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妇分娩速度太快对母胎都有危险

孕妇分娩速度太快对母胎都有危险

天天健康网妇产表示:“在正常情况下,平均一个产妇的全部产程为1~14个小时,关键是子宫颈的扩张,其速度因人而异,所以每个人生小孩速度不一。”产程过长或过短都有危险,一般将整个生产的时间不足3小时的称为“急产”。临床上计算生产并无清楚的客观标准,经产妇通常比初产妇更快。

对妈妈急产主要是子宫急而快的收缩所致,过快宫缩容易引起产道撕裂、产后出血和产后感染等,如果破裂的程度严重,对产妇会有很大影响。

对宝宝由于急产时宫缩过强、过快,产妇没有间隔的子宫收缩,会使胎盆血液循环受阻,胎儿容易出现缺血、缺氧,发生宫内窘迫。胎儿若出生过快,头部血管可能会破裂,造成颅内出血等危险。

急产的高危险群

据统计,急产的发生率约2%,通常是多胞胎的经产妇。

经产妇比初产妇容易疏忽,事实上,生第二胎和生第一胎的速度大不相同,很多经产妇甚至在尚未见红的情况下,只是稍微感觉肚子紧绷、腰酸、黏液较多,子宫颈口可能已经开了两三指,一旦痛起来就已经来不及了。而初产妇因为早产而急产的,可能是缺乏经验,没有警觉到早期子宫收缩的生理异样,因此,初产妇一定要熟记各种产兆。

如果是已知可能发生急产的孕妇,足月以后就可以开始规划生产的事情,一旦发生产兆,及早到待产。可以先进行以下事情:

1.跟接生医师讨论好生产的模式。

2准备好生产住院所需物品(包括个人盥洗、住院所需证件等)。

3.决定陪产人选,并安排好交通工具,以免措手不及。

如何避免发生急产

经产妇在产前诊断发现的胎儿体重较轻或有早产可能的孕妇,一旦进入产程就可能在短时间内分娩,而且早产儿与低体重儿在生产后需马上转送小儿科诊治,所以最好在产兆或早产征兆发生时,赶紧与医院联络,对可能的急产给予处置。

初产妇先学习要分娩的前兆,比如落红(阴道带血分泌物)、破水(大量阴道水样分泌物)、子宫紧绷感、下腹部疼痛、腰疼、便意感等。

本新闻共2页,当前在第1页1

分娩速度太快对母胎都有危险

但是,还有一些孕妇很自认为如果在分娩时努力使劲,就会在很短时间内把孩子生下来,这样可以减短受苦的时间,这种想法更是不可采取的,这样是不利于生产的,看一下专家是怎么说的吧。

谈到自然产,很多孕妈妈会因为害怕“痛太久”,而希望自己“生快一点”,其实“产程”有其安全范围。通常把整个生产时间少于3个小时的称为“急产”,急产可能引起妈妈产道撕裂,或者胎儿因缺氧造成窘迫危险,所以,生孩子“快”不一定好!

专家表示:“在正常情况下,平均一个产妇的全部产程为10~14个小时,关键是子宫颈的扩张,其速度因人而异,所以每个人生小孩速度不一。”产程过长或过短都有危险,一般将整个生产的时间不足3小时的称为“急产”。临床上计算生产并无清楚的客观标准,经产妇通常比初产妇更快。

急产的危害

急产对母胎都有危险

对妈妈急产主要是子宫急而快的收缩所致,过快宫缩容易引起产道撕裂、产后出血和产后感染等,如果破裂的程度严重,对产妇会有很大影响。

对宝宝由于急产时宫缩过强、过快,产妇没有间隔的子宫收缩,会使胎盆血液循环受阻,胎儿容易出现缺血、缺氧,发生宫内窘迫。胎儿若出生过快,头部血管可能会破裂,造成颅内出血等危险。急产的高危险群

据统计,急产的发生率约2%,通常是多胞胎的经产妇。

经产妇比初产妇容易疏忽,事实上,生第二胎和生第一胎的速度大不相同,很多经产妇甚至在尚未见红的情况下,只是稍微感觉肚子紧绷、腰酸、阴道黏液较多,子宫颈口可能已经开了两三指,一旦痛起来就已经来不及了。而初产妇因为早产而急产的,可能是缺乏经验,没有警觉到早期子宫收缩的生理异样,因此,初产妇一定要熟记各种产兆。

如果是已知可能发生急产的孕妇,足月以后就可以开始规划生产的事情,一旦发生产兆,及早到医院待产。可以先进行以下事情:

1、跟接生医师讨论好生产的模式。

2、准备好生产住院所需物品(包括个人盥洗、住院所需证件等)。

3、决定陪产人选,并安排好交通工具,以免措手不及。

如何避免发生急产

经产妇在产前诊断发现的胎儿体重较轻或有早产可能性的孕妇,一旦进入产程就可能在短时间内分娩,而且早产儿与低体重儿在生产后需马上转送小儿科诊治,所以最好在产兆或早产征兆发生时,赶紧与医院联络,对可能的急产给予处置。

初产妇先学习要分娩的前兆,比如落红(阴道带血分泌物)、破水(大量阴道水样分泌物)、子宫紧绷感、下腹部疼痛、腰疼、便意感等。

小编总结:分娩并不是一件速战速决的事情,必须要经过那几个必须的程序,这样对妈妈和宝宝的健康才有保障。如果在分娩时刻懂得缓解分娩疼痛,这个才是理智和和实用的办法。

本文Hash:a6aa0ad3e484279828bea3e02ca80ec80c39cb19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