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黄疸的临床检查指标

溶血性黄疸是肝前性黄疸中最常见的疾病,凡能引起红细胞破坏而产生溶血现象的疾病,都能发生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又被称为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临床检查指标主要包括有胆红素测定、红细胞脆性和寿命试验以及网织红细胞测定等。

1。血清总胆红素(TBIL)和直接胆红素(DBIL)

测定方法:常用的测定方法有重氮试剂法和胆红素氧化法。各种方法测定得到总胆红素(totalbililubin,TBIL)和直接胆红素(directbililubin,DBIL),两者相减为间接胆红素(indirectbililubin,IBIL)。重氮试剂法包括改良J-G 法和其他重氮法等,胆红素氧化法包括钒酸氧化法和胆红素氧化酶法(BOD法)。

临床应用价值:血清TBIL浓度能准确地反映黄疸程度,溶血性黄疸血清TBIL轻至中度增高,一般小于85.5μmol/L,超过此值提示有肝细胞损害并存。溶血性黄疸患者血清TBIL中IBIL占80%以上,DBIL与TBIL的比值<20%;肝细胞性黄疸患者TBIL中度增高,两者比值多数为40%~60%;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TBIL重度增高,两者比值>60%,这对鉴别黄疸类型有较大的意义。

2。尿胆红素

检测方法:常用定性检测,有重氮法和氧化法两类。检测结果表示为弱阳性(+)、阳性(++)和强阳性(+++),分别表示胆红素约为8.6μmol/L、17.1μmol/L和51.3μmol/L。

临床应用价值:溶血性黄疸时尿胆红素试验为阴性。此时体内有大量红细胞被破坏,使血中未结合胆红素含量增高,由于未结合胆红素不能通过肾脏排出,故尿中无胆红素,而胆汁淤积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病毒性(或中毒性)肝炎、肝硬化以及其他肝病时,因为血中增加的胆红素有相当一部分为结合胆红素,所以尿胆红素为阳性。

3。尿胆原

检测方法:采用Ehrlich反应,可进行干化学分析或手工操作。其原理是利用尿胆原在酸性环境中与对二甲氢基苯甲醛反应,形成红色化合物,其颜色深浅与尿胆原含量成正相关。

临床应用价值:溶血性黄疸时尿胆原试验呈明显阳性。尿胆原主要由胆红素代谢而来,在生理情况下肝脏中胆红素经胆道进入肠道,在肠道细菌经分解形成的胆素原族化合物,绝大部分随粪便排出,有10%~20%进入肠肝循环,其中仅有极少部分进入体循环后,随尿排出,故正常尿中可含少量尿胆原 (3~16μmol/L)。溶血性黄疸时,体内有大量红细胞破坏,未结合胆红素增加,导致肝细胞代偿性产生更多盼结合胆红素,使尿中排出尿胆原量亦相应增加。

溶血性黄疸的临床发病机理

溶血性黄疸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红细胞破坏增加,非结合胆红素生成过多,超过肝脏代谢清除能力的病症。本病若能及时控制和去除病因,经治可逐渐恢复,严重者可致血脱甚至死亡,危害极大,继续引起患者的重视。溶血性黄疸的临床发病机理如下。

临床常见的溶血性黄疸发病机理包括有:①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血红蛋白病。②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如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异型输血后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症、遗传性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 6PD)缺乏(蚕豆病)、恶性疟疾、某些化学物品和生物毒中毒、大面积烧伤等。大量溶血时血红蛋白分解后形成过多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摄取、结合和排泄的能力,增加肝脏负担:同时,溶血所致的贫血和缺氧、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也削弱了肝细胞的代谢功能,导致非结合胆红素在血液内滞留而产生黄疸。由于肝脏代谢胆红素的能力很强,血液中大部分非结合肥红素仍能被肝细胞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并经胆道排泄,因此溶血所致的黄疸一般不深。

宝宝溶血性黄疸的诊断检查

宝宝溶血性黄疸的诊断检查

诊断

溶血性黄疸的诊断主要靠下列实验室检查:

①、粪胆原及尿胆原含量增加;

②、血清胆红素增加,凡登伯试验呈间接反应;

③、血中网织红细胞增多;

④、血清铁含量增加;

⑤、骨髓红系统增生旺盛。

体征

①、巩膜多见轻度黄染,在急性发作时有发热,腰背酸痛,皮肤粘膜往往明显苍白;

②、皮肤无瘙痒;

③、有脾大;

④、有骨髓增生旺盛的表现;

⑤、血清总胆红素增高,一般不超过85μmol/L,主要为间接胆红素增高;

⑥、尿中尿胆原增加而无胆红素,急性发作时有血红蛋白尿,呈酱油色,慢性溶血时尿内含铁血黄素增加,24小时粪中尿胆原排出量增加;

⑦、在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时,红细胞脆性增加,地中海贫血时脆性降低。 溶血性黄疸的缓解方法 对于这个病的治疗,首先是治疗原发疾病,消除病因,可以考虑激素治疗。严重建议到医院,进行系统治疗。

本文Hash:a38bf92f8639eca9d2a1505096f0c5d89eabd0bc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