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月经不规律:最常见的7大问题及处理方法

产后月经不规律怎么办?要知道,每个月和你打交道的“老朋友”在怀孕之后就一直没来了,正常情况下女性月经在产后几个月时间会重返正常。但是,具体是什么时候再和你“相会”,来了之后都会出现哪些异常现象,需要我们如何正确处理,这些问题对于大多数没有生育经验的新妈咪来说,都是不了解的。为此,育儿网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7个产后月经最常出现的疑问以及正确处理方法,供各位妈妈参考:

1、产后多久月经第一次到访?

产后月经的复潮个体差异很大,有的妈妈产后1个月就迎来了月经,也有的妈妈要在产后1年才恢复正常的月经。一般来说,产后月经的到访与产后是否哺乳、哺乳时间的长短、妈妈的年龄及卵巢功能的恢复有一定的关系。如果有规律地喂母奶,月经没有来,这是正常的现象;没有喂奶的妈妈,月经通常在产后6—8周内会来。要是超过了3个月还是没来的话,最好到妇产科检查一下。

2、恶露和月经有什么不同?

通常情况下,分娩后的妈妈产道内会流出血状分泌物,这种由胎盘着床位置的出血,混着残留在子宫的蜕膜、组织碎片及黏液等分泌物,就是恶露恶露。正常情况下,起初的4—5天,恶露量多且呈红色;产后1星期左右,恶露量逐渐减少而变成褐色;第10天以后,颜色变得更淡,慢慢地由黄色转为白色,没有特殊的气味。恶露一般在产后4—6周消失(产后恶露多久干净)。

剖腹产后恶露持续时间要比平产的长,如果褐色的恶露持续到产后余天,还是应到医院诊治的。通常情况下,恶露一般不超过月经量,超过月经量或有血块,阴道流出物呈烂肉样组织或有腐败臭味时,应及时求医。

3、如果还在喂奶,月经就不会来?

喂母乳的妈妈,在产后12周约有25%会恢复排卵与月经,而大多数哺乳妈妈则要到18周才完全恢复排卵机能。因此,在哺乳的过程中,很有可能就会迎来月经。但是在哺乳妈妈体内,泌乳激素维持在高于孕前的状态,而且还因受到宝宝吸吮的反应而增加,因此哺乳期新妈妈的月经一般比未哺乳新妈妈的月经来的晚。

4、断奶很久了,为什么月经还是迟迟未到?

母乳喂养的妈妈,由于较长时间闭经,子宫缩小,即使断奶后也不来月经。尤其是哺乳期过长的妈妈,几乎萎缩的子宫不能很快复原。月经迟迟不来并不好,必须进行治疗。一般可采用雌、孕激素序贯疗法。经1—2个周期治疗后多数人能够复经。

5、月经不配合,一直不准时怎么办?

有些妈妈产后会出现产后月经不调的问题,可能是量太多或太少,或是月经来的时间很乱。基本上,大约要2到3个周期才会恢复正常,但如果有特殊状况的妈妈,如产后大出血、过胖、精神压力太大、卵巢功能有问题等,也都会造成产后月经不顺或没来,此时,就要找产科医师检查,找出原因再治疗。

6、月经的到来,会不会影响母乳质量?

当月经到来时,哺乳妈咪的乳量一般会有所减少,乳汁中所含蛋白质及脂肪的质量也稍有变化。蛋白质的含量偏高些,脂肪的含量偏低些。这种乳汁有时会引起宝宝消化不良,但这只是暂时的现象,等经期过后,就会恢复正常。因此无论是处在经期或经期后,妈妈们都无须停止哺乳。

7、既然月经还没来,就用不着考虑避孕了吧?

要是你抱着这样的想法,那就赶快对自己说一声:stop!处于产褥期的新妈妈即使没有月经,也有可能怀孕。因为能否怀孕,在女方来说取决于有无排卵。排卵的恢复不一定是与月经的恢复同步的,特别是没 采取母乳喂养的新妈妈,排卵往往恢复较早。

因此,即使是月经还未到访的新妈妈,只要有过性生活,随时都可能因已恢复排卵而受孕。所以,产后只要开始有性生活,就应当采取避孕措施。

如果是还在喂奶的妈妈,最佳的避孕方法就是采用避孕套。至于其他如子宫帽、阴道薄膜、阴道海绵等,则不适用于产后的两个月内。产后3个月、剖宫产后半年可以放环。而避孕药中的雌激素可使乳汁分泌减少、质量降低,还能进入乳汁对新生儿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哺乳期的新妈妈不宜使用短效口服避孕药。

8、产后经血量少

原因:有的新妈妈产后月经周期正常,可是经量却很少,甚至来一点点就完了,这就是“月经过少”的症状。主要原因是由身体血虚或者外伤性出血造成的,如产后大出血可造成身体血虚,以致月经过少;先天肾气肾精不足,生产过多等损伤肾脏,以致肾气不足,最后导致月经过少;有时内分泌正常,而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内膜对卵巢激素的刺激反应减少,或子宫内膜部分粘连,也能发生月经过少。

预防治疗办法:一般以预防为主要的手段,新妈妈在平时应从以下方面注意防治:应尽量避免做能对子宫内膜造成损伤的手术;应将避孕药与其他避孕措施交替使用,以避免长期使用避孕药而造成对垂体功能过度抑制。

TIPs:正常的月经量是多少?女性正常的月经量,大概在30毫升50毫升左右,但是这个量是不固定的,而且是因人而异的。如何来判断月经是多还是少呢?如果每次月经后都贫血,那就是有问题了,应尽快去医院治疗;如果说没有贫血,也没有影响你的精力及日常生活,那就不用进行治疗。

9、产后经血过多

原因:产后新妈妈如果月经规律,但每次月经的出血量很大,则说明月经过多。月经过多主要是由器质性疾病,如子宫肌瘤所致,但最常见病因还是排卵型DUB。正常情况下,每个月经周期的经血量一般不超过30毫升~50毫升如果超过80毫升,则可诊断为月经过多。每个人月经周期的经血量都不相同,这只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判断了。

预防治疗办法:有很多方法可以治疗月经过多,包括手术治疗,如子宫切除和内膜剥除。另外也有大量药物可以治疗月经过多,如口服药物或宫内节育器释放药物。产后通常采用药物治疗。

TIPs:新妈妈一定不可以乱用药。应找出月经过多的原因,才能决定治疗方案。自作主张地用药,弄不好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有些新妈妈因月经不调,求治心切,用激素来治疗,结果反而使病情加重。如果对性激素的使用方法、适应症掌握不准或不按医嘱用药,常可造成月经紊乱、大出血或其他的合并症。因此,不宜滥服性激素来治疗月经不调。

(/)

阅读本文的网友也阅读了:

月经期间会怀孕吗

顺产后多久来月经正常

两个月没来月经怎么回事

一个月来两次月经是怎么回事

宝宝断奶后多久来月经算是正常

剖腹产后多久来月经才算正常

哺乳期月经来了是否会影响乳汁质量

产后月经不规律的调理方法

新妈妈月经恢复的时间有早有晚,早的可在满月后即来月经,晚的要到宝宝1岁后才恢复。从医学角度来讲,根据子宫内膜的组织形态来推测,可能早在产后33~42天,卵巢就可排卵了。此外,在产后6周,也可观察到排卵过后的黄体存在。

如果新妈妈没有喂奶,月经通常在产后6~8周内会来。研究资料显示,没有哺乳的新妈妈,有40%在产后6周恢复排卵;到了产后8~12周,还没有恢复排卵及月经的新妈妈大约只占35%。哺乳的新妈妈,在产后12周约有25%会恢复排卵与月经,大多数哺乳新妈妈通常要到18周才完全恢复排卵机能。产后泌乳激素持续维持高数值时,即会发生所谓的产后无月经症。通常称血中泌乳激素过高的毛病为“高泌乳激素血症”。哺乳期新妈妈没来月经,是因为哺育母乳会使血中的泌乳激素升高,使脑下视丘的性腺荷尔蒙分泌素分泌减低或停止,而造成没有排卵周期不能排卵。母乳喂哺宝宝的新妈妈,排卵及月经恢复较迟,有的要在一年后才来月经。大多数人第一次的月经量比平时月经量多,第二次月经就恢复了,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因此不必治疗。TIPs:当月经来潮时,哺乳妈妈的乳量一般会有所减少,乳汁中所含蛋白质及脂肪的质量也稍有变化,蛋白质的含量偏高些,脂肪的含量偏低些。这种乳汁有时会引起宝宝消化不良症状,但这是暂时的现象,待经期过后,就会恢复正常。因此无论是处在经期或经期后,新妈妈都无须停止喂哺。产后月经不规律怎么办?原因新妈妈产后来经时间不规律,主要是由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器质病变或药物等引起。内分泌功能失调如甲状腺、肾上腺皮持功能异常、糖尿病等;器质病变包括生殖器官局部的炎症、肿瘤及发育异常、营养不良等;药物因素如使用内分泌制剂等,这些原因都可能使产后来经时间不规律。预防治疗办法平时应该注意适当补钙,多休息,加强营养,适当运动,这样可以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如果长期来经时间不规律,建议去医院查明具体原因再做相应的治疗。TIPs:新妈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我调养:1.注意保持心情愉悦。心情抑郁或沮丧常常使月经量减少甚至闭经,而情绪紧张可使月经量增多,月经提前。2.生活在舒适和谐的环境中,人们的心情则能愉悦,也就有利于疾病的康复。3.参加活动,避免过于安逸,造成懒惰。另外也要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对健康不利。4.在用药的同时配合饮食治疗,即可减少素药对人体的损害,又能“补益精气”,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推荐阅读:

产后房事问题为你逐一分析

中医:产后必须预防的病

产后房事问题为你逐一分析

产后乳头发炎护理方法及技巧

经血量少原因有的新妈妈产后月经周期正常,可是经量却很少,甚至来一点点就完了,这就是“月经过少”的症状。主要原因是由身体血虚或者外伤性出血造成的,如产后大出血可造成身体血虚,以致月经过少;先天肾气肾精不足,生产过多等损伤肾脏,以致肾气不足,最后导致月经过少;有时内分泌正常,而子宫发育不良,子宫内膜对卵巢激素的刺激反应减少,或子宫内膜部分粘连,也能发生月经过少。预防治疗办法一般以预防为主要的手段,新妈妈在平时应从以下方面注意防治:应尽量避免做能对子宫内膜造成损伤的手术;应将避孕药与其他避孕措施交替使用,以避免长期使用避孕药而造成对垂体功能过度抑制。TIPs:正常的月经量是多少?女性正常的月经量,大概在30毫升50毫升左右,但是这个量是不固定的,而且是因人 异的。如何来判断月经是多还是少呢?如果每次月经后都贫血,那就是有问题了,应尽快去医院治疗;如果说没有贫血,也没有影响你的精力及日常生活,那就不用进行治疗。经血过多原因产后新妈妈如果月经规律,但每次月经的出血量很大,则说明月经过多。月经过多主要是由器质性疾病,如子宫肌瘤所致,但最常见病因还是排卵型DUB。正常情况下,每个月经周期的经血量一般不超过30毫升~50毫升如果超过80毫升,则可诊断为月经过多。每个人月经周期的经血量都不相同,这只能根据自己的情况来判断了。预防治疗办法有很多方法可以治疗月经过多,包括手术治疗,如子宫切除和内膜剥除。另外也有大量药物可以治疗月经过多,如口服药物或宫内节育器释放药物。产后通常采用药物治疗。TIPs:新妈妈一定不可以乱用药。应找出月经过多的原因,才能决定治疗方案。自作主张地用药,弄不好会带来严重的副作用。有些新妈妈因月经不调,求治心切,用激素来治疗,结果反而使病情加重。如果对性激素的使用方法、适应症掌握不准或不按医嘱用药,常可造成月经紊乱、大出血或其他的合并症。因此,不宜滥服性激素来治疗月经不调。推荐阅读:

产后房事问题为你逐一分析

中医:产后必须预防的病

产后房事问题为你逐一分析

产后乳头发炎护理方法及技巧

产后月经不规律的原因及如何调理

很多女性在产后会遇到这样的困扰,即产后月经不规律,产后月经不调是怎么回事?是什么原因造成产后月经不调的呢?遇到这样的情况新妈妈们该如何调理?

一、产后月经失调是怎么一回事儿

1、由于产后的第一次月经通常是无排卵的周期,或是因功能不良的黄体诱导而产生的,而且此时卵巢对于性腺激素的剌激仍不太敏感,所以,诸如产后恶露一直滴滴答答流不停、偶尔会有不定期的反复少量出血,或是还在坐月子期间即有类似月经来潮的出血等各种异常现象很常见。

2、产后失调会引发闭经,这种情况主要见于长期哺乳和产后大出血、感染所致的汉氏综合征;另外,体内泌乳激素过高也会抑制排卵而形成无月经。只要有哺乳,新妈妈的月经应该不会太早来。当然,不同人的差异性也很大。另外,部分产妇由于哺乳时间过长,结果导致子宫内膜萎缩性闭经。

3、另一种主要的闭经情况,产生在产后大出血伴休克、严重的产后感染或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产妇身上。这些症状可导致闭经,即所谓的汉氏综合征,此症还可累及甲状腺的分泌功能,出现如消瘦、消化不良、畏寒、乏力、性器官萎缩、基础代谢低及毛发脱落等症状,需经医生诊治。

产后月经不规律的原因及如何调理

4、如果过胖、精神压力太大、卵巢功能有问题等,也都会造成产后月经不顺或是没来。

5、有人报道,分娩方式也会对产后月经有影响。阴道分娩没有经历手术,创伤也比较小,是自然的过程。这种方式产后月经的恢复应该快一些。剖宫产经历了一个手术,子宫需要一个恢复期,手术本身要经历麻醉,这也是对内分泌方面,对整个人的体质方面都是一个比较大的干扰和影响。它的恢复应该是晚一些,要比自然分娩要晚。

二、产后月经失调的原因

1、哺乳使体内泌乳激素上升,抑制排卵,所以月经没来。

2、月经少的原因,一个可能是子宫内膜比较厚、缺乏孕激素的作用,脱落的不完整的时候会出现很少的量。还有就是卵巢卵细胞产生分泌的激素也很少,子宫内膜根本没有长起来。

3、由于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如甲状腺、肾上腺皮持功能异常、糖尿病等)、器质病变(如生殖器官局部的炎症、肿瘤及发育异常、营养不良等)或者是药物(使用内分泌制剂)作用引起。

三、产后月经失调的调理

如果产后42天检查时,可以到医院做一个B超,看一下子宫内膜的情况。如果由于卵巢发育使内膜变得很厚,这时得子宫内膜癌的风险增高,产妇需要补充孕激素。长期雌激素很低的情况下,对全身都有影响。这样还会使得产后哺乳期的女性因为缺乏雌激素容易骨折,容易骨质疏松,也要进行调整。

从饮食上进行调理,可以在食谱中添加丝瓜,丝瓜性平味甘,有通经络、行血脉、凉血解毒的功效,对调理月经不顺很有帮助。也可以多吃大葱、南瓜、栗子、豆类、大蒜、生姜、橘子等食物;或者吃一些如乌贼汤、龙眼蛋汤、当归羊肉火锅、韭菜炒羊肝、益母草汁粥、艾叶粥、牡丹花粥、月季花汤等补品。这个时候患者要注意,不能够吃刺激性的东西,不以吃辛辣的东西,还要去医院进行检查必要时要接受治疗。以医学治疗为主,食疗调理为辅。

在产后有月经失调的女性要注意适当补钙,要多休息,并且要加强营养,可以适当地进行运动,从而起到一定的预防作用;若是月经失调的持续时间长,那么最好是要去医院诊治。

四、如何防止产后月经失调

1、注意保持心情愉悦。心情抑郁或沮丧常 使月经量减少甚至闭经,而情绪紧张可使月经量增多,月经提前。

2、生活在舒适和谐的环境中,人们的心情则能愉悦,也就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3、多参加活动,避免过于安逸,造成懒惰。另外也要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对健康不利。

小编总结:产后月经不调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妈妈们自己要找出是什么原因,然后进行调理,最重要的是保持心情愉悦,不要给自己太多的压力,多做些运动,劳逸结合,月经不调才能很快变正常。

本文Hash:5ea22cf33e94671cfd88fde2cdd2de6e036ee9da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