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产并不是零希望教你处理不慌张

很多准妈妈都觉得难产就等于失去了宝宝,其实,难产也并不是等于零希望,只要处理得好还是可以分娩成功的。难产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张先生的妻子怀孕已经8个多月了。最近夫妻俩总是忧心忡忡。在陪妻子前来产前检查的时候,张先生道出了原委。原来,由于预产期越来越近,张先生和他的妻子是在担心孩子是不是能顺利分娩,担心分娩时会否出现意外。张先生夫妻俩的担心在绝大多数准妈妈、准爸爸中都存在。他们担心发生难产,会影响到宝宝和妈妈的健康。究竟在怎样的情况下会发生难产呢?难产也能成功分娩造成难产的因素我们知道,在分娩过程中,有四个因素影响着分娩:产力、产道、胎儿以及妈妈的心理状况。在这四个因素之中有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有可能造成难产。因素1产力产力就是指将胎儿和胎盘等自子宫内逼出的力量,其中最主要的是子宫肌肉的收缩力量。正常的宫缩有一定的节律性,并且临近分娩时逐渐增强。宫缩不管是过弱还是过强,都有可能造成难产。因素2产道产道是指宝宝分娩时的“通道”,它主要是由妈妈的骨盆大小以及形状所决定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骨产道。当然妈妈的软产道也很重要。两者中有任何一种异常,都会造成难产。在产前检查及临产检查中,医生都会详细检查准妈妈的骨盆情况,注意有无异常,以便正确选择分娩方式。如果在产前检查中发现产道有问题,准妈妈一定要提前入院,择期作剖宫术。什么是“软产道”软产道包括子宫、子宫颈、阴道及外阴等。常见的软产道异常有子宫畸形(如双子宫,可发生胎位不正或一侧子宫阻塞产道)、子宫肌瘤、子宫颈肌瘤、子宫颈水肿、阴道横隔或纵隔、外阴严重水肿或瘢痕等,均可阻碍胎儿通过。另外,位于盆腔的卵巢囊肿也可阻塞产道,可在行剖宫术时剔除肿瘤。因素3胎儿情况宝宝自身的情况在分娩中也很重要。在骨盆和产力正常情况下,如果宝宝在妈妈子宫中的位置不正常(臀位、横位、复杂先露等,以及头先露中持续性枕横位、枕后位、胎头高直位、面先露、额先露、颏先露等胎位异常)、或者宝宝在宫内生长发育得过大(体重大于4000克的巨大儿),以及脑积水、联体胎儿等畸形儿和先天性有巨大肿瘤的胎儿,这些情况都会影响正常的分娩过程,造成难产的发生,有时还会造成母儿严重损伤或死亡,必须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因素4产妇的心理除了以上所说的三点外,近年来,有一影响分娩因素越来越受到重视,那就是妈妈分娩时的心理状况。如果妈妈对分娩中所要面临的“挑战”没有心理准备,或是对分娩过程存在过度的恐惧心理,不能好好配合医生,那么在分娩过程中就很容易造成妈妈自己心力交瘁,从而造成难产。以上所说的四点因素在分娩时都很重要,有时可能不单只有一种因素,而是几种因素交织在一起。那么,我们在怀孕以及分娩过程有没有办法来预测或是避免难产发生呢?答案是肯定的。难产的预防及早发现不良因素难产的原因有时很明确,如比较明显的骨盆异常和胎位异常,在产前检查或临产时即可发现并得到及时处理。在怀孕过程中要在指定的医院进行定期产前检查。在整个妊娠期间,准妈妈一般要进行8-10次产前检查。在这些产前检查中,医生会对胎儿在宫内的生长情况进行监控,因而,这对于妈妈和宝宝来说都很重要。通过产前检查,医生能够及时发现孕妇本身是否存在可能造成难产的因素,比如说初步估计产道是否适合阴道分娩,或者是胎儿的大小及位置是否正常。一旦有发生异常的趋势,医 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纠正。孕期营养要适当另外,妈妈在怀孕过程中要注意充分的营养,以保证宝宝健康生长。但要注意的是注意营养,并不是多吃,现代营养学认为营养过剩也是一种营养不良。因此,要摒弃一个错误的观念,那就是怀孕期间并不是吃得越多就越好,宝宝也不是长得越胖就越好。如果妈妈营养摄入过多,造成胎儿体重过重,那么在分娩时难产的危险性就会大大提高。准妈妈,自然分娩不必害怕有些年轻的准妈妈,过分担心分娩过程中的产痛,从而主动要求去医院接受剖宫产。实际上,不必要的剖宫产对自己对宝宝都没什么好处。多数难产是可以预测和避免的,关键是孕妇和医生的相互配合。而且即使发生难产,只要发现处理及时,都能使宝宝健康顺利地分娩。难产的应对措施早期发现难产因素除了少数能在产前或临产时发现的难产因素,多数难产是在产程进展过程中,经严密观察才能发现的,如相对性头盆不称、持续性枕后位等。一旦出现难产,如发现不及时,处理不得当,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母儿严重损伤。难产处理原则重在早期发现在计划分娩前,医生会对宝宝及妈妈的情况做一个综合评价,以初步判定是否适合进行阴道分娩。分娩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旦进入产程,医生和助产士都会对整个过程进行严密的监护,这样可早期发现宫颈扩张停滞或胎头下降梗阻等难产先兆,必要时作阴道检查、B超、胎心监护等。一旦有难产发生可能,医生会及时进行检查、并找出发生难产的原因,给予相应有效的处理,把一些引起难产的因素消灭在萌芽之中。比如当产妇发生头盆不称的情况时,可在严密观察下静滴催产素以增强宫缩,加快产程进展。如发现异常或静滴催产素4~6小时后产程仍无进展,医生就会考虑剖宫术。产妇积极配合估计可阴道分娩的产妇,要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在产程不同阶段给予的指导和处理,比如:在临产开始时要吃好、休息好,不要过早屏气用力,以保存体力。手术解决难产问题即使发生难产,宝宝无法经阴道分娩,医生还可以通过手术帮助宝宝分娩,只要处理及时,这并不会对宝宝造成伤害。如采取产钳助娩,或剖宫产助娩等。尽管现代医学比较发达,剖宫产已不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手术方法,但也不能滥用剖宫产,毕竟它只是一种解决难产的一个方法,而不能用之去取代阴道分娩。放松,别紧张!如果在分娩过程中发生难产,也不必过分紧张。首先孕妇自己要有充分的信心,不要对阴道分娩存在恐惧心理。通过产前孕妇学校的教育,以及分娩过程中爱人或是有经验的助产士进行陪伴分娩,这都会大大提高孕妇的自信心。更多妈妈正在讨论“难产”的话题:中心医院生产记(顺产+难产)希望所有妈妈都有顺产的决心(兼职编辑:Aaron)

教娃累觉不爱?是你不懂这些心理效应!

【妈妈网特稿】心理学其实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如果家长懂得一些简单的心理学效应,就会有更好的教育效果。下面我们结合妈妈网网友的实际案例来学一些心理学效应。

【案例一】妈妈网网友果果abcd:孩子上课老走神不知道该怎么教了

果现在二年级,一次考试后发现他成绩有点落后,找了各课的老师,反馈是上课不认真听,老是发呆分神。这真是让我感到担心!于是立刻短信告知了果爸。

下班后果爸和我狠狠“教育”了他,然后再让他面壁思过。站了半小时过来和我们说以后一定上课认真听,做作业也认真做,老师布置的题目要按时完成,不能拖拉等等,态度倒蛮好,写了张保证书并签了字。可是后来问了下老师果的情况有没改善,老师说上课和以前还一样,这样的孩子不知道怎么教育了。

孩子签了保证书,却依然无法达到老师和家长的要求

对应心理学效应:门槛效应

网友果果abcd所遇到的问题,可以利用心理学上的“门槛效应”来解决。什么是“门槛效应”呢?先来看一个实验。1966年,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派人随机访问一组家庭主妇,要求她们将一个小招牌挂在自家窗户上,这些家庭主妇欣然同意。一段时间后,这组家庭主妇被要求将一个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有超过50%的家庭主妇同意了。与此同时,派人又随机访问另一组家庭主妇,直接提出将不太美观的招牌放在庭院里,结果只有不足20%的家庭主妇同意。

这就是“门槛效应”:当你请求别人帮助时,如果一开始就提出较高的要求,很容易遭到拒绝;但如果先提出较容易的要求,别人同意后再增加要求的分量,则更容易达到目标。

明白什么是“门槛效应”后,我们完全可以将它运用在家庭教育当中:先对孩子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就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像果果这样容易分神的孩子,家长可以和老师配合,先要求他能做到保持十几分钟认认真真,再逐步要求他能一整堂课都集中精神。

【案例二】妈网网友yoyo510030:宝宝爱吐口水屡教不改!

小宝刚过三岁,生气时就对着人吐口水,开始我是会好好跟他讲道理。可越说越不听,一直不改拿他没办法。后来也打过,一吐口水我就打他小嘴,虽然只是轻轻打,可现在这么久了这个坏习惯还是改不了!今天晚上就因为喝水的事,他要将水果咬了扔到水瓶里,我不让,他就咬了水果吐到我脸上,气得我不行,狠狠打了几下他的小嘴。我知道打得太重的,当时真的太气了,教了好多次还是这样。面对如此调皮的小家伙该用什么办法让他不吐口水呢,软硬兼施都用了就是不管用,妈妈们有没有好办法呢?

孩子爱吐口水被我打哭,没想到他朝着我吐了一口

对应心理学效应:超限效应

同样,让我们先来看一个小故事: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有一次在教堂听牧师演讲。最初,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感动,准备捐款。过了10分钟,牧师还在讲,马克吐温有些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依然在讲,马克吐温没有捐钱的欲望了。等到牧师终于结束了冗长的演讲开始募捐时,马克吐温由于气愤,不仅未捐钱,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这个故事所反映的就是“超限效应”,这是一种因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的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

在家庭教育中,不少家长就常常踩到“超限效应”的界限:当孩子犯错时,父母会不厌其烦地重复 地批评孩子,这使孩子从内疚不安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网友yoyo510030遭遇的情况就是如此,一次又一次批评孩子吐口水,甚至动手打孩子,最终孩子更加反抗。

由此,家长批评孩子也需要有技巧,不能超过限度,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

【案例三】妈妈网网友秋天的枫叶wx:朋友情急之下骂孩子笨

早上朋友给我打电话,她说昨天晚上打了孩子。事情是这样的,她儿子已经2岁了只会说简单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有的时候这些都说不好,她很着急,昨天晚上她问儿子说我是谁,孩子说妈妈,她指着老公说他是谁,儿子说妈妈。我朋友一听儿子这样说,就骂儿子:“你怎么爸爸妈妈还是分不清啊,你是笨蛋吗?”还打了孩子屁股几下。她还说,孩子好像听懂她说的意思,委屈得眼泪都快掉下来了。

对应心理学效应:标签效应

常骂孩子“笨蛋”孩子,真有可能让他越来越笨

二次世界大战时,由于兵力不足,美国决定组织关在监狱里的犯人上前线战斗。为此,特派了几个心理学专家对犯人进行战前训练和动员。训练期间专家们并无过多进行说教,而特别强调犯人们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由心理学家统一拟定,叙述的是犯人在狱中的表现是如何地好、如何改过自等,然后让犯人们认真抄写后寄给自己最亲爱的人。三个月后,犯人们开赴前线,专家们要犯人给亲人的信中写自己是如何地服从指挥、如何地勇敢等。结果,这批犯人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来毫不逊色,他们在战斗中正如他们信中所说的那样服从指挥、那样勇敢拼搏。

这就是心理学的“标签效应”,也被称为“暗示效应”。相信聪明的妈妈都看懂了:让孩子觉得自己行,孩子才会有更好的表现;反之如果老是对着孩子说“笨蛋”、“猪头”、“怎么这么笨”这样的话,久而久之孩子可能就会真的成为了我们所说的“笨蛋”。所以,妈妈必须戒除嘲笑羞辱、责怪抱怨、威胁恐吓等语言,多用激励性语言,对孩子多贴正向的标签。

不合理的教育期望你有吗?

俗话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对自己的孩子寄予了不同程度的期望,这种教育期望直接影响着家长对子女的教育行为和培养方向,但并不是有期望就一定会有收获。如果父母对自己、对孩子的期望用错了方向,只会让父母和孩子都痛苦。

教育期望无非是指父母对自身的期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父母对亲子关系的期望,以及对孩子自我期望的引导四个方面。那这四个方面又是怎样成为了不合理的教育期望呢,大家不妨慢慢看来。

父母对自身的期望:一定要给孩子一个高起点有的父母认为一定要给孩子一个高起点,于是辛苦万分给孩子提供很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选择最好的幼儿园、学校让孩子就读,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兴趣班,请家教老师,有些父母甚至辞掉工作,不辞辛苦陪孩子读书学习等等。而只有极少数的父母对自身的期望是慢生活、慢教育,让孩子快乐养大即可,认为做父母不在于能给孩子多少条件,而在于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从小尊重孩子的选择,用心良苦地引导孩子形成良好的性格、健康的价值观和勇于进取的精神。

小编麻辣点评:希望能给孩子一个高起点的父母,企图为孩子准备好一切、照顾好一切,尽自己最大能力的铺平孩子前行的路,殊不知这样反而扼杀了孩子的自主能力,让孩子永远处于被动的接受中,学不会自己积极主动的去争取。父母只有对自身有合适的期望,才能对孩子形成榜样作用,在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也有正确的认识和期望。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很多父母的想法和心愿,这些父母把孩子的未来看得极重,认为自己没实现的愿望和理想都应该由孩子来实现,把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不想让孩子重蹈自己过去的覆辙。比如希望孩子考试一定要考前三名,希望孩子能圆自己的“牛津梦”、“公务员梦”、”钢琴家梦“等等,恨不得自己所有的遗憾都能由孩子来弥补。

小编麻辣点评:其实这些父母仅仅是将孩子看成了自己愿望的接力棒而已,或许在他们看来,生孩子就是为了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梦。而明智的父母是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人,并尊重孩子的个性,帮助孩子发挥自己的所长。只有尽量少去苛求孩子,才能让自己不那么累,也让孩子更加地快乐、自由的发展。

父母对亲子关系的期望:孩子一定要听老子的很多父母过分地看重自己作为“一家之主”的面子,在孩子面前不苟言笑、以权威自居。只要孩子顺从自己的意愿,便觉得这是听话、孝顺的表现,而一旦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便认为这是大逆不道、不能忍受。在日常生活中也处处对孩子设立规矩,觉得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孩子的要求也永远都是“听话”二字。

小编麻辣点评:这种要求孩子一定要听老子的父母,多半是对自己没有自信的父母,而管教一个顺从听话的孩子,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成就感。在对亲子关系的期望上,只有少数的父母能够做到合格,即与孩子平等地交流、沟通,形成一种朋友关系,和孩子亲密无间,和孩子一起来面对生活,这样的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才是一种享受、一种双赢的亲子关系,也是最圆满的亲子关系。

父母对孩子自我期望的引导:一定要比别人强在对孩子自我期望的引导上,很多父母都教育孩子一定要比别人强,别的小朋友能考双A,你也一定能做到;别的小朋友能得小红花,你下次一定也要超过他等等。这些父母时刻不忘提醒孩子以谁为目标 而奋斗,让孩子从小就在一种竞争焦虑下成长,认为如果不超过别人,就是自己的无能。

小编麻辣点评:健康的自我期望不是比所有人都强,而是做最好的自己。如果孩子总是有意无意地与他人比较,那么就会在在很大程度上干扰了自己的进程,甚至会影响孩子的心态和性格。面对比自己强大的人,父母必须让孩子学会接受差距,要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们总会遇到某些方面比自己强的人,不必过于纠结,当然也没必要妄自菲薄。引导孩子自我期望的最佳状态是心无旁鹜地专注于自己的前进目标,并努力地进行自我超越。12下一页

本文Hash:6c7599151e1e90f97a458957f56d98d34dd7b346

声明:此文由 jingling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