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前接种疫苗对宝宝会不会造成影响

问:我今年30岁,本来计划今年三四月份怀孕,所以在2007年12月12日到医院接种了风疹疫苗。可是,没过多久我就发现自己怀孕了。最后一次月经是2007年11月22曰。因为一直采取避孕措施,唯独12月18日没有,估计受孕曰期就应该是这天。那时与接种风疹疫苗仅仅1个星期。看了网上有关风疹疫苗和怀孕的介绍,我害怕极了。一方面,非常想要这个孩子,另一方面,担心接种的风疹疫苗会对胎儿有影响,我该怎么办呢?

妈妈网解答:风疹疫苗属减毒活疫苗,常为麻疹、风疹、腮腺炎联合疫苗,简称麻-风-腮疫苗。凡活疫苗原则上不应在妊娠期间接种,风疹也属于此例。

2003年美国CDC公布的指导中说,妊娠期接种风疹疫苗理论上有致畸性,但无资料证实,而妊娠期接种者也无全身风疹综合征的报道。因此我们建议注射后至少1个月不要妊娠。

你末次月经是2007年11月22日,在2007年12月12日接种了风疹疫苗,受孕日可能在12月18曰,所以属于接种后1个月内妊娠的例子。鉴于上述情况,你可以知情选择是否继续妊娠。

风疹是致畸力较强的病毒,可致胎儿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视力等多方面畸形,在妊娠3个月内孕妇感染风疹,胎儿畸形可能性要大于妊娠4个月以后感染者。所以鼓励准备妊娠的妇女要在妊娠前3~6个月检查体内是否已有风疹IgG抗体(保护抗体)如果没有,则需要注射风疹疫苗。一般3个月以后,体内出现足量的IgG,可以避免在妊娠期得风疹的危险。

体质差,免疫功能低下的个体注射疫苗后,如果引起全身感染症状,可造成病毒血症,通过胎盘而影响胎儿,所以怀孕后不能再注射活的病毒疫苗。

如注射后未引起全身风疹感染,那么对胎儿的影响就小。典型的风疹感染是低热、乏力、耳后淋巴结肿大,全身起皮疹,无瘙痒感觉。

妈妈对宝宝奖惩不当会给宝宝造成负面影响

  尽管人们对于如何对孩子进行奖惩还存在很大争论,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青少年处在是非观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适当的奖励可以让孩子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的心态,适当的惩戒可以培养孩子高度的责任感以及适应学校和社会要求的能力。但是,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奖励或惩罚不当就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小华从小因为父母工作忙而一直住在农村奶奶家,在他七岁的时候,父母把他接回城里一起生活。他爱劳动,关心集体,学习成绩中等。但是由于他比较贪玩,常常不按时完成作业,为此老师不断地向他的父母告状。加上他在农村养成的一些不讲卫生和不太文明的习惯,父母和哥哥经常对他谩骂甚至责打。用他妈妈的话来说:“在家里没有他说话的余地”,亲子关系与手足关系都非常不好。

  他曾经对与他关系比较好的同学说道:“我不喜欢这个家。”他非常惧怕父母和哥哥经常对他的惩罚。为了逃避惩罚,他学会了说谎;为了报复父母和哥哥,他多次偷窃家里的钱物。到了初中,他依然得不到家人与老师对他的信任,为此他丧失了信心,曾经三次离家出走。

  以上事例说明,惩罚的效果不但很差,而且惩罚的结果往往只能使孩子变得粗野、迟钝,甚至出现心理障碍。这种惩罚破坏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灵联系,父母的教育也很失败。有很多孩子,最初害怕父母的责打,然而时间长了,开始变得麻木不仁、我行我素。那么,父母对孩子的奖罚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结果呢?

  这里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父母在对孩子奖罚之前,没有弄清奖罚的目的,而且在进行奖罚时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奖赏、惩罚的目的是什么?既不是为了父母情感的宣泄,也不是为了展示父母的教育艺术,而应该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主张对孩子进行激励教育,孩子需要适度的鼓励,这有助于他们信心的培养。奖励和惩罚是两种相对的教育孩子的方法,父母对孩子奖罚要以奖为主,孩子有进步就会得到奖励,哪怕是一点点。不过,孩子也需要适度的“惩罚”教育。在提到惩罚教育时,很多人有一种误解,总是把它与训斥、讥讽、挖苦、污辱或者罚站、罚跪、拳打脚踢等“体罚”相联系,其实这是错误的观点。不少专家认为,家庭教育固然不能提倡用简单粗暴的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但必要的处罚也是不可缺少的,它也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手段。不过父母在处罚孩子时要抓住时机,而且要罚得口服心服,这样才能起到抑制孩子的不良行为的效果。

  与惩罚相反的是,在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对孩子的奖励就过于随意了,动辄给孩子金钱、物质的许愿和奖励,这样做开始的确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慢慢地就不尽如人意,导致了孩子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甚至发展到孩子把学习作为交换奖赏的筹码。

  久久健康网母婴频道专家提示:奖励能给孩子鼓励,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而惩罚是为了削弱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有错,必须惩罚;做好事也应该奖励。这是父母教育孩子,使他们的行为遵循正确的准则。不过,父母在运用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时一定要适度,否则会适得其反。抹掉的阴影。

  (编辑:苗皓)

妈妈对宝宝奖惩不当会给宝宝造成负面影响

  尽管人们对于如何对孩子进行奖惩还存在很大争论,但有一点是毫无疑问的,青少年处在是非观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适当的奖励可以让孩子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的心态,适当的惩戒可以培养孩子高度的责任感以及适应学校和社会要求的能力。但是,如果父母对孩子的奖励或惩罚不当就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小华从小因为父母工作忙而一直住在农村奶奶家,在他七岁的时候,父母把他接回城里一起生活。他爱劳动,关心集体,学习成绩中等。但是由于他比较贪玩,常常不按时完成作业,为此老师不断地向他的父母告状。加上他在农村养成的一些不讲卫生和不太文明的习惯,父母和哥哥经常对他谩骂甚至责打。用他妈妈的话来说:“在家里没有他说话的余地”,亲子关系与手足关系都非常不好。

  他曾经对与他关系比较好的同学说道:“我不喜欢这个家。”他非常惧怕父母和哥哥经常对他的惩罚。为了逃避惩罚,他学会了说谎;为了报复父母和哥哥,他多次偷窃家里的钱物。到了初中,他依然得不到家人与老师对他的信任,为此他丧失了信心,曾经三次离家出走。

  以上事例说明,惩罚的效果不但很差,而且惩罚的结果往往只能使孩子变得粗野、迟钝,甚至出现心理障碍。这种惩罚破坏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心灵联系,父母的教育也很失败。有很多孩子,最初害怕父母的责打,然而时间长了,开始变得麻木不仁、我行我素。那么,父母对孩子的奖罚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结果呢?

  这里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父母在对孩子奖罚之前,没有弄清奖罚的目的,而且在进行奖罚时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奖赏、惩罚的目的是什么?既不是为了父母情感的宣泄,也不是为了展示父母的教育艺术,而应该是为了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主张对孩子进行激励教育,孩子需要适度的鼓励,这有助于他们信心的培养。奖励和惩罚是两种相对的教育孩子的方法,父母对孩子奖罚要以奖为主,孩子有进步就会得到奖励,哪怕是一点点。不过,孩子也需要适度的“惩罚”教育。在提到惩罚教育时,很多人有一种误解,总是把它与训斥、讥讽、挖苦、污辱或者罚站、罚跪、拳打脚踢等“体罚”相联系,其实这是错误的观点。不少专家认为,家庭教育固然不能提倡用简单粗暴的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但必要的处罚也是不可缺少的,它也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手段。不过父母在处罚孩子时要抓住时机,而且要罚得口服心服,这样才能起到抑制孩子的不良行为的效果。

  与惩罚相反的是,在生活中,有很多父母对孩子的奖励就过于随意了,动辄给孩子金钱、物质的许愿和奖励,这样做开始的确会收到一定的效果,但慢慢地就不尽如人意,导致了孩子对物质利益的过分追求,甚至发展到孩子把学习作为交换奖赏的筹码。

  久久健康网母婴频道专家提示:奖励能给孩子鼓励,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而惩罚是为了削弱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有错,必须惩罚;做好事也应该奖励。这是父母教育孩子,使他们的行为遵循正确的准则。不过,父母在运用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时一定要适度,否则会适得其反。抹掉的阴影。

  (编辑:苗皓)

本文Hash:6a54b79b238747484fd62ed44a8f0398c66998cc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