3岁的宝宝识字过千,这本是件值得父母自豪的事情。如果此后这宝宝就再也享受不到同龄人在阅读图画书时的乐趣,而只能像成人那样依赖于一行行刻板的文字去阅读。这到底是喜,还是悲呢?

小儿识字的乐趣在哪里

不以童书文字多少论英雄

现在很多人以图书的“含字量”来衡量一本书的“含金量”,在众多读物中,凡带有识字、入学指导等字眼的图书都出奇地受欢迎,而那些画面丰富、色彩鲜艳的“少字书”则少人问津。原因是“就那么几个字,没两下就看完了”。

出现这种现象源于妈妈们对宝宝“读书”注入了太多的功利性。担心宝宝输在起跑线上的妈妈常常会选择一些成人化倾向严重的读本给宝宝学习,“文字越多图书质量就越高”的观念主宰着这部分妈妈的思想。

图画书是最适合宝宝的精神食粮

不同年龄的宝宝有不同的阅读倾向,你对图书的价值取向代表不了宝宝的阅读喜好。正是那些“不起眼”的图画书、小人书才是宝宝天生的精神食粮。

“图画书”不是简单的漫画和连环画,而是儿童文学的一部分,具有丰富的画面、明亮的色彩、生动有趣的形象,通常还蕴含深刻的道理。比起那些热门的再版又再版的童话书,宝宝更喜欢一些以生活化场景展开的图画书,因为这类书籍所设计的场景和他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更容易引起宝宝的共鸣。

宝宝阅读图画书、小人书不是幼稚可笑,不是“不务正业”。事实上,“早期阅读”不等同于“早期识字”,阅读一本好的图画书,从中获得快乐是宝宝在阅读过程中一种无形的积累。不要小看宝宝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图画书”里一页页充满童趣的画面,他会读出一个个故事,读出一个个经典。在阅读时,宝宝欣赏美丽的图画,感知新鲜的事物,了解有趣的故事,从中丰富心灵,延伸幻想,满足好奇,刺激求知。也许他“读”到的那个故事与图书的本义南辕北辙,但这不妨碍他获取快乐和幸福。

小编总结:在小儿识字的问题上,让我们在有限的空间里开辟一个自由、光线充足、空间适量、相对安静的阅读区,把图画书放在宝宝伸手可及的地方,营造一个自在、有趣,而且丰富的阅读情境,让他在一个属于自己的、没有压力的、轻松愉快的环境里去享受阅读的乐趣吧。

(兼职编辑:邹利军)

小儿识字从哪里开始?

关于小儿识字的问题,一则《五个月宝宝会加减乘除识千字》的新闻,最近在各个育儿论坛上成为讨论焦点,甚至连带着许多与识字相关的教材和课程也成了网上热议的话题。从孩子学会说话那一刻起,甚至孩子还不会说话,许多家长就开始筹划着教孩子识字了。不少学龄前儿童的爸爸妈妈看着身边的小朋友识字越来越多,可自家宝贝却长进不大,更是焦虑不安。小儿识字从哪里开始很多爸爸妈妈没有意识到,当孩子热衷于玩角色扮演游戏时,往往已经开始具备识字的能力;如果孩子大量阅读却还不能认字,正说明他只是在慢慢积累,等待有一天给你惊喜。识字从角色扮演游戏开始当孩子在家中假装自己是一个医生,拿着铅笔当针筒给你打针时,或者假装自己是服务员,拿着几张小纸片假装这是一盘子饼干时,你是不是觉得这样的游戏真是无聊,也就是小屁孩儿认知能力比较低,才乐此不疲。但实际上,国外的研究多年前就已经证明,当孩子热衷于玩角色扮演游戏时,正是孩子开始有符号概念的时候,他们将逐渐进入认字的敏感期。角色扮演游戏并不是打发时间的无聊小把戏,而是孩子开始使用“符号”,用一个抽象的符号去替代一件事物的过程。而这也正是认字的过程,即用一个抽象的字符代替某个实物或者某种感受。事实上,文字就是一种“符号”,一种“替代品”。孩子会使用替代品,喜欢角色游戏,就更加容易接受文字。幼儿教育专家、华师大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副教授王顺妹表示,她一直很强调“角色游戏”的重要性,主张家庭和学校多进行角色游戏,这对孩子的发展有多方面作用。当然也有些特别的孩子,在两岁多就对文字表现出兴趣,听故事时会不断问家长“这个是什么字”、“那个是什么字”,一些孩子小班时就能拿起报纸读,但这样的孩子是少数,在儿童群体中只占5%。识字能力和智商没有直接关系幼儿心理咨询工作中常用麦卡锡智力量表,其中“语言”、“数字”、“记忆”这三方面概括儿童的智力状况,识字作为语言能力的表现之一,也是衡量孩子智力发展状况的因素。几乎每个家长发现孩子在识字方面落后于别的孩子,就担心是不是孩子太笨了。王顺妹说,虽然自发地学会认字,并且认字较多的孩子,确实更聪明一点,但是识字能力和智商并没有直接关系。关于“幼儿要不要学习认字”这个问题,教育界一直存在争议。其中最主要的是反对一些“拔苗助长”的现象,以及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超越学龄前儿童身心特点的教学方法。之所以会认为识字能力对孩子有影响,实际上在教育学界普遍的看法是,能够认字相对来说更能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设想一下,一个有一定文字基础的孩子,读起《十万个为什么》来,其兴趣和动力肯定比一字不识的孩子要强。而幼儿语言专家张明红副教授则认为,想要幼儿认字,其实很容易。东方的文字,尤其是我们中文方块字,带有“象形”,或者说“图形化”的特点,利于幼儿的记忆。理论上来说,孩子具有视觉记忆以后,就可以认字。一般来说,孩子出生之后就具有了视觉记忆。学龄前儿童认字,是一个自然而然的事情,没有要或者不要让幼儿去认字的问题。识字卡要慎用家长有意识地教幼儿认字并非不可以,但是如果没有一点专业知识,一半的家长都会教错。但是,“千万别因为孩子识字慢,就把他送到外面的什么培训班去学识字,这很可能比家长教得不好更糟糕。”识字在感知中进行对于目前较为流行的“识字卡”和各类识字教材,专家都认为,这 “被动识字”的教学方式非常不适合学龄前儿童。张明红说,之所以反对“识字卡”认字法,是因为这是一种基本脱离“语言环境”的认字方式,与语言学习规律背道而驰。在语言学习上有这么一种说法:“音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真正的语言能力,是在大片大片阅读语句和文章,在语言运用中培养出来的。只要足够多次数地反复让孩子看,强化记忆,两三个月的孩子能认字,不足为奇。但这并不是真正的识字。这种通过不断重复以达到目的的认字方式,不仅不能激起孩子的学习兴趣,还会让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当孩子遇到超过他认知范围,或者看了多遍都学不会的字时,尤其在家长也难免产生负面情绪的情况下,孩子会对自己失去信心,会低估自己的学习能力。这将对孩子未来的学习产生难以估量的不良影响。比起“识字卡”,家长最好选择通过亲子阅读、和孩子进行高质量的沟通、丰富孩子的生活体验等多种方式,让孩子“主动”认字。家长其实应该有这样一个意识:幼儿认字并不是主要的,关键是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说到底,让孩子认字,也是为了增强他的阅读能力。不过,张明红也表示,“识字卡”并非不能用,它可以用在对孩子的认字水平进行检测的时候。但是这种“检测”只能偶尔为之,尤其是对于大班之前的孩子,更要慎用。因为频繁地评价,也难免增加孩子的压力。识字在动作和感知中进行幼儿园在对大班学生进行测试时,发现有一个班所有的小朋友都把“糖”字,念成“甜”。了解下来,发现原来小班时候,老师曾经在一次游戏中教孩子们认识“糖”这个字,教完后特地给每个孩子尝了几粒白砂糖以加强他们的印象,还特地问了小朋友“糖甜不甜?”当时孩子都说“甜”。于是,他们根据自己感受到的实实在在的“甜”,愣是把“糖”字认成了“甜”。这就是孩子识字的特点,也是家长最需要了解的,学龄前儿童总是把抽象的符号与直观的感受联系在一起。通常小学生的识字从学拼音、记笔画开始,但对学龄前儿童来说,很难接受这些抽象性符号。从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和认知特点出发,应该是整合性、综合性、参与性的。实际上,几乎每个家长在教孩子认字的时候都会发现,“七”、“八”这类极其简单的汉字,对不少上小班的孩子来说,认起来却很困难。其实这也是和孩子的认知特点有关。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还没有数字概念,小班阶段的孩子,一般能认识四以内的数字。而超出他们认知的“七”、“八”,对他们来说会因为难以理解而很难认识。同样道理,很多幼儿都能认识“可口可乐”这四个字,因为他们平时接触很多,喝了以后还印象深刻。而“共产党员”、“少先队员”这些字眼,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因过于抽象,学起来就比较难。依据这个特点,家长可以设计一些游戏,让孩子亲身参加活动来构建汉字,与汉字进行链接,此时汉字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不少幼儿园都做过同样的一个游戏:简单布置一个“菜场”,用文字和对应图片陈列出一些简单的蔬果,比如“青菜”、“萝卜”、“土豆”等,当然种类不多,然后进行买菜游戏。“你想要什么?”“青菜。”“青菜多少钱一斤?”……在这个过程中,汉字在无意中被反复强化了,而孩子也会自发地注意这些汉字。一节课下来,有些字孩子已经自发地记住了。甚至没有被念过的菜场的“场”也被不少孩子记住了。小编总结:所谓让孩子在参与中学习,也不一定要特别设计游戏,其实在阅读的过程中,在你讲故事给他听和他讲故事 你听的时候,在带他进公园、商场玩的时候,和孩子就故事或者所见所闻展开讨论,帮助他分析,说说你怎么看这个事情,社会上对此有哪些规则等等。这样高质量的互动性质的亲子沟通,是在给孩子传递大量的信息,也是在让孩子通过亲身参与,亲身感知地进行学习。(兼职编辑:邹利军)

快乐的小脚丫走在爱的世界里

读陈子傲小朋友的童谣有感

叶延滨

陈子傲小朋友还没满7岁,已经是“资深”的中国小作家协会的会员了。她两岁的时候开始自己创作童谣,并且参加了电视台节目录制。后来,创作自己的童谣已经成为小姑娘自己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同时参加了北京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一些少儿节目的录制。发表作品,录制节目,对一个孩子来说,确实是“天才”儿童才可能做到的事情,读了陈子傲创作的一些童谣,我也感受到她的确是有某些特殊天赋的孩子。

读到她的童谣:“我用臭脚丫给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写信,丫丫五兄弟说了一个秘密,妞妞想家了。”(《我学会了用石头写信》)我不禁笑了,这是一个孩子的想象,一个孩子的表达,一个孩子的小聪明和诗意的传达。

就诗而言,这当然是一首好的童谣,形象、生动、充满童趣,同时又委婉地让小脚丫代表子傲的心。也许正是“小脚丫”这个意象打动了我,稍稍留意一下,小脚丫在陈子傲的童谣中不止一次地出现:“我想把脚丫,放到花蕊里,吸取芬芳,变成香喷喷的脚丫,走在希望的路上。”(《我想》)“奶奶的爱像贪玩的小脚丫,乱七八糟走在妞妞的心间。”(《奶奶的爱》)“爸爸是太阳,妈妈是月亮,星星宝贝在天上洗着小脚丫。”(《太空世界》)其中,还有童话风格和故事情节的是陈子傲要把自己的爸爸嫁出去!“爸爸经常偷吃我的饼干,我要把爸爸嫁出去。我把爸爸嫁给芭比……爸爸呢,皮肤黑黑的,不爱洗脚丫,芭比被爸爸的脚丫熏倒了……”这一串小脚丫留在童谣里的脚印,让我们感到一个有诗歌天赋的孩子内心诗的世界。

说到这里,我们想到一个常被人说到的话题,诗人就是永远有一颗童心的人。也许,在陈子傲童谣里我们感受到的诗歌天赋,其实也是一个孩子天性的自然流露。这种天性不仅陈子傲小朋友身上有,每个孩子也会有,那就是一颗纯洁的童心。

陈子傲的父母是有心人,他们精心呵护孩子的天性,让它自由地展示和发挥。爸爸吃了饼干,子傲要把爸爸“嫁出去”!这也许在一般家长遇到这样的事,会生气:“不准瞎说,没有礼貌!”于是,这个孩子的天真就到这里结束了。

如果这个妈妈还有心,就会接着讲:“你的爸爸多辛苦啊,他给我们挣钱买房子,你应该主动让爸爸吃饼干才对呀。”于是,这个孩子就变成懂规矩的小大人。

如果这个妈妈还有精力就会接着做思想工作:“好孩子有了好吃的,要让别人分享,我给你讲一个《孔融让梨》的故事,从前有个叫孔融的名人,他小时候就把自己的大梨给别的小朋友……”到这一步,一个孩子接受了思想道德的教育,规规矩矩听话了。也同时在这样一个过程中,一个孩子的天性和想象力受到一次重挫!一个天才也就消灭了!

而陈子傲是幸运的,她有一个与孩子做朋友的爸爸,一个让女儿发挥想象力的妈妈。一首《爸爸要出嫁》的童谣,展示给我的,不仅是一个孩子天真烂漫的天性,还有一个现代的健康而快乐的家庭。

在现代中国社会里,孩子是中心,独生子女的现实加上初步小康的现状,让一家人围着孩子转。孩子被爱,同时也被剥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把发掘天才与培养天才的任务最终落实到孩子过于稚嫩的肩上。各种各样的特长班,各种各样的艺术课,当然不能忘记了诗,背唐诗背宋词,好让孩子在人前露一手!苦啊,最辛苦的就是在各种特长班之间奔波的孩子,他们也许什么都不缺,只缺童年的快乐!读了陈子傲妈妈为女儿 的日记,我很感动,这是一本快乐童年的记录。因为快乐,才有可能让天性尽情展露,因为快乐,才激发了想象力,因为快乐,才觉得这个世界那么美好,那么值得说,值得唱。说出来唱出来,就是一首首发自内心的童谣。

也许,今天在我们眼里能写童谣的天才小姑娘,将来长大了,不一定是一个诗人,但重要的是,陈子傲有一个充满爱的家,在这个家里,她的天性受到精心呵护,她写过不少美丽的童谣,这些童谣告诉我们――她有个快乐的童年,而这个阳光般快乐的童年将为她的一生打下明亮而鲜艳的生活底色!

愿快乐的陈子傲写出更多让我们快乐的文字,也感谢子傲的爸爸妈妈给了她这么多快乐,而快乐是童谣的灵感之源!

(叶延滨,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诗刊》常务副主编、编审,作品曾荣获国内外五十多种文学大奖,被译成各种语言。)

2009年6月于北京

本文Hash:b020b5f4b0619a639450a7e5f1d980a5bc0dae1c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