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英女性为何成“男人婆”?

妇女撑半边天的说法,正越来越成为现实,在办公楼、法庭、谈判桌上,到处可见优秀女性的身影。然而,伴随着女性地位提高的另一现实是,现代女性的女人味也越来越少了,尤其是在都市中,她们处处争强好胜,对丈夫也常发号施令;她们嫌孩子拖累事业发展,成为丁克一族或虽生不养,难尽母爱;她们甚至言行举止都故意模仿几分男人的刚毅气息,以证明自己的能干。

然而,事业的成功必然要牺牲女性特有的柔美气质吗?又是什么情结导致了这批女性的产生?在这期周刊中,我们将进行探讨。

[案例解读]

33岁的敏之如今是一家咨询公司的中高层管理人员,平时穿衣她偏好套装,虽然在发型顾问的建议下,留了中长发,但她的一个习惯动作就是像男性那样,说话时不停甩头。在公司里,她一向对下属严苛,这也是她得以很快晋升的原因,因为她不断告诫自己,要超越男性就要付出比他们更多的努力,所以她对自己和下属都提出高要求。下班回到家,她几乎从不做饭,家务活等都由钟点工承包了,和丈夫说话时,她习惯用祈使句:“给我把鞋拿来!”

说起来,敏之的这种个性大概从小就定型了。父亲特别希望有个儿子,在敏之出生后,他一度非常失望,后来就开始把敏之当男孩抚养,从小不许她留长发,总给她买裤子而非裙子,很少抱她、抚爱她,但是在敏之不听话时会揍她。上学后,敏之的成绩总是名列前茅,奶奶、爸爸等重男轻女者开始对敏之另眼相看,敏之暗暗吐气:总算没给妈妈丢脸,女人为什么就不行?偶尔她看到奶奶偏心堂哥,她会把这种不满都用到学习上,心想,我一定要打败男生让你们后悔。

-精神分析解读

本期顾问心理咨询师方柏儒、金政

优秀女性也有性别自卑

很多当代的女性,虽然表面上看已经拥有独立的经济、社会地位,但骨子里的男尊女卑思想依然存在。例如,生男孩还是女孩的问题,尤其是都市中,生男生女往往是做丈夫的无所谓,反而是妻子希望生男孩,尽管她自己可能是个非常优秀的女性,但从她对孩子的性别期待上可以看出,她对自己的性别并不够肯定和自信。

追根到底,这是在其从小的成长过程中,受到压抑、歧视,导致她们向攻击者认同,认为只有男孩才是优秀的、才能做成很多大事,女性虽然也可以优秀如己,但一定要花费更多的心血,而且总归不如男性更有用,最后发展出一种相对偏激的人格。这种影响是潜意识层面的,也许这些优秀女性平时没有意识到,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会故意表现出自己作为女人的优越感来,但这种想法会不自觉地支配着她们的决定和行为。

推荐阅读:五种女人容易成为怨妇

心理冲突致女人味欠缺

另一方面,她们现实生活中的能力、地位又在不断提醒她们,我确实很能干、我不比男性差。这种想法与潜意识中的男尊女卑思想产生冲突的后果就是,导致她们形成了一种补偿心理,要通过自己的能力或像男性那样吆三喝四,来弥补自己作为女性的自卑,肯定自己的性别价值。所以她们在事业上追求成功的动机,有时会来得特别强烈,以至对家庭、孩子等一切她认为可能阻止她发展的人和事,都会采取回避态度。同时,由于对自己性别角色认同的混乱,这类女性往往也不懂得如何做一个好妻子、好母亲,她们会把孩子视为累赘,不懂得表现母爱。

过分要强在心理学上认为是潜意识里自卑的映射,所以这种女性的张狂态度,不仅是为了事业,更是为了突出自己的优越感,从而平衡内心由自卑引 起的焦虑。压制别人,要表现得我比你强,这种行为不仅体现在职场中,在家庭中也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而对男性来说,认为妻子缺少温柔、娴淑气质,影响婚姻的感情基础。一些男性在长年不满、无处释放后,有时会通过出轨,故意找一个什么都不如自己妻子,就是很有女人味的女性来宣泄他内心的愤怒,报复妻子。

须知柔弱不是软弱

要改变这类女性过分刚硬、女人味缺乏的特质,首先需要她们明白一点,女性有其自身的优势,男人和女性是一个社会性别上的分工,只有角色不同,没有优劣不分。因此,女性特有的柔弱并非软弱,这只是一种性别表达语言而已。

在西方,由于社会对女性的认识相对较宽容,所以即使有铁娘子之称的撒切尔夫人,在家庭也表现得相当女性化,扮演着母亲和妻子的角色,与选民沟通时,她也会讨论一些化妆、保养等女性话题。

所以,对这类刚毅过头的都市丽人来说,关键是要学习调整自己的认知,不要让早年成长经历中的男尊女卑的受歧视待遇影响自己现在的认知。从社会对女性的某种定位上来说,事业上很好并不完全可以代表是一个成功女人,而家庭角色的完善和生活中的自立自强才能充分彰显她作为人和女人的双重社会属性。

看美国人是如何把子女培养成精英的

随着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世界型融合,直接影响了现有教育的培养方向。无论国内或是国外,“精英”一族均可以概括为知识、能力等各方面拥有领先优势的尖端群体。然而在如何达到成才标准的方法上,中国与美国却有着各自不同的培养观念。相比较中国家长对子女考试成绩等知识方面的要求,美国人更看重子女综合素质的提高,更希望占领的是高端行业的高端职位。以下总结几点美国人教育子女成才的几个关键词,来看看与中国家庭究竟有何不同之处。

关键词之一:国际化

在全球经济、社会和政治各个方面相融合的基础上,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已是日益膨胀。美国的富人阶层里,培养子女具备高瞻远瞩的能力和水平,“国际化”就是一个必备课程。那么美国人理解“国际化”与中国有何不同呢?

其实中国家长并不缺乏这样的觉悟,甚至我们经常感觉到,中国家长在对子女成长为国际精英的愿望上更加强烈。但是从培养方式上相比较,中国的父母则显得单薄很多。提到“国际化”中国家长想到的就是“语言”,能够跟老外沟通就是对子女所期望的终极目标。所以现在市场上的很多培训机构也都打着“单词速记”、“考试过级”等旗号吸引那些急功近利的家长为孩子报名。

然而在美国人眼中,语言只是沟通工具,本身不具备竞争力,国际化的视野是需要孩子对其它国家的文化、精神、甚至思维方式都有所了解。就像一个会说地道英语的美国人却不能成为一个集团的CEO,因为大部分人不会懂得商务谈判等语言技巧,差别就在于不同的人说出的语言所体现的价值不同。而我们学英语,但是不懂得西方人的行事特点,在谈合作时并没有数据模型做支撑,只是一味地谈经验,那么肯定很难达成协议。所以在中国的英语课堂中,其实非常需要渗透对西方文化和思维的解读,这样在日后的国际竞争中才能理解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评判等。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很多中国的高端家长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在为孩子报名英语培训班的时候也会考虑到孩子的国际化视野方面究竟可以成长多少,因此更多地青睐一些外资品牌的英语培训班,或是传播美国教育理念的如瑞思学科英语这样的机构。

关键词之二:能力

其实在如今70后、80后的家长眼中,能力的概念已经从早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逐步发展成为知识和技能兼备型的培养目标。所以演变成了几个特点:一、成绩要高,这其实无可厚非,但是一些唯分数论的家庭直接导致了孩子长大后成为了“书呆子”;二、专业技能要过硬,典型表现就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家长为孩子报志愿时对IT、财务等专业度高的职业特别青睐。

美国家长们则不然,尤其美国的富人家庭里,对能力的要求更多体现的是社会性,而不是专业度。我们常常可以听说美国某个小孩在假期打工时通过自己的经营创造了多少财富,或者电影里也常表现的在假期中一群孩子有组织的分工完成了一个很伟大的任务。项目管理能力、领导的才干、以及团队协作的能力,这些中国家长眼中可能“偏软”的能力培养,却是美国父母们最最关注的。

少儿英语教育专家Sally女士说:“在美国执教期间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一个跨国公司不肯让中国人当中国区的总裁,因为美国的高层觉得,中国人在演讲的能力和风度方面可能都有所欠缺,于是他们也怀疑我们的管理能力。所以,精英的能力当然可以体现在技能上,但是软实力也是不可或缺的,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能忽 这些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之三:创造性

央视主持人芮成钢在耶鲁大学留学时有这样的体会:在西方人眼中,对人赞美或贬低都不是讨论他的身家背景,而评价一个人“Boring”则算得上是极低的评价了。一个人的无趣程度一定是与他的创造性有关联的。拿职业来说,最简单机械的岗位一定毫无创造挑战,也只适用于低级劳动者,而越高级的岗位越要求人的创造力。

创造性需要一点点培养和引导。记者采访到瑞思大恒中心的Andy老师,他介绍了美国引导孩子主动探索创造的几个方法:“比如说教孩子学数学,在瑞思美国小学的课程中不会让孩子去背公式,而是通过一些生动的形象例子,引导他们自己去想4*6是如何得来的过程,让他们自己去总结三角形需要具备哪些特点,这样在考试的时候,孩子不会因为没有背下来公式而犯愁,因为他们明白了算术后面的思考过程。”

记者发现,周围很多家长确实都习惯于给孩子一个“标准答案”,而忽略了让孩子自己探索的过程。而美国的家长则由于经常对孩子进行引导式的提问,使得美国孩子在想象力的保留和创造力的拓展方面更具优势。

国内已有一些教育界人士呼吁,并不需要时时刻刻都给孩子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因为孩子的个体对事物的理解是具有独特性的,家长和老师要善于抓住他们的独特性进行培养,让孩子在思考问题的广度和维度上不断延伸,这些都会成为长大后无形但也最具价值的“财富”。

中国的人才结构其实也导致了国家身份的定位。当我们看到“制造大国”这个角色的时候,更应该看到制造业劳动结构的矮化。尽管近年在美国对中国的项目中,已经从简单的制造加工扩展到IT技术类的外包,这当然得益于中国技术型人才的庞大,但是中国依然离“创造大国”的身份相隔甚远。从美国人培养精英的思路上看,具备国际化的视野、科学高效的管理水平、以及无可替代的创造性,将是美国继续握紧经济脉搏的核心标准。然而中国何时能出一个像苹果这样靠着创新去横扫市场的公司?从本质上讲中国的精英培养观念是否需要得到彻底的反思?这是中国家长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整个中国教育行业的挑战。

未来无论在中国还是美国,精英人才的标准都应该是国际统一的。家长在培养过程中,可以关注旅美学者薛涌在《美国是如何培养精英的》中所提到的:“过去的财富和权力,通过继承而来的成分甚大。如今的财富和权力,则是通过教育而来。富裕阶层除了关注孩子学习成绩外,更多的倾向于塑造创造力、想象力、领导才能、人文价值、艺术品位等等综合性素质,使子女们在起跑线上就已经具备了高瞻远瞩的能力。等他们长大后,作为个体具有超人一头的才能,靠自己就能在竞争中获胜。”

为何男人认为女人要下得厨房

准爸爸的厨房优生学为何女人和孩子容易晕车?教孩子明确认识男人和女人中国妈妈为何必须坐月子?

都说男人心目中理想的女人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确有那样自觉自愿能上能下的理想女人;也有一些宁愿闷在厨房里操劳不肯进厅堂参与什么的不大理想的女人;还有只想在厅堂里闲情逸致,十分厌恶下厨做饭的不大理想的女人。

第一,做饭是女人争取家庭地位最有力的保障!

现在都在讲男女平等,但真要做到平等却不像一句口号这么简单,女人在家做饭是在用实际行动告诉丈夫:你在外面奔波很苦,我在家里操持也累啊!可以假想这样一个镜头:一个在公司里因为被老板整整骂了两个小时而晚回家的丈夫刚回到家门,这时,如果你腰系围裙,手拿锅铲指着他的鼻子骂道:“死鬼,你上哪儿去了,等你回家吃饭呢!”或许他会说:“对不起,老婆,我……”

而如果你穿着睡衣、拿着遥控板指着他鼻子骂道:“死鬼,你上哪儿去了,等你回家做饭呢!”那么,如果他骨头里稍微还有点钙元素的话,肯定会对你说:“***吧,你这臭婆娘!”这时他也顾不上能不能上床睡觉了。

第二,做饭是女人兑现爱情承诺最直接的表现!

通常一对男女在山盟海誓时,男人都会对女人说:“我会努力让你幸福!”而女人通常会对男人说:“我会照顾你一辈子!”于是男人便开始忙碌起来,因为要让一个女人真正幸福起来可是需要很多钱的哟!但是女人该怎么办呢,最直接、最现实的,就是为男人做一顿可口的饭菜,如果你连饭都不会做,那你准备怎么照顾男人一辈子呢?你这不是为爱情开了一张空头支票吗?

第三,做饭是女人作为母亲最神圣的职责!

一个女人当上了母亲后,通常会有极大的改变,最大的改变莫过于有了为孩子甘于牺牲一切的精神。家人的健康通常会成为母亲的头等大事,所以为了让孩子拥有健壮的体格,做妈妈的往往是亲历亲为,遍寻食谱、营养谱。但如果一个不会做饭的女人不幸成了母亲,直到孩子长大成人,从来没有吃过妈妈做过的一顿饭,这是一种怎样才能形容的悲哀啊!

第四,做饭是女人拴住男人心最简单的办法!

假如你的白马王子被一群妖艳的蝴蝶紧紧包围时,你可千万别傻乎乎地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追啊,当务之急是赶快把电视从言情剧场转到天天饮食》!

第五,做饭是女人抵抗第三者最有力的武器!

会做饭,而且能做出一桌可口饭菜的女人,通常都不是一个一般的女人,她可能会很感性,对男人的驾驭能力往往也很强;她可能是一个看起来弱不禁风的女子,但如果她不幸遭遇了第三者的激烈挑战,那么她的柔情与智慧,往往会同那桌可口的饭菜一起,为她的家庭筑起一道密不透风的防护墙,捍卫她的领地……

第六,做饭是女人美丽工程最基础的工作!

没想到做饭也能美容吧!试想,一个饭都不会做的女人,营养会很好吗?营养不好是要被饿得皮包骨的,估计抹上胭脂也得往下掉吧!这是外在美,内在美也一样,做饭体现了一个女人的内在素质和干练,甚至可以武断地说:“不会做饭的女人不是一个完整的女人!”现在的女人,尤其是一些年轻女孩,生怕进了厨房会被油烟熏成黄脸婆。唉,那还叫人吗?对不起,我的意思是说,只有传说中的仙女才不食人间烟火,各位既在凡世,哪有不沾半点油烟之理呢?

所以,女人必须会做饭!

本文Hash:4f551c09911f0c36f3dc1489a8ade2dcb1fe4649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