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包裹新生儿父母必须看的包裹常识

导读:如何正确包裹新生儿父母必须看的包裹常识,不过小编一向不喜欢将新生儿包裹起来因为这样会限制了宝宝的活动,事实上小编的孩子只有刚出生的第一天被护士包裹了起来,之后就一直没有包裹了,给了他绝对的自由和活动空间。

准备一床薄薄的包被是有必要的。新生儿出生后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尤其神经髓鞘尚未形成,当受到外来声音、摇动等刺激后容意发生全身反应,好似受到“惊吓”,而影响正常睡眠。另外,新生儿一个人睡觉,像成人那样盖上被子会感觉冷,不保暖使睡眠不沉或经常哭闹。

再说,新生儿身体柔软,不能抬头,不易将新生儿抱起来,尤其是在喂奶时,很不方便。因此,用床包被将新生儿包起来,既可使新生儿有足够的温暖和安全感,又方便母亲抱起来喂奶。因此,正确使用包被非常重要。

但是,有一些家长的做法是错误的,如用一个包被将新生儿包起来,外面再用布带子将新生儿结结实实地捆起来,像一根蜡烛一样,俗称“蜡烛包”。这样抱起来是挺容易了,但是对新生儿来说有害无益。这样的“蜡烛包”对新生儿是一种束缚,限制了胸部的活动,而影响肺和横隔膜的活动和功能,不仅影响肺的发育,也影响小儿的呼吸,使肺部抵抗力降低,而发生肺部感染的机会增加。同时也会压迫腹部,影响胃和肠道的蠕动,使消化功能降低,而影响食欲,使新生儿经常发生溢奶、吐奶。由于四肢活动受限,更不利于四肢骨骼、肌肉的发育,影响新生儿的动作发育。尤其是有的母亲用一床小的棉垫子,将伸直的两下肢包起来,再结结实实地捆上带子。认为这样可以防止发生“罗圈腿”。其实这样做并不起作用。因“罗圈腿”发生的原因是体内缺乏维生素D和钙。相反地这样做倒可引起新生儿髋关节脱位,因为将两下肢硬拉直,并用力捆绑后,使大腿肌肉处于紧张状态,而使股骨头从髋臼中脱出来,并且也可影响髋臼的发育。另外包裹太紧,容易出汗,刺激皮肤,使汗腺口堵塞,发红,严重时发生皮肤感染。

正确使用包被的方法很多,在市场上购买的睡袋,较宽松柔软,睡袋的下方是开的,便于换尿布,而且保暖。白天可以给新生儿穿上内衣、薄棉袄或毛线衣,再盖上棉被就可以了。特别容易惊醒的新生儿,可以用包被将新生儿包裹起来,但不可太紧,这样可使新生儿的睡眠更好一些。

正确包裹新生儿的方法

多少年来,小孩都被包的严严整整的,似乎天经地义,无可非议的,而今要说它有什么不好,许多老年人都很难接受。但是科学毕竟是要战胜传统。

刚出生不久的孩子,总要用包被包起来。中国有个传统,那就是包个严严整整,结结实实的“蜡烛包”。顾名思义,把孩子包得像一截直溜溜的蜡烛。有的父母还觉得不够劲儿,还要在包被外系上绳子,让孩子这样可以防止由佝偻病形成的罗圈腿。殊不知,小儿不是蜡烛。

首先“蜡烛包”把孩子包得严实,手脚都不能动,不利于孩子的运动机能发育。人们都会注意到,刚出生的婴儿双腿并非像大人那样总是伸得很直,而是弯曲得呈屈曲状。这是婴儿阶段的一种正常状态。当他们自由地躺在床上时,小手小脚就会乱踢乱蹬。哪怕当他们还在母腹中时,就已经开始了这种快乐的运动,而一出生,就被包裹起来,怎能不使他们感到难受呢?只可惜他们能表示抗议的方式太少了。

此外,认为蜡烛包加带子可以防止佝偻病“罗圈腿”的说法也是不科学的。佝偻病的病因早已查明,是因为体内缺乏维生素D所致的疾病,由于缺乏维生素D,使体内钙吸收不良,造成骨骼钙化不好,结果出现了腿变形。

这样的原因导致的“罗圈腿”又如何能通过系带子纠正过来呢?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指出,“蜡烛包”不仅限制了婴儿肢体的自由活动,影响发育,容易造成脐部、皮肤感染,而且还有一个更大的危险,就是可能诱发髋关节脱位,这是一个需要石膏固定治疗的外科疾病,会给3岁以下小儿带来许多痛苦。

孩子出生时髋关节的发育不够成熟,出生后在自然状态下,下肢是处于象青蛙腿一样的姿势(屈髋外展外旋),这样股骨头就恰好正处于髋臼中心。随着孩子肢体活动,股骨头刺激髋臼进一步发育,这样就不容易发生髋关节脱位。

如果用“蜡烛包”方法裹扎婴儿,强行让孩子双下肢伸直、并拢,这时股骨头就正对髋外臼外上方的发育不成熟处。当孩子大腿的肌肉纵向收缩时,可能将股骨头拉到髋臼的外上方,造成髋关节脱位。

老人们还有种说法,认为“蜡烛包”包得紧紧地,孩子就会安静地睡觉。许多小婴儿不就是这样吗?把孩子睡觉归因于“蜡烛包”实在有些荒唐。殊不知,刚出生不久的小婴儿本身睡觉时间就比较长,除吃奶外,一天的绝大多数时间都在睡觉,这种状况随月龄的增长而逐渐改变着。因此我们也不能说是“蜡烛包”给了孩子安静的睡眠。

孩子同****一样渴望自由地不加约束地发展自己,愿父母们特别是隔代的祖父母们,能谅解孩子这一要求,给他们的四肢一些自由活动的余地,这对孩子的身心发展,防止髋关节脱位等等都有好处。

那么,正确的包裹方法是什么呢?

应该让孩子的双腿叉开,处于象青蛙腿样(髋外展外旋)的自然姿势,或用髋外展尿不湿包上后,外面再松松地裹上毛毯等,以防孩子受凉。这样不仅满足了他们自由发展的需要,而且还能治愈一部分轻度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的病儿。小儿不是蜡烛,捆绑是不能使之成型的。只有采用正确方法,才能使孩子健康,体形美。

父母必看!新生儿正常的生理现象

  1.马牙

  有些新生儿的牙床上,会看到一些淡黄色米粒大小的颗粒,俗称“马牙”,医学上称为“上皮珠”,这不是牙齿,而是口腔上皮细胞堆积或黏液腺分泌物积留形成的。马牙几个星期后会自行消失,家长千万不能用布擦拭或用针挑破,以免引起口腔感染,甚至导致败血症。

  2.螳螂嘴

  新生儿口腔两侧颊部黏膜下,各有一块厚厚的脂肪垫,向口腔内鼓起,俗称“螳螂嘴”,医学上称为“颊脂体”,这个脂肪垫有利于宝贝的吮吸。随着宝贝月龄增加,吸吮能力的增强,脂肪垫会自然消失,跟马牙一样,不需要任何的处理。

  3.乳房肿大

  受母亲体内雌性激素、孕激素、生乳素和催产素的影响,部分新生儿(无论男宝宝还是女宝宝)出现乳房肿胀,有的还会分泌乳汁,一般1-2周会自然消失。父母不要用手去挤乳头,以免造成感染。

  4.假月经

  由于受母亲体内雌激素的影响,有的女宝宝在出生后一周内,出现大阴唇轻度肿胀,或阴道流出少量粘液及血性分泌物,跟月经相似,因此成为“假月经”。这是新生儿早期正常的生理现象,一般2-3天后会消失,不需要任何的处理。如果持续时间长,需要去看医生排出新生儿晚发性出血症。

  5.新生儿栗丘疹

  在新生儿鼻尖、鼻翼、脸颊等处,可以看见黄白色、突出皮肤表面的小颗粒,就像粟粒般,因此称为“新生儿粟粒疹”。它是由于皮脂腺堆积形成的,随着宝宝一天天的长大,脱皮后自然消失,不需要任何的处理。除非在皮疹周围出现红肿,提示有感染,局部可使用抗生素软膏。

  6.新生儿红斑

  有的新生儿在出生后的1~2天内,于头面部、躯干及四肢出现大小不等、边缘不清的鲜红色红斑,数目可多可少,也可融合成片,有时红斑上可出现略带黄色的丘疹。一般数天后自然消失,不需要做任何处理。若红斑持续超过一周,去看医生排出其他皮肤病。

  7.生理性的体重下降

  新生儿出生后的最初几天里,睡的多吃的少,胎便和小便的排出,再加上通过皮肤和肺蒸发的水分,宝宝会出现暂时性的体重下降,但下降幅度一般不会超过10%,大约7-10天会恢复到出生体重。之后随着新生儿吃奶量逐渐增多,以及对外界环境的不断适应,体重会快速增长。
 

本文Hash:83c521f30773941ac9af7602aca81b447f70b57f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