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何时停用“尿不湿”?

  正在学习走路的孩子最好减少使用“尿不湿”。因为小孩的腿是胖乎乎的,硬硬的“尿不湿”夹在小胖腿中间,走起路来会磨腿。这样,孩子会劈开腿走路,时间一长对孩子腿形发育很不利。

  常用“尿不湿”还会让家长忽略对孩子大小便的观察。通过大小便的颜色、形状、气味等可以反映出孩子身体的健康状况。

  正确用法

  6个月前夜晚用1岁后停止使用

  孩子6个月以前可以在夜晚使用,既让家长省心又能让孩子睡个踏实觉。白天尽量使用纯棉布的尿布,勤换洗。1岁以后最好让孩子脱离“尿不湿”,告诉孩子如何自己上厕所。

孩子一岁后最好别用尿不湿

“尿不湿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家长的惰性,给宝宝用上尿不湿后,很多父母都会产生依赖性,毕竟不用洗尿布了,不用半夜起身了,的确很省心。”郑州大学三附院儿童保健科专家说。但是无限制地使用尿不湿却存在着不少弊端:宝宝屁股红、出湿疹、影响宝宝心智发育,形成习惯性尿床,影响走路姿势等。

尿不湿使用不当易现“红屁股”

“如果用传统的尿布,宝宝尿完或拉完后,感到不舒服就会哭闹。但用上吸水性强的尿不湿,宝宝就没有这种不舒服感,这也给父母一个假象:用上尿不湿后就万事大吉了。”专家说,无论技术再先进,尿不湿都不可能做到100%的干燥。

为了更详尽地说明问题,专家向记者分享她的切身体会:尽管商家在电视广告中都极力证明自己产品的吸水功能很强,能让孩子的屁股始终保持干爽,但她每次为宝宝更换用过的尿不湿时,用手摸摸还会有一种潮潮的感觉。“宝宝的屁股长期处于这种潮湿的环境中,并受到尿液刺激,当然容易出现‘红屁股’。”专家说,加上宝宝的皮肤很娇嫩,长期与尿不湿摩擦,尿不湿不够柔软的表面很容易擦破宝宝的皮肤,这时,一点点刺激就能让屁股发生过敏。

约30%用尿不湿的宝宝会出湿疹

专家说,门诊上时常会有因过度使用尿不湿而出湿疹的宝宝,尽管这个比例占到30%左右,但却很有警示作用。“最初用上尿不湿后,无论宝宝有没有尿尿,每隔2~3个小时,妈妈就要给他换一下尿不湿。”专家说,专家说因为宝宝对尿不湿有一个适应过程,另一方面,尿不湿捂着宝宝的屁股一段时间之后,释放出来的水汽会使它变得潮湿。同时,每次大小便后,家长都要用温水为宝宝洗屁股,清洗后,一定要等宝宝的屁股完全干燥后,再用新的尿不湿。尤其是平时爱出湿疹的宝宝,也容易对尿不湿敏感,父母更应格外留意。如果宝宝“红屁股”的情况比较严重,可在医生的指导下用一些湿疹膏。

1岁后最好不用尿不湿

童童的妈妈带着5岁的童童找到段桂琴就诊,“宝宝5岁了还在尿床,医生说他得了遗尿症,可做了所有检查都查不出问题。”仔细问完情况后,专家发现童童从生下来就一直用尿不湿,一直用到了3岁多。

“我怀疑这就是孩子尿床的原因。”专家说,宝宝10个月时,家长就要试着训练他们的大小便习惯。如果一直使用尿不湿,孩子很容易形成习惯性尿床。因为不用尿不湿的宝宝在尿床后会因为潮湿感到难受,以后再想尿的时候就会有紧张感,这样一来孩子会自觉锻炼膀胱的储尿功能。而用上尿不湿后,即使尿床,宝宝也不易产生湿漉漉不舒服的感觉,当然也不会有憋尿时的紧张感。这就使孩子的膀胱储尿功能得不到锻炼,没有自控力。

在专家的指导下,童童白天多喝水,练习憋尿,憋不住了再去厕所。晚上少喝水,半夜起床一次。训练一段时间后,童童果真不尿床了。“孩子1岁前使用尿不湿,的确让家长省了不少心。但如果1岁后再继续使用,就会弊大于利。除了容易形成习惯性尿床外,孩子会走路之后,尿不湿还会影响孩子的走路姿势,甚至腿部发育。”专家说,尿不湿好不要超龄使用。

选择尿不湿有讲究

专家说,尿不湿最好在晚上使用,白天应使用棉质尿布。尿不湿一旦开封,最好在2~3个月内用完,如果使用频率不高,建议选择小包装的尿不湿。妈妈在挑选尿不湿时,在大小方面应遵循“宁大勿小、宁松勿紧”的原则,一般以穿上后腰部能竖着放进两根指头,腹股沟处能平着放进一根食指为宜。

另外,一定要 选择好厂家、好材料、高质量的尿不湿。买尿不湿时,要把尿不湿拉开,对着光看看尿不湿棉质分布的均匀性,棉质均匀的尿不湿能快速吸水,孩子的屁股会更干爽;把尿不湿靠近耳朵抖动,听听里面是否沙沙作响,不会沙沙作响的尿不湿吸水珠子被很好地固定,吸水后不会变形;感受一下尿不湿亲肤层及包边的柔软性,柔软度好的尿不湿穿起来更舒服;感受一下棉层间的颗粒感,没有明显颗粒感的尿不湿,吸水比较均匀;打开尿不湿,感受侧腰围及后腰围的弹性,弹性好的尿不湿不会束缚宝宝的肚子,能很好适应宝宝的腰围变化。

孩子为何睡觉时不停抖动呢?

孩子睡觉发抖是什么原因?对宝宝健康有没有影响?有些宝宝睡觉时,手脚经常不停抖动,抖动之后又继续睡觉。这种现象经常发生在刚入睡时,睡着后就没有了,有不少妈妈会遇到这个育儿问题。那么,是什么导致孩子睡觉发抖?

孩子为何睡觉时不停抖动呢?

有的孩子在睡眠期间,有一部分脑细胞处在休眠状态,另一部分脑细胞仍处在兴奋状态。此时,若出现灯光变换或声响,都可能导致孩子出现手脚不自主抖动,也有的孩子在没有光线和声音刺激的情况下,出现手指、眼睑、脚趾不规则抖动,一般持续时间都很短,在进入深度睡眠期后,这种现象就消失。有的青少年甚至成年人也会在浅睡眠期出现手脚、肘腕抖动现象,这是一种正常的睡眠生理现象,医学名词叫“睡眠肌阵挛”。

良性睡眠肌阵挛是一种生理性的睡眠期运动,可见于任何年龄段的人。但新生儿期的睡眠肌阵挛有些特点容易被误认为癫痫发作,称为良性新生儿睡眠肌阵挛。症状出现在生后1个月内,多数出现在非快速眼动睡眠期,有时可由声音或晃动婴儿等外界刺激诱发。

肌阵挛主要累及前臂和手,也可累及足、面部、躯干或腹部肌肉。抽动可为双侧、局部或多灶性,多数部位不固定,有节律或无节律,常以1~5c/s的频率出现,每次持续数秒,并可成串出现,持续20~30分钟,甚至长达90分钟,容易被误认为惊厥持续状态。但清醒期从不出现抽动症状。

通过安抚抽动的肢体或重新摆放体位可终止抽动。神经系统检查及EEG正常。偶有家族史。症状在出生2个月之后减轻,6个月之内消失。长期预后良好,不需治疗。

孩子睡觉时肢体抖动是一种生理现象,如果孩子睡着后抖动频繁,而且抖动的时间比较长,家长就应该带孩子到医院做一下检查,一排除患病的可能。

小编总结:为了防止抖动发,孩子睡前不要给他讲恐怖故事,睡后不要让强烈的光线或声音刺激他。平时多让孩子到户外活动,多吃些虾皮、牛奶等含钙量高的食物。

本文Hash:e777960e6150a55db841df0ea77d31e2c36761af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