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宝宝护理9大焦点新解

专家指出,对于许多新生宝宝都会出现的护理问题,很多地区都会有一些传统习俗,年轻的父母和家中的长辈也常常会因此产生一些矛盾。到底怎样的护理方法才更科学,对宝宝的健康更有利呢?

1、“马牙”要擦掉

小宝宝出生3~5天后,内牙床上或上腭两旁有像粟米或米粒大小的球状白色颗粒,数目不一,看起来像刚刚萌出的牙齿,人们把这种现象俗称为“马牙”。很多传统习俗认为,“马牙”不干净,要用布擦掉才行。

专家点评:擦“马牙”有害无益。

婴儿出生后,口腔上腭中线两旁或牙龈边缘可见散在的黄白色小点,俗称“马牙”,在医学上称为“上皮珠”。“马牙”既不是病态,对宝宝也不会产生任何影响。它往往会随着进食、吸吮的摩擦而自行脱落。因为正常的小儿口腔内平时就有细菌存在,一旦马牙被挑破或擦破,细菌便会乘机侵入,很容易造成口腔黏膜感染,严重时甚至可引起新生宝宝败血症。

妈妈这样做:有的爸爸妈妈特别是一些老人认为刚出生的宝宝口腔内有羊水、血等脏的东西,因此,喜欢用纱布或手帕擦洗口腔,这样很容易擦破口腔黏膜而引起感染。其实,这个时期的宝宝口腔一般不需要特别清洗,因为这时口腔内尚无牙齿。如果确实需要清洗时,可以用棉签蘸水轻轻涂抹口腔黏膜,注意干万不要擦破。

2、女宝宝更要挤“乳头”

很多新生宝宝在出生后的几天内出现乳房肿大,甚至分泌少许的乳汁样液体,民间认为这种情况需要帮宝宝把乳汁挤出来。特别是女宝宝,认为不挤压乳头,以后给后代喂奶就会比较困难。

专家点评:没有科学根据,易引发乳腺发炎

新生宝宝出生3~5天后,不论男宝宝还是女宝宝,都会出现乳腺肿胀的生理现象。用手可扪及7毫米左右大小的结节,而且有少量淡黄色乳汁样物流出,这是由于受母体雌激素的影响的结果,一般2~3周可自然消退,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果是女宝宝,挤压造成乳腺发炎,使部分乳腺管堵塞或形成瘢痕,当宝宝发育为成年女性时,还会影响到泌乳。

妈妈这样做:新生宝宝乳房周围的皮肤和组织都是非常娇嫩的,因此千万不能挤压。成年人用指甲挤掐宝宝的乳头,很容易造成乳头破裂。而这种伤口很容易使宝宝受到感染,从而引起其他疾病。对于很多人担心的不挤乳头女宝宝成年后哺乳会出现困难,这大多是由乳头内陷造成的,属于先天发育不良,可以在青春期对乳头进行牵拉矫正治疗。

3、“螳螂齿”影响美观要去掉

宝宝刚出生时,一些细心的妈妈会发现宝宝两侧颊部常有稍隆起的丰厚而又坚实的脂肪垫,民间常称“螳螂齿”或“螳螂嘴”。有些父母认为这两块隆起的东西会妨碍宝宝吃奶,因此常要求割治。

专家点评:“螳螂齿”对新生宝宝有益无害。

作为俗称“螳螂嘴”两坨隆起的“疙瘩肉”,医学上叫“吸奶垫”,此系发达的阻嚼肌,是适应婴儿吸奶的需要而存在的,因个体差异,有的宝宝更为明显,但也属于正常现象。在宝宝吮吸奶水时,口腔黏膜下脂肪组织的隆起会使口腔内的负压增大,使乳汁易于流出,帮助宝宝有力地吮吸。随着乳牙的萌出,这种高出的脂肪垫就会渐渐变平,所以不需要处理。

妈妈这样做:对于新生宝宝的“螳螂齿”,妈妈千万不能用针挑或用粗布擦拭。因为在新生儿时期,唾液腺的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口腔黏膜极为柔嫩,比较干燥,易受破损,加之口腔黏膜血管丰富,所以细菌极易由损伤的黏膜处侵入,发生感染。轻者局部出血或发生口腔炎, 者可引起败血症,危及新生宝宝的生命,其后果是极其严重的。

4、囟门太软不能碰

过去的观念认为新生的囟门是命门,不允许碰,碰了囟门就会使宝宝变哑:因此对于囟门附近的头垢,新手爸妈更是不敢轻易触碰,更不敢清洗。

专家点评:碰了囟门就会使宝宝变哑,毫无科学根据。

囟门,俗称“天顶盖”,是宝宝颅骨与颅骨之间尚末完全衔接的部分,偏前囟门和后囟门。随着宝宝颅骨的不断生长,前囟內通常在生后18个月前闭合,后囟门在生后3个月内闭合。囟门固然很重要,要注意保护,但传统育儿经验中“碰了囟门就会使宝宝变哑”的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妈妈这样做:有接父母认为头垢有保护宝宝前囟的作用,不愿意把它洗掉,但实际上头垢是宝宝出生时头皮上的脂肪,加上以后头皮分泌的皮脂,再粘上灰尘而形成的,留着极不卫生,还会影响宝宝头皮的正常作用,所以应当洗掉。在清洗头垢时,如果硬剥硬洗根容易损伤头皮,引起细菌感染。新手妈妈可用煮熟冷却后(手触没有热感)的植物油轻轻涂抹在宝宝的头垢上,使头垢软化,然后再用婴儿专用清洗液和温水洗净。如果虽然洗得很干净,但很快又长出来,这种情况可能是宝宝患了脂溢性皮炎,应带宝宝到医院皮肤科请医生处理。

5、声音易让宝宝受“惊吓”

一些老人认为新生宝宝怕声响,易受惊,于是把坐月子的妈妈和新生宝宝的房间搞得静悄悄的,连走路也要小心翼翼,生怕弄出声响惊吓了宝宝。

专家点评:太安静反而不利于宝宝神经系统发育。

宝宝刚出生就可以听到声音。由于神经尚未发育完善,新生宝宝对刺激还缺乏定向力,他(她)们还不能分辨不同的声音。有时看起来像被惊吓了,其实这并不是宝宝的异常行为,而是正常的神经反射——惊跳。如果妈妈做一下试验,轻轻碰碰宝宝任何一个部位,宝宝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四肢伸开,并很快向躯体屈曲。这种现象会随着宝宝长大会逐渐减少、消失。

妈妈这样做:宝宝真正需要的是妈妈营造的良好生活环境,科学的训练听觉。首先妈妈要给宝宝一个有声的环境,如:走路声、水声、刷洗声、说话声等,这些声音会给宝宝听觉的刺激,促进听觉的发育。此外在宝宝清醒时,爸爸妈妈还可人为地给宝宝创造一个有声的世界,用亲切的语调和宝宝说话,用摇铃在宝宝耳边轻轻摇动等,不仅能促进宝宝听觉的发展,还会使宝宝感受到初步的感情交流。

6、新生宝宝怕冷不怕热

看着刚刚出生的小宝宝是那么的娇嫩和柔弱,很多父母爱子心切,唯恐宝宝被冻着,即使是6、7月份的大热天,也会给宝宝包裹得密不透风。

专家点评:没有科学根据,如果保暖过度易得“脱水热”。

正常新生宝宝出生后第1天的环境温度为33℃~35℃,以后逐渐降低,但由于新生宝宝皮下脂肪少,排汗散热能力弱,身体对外界温度变化的调节能力差,一旦环境温度的改变超过了宝宝机体调节的能力,就会造成宝宝体温过低或过高。在寒冷的冬季,如果保暖不好,体温就会下降,甚至出现硬肿。但是过分保暖也是不正确的,如果宝宝体温升高到39℃~40℃,就有可能引脱水热,甚至引起抽风。

妈妈这样做:宝宝居室的温度宜保持在20℃~22℃,既不能过冷,也不能过热,而且湿度也应保持在40%~50%。如果宝宝是在夏天出生,衣服不能穿得过多,包裹不能太紧,房间要开窗开门通气,地上可洒些水。天气很热时宝宝不需穿衣服,睡眠时在腹部盖条毛巾即可。值得注意的是,空调温度不要调得太低 ,电风扇或空调的风应避免直接吹到宝宝身上。

7、“蜡烛包”、沙袋塑腿型

在传统的育儿习俗中,有两种类似的做法,一种是把宝宝像蜡烛一样包起来,一种是在被子周围压上沙袋或枕头,认为这样宝宝睡得稳,而旦还能纠正“罗圈腿”。

专家点评:“蜡烛包”、沙袋影响宝宝运动功能的正常发育。

宝宝在母亲子宫内生活的时候,可以自由自在地伸伸手、踢踢脚,不受任何约束。如果在出生之后,爸爸妈妈反而把他(她)捆裹在“蜡烛包”内或压上沙袋,四肢的活动受到限制失去了自由。其实宝宝四肢屈曲的姿势是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的反映,随着年龄的长大,四肢会自然地伸直。如果把宝宝包裹太紧,反而容易造成宝宝髓关节脱位。

妈妈这样做:宝宝衣着应以宽松、透气为主。一方面由于新生宝宝皮肤娇嫩,容易出汗,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小宝宝手脚好动,宽松的衣物可以给宝宝充分运动的空间。衣服的式样最好是和尚领斜襟,在一边打结的,这样的衣服容易穿脱,并且胸围可以随着宝宝长大而随意放松。如果睡觉时需要为宝宝盖上小毯子,也应该注意要保证宝宝的手脚能够自由活动。

8、月子里的宝宝怕见光

“月子里的宝宝怕见光!”很多家长认为强烈的光线会损害宝宝的眼睛,影响视力发育。因此常常把房间弄得暗暗的,生怕把宝宝的眼睛给刺坏了。

专家点评:不能见光对新生宝宝视觉发育不利。

新生宝宝不能被强烈光线照射,强烈光线会伤害宝宝,但这并不等于说新生宝宝不能见光。对新生宝宝而言,离开阴暗的子宫后,眼睛将为宝宝提供外界70%~80%的信息,尤其是在宝宝出生后的前6个月,是视觉发育至关重要的时期,如果在关键期内得不到足够的刺激满足,反而会影响宝宝日后的视力发育。因此说新生宝宝不能见光是错误的。

妈妈这样做:合理安排新生宝宝的生活环境。由于新生宝宝喜欢有明暗对比或颜色对比鲜明的图像,因此让宝宝多看五颜六色的东西,使宝宝视觉受到相当的光和色的刺激,以提高宝宝视觉的灵敏度。此外,白天不要给宝宝的居室挂窗帘,晩上可以使用柔和的照明灯。让宝宝感觉到白天亮、晩上暗,开灯亮、关灯暗,有利于建立条件反射。但需要注意光线不能直射宝宝的眼睛。

9、硬枕头更适合宝宝睡头形

新生宝宝由于头部颅骨发育还未定型,因此很多父母都会通过调整睡姿等方法塑造宝宝的头形,但有些习惯做法却是让新生宝宝睡硬枕头,比如豌豆枕头、绿豆枕头等,认为这样才能够更快更好地睡出好头形。

专家点评:枕头不当容易损伤宝宝颅骨,影响发育。

宝宝在出生后第1个月的时间里,头部发育的速度比任何时期都要快,新生宝宝颅骨容易变形,主要是由于骨缝尚未闭合,受到挤压时会出现骨缝重叠或分离,使头形发生变化。因此1岁以内的宝宝或多或少都出现头部偏斜或左右形状不勻称。对于以睡硬枕头来纠正头形的做法则是错误的。枕头太软或太硬都对健康不利,而新生儿阶段宝宝还没有形成颈躯,因此不主张使用枕头。

妈妈这样做:枕头对于新生宝宝来说不是必需的。越来越多的健康专家建议新生儿不要使用枕头。这是因为新生儿的脊柱是直的,加上新生儿的头大,几乎与肩同宽,如果头部被垫高了,反而容易形成头颈弯曲。当宝宝长到三四个月时,其颈椎开始向前弯曲,这时睡觉时可枕1厘米高的枕头。七八个月学坐时,宝宝睡觉时可枕3厘米高的枕头。过高、过硬都不利于其睡眠和身体正常发育。

护理提醒:了解新生宝宝的特点

皮肤鲜嫩,呈粉红色,大声啼哭。

第一次大便多在24小时以内排出。粪便呈暗绿色或黑色粘稠状,这叫胎便。

刚出生的婴儿虽然常常啼哭,但几乎整日鼾睡。头部一般呈椭圆形,像肿起一个包似的(产瘤)。抚摸婴儿头顶部时,你或许会因为头顶上有一块没有骨头软乎乎的地方而吃一惊,这就是囱门。

脸好像有些红肿,特别是眼睑发肿的较多,且有眼屎。如果用抗生素点眼,眼屎就不会太多。

在寒冷季节出生的婴儿,手和脚尖发紫是常见的,不是因为心脏不好。

臀部有青痣,长大以后会自然消失。在脖子,眼睑和鼻尖上,可以看到排列不规则的米粒至豆粒大小的痣,过一年左右也会自然消失。

有些婴儿特别是较胖的婴儿在生下来不久,头顶前囱门的部位,有黑色或褐色鳞片状融合在一起的皮痂,不易洗掉,俗称“胎垢”。

关于新生宝宝护理六大关键点

当宝宝以“哇哇”大哭,向世界宣告它的出世,从此世间就有两个人身上肩负着重任---爸爸妈妈!新爸爸新妈妈初为父母一定不容易,在照顾宝宝方面有时也手足无措。面对肉呼呼的宝宝,爸爸妈妈捧在手上怕摔了,含在嘴里也怕化了。是呢,婴儿的身体特别娇嫩,尤其是新生婴儿,有时真不知道怎么抱才合适,不少人甚至不敢随便移动孩子,担心方法不正确会引起孩子身体的损伤等。小编知道爸爸妈妈的担忧,特别向新爸新妈们介绍新生宝宝护理六关键哦!

关键一:脐部

婴儿出生后,医生就会剪断脐带并用消毒纱布包扎好,一星期左右就会自然脱落。家长如果给孩子洗澡,就不要把孩子在水中浸泡过久。另外,垫尿布时,如果尿布比较长,最好要在腰部处反折下来,以免尿液蔓延至脐部。

洗完澡要用酒精棉消毒脐部,并注意观察脐带周围是否有红肿、渗水或特殊气味,如果有异常要及时看医生。

关键二:眼睛

眼睛的护理需要非常小心,孩子出生时容易携带致病菌,尤其是眼部容易发生结膜炎,另外孩子还喜欢小手乱抓异物等,都较容易伤及眼部。一般情况下,可以用温开水清洗眼部,如果结膜比较红,可以用眼药水点眼,每天3次。如果是抓伤,最好把指甲剪短并戴上薄手套,以防抓伤。眼部异物可以轻轻地用水冲洗或用消毒棉签擦拭掉,如果比较困难,最好找医生处理,以免伤及眼角膜。

关键三:屁股护理

屁股的工作很频繁,如果不小心会引起尿布皮炎。在选择尿布时,应该分别选用布尿布和纸尿裤。一般来说,布尿布更贴身、透气,经济环保,晴好的白天与夏天使用起来很方便。纸尿裤在阴雨天与夜晚可以非常方便。还有大便后,要用温水把屁股洗干净,尤其是腹泻的孩子一定要不厌其烦地做好,而且用毛巾擦干皮肤时,要轻轻把水吸干,而不是来回擦拭皮肤,以免损伤娇嫩的会阴部及肛门周围皮肤。

有些家长在使用尿布时经常忘了更换,特别是用纸尿布时,认为纸尿布的吸水性好,多用一段时间没关系,但尿布疹往往发生在这些宝宝身上。处理的办法是勤动手,保持局部干燥。布尿布要经常晒太阳,以杀灭细菌。另外,孩子刚换下尿布后或刚刚方便后,就让屁股自然晾晒一会儿,不要立刻就包上。

关键四:耳朵

给孩子洗澡时,尽量避免洗澡水流进外耳道,如果不小心流进去,则可把孩子的头侧向一边,有利于水流出,也用棉签轻轻地把水擦拭掉,但不要把棉签插进外耳道。在感冒时也要小心孩子是否有耳朵的不适,是否有分泌物流出或有特殊异味。如果孩子老是抓耳朵,要小心患中耳炎的可能。

关键五:口腔

要保持口腔的清洁,尤其是进食后要适当喂些温开水,不要嘴里总有食物残渣。如果嘴里出现白色的分泌物,则可能是患了鹅口疮,需要用抗霉菌的药物、紫药水等抗霉菌。平时可适当给孩子补充维生素,以保持口腔黏膜的完整,防止口腔炎。

关键六:头垢

经常有宝宝在头皮上有一层黄褐色、鱼鳞般的污垢,很不好看。曾经有家长用力把它们抠掉,或用草药外敷,这些都很危险,尤其是在脑门附近,这样做非常危险,笔者曾经接诊过一例因此而引起脑部感染的患者,最后孩子发生细菌性脑膜炎,导致肢体瘫痪。正确的办法是用植物油软化,渐渐会自然脱落。一般到6个月左右,宝宝的头皮就干净了。

爸爸妈妈学习完新生宝宝护理六关键,应该有些心得了吧。别看护理的只是细节,这些对宝宝可关系重大了。学习新生宝宝护理六关键 宝宝健康有保障!

本文Hash:2bbe02c02207514b5408de32879532e999338b22

声明:此文由 Mik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