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谢尔比大叔说爱心树》

我试图换一种方法来读谢尔?希尔弗斯坦的爱心树干脆只读图,不看文字,结果发现,除了那几段比较长的对话外,其他的基本都没有被误读,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图画书的图是主要的,文字只是起到了辅助说明的作用。

一个小孩和一棵树构成了整个故事。当孩子小的时候,树是他的玩伴儿,采集树叶、荡秋千等等,简单而温馨,随着孩子长大,他开始向树索要果子,再到树叶,树干,只到最后只剩下树桩,实在无法再要下去。索取的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换钱,或者盖房子,或者造船去远方航行,总之都是为了满足已经长大成人的孩子的各个阶段的目的,而树,每次都是“很快乐”。

不断提要求,最后落得很惨的例子是渔夫和金鱼》中,渔夫和他的妻子,这个童话的训诫意义就在于“不要贪得无厌”,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其实渔夫也没有受到更多的惩罚,到最后也只不过回到了自己生活的起点上,和先前一样,就当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渔夫的妻子不过是像做梦一样过了几天富贵日子,等梦醒了也就现实了,金鱼在知恩图报的同时,也爱憎分明。这个故事就如同“狼来了”一样,未必确有其事,但往往约定俗称地成为教育孩子的必备教材。

爱心树》中的树,只是给予,从不计较,更不惩罚,到了最后,只剩下一个树桩的时候还说:“我希望还能给你点儿什么东西……但是我什么都没有了。我现在只是个老树桩,真是抱歉……”故事中没有惩罚,但留下的思考更多。

树和孩子的关系让人不得不想起了父母和孩子,爱是毫无理由地向下传递,这是写进人类基因的信息,父母的爱是毫无选择的,而孩子的回报则是靠教育、文化以及自身的修养才能达到。无数的例子——生活中的,文学作品中的,都能作为有力的证据,甚至现在还有一个名为“啃老族”的新名词,指的就是那种有独立生活能力,依然向父母索取的人。

爱心树》的结尾,多少有点出人意料,也很有力量。这正反应出谢尔比大叔的高明——冷静却不咄咄逼人的睿智。

那个已经成为老人的“孩子”说,自己现在很累,什么也不想要,就想坐下歇会儿,树“尽量把自己,挺高”,孩子坐下了,“大树很快乐”。人生的一些道理需要阅历的帮助,孩子最后想明白了。于是树和人的关系也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这时应该叫相依为命。

不过这种关系不能复制到人类社会中来,树的寿命足够等到人想明白,而人恐怕不行。另外,爱心树》的这种翻译,我总感觉不是最准确的,原文叫“TheGivingTree”,有的时候,不同语言间的转换总不会严丝合缝。

(文/育儿传媒专家:李雪琴)

听谢尔比大叔说阁楼上的光》

我最早接触的谢尔?希尔弗斯坦的书就是阁楼上的光那是一个朋友送我的生日礼物。

小时候常在儿童刊物上读到所谓的“儿童诗”,想来大多数诗歌我都似懂非懂,甚至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搞明白,有人标题旁边写着的“(外一首)”是什么意思,但这都不妨碍我日后故作深沉地写两句。电脑的普及,使很多人在学会用“Enter”后就成了诗人。

谢尔比大叔是诗人,但肯定不只是会不断用回车把一个句子分行写。

阁楼上的光》120多首小诗,每一首诗歌都配上了谢尔比式的简笔画,这本书出版以来,在畅销排行榜上呆了很长一段时间。

它简单得让人心动。

如果突然扯出“大象无形”之类的话来,谢尔比大叔会生气的,当然换成另外一句话,就是真理常常是大白话,说的人没有压力,读的人同样没有压力,这也是符合传播规律的。阁楼上的光》可以从任何一页开始读,可以随便读几页就放下,也可以在任何地方读,就像苏东坡推崇的“枕上,厕上,马上”之类的地方,其实,好书并不一定是要端坐在桌子前看的,就好比有道理的话不一定非听不懂,只不过这个规律被每个人认识的时间有早有晚。

它足以唤起每个人的童年记忆。

阁楼上的光》算是说到每个人心坎上了,因为这里面的很多想法我们小时候都可能有过,比如“作业机”,还比如那个“自私小孩的祈祷”,看着看着我们会心地笑了。

最早看朱德庸漫画的时候,也会会心地笑,觉得他观察生活还是很细致,但时间长了,就不太喜欢他的表达方式了,因为如果真是要把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定位为交流的话,作者还是与人为善为好,放到儿童文学领域,作者更应该有这样的心态,无论他的读者是孩子还是大人,激发他们内心的快乐总比点燃他们的怨气要好。

第一篇阁楼上的光》很有意思,“阁楼上孤灯一盏,尽管门窗紧闭,漆黑一片,我却看到微光在闪,那是什么我全知道,阁楼上孤灯一盏,站在外边我看得见,我知道你就在里面……往外偷看”。很多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解读了这一段,甚至有人联系到自己在亭子间长大的经历,“阁楼”肯定是个特殊的意象,尤其是简?爱》之后,就有人写了阁楼上的疯女人》之类的文学评论,再后来,阁楼就成为牢笼的象征。我倒觉得谢尔比大叔未必想得这么复杂,图解一下他的意思吧,从配的图上,似乎感觉到,这个阁楼该是指代大脑中的某片记忆。

(文/育儿传媒专家:李雪琴)

听谢尔比大叔说阁楼上的光》

我最早接触的谢尔?希尔弗斯坦的书就是阁楼上的光那是一个朋友送我的生日礼物。

小时候常在儿童刊物上读到所谓的“儿童诗”,想来大多数诗歌我都似懂非懂,甚至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搞明白,有人标题旁边写着的“(外一首)”是什么意思,但这都不妨碍我日后故作深沉地写两句。电脑的普及,使很多人在学会用“Enter”后就成了诗人。

谢尔比大叔是诗人,但肯定不只是会不断用回车把一个句子分行写。

阁楼上的光》120多首小诗,每一首诗歌都配上了谢尔比式的简笔画,这本书出版以来,在畅销排行榜上呆了很长一段时间。

它简单得让人心动。

如果突然扯出“大象无形”之类的话来,谢尔比大叔会生气的,当然换成另外一句话,就是真理常常是大白话,说的人没有压力,读的人同样没有压力,这也是符合传播规律的。阁楼上的光》可以从任何一页开始读,可以随便读几页就放下,也可以在任何地方读,就像苏东坡推崇的“枕上,厕上,马上”之类的地方,其实,好书并不一定是要端坐在桌子前看的,就好比有道理的话不一定非听不懂,只不过这个规律被每个人认识的时间有早有晚。

它足以唤起每个人的童年记忆。

阁楼上的光》算是说到每个人心坎上了,因为这里面的很多想法我们小时候都可能有过,比如“作业机”,还比如那个“自私小孩的祈祷”,看着看着我们会心地笑了。

最早看朱德庸漫画的时候,也会会心地笑,觉得他观察生活还是很细致,但时间长了,就不太喜欢他的表达方式了,因为如果真是要把作者和读者的关系定位为交流的话,作者还是与人为善为好,放到儿童文学领域,作者更应该有这样的心态,无论他的读者是孩子还是大人,激发他们内心的快乐总比点燃他们的怨气要好。

第一篇阁楼上的光》很有意思,“阁楼上孤灯一盏,尽管门窗紧闭,漆黑一片,我却看到微光在闪,那是什么我全知道,阁楼上孤灯一盏,站在外边我看得见,我知道你就在里面……往外偷看”。很多人都用自己的方式解读了这一段,甚至有人联系到自己在亭子间长大的经历,“阁楼”肯定是个特殊的意象,尤其是简?爱》之后,就有人写了阁楼上的疯女人》之类的文学评论,再后来,阁楼就成为牢笼的象征。我倒觉得谢尔比大叔未必想得这么复杂,图解一下他的意思吧,从配的图上,似乎感觉到,这个阁楼该是指代大脑中的某片记忆。

(文/育儿传媒专家:李雪琴)

本文Hash:bd4b524561c3adce46dc769ea69271de2c0f3a88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