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刚8小时新生儿因感染患严重脓毒败血症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19日披露,该院多学科携手合作,首度采用国际先进的应用体外生命支持技术(ELS/ECMO)和连续血液净化技术(CRRT),成功救治一名出生第一天发生严重新生儿脓毒败血症患儿。

据悉,此病例的成功救治为中国抢救严重新生儿感染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突破,标志着该院对危重新生儿救治技术已达到国际水平。

该名女婴为第1胎第1产,母亲33岁,足月产女。她出生时体重3180克,一切正常。出生后8小时,医生发现小婴儿青紫,反应差,即转入出生医院的新生儿室抢救。后该院联系儿科医院NICU转运小组进行转运。儿科医院新生儿转运小组把女婴安全转运到该院。

根据起病情况、临床表现和医技检查,医生诊断:严重新生儿感染,感染性休克,呼吸循环衰竭,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患儿经过治疗仍然无好转,在排除其罹患严重先天性心脏病、其他先天畸形等疾病后,NICU治疗小组在主任曹云的指导下,启动新生儿ELS/ECMO治疗流程。当晚22点,医生开始为孩子进行相关治疗。自此,患儿生命体征逐渐平稳,全身皮肤转红润,血气分析指标逐渐正常。24小时后,患儿乳酸水平逐渐下降。目前,该名患儿生命体征平稳,代谢紊乱已纠正,血培养转阴性,已开始建立微量肠内营养。

医院方面告诉记者,本例患儿救治成功标志着复旦大学儿科医院在联合应用尖端技术救治危重新生儿的领域取得突破。据介绍,无乳链球菌(GBS)引起的新生儿早发型感染危害大,该细菌毒力强,引起全身脓毒败血症死亡率极高。GBS感染是有敏感抗生素可以治愈的疾病,但某些毒力很强的细菌导致全身感染可很快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和死亡。既往所发现的病例因缺乏尖端的医疗技术手段,严重感染最终均导致患儿死亡。

据悉,ELS/ECMO(体外生命支持技术)和CRRT(连续血液净化技术)是发达国家儿童医疗中心重要救治技术,近年来在国内开始应用。此次儿科医院在救治这名来到世界才一天的女婴时就使用了这样的技术。据国内目前报道,新生儿应用仍然极少。在早发型严重感染引起多器官功能损害应用ELS/ECMO联合CRRT治疗更尚未见报道。

小编推荐

新生儿败血症症状表现大搜罗如何预防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为何易患全身感染败血症

新生儿为何易患全身感染败血症?新生儿败血症听着可怕,但它是一种可以治愈的疾病。但是由于新生儿败血症的表现不典型,也缺乏特异性,所以常被家长忽视。下面我们来看看母婴专家的介绍:

出生前感染:如在母亲妊娠后期存在感染,如绒毛膜炎、泌尿道感染,可直接导致宝宝宫内感染;

出生时感染:宝宝出生时,胎膜早破超过18小时,或是接生时消毒不严,均可导致出生时感染;

新生儿脐部感染易发生败血症

多数足月儿表现为发热;而早产儿与未成熟儿则主要表现为体温不升,少数新生儿可出现体温不稳定。

表现黄疸过重、消退延迟或在消退后再出现。正常生理性黄疸应该逐步消退,新生儿败血症时生理性黄疸持续不消退,反而加剧,或黄疸消退后又出现黄疸。

3、全身软弱四肢少动

新生儿屈肌张力高,四肢屈曲,或不停地活动,小手会紧紧抓住你的手指;而败血症的宝宝四肢及全身软弱,你拉他的上肢,也无明显的屈曲反应,你松手,他的上肢会自然坠落下来,手也不会抓紧你的手指,而且四肢很少活动。

别小看脐部,若接生时消毒不严格,或家长护理时不注意,就会引起脐部发炎、出血、渗出、有脓液、脐轮红肿等。若有上述症状出现,尤其是脐轮红肿,有脓性分泌物,那就是脐炎,应及时去医院就诊。这是因为脐带结扎后留有脐血管断口,由于脐部感染时有细菌繁殖,细菌及其毒素很快就进入脐血管的断口处并进入血循环引起菌血症。新生儿免疫功能低下,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均缺乏,有可能很快地由菌血症发展为败血症甚至脓毒血症。更为严重的是,由于新生儿血脑屏障功能差,约有3%~5%的败血症患儿合并化脓性脑膜炎,病势凶险,死亡率高,幸存者也常有合并症,如硬脑膜下积液、低钠综合征、失明、失聪、癫痫或痴呆等。

新生儿一旦患败血症,临床症状极不典型,不像成人那样有高热,而是表现为少吃、少哭、少动或不吃、不哭、不动、黄疸加深,缺乏医学知识的母亲往往没有引起警觉。有一位母亲,孩子出生8天,吃奶很少,皮肤黄疸很深,不发热,不大哭也不大动,她还以为宝宝很乖,没有在意。过了3天,看看孩子皮肤越来越黄才着急了,抱来看病。医生问过病史要体检时,发现这孩子面色苍白,全身冰凉,心跳、呼吸均已停止了,而母亲还不知道。面对如此情景,年轻的母亲悲痛欲绝,呼天抢地的大哭。

正因为新生儿败血症的临床症状很不典型,后果又十分严重,所以要努力做好预防工作。新生儿败血症除了产后脐部及皮肤感染外,在产前及产时都可由于细菌侵入而发病,因此孕妇在产前要防治感染性疾病,加强围产期保健,分娩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有些孕妇突然分娩(急产),由于消毒措施跟不上,很可能引起新生儿产时感染,因此对新生儿要预防性的用抗生素并严密观察。

顺便提一下,新生儿口腔内的上腭(俗称天花板)中线两旁及牙龈上有黄白色小点称为“上皮珠”,俗称“马牙”,系上皮细胞堆积。另外在口腔两侧颊部有脂肪垫隆起,对吸奶有利,称“吸奶垫”,俗称“螳螂嘴”,两者均为生理现象。但有些家长认为“马牙”、“螳螂嘴”太可怕了,就用针去挑,由于新生儿口腔黏膜柔嫩,挑破处细菌就乘虚而入,也可发展为败血症。

为了防止脐部感染,新生儿出院后,医院给带回稀碘酒、龙胆紫、双氧水及消毒棉球等。母亲可用上药给婴儿脐部消毒。同时尿布要勤换消毒,尿布不要覆盖在脐部,以免厌氧菌生长繁殖。预防脐炎,最好能为小儿创造一个洁净的、近乎无菌的环境,母婴最好采用抗菌系列产品,如抗菌织物制成的床上用品、内裤、毛巾及婴儿尿布等。

本文Hash:dbb1dc767151af063ea1586d44b2298a91df07d7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