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月子坐不好易患3大疾病

对于刚生完宝宝的新妈妈,由于身体虚弱,所以一定要坐好月子休息保养,如果月子坐不好,很容易出现以下这3大疾病症状,所以,为了减少产后疾病的发生,新妈妈一定要注意产后月子期间的调养。

对于刚生完宝宝的新妈妈,由于身体虚弱,所以一定要坐好月子休息保养,如果月子坐不好,很容易出现以下这3大疾病症状,所以,为了减少产后疾病的发生,新妈妈一定要注意产后月子期间的调养。

腰酸背痛

导致腰背疼痛或关节不适最常见的原因是缺钙。很多人都知道孕期要补钙,事实上,哺乳期对钙的需求量更大,每天要大约1500毫克。因为她们需要将营养物质通过乳汁传给孩子,相当于一个人补钙两个人用,如若补得少了,就可能导致腰腿疼。此外,某些产妇生育后活动过多,出现劳累,也会造成腰背疼痛。因而,产后要牢把“适度”原则,不能不动,也不能太累。

手腕僵硬

这不是产后的后遗症,其实,怀孕时,它可能就已经在“作祟”了,医学上称之为“腕管综合征”,多表现为手指、腕关节经常麻木或隐隐作痛,严重时甚至僵硬、无力、不能动。这主要是因为怀孕期间激素改变、组织间质水肿,致使腕管压力增加造成,其全部症状在分娩后或产后一段时间就可消失。

容易感冒

生产时的出血等确实会导致产后身体虚弱,但却不会虚弱到吹风即病的地步。有些人会感冒,可能跟捂得过度有关。女性产后一周内皮肤排泄功能旺盛,极易出汗,如若穿多,会造成排汗加剧,大汗后突然吹风,即便年轻小伙子也可能着凉,更不用说产妇了。所以,为避免感冒,该根据身体感觉,适当少穿;通风也是必要的,但不要对着风口吹。另外,产时出血多者要采取措施及时纠正贫血。

产后第一餐吃不当新妈妈易患月子病

靓妈咪刚生完宝宝,身子虚弱,产后第一餐应该怎么吃,新妈咪们你们知道吗?实际上,很多新妈咪产后第一餐吃不对,这很容易留下病根的哦!小编特别给新妈介绍一些食物,适合产后调理身子吃,新妈们别错过。

产后第一餐不当易得月子病

产后第一餐的重要性

当妈妈的都知道,自己身上很多老毛病都是月子里落下的病根,可她们也许不知道,产后第一餐的饮食不恰当,也可能成为月子病的根源。新妈妈分娩后体内激素水平大大下降,身体过度耗气失血,阴血骤虚,在这种情形下,很容易受到疾病侵袭。因此依照个人体质,“产后第一餐”的饮食调养非常重要。

产后第一餐怎么吃

产后第一餐怎么吃

新妈妈分娩后体内激素水平大大下降,身体过度耗气失血,阴血骤虚,在这种情形下,很容易受到疾病侵袭。因此依照个人体质,“产后第一餐”的饮食调养非常重要。

产后第一餐应首选易消化、营养丰富的流质食物。糖水煮荷包蛋、蒸蛋羹、冲蛋花汤、藕粉等都是很好的选择。

吃对了“产后第一餐”,真正的产后营养大补充才刚刚开始。很多人都认为分娩时出血多,应当多吃一些鸡汤、猪蹄汤等滋补汤。殊不知,如果天天吃、顿顿吃,就会引起腹胀、腹泻等症状。

产后第一周的食谱应多以清淡为主,比如鸡蛋汤、鱼汤等。鱼汤营养很丰富,但要先去掉上层的油,汤不要过咸。产后5—7天应以米粥、软饭、碎面等为主食,不要吃过多油腻的东西。

需要注意的是,产妇最好不要吃辛辣和生冷坚硬的食物,如韭菜、大蒜、辣椒、胡椒、茴香等,这些食物会使母体内热,通过乳汁会影响到婴儿。

3大营养食物:新妈的健康第一餐

1、山楂。山楂可促进子宫收缩,可以加速子宫的恢复。而子宫收缩也会使子宫的血管收缩,起到止血的作用,对产后出血和产后恶露不尽的恢复有重要意义。

2、桂圆。桂圆又称龙眼,是古往今来产后滋补药中的佳品。可针对产后气血不足导致的体弱、乏力、胃纳差、失眠等进行补益,促进产后恢复。如桂圆大枣粥等。

3、鲤鱼。可促进子宫收缩,帮助去除余血。鲤鱼还有利尿消肿,催乳的作用,可用于产妇产后浮肿。

传统的产后滋补品一般还有红糖、小米粥、大枣、鸡蛋、芝麻等。还有汤类是促进乳汁分泌的不可缺少的食物。如排骨汤、牛肉汤、鸡汤、阿胶瘦肉汤、大枣木耳汤、枸杞鲫鱼汤、花生当归猪蹄汤等。

产后饮食

小编推荐产后第一餐:鸡丝馄饨

材料:猪肉馅250克、熟鸡丝25克、鸡蛋1个、馄饨皮300克、紫菜15克。

调料:高汤、酱油、葱花、姜末、盐、香油各适量。

做法:

1、将猪肉馅中加入盐、酱油、葱花、姜末、香油搅拌均匀成馅,用馄饨皮包捏成馄饨;鸡蛋打入碗中,搅拌均匀摊入热油锅中制成蛋皮,切丝备用。

2、将高汤煮沸,下入馄饨,煮熟后下入紫菜、蛋皮丝、鸡丝,撒上葱花,淋香油即可。

功效解析:本品营养丰富,具有益气养血、养阴生津之功效,对于刚生产完的产妇非常适合。

月子坐得不好新妈妈容易患上这六种病

产妇由于分娩时消耗了过多的体力,再加上身体各部位未安全恢复,所以抵抗力非常弱,如果此时还不加注意的话,很容易感染上各种“妈妈病”。那么,产后新妈妈最易患哪些病,分别应该怎样预防?不妨来听听医师的建议吧!

“妈妈病”之一:产后腰腿痛

妊娠期间,胎儿的发育使子宫增大,同时腹部也变大,重量增加,变大的腹部向前突起,为适应这种生理改变,身体的重心就必然发生改变,腰背部的负重加大,所以孕妇的腰背部和腿部常常感到酸痛。到了分娩的时候,现在产妇分娩时多采用仰卧截石位,产妇在产床上时间较长,且不能自由活动,分娩时要消耗掉许多的体力和热量,致使腰部和腿部酸痛加剧。在产褥期和坐月子期间,有的产妇不注意科学的休养方法,活动锻炼不得法,有的产妇过早的参与劳动,还有的产妇产后睡弹簧床也不利于腰腿部的恢复,这种种情况都可以引起产妇在产后,感到腰腿部疼痛较重。

产妇在产后感到腰腿痛一般说是属于生理性的变化,是可以恢复的,如果属于怀孕和分娩引起的疼痛,一般在产后1周后疼痛就会减轻。在坐月子期间注意劳逸结合,将会恢复得很好。如果疼痛不但不见减轻,相反逐渐加重,要请医生医治为好。

产后抑郁症

“妈妈病”之二:产后抑郁症

从心理方面分析,妇女妊娠后,特别是第一次,精神上会有较大的压力,如分娩会疼吗?能否恢复到过去的状态?老公有否趁机出外拈花惹草?生男孩还是女孩、小孩会有毛病吗……产后,产妇从兴奋状态转入疲倦,情绪从高亢转入比较低落,部分产妇会出现感情脆弱、焦虑,有时候有失眠、头痛等。严重的,可能日日以泪洗面,甚至有自杀倾向。一般产后两三天会出现上述症状,十天左右症状将自动减轻或消失。倘若症状持续恶化,需要注意是否患有产后忧郁症。

如果真的患上此症,丈夫应该尽量陪伴,分担育婴责任,减轻产妇的劳累和心理负担。忍耐妻子的挑剔与野蛮,因为她是病人。到孕妇学校听课使孕妇得到了足够的相关知识,减轻了产前的焦虑因素。产后由丰富经验的助产护士上门指导及时传授护理和育婴技巧,有利于帮助产妇度过产后的情感脆弱阶段。

“妈妈病”之三:子宫复旧不良

Teana生完小孩后,恶露经久不净,一直腹部隐疼,按她的话说,好像里面有东西揪着痛,尤其哺乳时加剧。用热水袋局部敷后,疼痛会得到纾缓。

专家说,Teana可能患的是子宫复旧不良,产妇产后宫缩可引起疼痛。因婴儿吸吮时刺激乳头,可反射性地引起子宫收缩,所以哺乳时加剧,恶露经久不净要注意子宫内膜炎症,必要时要作B超检查,看有没有胎盘残留。建议注意防治感染。加强宫缩治疗,用抗生素和中药处理,如果B超发现有胎盘残留,要作清宫,产后24小时内应经常注意宫缩及阴道流血情况。每日检查宫底高度,观察恶露性质。

对产后疼痛者可试用局部热敷,或针刺关元、中极、曲骨等穴,强刺激,必要时服止痛药物。子宫复旧不良,或有胎盘、胎膜残留时,可用宫缩剂如麦角新碱、益母膏等,必要时要刮宫腔,清除残留的胎盘胎膜。

“妈妈病”之四:产后不设防致孕

Ksily今年26岁,产后恢复很快,宝宝实施的是人工喂养,夫妻性生活没有采取避孕措施。产后三个月回来做检查,竟然发现自己又怀孕了。

专家已经碰到很多这样的例子,有的还没有来月经就怀孕了。很多人没有这方面的常识,以为哺乳期不会怀孕,又不好意思咨询医生,结果产后没有多 久又怀孕,对妇女的身体是极大的伤害。专家建议即使处于哺乳期,夫妻同房也应使用工具避孕或放置节育环等手段来避孕。

产后避孕问题

“妈妈病”之五:产后排尿问题

十月怀胎,好不容易才把达7斤重的宝宝生下来,Fiona如释重负。还没来得及想如何恢复身材,马上就面临一个难以开口的尴尬问题——尿失禁。每次她开心地哈哈大笑、咳嗽时,尿就不能自控地排出来,让她十分狼狈。

专家说尿失禁是孕妇的常见问题。导致尿失禁的内因是女性尿道相对比较短,外因是生产时胎儿通过产道,使得膀胱、子宫等组织的肌膜受伤,弹性受损,尿道松弛而失去应有的功能。当患者腹部用力、腹压增加的时候,尿液会不自主流出,尤其当咳嗽、打喷嚏时最容易发生。

专家建议产妇在产育期避免过早劳动,应注意预防便秘。产妇在家要有意识地经常做缩宫运动,慢慢恢复盆底肌肉的收缩力。一段时间后失禁便会自行缓解、消失,如果情况仍未好转,则需要到泌尿科或产科求诊。

“妈妈病”之六:产后乳房变化

Lisa产后乳房变得过分硕大,伴有轻微发烧。孩子长时间吮吸乳头,不久,乳头有了皲裂,整个乳房又红又肿,整个身体发烫。去医院经检查为乳腺炎。

专家说,产后乳房的变化会衍生出一些问题,要提高警惕。为了保持乳房清洁,预防乳腺炎,分娩后应用肥皂及清水洗净乳房乳头,每次哺乳前洗手,用温开水擦洗乳头。乳头若有皲裂,每次哺乳后,可涂10%的鱼肝油铋剂或10%复方安息香酸酊,促进愈合,严重者应停止哺乳,按时将奶挤出,或用消毒的玻璃吸奶器吸出再哺喂。

编后话:看来,产妇可能感染的“妈妈病”还真不少,不过也不用太担心,只要合理运动饮食,正确护理身体重要部位,科学节制产后性生活,就能顺利地渡过床褥期。

本文Hash:7d2a96520be20645e94ddae1b7371a4d6747ded6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