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妈妈们你们知道心理胎教吗

心理胎教就是一种通过心理调节达到肉体和精神的清静,这是一种能够达到修炼身心的效果。孕妇坚持使用清静法不仅对胎教有好处,也会对分娩有帮助。清静法要练习一个月以上才可以看到效果,所以最好从怀孕第16周起一直练习到分娩。

通过胎儿镜和B超等观察手段,人们发现,5个月时候胎宝宝的听觉系统基本发育完善,到了六七个月,胎宝宝能较细致地辨别母亲的情感了。母亲的心情愉快,胎宝宝在子宫内接受的就是动听的音乐。母亲发怒、生气,胎宝宝接受的就是“噪音”。

母亲的精神和情绪,通过神经、体液的变化,直接影响胎宝宝的血液供养、胎宝宝的呼吸、胎动等方面的变化。宁静祥和的情绪有助于孕妈妈分泌健康激素和酶,起到调节血液量和兴奋神经细胞的作用,可以改善胎盘的供血状况,增强血液中有益的成分,使胎宝宝向着理想的方向发育成长,而孕妈妈情绪过度紧张、悲痛、忧虑,大脑皮层的高级神经活动和内分泌代谢功能就会发生改变,造成胎宝宝发育缺陷。

在怀孕早期(最初3个月),孕妈妈会感到将做母亲的喜悦、幸福和自豪,这种有益的心理反应对胎教有利。一部分孕妈妈由于内分泌的变化,会产生紧张心理,尤其是有早孕反应的女性,由于恶心、呕吐、眩晕、食欲不振等因素而产生种种烦恼,如担心妊娠失败甚至厌恶妊娠,害怕胎宝宝畸形,担心胎宝宝流产及恐惧分娩的痛苦。这些紧张情绪都对胎教不利。到了怀孕中期(4~7个月),孕妈妈的生理及心理变化产生了适应能力,情绪渐趋稳定,妊娠初期的种种不适症状等早孕反应减轻或消失了,食欲和睡眠也恢复正常,尤其是胎动的出现对孕妈妈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安慰。在怀孕末期(最后3个月),由于胎宝宝生长发育加快,母体会感到十分疲劳,行动不便,她们会为分娩和胎宝宝的健康担忧,这些对胎教是不利的。

孕妈咪多幻想宝宝长得美

胎教的真谛是心态快乐

妈妈笑声是最好的胎教

妈妈们知道“胎教”的目的吗

1.你知道胎教的历史起源?

胎教的发源地是中国。许多古籍中均有记载。例如: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胎病”的论述。

到了汉代,各种书籍中出现了大量有关胎教内容的记载和论述,初步形成了胎教学说。这要比希腊学者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胎教观点早一千多年。胎教起源于中国,也得到了外国学者的承认。早在1987年,日本幼儿开发理事会的井深大先生和千叶大学多湖辉教授等人组成的访问团,来我国访问期间,在北京的报告会上,谈到胎教在中国汉代已流传起来,并讲到在朱子的文章中就有胎教方面的东西。而且,井深大先生的一本论述胎教的专著《零岁——教育的最佳时期》一书中也是这样肯定的。

到了宋代,名医陈自明在《妇人大一良方》中就立有“胎教论”,对胎教进行了专篇论述。而到明代,胎教学说更进一步完善起来,成为比较系统和全面的学说,并且对清代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例如,清代的陈梦雷等人的编辑《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时,就把历代关于胎教学说的内容汇集在一起,立为“小儿未生胎养门”,列入儿科分卷之首来给以强调。就连清代末期著名思想家康有为的著作——《大同书》中,也有建立胎教院,以培养聪明后代,提高人口质量的主张。

我国古代,除了一些统治者重视胎教之外,一些思想家、教育家、医学家也都很重视胎教。

例如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位伟大思想家,他的母亲说过这样一段话:“吾怀妊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即:“我在怀孩子时,席子不正都不坐,肉切不方正也不吃,就是要对孩子实行胎教。”又如三国的魏文帝曹丕,也对胎教的重要作用有其独到之论述。他举例把周成王和汉昭帝在位执政时的政业功绩、个人寿命的长短、作为的大小几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强调“胎教”对于培养合格、理想君王的重要作用。

古代教育家重视胎教的记载更多,例如南北朝时的著名教育家颜之推,《颜氏家训》一书的教子第二篇中,就列有“胎教之法”。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朱熹,在教育专著《小学》中,就以“胎孕之教”为首论,认为人受教育应从胎内开始,“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跸,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夜则令瞽诵诗,道正事,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过人矣。”

本文Hash:5168ba362179844c1e9b3b02a7cf360fdb24aa21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