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有个孩子是“两面派”

有家长问,我的孩子现在有很大改变,以前很听话,家长让干什么就干什么,现在在学校表现很好、很听话,可是回到家就完全变了一个人,家长指东,他偏往西,家里外头完全是个“两面派”,这种情况怎么办?

孩子家里外头表现不一样的问题可以分成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学校表现得比较叛逆,处理不好与老师、同学的关系,而在家里就很听话;另一种情况就是在校是好学生,在家就是叛逆少年。

如果是第一种情况,家长往往会对老师的告状不以为然,甚至会埋怨学校。这时家长最应该做的就是跟老师做好沟通,主动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信任老师,并帮助老师约束孩子,提高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大多数的“两面派”孩子还是第二种情况,这也是很多家长关心的问题。实际上,遇到这种情况的家长应该感到高兴,因为您的孩子长大了,自我意识增强了;同时也提醒您,应该及时学一些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跟您的孩子共同成长。

孩子到了小学高年级,就会逐渐进入青春期。这一阶段,孩子的自我意识在增强,社会认识水平也在提高,孩子会把自己当做大人,希望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而不希望家长事事约束自己、管着自己。孩子在家叛逆、不听话正是这种心理发展变化的必然结果,因此家长不要想方设法扭转孩子的这种变化,而是要顺应这种变化,了解这个阶段孩子的心理需求。这时候如果亲子之间产生矛盾,说明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已经滞后于孩子的成长。

这个时候,家长们应该从改变沟通方式做起,学着尊重孩子。比如,从原先要求孩子“这么多作业没做,别玩了!”的命令式,变为“先做作业好吗?”的协商式。家长不给孩子思考时间、吓唬孩子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另外,还要根据孩子的具体脾气秉性选择沟通方式。如对脾气温和的孩子,可以双方进行平等的谈话,如果孩子脾气比较拧,就应该采取平等谈话+行为约束的方式,做到严中有导,营造民主、温馨的家庭氛围。

遇到家有“两面派”的孩子,这里给家长们提供几种参考教育方式。方式一:要求孩子做事,从强制式转为协商式。方式二:家长要有榜样示范作用。如有的家长不让孩子长时间上网,而孩子跟同学一聊起家长就会说:“我妈妈昨天又偷菜了。”这样就起不到教育孩子的效果。方式三:对孩子的点滴进步要及时表扬和鼓励。方式四:多给孩子讲故事,把一些名人的励志故事讲给孩子听,在平时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总之,教育处在青春期的孩子,家长一定要细心观察、耐心教育。记者贾林娜

家有“两面派”孩子怎么办?


家有“两面派”孩子怎么办?

  来自童童妈的困扰:5岁的童童在学校很乖、很听话,还经常得到老师的表扬。但在家里,却是调皮捣蛋的小霸王,经常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还经常对我们大喊大叫,俨然“双面娇娃”。这是怎么回事?

  在心理学中,我们常称为这种现象为孩子的“两面派”行为,多表现为孩子在幼儿园里和在家里不一样,在老师面前和家长面前不一样,在父辈家长面前和祖辈家长面前不一样。在发展领域方面,孩子的“两面派”一般更多的出现在行为习惯上。

  我们知道,正常人的行为表现是相对稳定的,而“两面派”的孩子却表现为行为方式的不一致。这种不一致可能是孩子最初对权威的顺从、对自我情感的压抑,到后来寻找途径进行自我放松的过程的体现,它是在孩子与家长、老师的相互关系中逐步形成的。若父母在亲子关系形成的过程中操作不当,就会造成孩子的“两面派”。

  因为,孩子在成人的不同情感、态度、要求和行为方式下,会逐步摸索出不同的对策,这些对策经过实际操作的强化,就变成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这种“两面派”对孩子的发展是有害的,它会严重损害幼儿的身心健康。试想,一个从小“两面派”的孩子,长大了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隐瞒自己真实的情绪和思想,一旦有机会发泄可能就拥有极大的破坏性,严重的两面派还可能导致孩子的人格分裂!

  如何改变孩子这种“两面派”的态度?家长在尊重、爱护这样的孩子的同时,还应该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帮助孩子克服“两面派”:

  注意赏识

  对孩子的每一点进步都要及时实事求是地给予肯定、表扬,加以鼓励。慢慢使其拥有简单的生活独立能力。

  榜样示范

  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也要做到。孩子模仿性强,家长是孩子模仿的主要目标。正所谓:“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用榜样的力量,让孩子拥有辨识好坏的初步能力。

  家园沟通,要求一致

  孩子良好的习惯养成需要不断的强化巩固。从孩子角度来说,有善变、模仿能力强,自律性差的特点。所以在幼儿园养成的好习惯,很容易在回家之后全数翻盘,甚至会为了释放在学校的压力变本加厉。同时,在幼儿园会存在竞争意识,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很容易娇惯,养成与在幼儿园截然不同的行为方式。

你的孩子是个小两面派吗

摘要:你的孩子是个小两面派吗,典型镜头一:妈妈得知5岁的儿子晓晖在幼儿园被评为“能干小明星”、“助人小天使”时,很是吃了一惊。老师给晓晖的评语是:生活自理能力强,乐于自己动手,同时还能主动帮助其他小朋友,如系鞋带、系背带..

典型镜头一:

妈妈得知5岁的儿子晓晖在幼儿园被评为“能干小明星”、“助人小天使”时,很是吃了一惊。老师给晓晖的评语是:生活自理能力强,乐于自己动手,同时还能主动帮助其他小朋友,如系鞋带、系背带裤。可他在家里的表现却是:脱下的衣服扔得满屋都是;洗脚时跷着两只脚,要奶奶帮着脱鞋脱袜。

典型镜头二:

7岁女孩钟小娴在家做作业,一页生词写了一个半小时,其间不停地做小动作、玩卡通橡皮,因为不专心,作业重做了两遍才勉强过关。妈妈批评她是“蘑菇大王”,她大声辩白说:我写课堂作业,别的小朋友要用20分钟,我15分钟就写完了。我怎么是“蘑菇大王”了?

妈妈不信,打电话问班主任老师,老师诧异地说:小娴说得没错呀,一年级小朋友当中,她属于那种专心、高效的学生。

孩子为何在幼儿园、学校,与在家的表现有天壤之别?为何在集体中养成的好习惯,回家后不能延续下去?这恐怕是许多家长头疼的问题。

●相对学校及幼儿园而言,家庭给孩子的关注往往太多,无条件的迁就也太多

无论是幼儿园还是学校,老师一个人要管理几十个孩子,不能保证对每一个小朋友全程扶持,她只能实现“目标管理”—提出要求、发动自我管理、根据目标来实施奖惩。其间的过程,放手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

但“放手”两字对爱子心切的家长而言,实在太难。孩子看破了这一点,当他知道他是“太阳”,家里其他人都是“卫星”时,他所有的自律意识都被扑灭了。

爱一泛滥,孩子的“成熟期”就延后了。这也是不少家长反映孩子在幼儿园很懂事,在家不懂事的原因。

●任何一项“目标管理”都该预定一个“最后时限”

在学校或幼儿园,“最后时限”直接关系到奖惩,所以孩子们只能赶前,不能靠后。而在家里,“最后时限”往往成了弹簧。比如,一位妈妈答应孩子“熟练地弹完”这段练习曲后,带他去游乐城玩,到了规定时间,孩子还是弹得结结巴巴,妈妈会不会取消奖励?多半是孩子一闹,家长就改变了初衷。而在幼儿园,所有的“最后时限”,都不会有这么大的弹性。

孩子一旦发现家中的所谓“目标管理”都是软的、有弹性的,他还会对之抱有敬畏之情么?

●更多地运用“看得见”的精神鼓励

对7岁以下的孩子而言,在墙上为他粘贴小红花,是非常有效的正面鼓励,尤其对形成一个长久的好习惯而言,它起到的是比较和推动的作用。很多父母对此感到不解:当孩子有了形成好习惯的端倪后,我带他去旅游、买高档文具,买滑板车,难道还不如一排小红花?当然是这样。因为小红花不仅提供了同龄伙伴间的比较,也提供了个体之间的比较(今天比昨天进步了多少),它所生发出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是任何物质鼓励所不能取代的。

作为父母,你在家中为孩子搭建过类似的荣誉平台么?

●适当的“表现错位”是正常的,有利于家长更深入地了解孩子

不要走到另一个极端:视“两面派”为洪水猛兽。事实上我们不应该要求孩子在家与在外的表现完全一致,有一定的错位是正常的。集体具有强大的约束力,在这种约束力的压迫下,孩子会收敛他的本性。回到家中,孩子松 下来,享受一点“丢盔卸甲”的放松状态,也符合孩子的本性。因此,只要孩子在家和在外反差不是特别大,家长也不必过虑—试想你自己在家与在单位表现完全一致吗?

温情提示:

在对一个小“两面派”求全责备之前,家长不妨问问孩子:

●在家和在幼儿园表现不一致,你会觉得累吗?

●其他小朋友有没有“两面派”行为?

●有没有把家中的表现搬到幼儿园?你的同伴和老师对此感到吃惊吗?

在批评孩子之前,有效地沟通和了解,永远是必需的。

●文/Moon

本文Hash:17eb3f9d6f86fc84cd6f9314aa2d2ce6c4447fc1

声明:此文由 clif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