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别“毒害”宝宝:给新生儿用药需谨慎!

给新生儿用药,应注意给药的途径和方法,才能更安全和更有效。

首先,所有新生儿用的药均应由医生开出处方,切不可凭以往给其他人用药的经验给新生的小婴儿用药。

此外,某些要在小肠内溶解吸收的药(即:肠溶剂)就不适合新生儿服用。由于这些药物或是对胃有较大的刺激,或是在小肠吸收更好,所以,这些药物都外包特殊的胶囊或外壳,服药时应整粒吞咽,药物达到小肠时才溶解吸收,而新生儿是不可能整粒吞药的。

新生儿用药需谨慎

另外,出生2周以内的新生儿和早产儿口服给药的吸收量不确切;肌肉注射吸收亦不完全,因此这些新生儿和早产儿患病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必要时给予静脉用药。对于年龄较大的新生儿(大于2周),可以给口服药。但用药的方式方法非常重要。药物无论是片剂还是粉剂,都要用温开水溶为液体状服用。

喂药时应将婴儿抱起,将药放入奶瓶内喂服或用小勺缓慢从一侧口角喂入,切忌强行灌药,以免呛咳和误吸入气管内。喂完药后再喂少量温开水,使药物能够更完全地喂进去。并且一定要遵照医嘱,按时按量用药,切不可随意增加药量。直肠给药在新生儿很少应用。

外用药在新生儿使用也要注意安全,因为新生儿皮肤角化层薄,毛细血管较丰富,体表面积相对较大,药物经皮肤吸收较成人迅速和广泛,尤其在皮肤有炎症和破损时。

此外,新生儿外用药也要有医生的指导,严格掌握剂量,避免大面积皮肤涂药,否则,有些药物经皮肤粘膜吸收过多,也可以发生中毒反应。

总而言之,给新生儿用药应更加慎重,否则,不但不能达到治病的目的,反而可能给孩子造成其他的损害。

小编总结:妈妈应知晓,新生儿的药必须由医生开处方,不能根据他人所谓的经验或是一些药物说明而大意的让宝宝用药,此外,无论是内服药还是外用药都是需要通过医生的指导方可进行。

新生儿发热慎用退烧药 宝妈警惕

  使用不当可引起代谢紊乱

  正常新生儿核心温度(肛温)在36.5~37.5℃之间,腋下温度在36~37℃之间;新生儿肛温超过37.5℃,腋温超过37℃,即为发热。新生儿发热常由环境因素、感染引起。

  于慕刚表示,新生儿发热的机制还不完全清楚,是由产热和散热之间复杂关系的紊乱造成的。新生儿期体温中枢发育不成熟,汗腺组织发育也不完善,无论产热和散热功能都不完善,调节能力较差,加以新生儿皮下脂肪薄,体表面积相对较大,体温易受周围环境温度影响,因此很多因素都可以引起新生儿发热。

  新生儿高热可迅速引起全身代谢紊乱及器官功能变化,如循环障碍、抽搐等,应及时处理。

  新生儿发热有哪些原因

  于慕刚介绍,新生儿发热主要有以下几种原因:

  环境因素:室温过高、新生儿包裹过严过多、用热水袋等。由于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健全,不能维持产热和散热的平衡而发热,可引起新生儿体温迅速升高。

  新生儿脱水热:多发生在生后2~4天,新生儿出生后经呼吸、皮肤蒸发以及排出大小便等丢失相当量的水分,而生后2~4天内母乳量较少,婴儿进乳量少或摄入水分不足可造成体内水分丢失过多,导致新生儿血液浓缩而发热。体温升高达38℃~40℃不等,但新生儿一般情况好,精神反应正常,给予喂水或补液后体温会迅速下降,发热很少超过一天以上,待补充水分及降低环境温度后即可缓解。

  新生儿感染:常分为产前感染、产时感染及产后感染。产前感染(羊水早破、第二产程延长)及产时感染,一般在产后1~2天开始发热,产后感染一般发生在产后1周左右。各种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包括:呼吸道感染、脐炎、皮肤脓疱、肠炎、泌尿系感染、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以及各种病毒感染性疾病等。但是要注意,不是新生儿感染都会有发热,有些严重感染的新生儿并不表现发热而是低体温。这种类型的发热最主要的是找出发热原因,然后再对症治疗。当发热超过39℃以上时,可用物理方法降温(如温水擦浴)效果较好,必要时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退热药,切不可滥用药物而发生不良后果。

  其他:新生儿体温升高也可由新生儿代谢率升高引起,如骨骼肌强直和癫痫持续状态。先天性外胚叶发育不良的患儿,因汗腺缺乏,散热障碍,可引起发热。新生儿颅内出血可引起中枢性发热。母亲分娩时接受硬膜外麻醉也可引起母亲和新生儿发热。

  39℃以上应给予物理降温

  新生儿发热可以在家中尝试以下方法:

  检查环境温度是否过高,以及衣物及包裹是否过多或过紧。适当调整,松开衣物或包裹后,观察体温是否下降。

  了解母乳量及喂养量是否足够。可以用每天尿量、尿次和体重增长情况来评估摄入的奶量是否充足,入量不足者应加喂母乳次数并酌情补液,观察体温是否下降。

  经上述处理仍有发热的新生儿,家长应及时将孩子送到医院做全面的体检。检查有无感染病灶,并做血常规检测。针对病情和检测结果决定是否给予抗生素等药物治疗。

  新生儿体温过高,超过39℃以上时,应给予物理降温。可用冷水袋枕于新生儿枕部,体温过高可以温水洗澡或温水擦浴。水温控制在33~36℃为宜。擦浴部位为前额、枕部、颈部、四肢、腋下和腹股沟处。不建议使用酒精为新生儿擦浴。

  体温过高者应该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退热药。

  相信通过阅读本文,您对新生儿发热该如何处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如果宝宝高烧不退,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宝宝腹泻用药需谨慎

宝宝身体娇嫩,腹泻时使用药物要谨慎选择,以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宝宝腹泻用药需谨慎临床上治疗腹泻的药物很多,但有些药物对于机体发育尚不完善的小儿来说则不宜服用。1、氟哌酸(诺氟沙星):对致病性和产毒性大肠杆菌、沙门菌属等所致的胃肠炎、菌痢有良好疗效,临床应用广泛。但因该药及其同类(喹诺酮类)药物有引起骨病变的可能,因此,12岁以下小儿不宜选用。2、易蒙停(洛哌丁胺):适用于各种病因引起的急慢性腹泻的治疗。但其作用强烈,用于低龄儿童易致药物不良反应,如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等,故国内外均限制用于低龄儿,如我国使用说明书中就规定:5岁以下儿童禁用。3、复方地芬诺酯(复方苯乙哌啶):适用于急慢性功能性腹泻及慢性肠炎的治疗。由于国内外不断有应用该药致小儿中毒甚至致死的报道(死亡病例集中于小于两岁的婴幼儿),又因该药小儿用药剂量至今尚无统一标准,因此两岁以下婴儿禁用,两岁以上小儿应慎重使用(严格控制用药剂量)。4、四环素:具有广谱抗菌作用,治疗感染性腹泻具有一定疗效。但8岁以下小儿应用四环素及同类药物如土霉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米诺环素(美满霉素)等可致恒齿感染、牙釉质发育不良和骨生长抑制,因此8岁以下的小儿应避免应用此类药物。5、药用炭:能吸附导致腹泻及腹部不适的多种有毒与无毒刺激物,减轻对肠壁的刺激,减少蠕动,从而起到止泻作用。但由于该药吸附作用强且无选择性,对消化酶如胃蛋白酶、胰酶的生长活性均有影响,长期应用可致小儿营养不良,故3岁以下小儿腹泻或腹胀,禁止长期应用。腹泻虽然可怕,但是用错药造成的危害更大,父母用药时要谨慎选择。(兼职编辑:刘锦涛)

本文Hash:f5fba1ea5506ee6ba9d927608befe03540cc56f9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