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学习要靠“心”

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了,爸爸妈妈就会开始给自己的孩子到书店选择大批的练习作业,让孩子每天都做一定量的练习。爸爸妈妈的做法是否有些跟你很一样呢?

学习不是从‘大脑’开始,而是从‘心’开始。通常,人们认为学习靠的是“大脑”,学习行为是从大脑开始的,但是细想一下的话,其

实学习最重要的是用“心”。无论你的大脑有多聪明,如果心中没有学习的欲望,无论是谁,都是无法专心学习的。更何况,对于学习来说,毅力和努力是两个最为重要的因素。

孩子的学习要靠“心”

如果先把“学习”给我带来的烦恼(分数、排名、等级证书等)放到一边,用纯粹的眼光去看待“学习”的话,其实它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游戏。当然,想要玩好这种被称为“学习”的游戏,必须要投入的就是时间和努力。换个角度想想,我们玩什么样的游戏不需要时间和努力呢?即便是网络游戏,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努力,才能获得更好的装备和更高的等级,才能获得更多的经验值等。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既然学习是作为学生的我们在整个学习生涯都无法避免的事情,并且学习的过程在往后的日子里也会一直陪伴我们,那就索性乖乖地接纳它吧。其实,只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我相信每个人都能从学习这件富有收获的事情中体验到求知的快乐。当然,如果你正在考虑“怎么样才能让学习变得更有趣”的问题,那么,学习所能带来的快乐已经近在咫尺啦!

小编总结:孩子的学习是家长的心头大石,于是孩子就每天必须都要做大量的作业,看大量的书。家长尝试给孩子放个假吧,让孩子好好用心感受什么叫做学习,是不是只是单纯地看书,写写不完的作业。

要让孩子掌握自学能力是学习的核心

教育是建立在学习之上的。学习能力是人类的先天特性,但更需要后天培养,优秀的教育也无非是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学习效果。因此从本质上讲,所有的教育都是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果能够有意识地引导孩子独立地进行超前学习,往往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而自学能力是优秀人才最重要的基本功。

据我对中科大少年班和苏州中学科少班的孩子们所做的了解,他们最大的共性就是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并且都进行过超前学习。

我们的几个孩子不仅都获得了较好的早期智力开发,而且都有过自学的经历。天文为了报考中科大少年班,曾用半年时间学完高中全部课程。虽然因报名受阻未能实现进少年班的愿望,但那时候培养起来的自学能力对以后的学习,特别是高层次的竞争有极大的好处。天武为了报考中科大少年班,曾停课4个月学完高二下学期和高三全年共三个学期的全部课程,结果一举成功,进了中科大少年班。天君和天西小学毕业后仅用一个暑假时间,就自学完初中一年级的全部课程,跳级进入初二就读,而且成绩优秀。

自学能力的培养,不仅为孩子们跳级创造了条件,争取来了许多宝贵的黄金岁月,更重要的是,强大的自学能力为他们在以后的高层次竞争中赢得了优势,这种优势越到高处就越能明显地发挥出来。

一般来说,自学、超前学习和跳级会打乱孩子正常的学习秩序,学校基本上是不提倡的,一般家长也不大敢冒这个险,怕万一出了差错反而带来坏的结果。我为什么敢冒这个险,敢大胆地走这条人们不敢走的路呢?作为一个有头脑的人,总不至于拿自己孩子的前途开玩笑吧?

我在前面已经介绍过了,我自己就有过自学的经历,而且事实证明效果非常好,所以在培养孩子自学、跳级、考少年班时就比较胸有成竹,有胆量去冒险。其实在我看来,完全不存在什么“冒险”之处,自学、跳级是优秀学生成才的正道,非但不会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秩序,而且会大大促进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开发,并为以后的高层次竞争创造优势。

在具体操作上,我们有如下几点经验:

一、家长或者老师必须有能力判断孩子是否具备超前学习的能力或潜力。判断的标准有三点:一看以前的基础是否扎实。如果以前的基础尚不扎实,何来能力去自学后面的课程?二看对新事物是否有兴趣。对新事物不感兴趣的孩子,一般是不大可能自觉超前学习的,只有那些对新事物有强烈兴趣的人才具备强大的自学潜力。三看对目标是否有强烈追求的欲望。对目标有强烈追求欲望的孩子就具备了超前学习的强大精神动力,这种动力会转变为一种实际的物质力量。

二、自学能力必须从小开始培养,以循序渐进的方式进行。生活中让孩子独立解决各种问题,读书方面让孩子自己把以前不懂的地方弄懂,养成预习功课的习惯,这是培养孩子自学能力的三个关键。

三、发现孩子自学潜力不错的时候,要尽快制定一个阶段性总体目标,让孩子有一个追求的方向,这会使孩子产生强烈的兴趣和动力。并把总体目标分成一个个切实可行的小目标,制定详细的时间表,让孩子在一步步完成的过程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并从自己的胜利成果中获取进一步学习的动力。

四、首先选择自己认为最优秀的课程开始自学,因为优秀的课程学起来有兴趣,而兴趣又会使自学的劲头儿更大,效果更好。学好这一科之后,就能把这一科的经验推广到其他科目上去。千万别在基础差的课程上开头。

不仅自学、超前学习如 此,正常学习也是如此,这叫做“优势发挥法”。但现在的学生和家长大都喜欢“劣势补救法”,总是想办法对最差的课程进行补救,专门请老师辅导,这样补来补去还是补不好;而且由于时间分配不当,把原来较好的课程也拖下去了,甚至把学习兴趣也消磨殆尽,弄得不可救药。

五、自学一门课程时,第一遍要尽量抓紧时间一口气从头至尾学完,这叫初读。此时不必多做习题,只需做一些课后练习。初读的目的是获得该课程的整体印象。掌握整体印象之后,学第二遍时就能用整体来理解局部,并能分出重点和非重点,理解也就比较深透。学第二遍时要多做习题,以巩固所学的知识。学第三遍时再从局部回到整体,使知识系统化,对该课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看任何书都要先认真地看目录、序言和内容介绍,做到心中有数,并制定出学习计划。

六、在自学过程中,无论遇到多大的难关或比较枯燥的基础部分都不要怕,能啃多少就啃多少,不能啃的就先搁下,把那些内容当成公理接受下来,大胆地向下冲刺。等学完了下面的东西之后,再回过头来解决它,可能就很容易了。华罗庚说过,数学上有些问题如果停留在原有基础上是很难弄清楚的,但是等学习了下一步之后,再解决前面的问题就很简单了。其实,其他学科也是这样。重要的是不要被困难吓倒,不要半途而废,不要碰到什么问题就问,要尽量自己钻研、自己解决。

七、在一个阶段性目标范围内,不必追求百分之百完全弄懂,能够真懂百分之八十五就很不错了;否则会大大影响自学的速度,而且对总体来说也不会有好处。这里最重要的技巧是分清主次,把主要的彻底弄懂,把次要的暂时放开。千万要注意,懂百分之八十五和一知半解是绝对不同的两码事,一知半解是学习上的大忌。

八、就技巧而言,自学必须记笔记。先把书上的重要内容画上红线,然后把画好红线的部分记在笔记本上。因为光看书是很难记住的,动手对加强记忆有很大的好处。另外,做笔记会对所学的内容进行整理,因此有助于加深理解。复习的时候,再把笔记本上的重要内容画上红线,把那些尚未熟练的内容精要记在小笔记本上。最后,再把小笔记本上记不住的内容要点抄在小纸片上,把这张小纸片放在口袋里经常拿出来看看,这样很快就把所有内容记住了。

另外,把一些不懂的东西记在专门的本子上,等学习了后面的内容后,随时翻开来,看看哪些不懂的东西可以解决掉,并做上记号。

做笔记是绝对重要的读书技巧。很厚的一本书,做好笔记之后,就一下子变成了薄薄的一本,复习起来很方便,查阅起来也很方便,应付考试更方便。所以读书有没有读好,就看你笔记有没有做好。

九、自学过程中做习题不在于多,在于精。解题必须从一开始就学会规范化,一步一步要清清楚楚,切忌草草涂写。另外要尽量练一题多解,把所学的内容融会贯通。自学在本质上是培养思考能力,除非是应付某种需要(例如跳级或考少年班),否则开始时并不在乎速度,重要的是学会如何自学。等到自学能力提高了之后,速度自然会上来的。

十、找一个气概恢宏的人为导师。导师的作用并不在于他来给你上课,也不在于他来指导你解难题,而是指导你如何学习,帮你区分什么是该深入钻研的,什么是可以暂时放过的;什么是重点的,什么是次要的。

导师之所以要找气概恢宏的人,是因为这样的人可以激发孩子的斗志,使孩子经常保持良好的心态。只有这种人才懂得奇迹会在人们没有想到或不敢想 地方发生,而不会总是用常规来限制孩子思维的发展。所谓名师出高徒,道理就在这里。高徒从名师那里得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其实不是知识和学问,而是出奇制胜的思维方式和所向无敌的气魄。千万不能请一个“两脚书橱”来辅导,这种人虽然有很多知识和学问,却缺乏足够的气概胆略,经常会用常规来扼杀孩子智慧的火花,最终会影响孩子的上进。家长本人如果具备条件,无疑是最理想的人选。

十一、自学时最好有个伴,这样可以相互比较,相互促进。在比较中,一方面可以发现自己的成绩,产生更大的劲头;另一方面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便于及时纠正。但是,这个伴必须是个认真学习而且有志气的人,这样两个人在一起就可以产生叠加效应,激发出更大的积极性。

以上几点关于自学的经验,同样适用于一般的正常学习。有能力的家长应及早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使孩子在以后的各种层次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对待孩子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学习爱的技巧

导读:“您常和孩子聊天吗?”当问到15位中小学生的家长时,有10位家长的答案是一致的――很少聊天。只有一位家长表示,她和孩子沟通顺畅。

“您常和孩子聊天吗?”当问到15位中小学生的家长时,有10位家长的答案是一致的——很少聊天。只有一位家长表示,她和孩子沟通顺畅。一所中学对230多名高一至高三的学生调查发现,有七成的学生不喜欢和家长聊天,有什么心事宁愿倾诉给好朋友也不会对父母吐露半个字;而有八成的家长感到自己和孩子存在距离和隔膜,觉得无法理解孩子的所做所想。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隔膜呢?

专家认为,家长与孩子出现沟通危机,如果说是因为家长忙,那是大人自我推脱,最主要的原因是做父母的不注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变化,缺乏和孩子沟通的技巧。家庭教育不是“正规教育”,而是一种生活教育、实践教育,家长是孩子的首任老师,但家长与孩子沟通时要淡化学校教育的色彩。但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学校化现象很普遍,孩子到学校的任务是学习,可回到家里,家长仍然追着孩子的学习不放,孩子自然会很反感。

随着工作节奏不断加快,竞争压力日益增大,许多家长不得不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致使他们无暇顾及,甚至忽视了对孩子,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的教育和指导,这已成为当今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

经常有家长向教育专家咨询:和孩子每天沟通多长时间比较合适?如果家庭教育规定出时间,那样就太刻板了,和孩子沟通不是学校上课,家庭教育要融入日常生活中,应随时随地、自然而然。

本文Hash:bc0e141685344031653a8c6874d0e1a28813c324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