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孩子中心育儿法的美国

美国其后的育儿动向突现了问题点。

在自我主义的风潮中,美国把希望寄托在了比较提倡爱的育儿法的《斯伯克博士育儿经》上。

但是,自我主义风潮过后,经过20年,回头看看“孩子中心育儿法”培养出来的孩子们,不禁对他们心灵的荒芜深感惊愕。

这些孩子不仅“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不守规则”,而且从“动辄发火”转向“在教室里若无其事地施用暴力”,“在校园内用枪乱射,随便杀伤杀死数十人”,“滥用麻醉药”等等,甚至比自我主义时代更激烈地反社会,明目张胆地犯罪,这种倾向非常显著。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在急需解决对策的情况下,里根政府花费了相当于国家项目预算的庞大开支,调查“动辄发火孩子”的背景和原因。结论是,“其原因在于家庭”。

但是,当时的美国由于自我主义的影响,家庭崩溃的现象还存在,很难迅速改善家庭的育儿环境。

于是,为了解决“动辄发火孩子”的问题,开发了“第二步(secondstep)”等教育项目进行尝试(后述)。但是,不断增加的孩子的问题行为,只在教育第一线是无法全部解决的。

“班级崩溃”、“教室暴力”等已经远远超越了教师的努力及改善教育所能解决的范围,最终政治和行政手段出场了。

1997年开始美国全面实施“零宽容方式”。

“家庭和学校中的自由和宽大只能使孩子的心灵荒芜,绝不会使孩子幸福。”这是美国20年的“孩子中心主义”育儿法“伟大社会实践”得来的宝贵教训。

反省之余,进行了大的教育行政改革。引入“零宽容方式”10余年后,美国的校园恢复了平静。

与此同时,《斯伯克博士育儿经》提倡的“孩子中心育儿法”受到批判,美国家庭在反省之余摈弃了这种方法。

而在日本,虽然事态愈发严重,人们还固守着日本式“孩子中心育儿法”,于是越发迷惑不定。

关于孩子嫉妒情绪的解决的5种方法|幼儿心理行为 幼儿期育儿 中国儿童教育网

关于孩子嫉妒情绪的解决的5种方法网络搜集  2008-11-0600:43:39  www.cnfirst.net嫉妒有它消极的一面,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有心的妈咪可以利用宝贝的嫉妒心,让宝贝摆脱嫉妒的困扰,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比如宝贝画画得不太好,他可能因为嫉妒而撕了受到表扬的小朋友的画。此欢迎来到中国儿童教育网,在您阅读的时候送您一句名言:本周名言--要尊重儿童,不要急于对他作出或好或坏的评判。(卢梭)

  5.让嫉妒成为宝贝进取的动力 嫉妒有它消极的一面,也有它积极的一面。有心的妈咪可以利用宝贝的嫉妒心,让宝贝摆脱嫉妒的困扰,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比如宝贝画画得不太好,他可能因为嫉妒而撕了受到表扬的小朋友的画。此时,妈咪因为宝贝的这种行为而勃然大怒已经无济于事,不如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引导宝贝。“小姐姐画画不错,不过你拼图很在行啊。现在你撕坏了小姐姐的画,小姐姐多伤心啊,我们帮小姐姐把画拼好吧。”通过妈咪的诱导,宝贝发挥自己的长处,帮小姐姐拼好了撕坏的画,同时也对自己拼图的能力有了更好的认识。“这幅画拼好了,简直就跟没撕坏一样好。”拼图不错的宝贝在拼图的过程中纠正了自己的错误,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长处,他会对自己更加充满信心。这样,通过这种迂回曲折的方式,宝贝找到了一种积极的释放自己嫉妒情绪的方式,并且因此变得更加自信,更加宽容。一个宽容而又十分自信的宝贝当然也就不会嫉妒别的小朋友了。

 3/3  |‹ ‹‹ 1 2 3下一篇:家长们注意不要对孩子心不在焉上一篇:

告诉孩子耐心是一种美德—《法国妈妈育儿经》

米舍尔认为“灵敏度很重要”的观点,不仅仅来自研究。他说他自己的妈妈也会时而变得令人喘不过气,时而又不在身边。米舍尔到现在也不会骑自行车,因为他母亲担心这会导致他头部受伤而没有让他学。而他的父母都没有参加他的高中毕业典礼,因而没能听到他的毕业演讲。

米舍尔认为“灵敏度很重要”的观点,不仅仅来自研究。他说他自己的妈妈也会时而变得令人喘不过气,时而又不在身边。米舍尔到现在也不会骑自行车,因为他母亲担心这会导致他头部受伤而没有让他学。而他的父母都没有参加他的高中毕业典礼,因而没能听到他的毕业演讲。

当然,美国父母都希望他们的孩子变得耐心。我们认可“耐心是一种美德”。我们鼓励孩子分享、排队、摆餐具和练钢琴,但我们不像法国父母那样渴望孩子保持耐心。在睡觉方面,我们倾向认为孩子乖不乖跟性格有关。在我们眼中,孩子会不会好好睡觉完全是碰运气。

法国父母和看护人无法相信我们在孩子的这项重要能力上,采取如此自由放任的态度。对于他们,让孩子享受即时的快乐,会让他们无力承受人生。当我在巴黎的一个晚宴上提起我在写这本书时,晚宴的主人——一个法国记者——分享了他住在加利福尼亚州南部时的一个故事。他和他身为法官的妻子,和一对美国夫妇成了朋友。他们相约一起去圣巴巴拉市度周末。这是他们第一次互相见到对方的孩子,孩子们年龄从7岁到15岁不等。

从我的这位晚宴主人的角度,这个周末很快就变得令人不快。数年后,他们依然记得美国孩子不停打断大人的谈话,而且其间也没有固定的用餐时间,美国孩子们随时打开冰箱,拿出任何他们想吃的食物。

对于这对法国夫妇,美国孩子似乎是所有人的主宰。“让我们震惊和烦扰的是,那些家长从不说‘不’。”这位记者说。“他们为所欲为。”他的妻子补充道。这显然很有传染性。“最糟糕的是,我们的孩子也开始为所欲为。”她说。

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形容美国孩子最常用的法语里就包括这句为所欲为,意思是“无论什么事”或者“任何他们喜欢的事”。意思是说,美国孩子不受约束,他们的父母缺少威严,什么事都允许。这跟法国人理想中的,也是法国父母常说的界限(cadre),或者框框完全背道而驰。“cadre”的意思是孩子们有非常严格的限制——就是一个框框——同时家长严格地实施这些限制。但在这些限制之内,孩子可以有许多自由。

美国父母也会施加限制,但通常和法国的限制不同。事实上,法国人常会对这些美国人的限制感到吃惊。劳伦斯,那位来自诺曼底的保姆,告诉我她再也不会在美国家庭工作了,她的一些从事保姆的朋友也不会了。她说她最后一次在美国人家只工作了几个月,大部分原因是关于约束方面的矛盾。

“很难做事,因为这些孩子为所欲为。”劳伦斯说。

劳伦斯身材高大,留着短发,举止得体。她很不愿意冒犯我,但她说和她工作过的法国家庭相比,美国家庭的孩子会更多地哭闹和发牢骚。(这是我第一次听到这个拟声的法语动词chouiner,用来表达抱怨这个词。)

本文Hash:f7470f684341d2b5b108d276571b943dbe8c703d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