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爱心”如何释放?

儿童的成长规律是什么?在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中又含着怎样的误解:

●“起跑线”输不起吗?

●知识增长重于人格的培养?

●学习越多越好?练习越多越好?

●高学历就是人才?

●对孩子越严厉越好?

■认识

教育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教育的激烈竞争,反映了社会的矛盾和竞争,同时也受到陈旧教育观念的干扰。我们要正视现实,既要认识到现实社会的矛盾,又要认识到儿童成长的规律,争取让每一个儿童都能健康成长,都能在社会上获得成功。

首先要认识现代社会人才的多样性。现代社会是一个人才多元结构的社会,区别于旧社会的二元结构。什么是人才?热爱祖国,爱岗勤业,诚信负责,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就是人才。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经济社会不断变革,社会需要多种多样的人才,都需要各级各类学校来培养,并不是只有几所一流大学才能出人才。教育不能用一个规格、一种模式来培养人才,而是要提供多种规格和模式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种人才。

其次要认识儿童天赋的差异性。我们应该承认有特别聪明的孩子,但这是极少数。另外,多元智能理论也给我们提供另一种认识,就是每个人都具有多种智能,但每个人的智能结构是不一样的。有的孩子语言智能比较强,有的孩子数理逻辑智能比较强,有的孩子运动智能比较强。单从思维来讲,就有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之分,而且思维的品质也会有许多不同。思维的品质包括思维的逻辑性、敏捷性、深刻性、开阔性。有的孩子思维很敏捷,反映很快,但不深刻;有的孩子思维比较缓慢,但能深思熟虑;还有些孩子喜欢钻牛角尖。至于非智力因素,如一个人的性格、气质,更是千差万别。因此,教育要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照顾到不同儿童的差异,因材施教。

■误区

当前,不少家长在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之一,“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过早地,不加区分地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施加学习压力。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的思想是可以理解的,尤其是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希望他们受到更多更好的教育,完全是合理的。但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是不符合儿童成长规律的,也不符合教育规律。儿童成长有一定的阶段性。超越儿童发展的阶段性,不仅不能促进儿童的成长,反而会阻碍他的成长。同时,儿童生来是有差异的,用一种模式去塑造他,必然会抑杀他的特长,所以古代就强调“因材施教”。古代的教育著作《学记》中讲到:“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也悖,其求之也佛。”就是说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优势和劣势,根据不同的情况指导他们的学习,否则就不会成功。

要知道,每个儿童的起跑线是不同的。刘翔和姚明的起跑线能一样吗?跳高的起跑线和长跑的起跑线能一样吗?

误区之二,只重视孩子知识的增长,忽视人格的培养。现在幼儿园小学化的倾向十分严重,许多家长都要求幼儿园教识字,教数学,不注意儿童行为习惯和人格品德的养成。其实,幼儿时期儿童的可塑性最大,从小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人格品德可以受用一辈子。

基础教育对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重中之重,除了学好最基础的知识,主要是要培养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创造学习的能力、克服困难的毅力、开朗的性格。有了这些品质,他的学习和将来的事业就会成功。

误区之三,认为学习越多越好 练习越多越好。因此买许多课外辅导材料,上各种补习班,恨不得把天下所有题目都做过,把孩子的所有时间都占满了。其实,学习是有规律的,有方法的。关键是要教会学生学习,能够理解学习的基本概念,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就能举一反三。那种死记硬背、机械练习,不仅会抹杀儿童的学习兴趣,而且会抑制他的创造能力。所以我们提出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学思结合,要留给孩子思考的时间。

误区之四,认为高学历就是人才。因此家长很早就给孩子预设进名牌学校,考高分,拿高学历。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变革日益激烈,只有学历没有能力的人很难适应今天社会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趋势必然会从“学历社会”转向“能力社会”。现在社会中许多企业招聘人员时都看重人员的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包括办事能力、组织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创新能力。尤其是一些高新技术领域,还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现在,我国高等教育扩招后取得高学历文凭并不难,难在有没有真本事,有没有发展的潜能。

误区之五,对学生越严厉越好。最近大家都在议论“虎妈”、“狼爸”,似乎他们都是用严厉的方法把孩子送进了名牌大学。我无意评论他们的教育方法。因为,进入名牌大学并非最终的结果,他们的人格特征还无法判断,人生还要靠他们自己去设计、去发展,父母是无法包办到底的,现在还难以判断他们的教育是否成功。我们有些父母常常引用我国传统的老话:“不打不成器”、“棒子底下出孝子”等,但是现在时代不同了。棒子底下只能培养奴才,不能培养人才。社会学家马斯洛说,人有五种需要: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儿童也有这些需要。如果儿童合理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他就会郁闷,就会自暴自弃,或者心理扭曲,反过来用暴力对待父母。

我建议,家长要充分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需要,了解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特点,并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因势利导,顺其天性,因材施教。对孩子既不溺爱,也不苛刻。要了解孩子,就要善于倾听,经常沟通,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培养他(她)自主、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引导他(她)读书、学习,对事物的兴趣和爱好,锻炼他(她)勇于面对困难和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有了这些习惯与品质,他(她)就能自由发展,将来自然会有幸福的人生。

家长应该如何让爱在孩子中自由释然

爱,是一个范畴很大的词。我基于对爱的感受,源于一个俄罗斯的歌唱家――Vitas,倾听他的音乐,可以让我体会到,爱是一种力量。

首先,我要分享一个故事,2008年5月,四川发生了大规模的地震,在地震暂时平息的时候,人们发现了这样一幕,一位母亲被压在一墙角下,她的姿势是半蹲着,向前匍匐,当第一个人看到她时,她的生命已经停止。但她怀里的婴儿还活着,人们把婴儿抱了出来,并且发现婴儿襁褓中的手机,有这样一条信息:“宝贝,你要好好的活下去,因为,妈妈爱你!”看到信息的无一不落下泪水。这让人感觉到,爱是人的本质,每个生命,从孕育的开始,就存着爱,当我们获得爱,爱流进了我们的血液的时候,我们得到了爱。

爱是阳光,是营养,照耀着我们,滋润着我们。被爱包围,那么你有了爱,生命从此有了色彩,我们挥手告别的是寂寞和忧愁。

当你伸开双臂,闭上眼睛,享受世间美丽的时候,你毫不犹豫的向后倒去,当你与地平线接近时,停了下来,依旧吸收四周的唯美。那么支撑你的,不是别的东西,而是爱。随即,你会感到身体里无比的能量,任由你去做美好的事情。此刻,你清晰了,爱是永生的。

有时,你会感到无助,恐惧,眼前仿佛一片漆黑,那么,我可以告诉你,你的爱的本质没有掘起。“孩子爱妈妈,妈妈爱孩子”这应早已形成了一种规律。但走到今天,只怕能够验证的是前一半,妈妈爱孩子往往从爱偏向了溺爱。可以满足他任何所需,甚至一切,但从不知道,真正意义上的爱,并没有满足给孩子。孩子从出生一刻起终于摆脱狭小的空间,追寻外面世界的舒坦,感知事物的美好,而这种状态没有得到持续发展,被爱孩子的妈妈搁置了。儿童没有成人的智慧,他是用心去感知一切,享受世界所附属的一切。闲暇时,坐在长椅上沉思,猛然看到手臂上,落了一只小飞虫,仔细观察,我看到它每向前一步,都会用前面的一只极敏锐的脚去探知,我想儿童也是这样,在他发展之前,总会去探知这个世界带给他的精彩。所以,生命如此神奇,被爱的同时也要享受爱。足够的空间,足够的爱。

无论是爱情,、亲情、友情,我都把它归属于一个子――爱。它是生命的流动,是酝酿生命的源泉,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让爱在自由中释然。

家长应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6个方法

爱心,对一个人的品格很重要的,比如可以让孩子有一个正确的人生观,让孩子具备良好的品性,对孩子的社交很有帮助,那么,家长应如何培养孩子的爱心呢?下面我们来看看本文!1爱心要从小抓起父母要经常爱抚孩子,对孩子微笑,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这是孩子萌生爱心的起点。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要把自己看作孩子的伙伴,陪孩子游戏、聊天、学习,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感受到被爱的幸福,为孩子奉献爱心打下基础。2爱心要榜样示范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只有富有爱心的父母,才能培养出富有爱心的孩子。孩子时时刻刻把父母作为自己的榜样,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身教重于言教就是这个道理。因此,父母平时就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孝敬老人、关心孩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等,让孩子觉着父母是富有爱心的人,自己也要做一个富有爱心的人。父母同情别人的困难、痛苦的言行会深深打动儿童心灵,感染和唤起孩子对别人的关心。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家长对孩子说:“你看,那个阿姨抱着小弟弟多累呀,我们让她们坐到这里来吧。”邻居老人生病,家长带着孩子去探望问候,帮老人做事。新闻报道有人缺钱做手术,生命垂危,家长带孩子去捐款,献上一份爱心……经常看到大人是怎么同情、关心、帮助他人的,对于培养孩子善良品质是最好不过的了。3提高孩子的移情能力所谓移情能力是指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感受他人情感的能力。如,让孩子把自己的痛苦状态时的感受与别人在同样的情境下的体验加以对比,体会别人的心情,可以使孩子学会理解别人,学会移情。例如:看到小朋友摔倒了,家长启发孩子:“想想你摔倒时,是不是很疼?小朋友一定很难受,快去扶起他,帮他擦擦脸。”某地发生灾情家长可引导孩子:“那里的小朋友没有饭吃,很饿,没有衣服穿,冻极了,你想想,如果你也在那里,会怎么样?我们去捐点衣服、食品送给在区的人吧!”4给孩子养一只宠物有一个有名的医生,她在医学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记者采访她的时候,问她作为一个成功的女性,有没有什么成功秘诀。这时候她讲述了她儿时的一个关于猫的故事。就是这只猫,引起了小女孩的同情心引发了她热爱科学、热爱知识的品格。因为她对小猫产生的同情心使她想解除小猫的痛苦,而只有科学知识才能做到这一点。女医生事业理想的出发点是对她人痛苦的深刻的同情,并力图解除他人的痛苦。这不能不说父亲的爱心教育在中间起了很大的作用。5提供奉献爱心的机会许多父母只知道一味地疼爱孩子,却忽略了给孩子提供奉献爱心的机会。其实施爱与接受爱是相互的,如果让孩子只是接受爱,渐渐地,他们就丧失了施爱的能力,只知道索取,不知道给予,并且觉得父母关心他是理所当然的。有的父母以为给孩子多点关心和疼爱,等他长大了,他就会孝敬父母,疼爱父母。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你没有给孩子学习关爱的机会,他们怎么会关爱父母呢?还有的父母认为孩子的任务就是学习,其他的都不重要,只有学习好了,将来才会有一个好的前程,于是什么事都为孩子着想,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学习固然重要,但是孩子的性格、习惯、品质、心理对孩子的成长、成才更重要,并且这些都需要在生活、学习中培养的,不会一蹴而就。持之以恒的培养才会使爱的种子在孩子心里扎下了根,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6生活中注意表扬孩子的点滴爱心举动一个很 nice的人,总是难得并招人喜欢的。在孩子向别人表示出善意和关怀时候,不要吝惜表扬。表扬会给人自觉的动力,爱心,在孩子那里也会逐渐从偶然,变成"冲动",再成为习惯的。家长平时注意对孩子一点一滴的培养,一言一行的引导,在平时生活中关注孩子,培养孩子的爱心,那仁慈博大的爱心,就会在孩子心头扎下根,并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不断扩展和升腾。我们的每个孩子都有一颗仁爱之心,爱父母,爱朋友,爱老师,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我们每个人未来的生活也才能更加幸福而安详。

本文Hash:ded46a24db5d83a23f435839ed0493db1eab0732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