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点评支招:宝贝犯错

专家点评&支招:

在宝贝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个别的时候,我们确实不得不采取惩罚的手段来帮助宝贝认识错误,养成更好的行为,不过,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惩罚都毫无意义,并且于事无补。对于宝贝的错误行为,还是应该以疏导为主,尽量避免惩罚。因为,无论什么样的惩罚方式最终都会带给宝贝不愉快的感受,有时候甚至会激发逆反心理,让惩罚变味或者失去本来应该有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建议尽量不要惩罚宝贝。如果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要惩罚宝贝也得注意以下几点——

1.惩罚宝贝要注意分寸

即便3岁内的宝贝,也会有很强的自尊心,惩罚宝贝的时候如果不注意分寸就可能挫伤宝贝的自尊心,并且,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往往就成为他对待别人的态度,所以,在惩罚宝贝的时候一定不能忘记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改正错误,而不是为了给予他打击。否则,这种惩罚就成了伤害宝贝心灵的毒药了。

2.以最简洁的语言指出错误

当宝贝犯错的时候,尤其当宝贝不断地犯同样的错时,父母难免会唠叨个没完,似乎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好的效果。或者虽然明白这样不会有更好的效果,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唠叨不停。3岁前的宝贝很容易“忘事”,更是听不进这种唠叨,他也没法控制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所以每次遇到宝贝犯错误,告诉他错在哪里,该怎样做就足够了。

3.惩罚时态度一定要坚决

建议父母轻易不要惩罚宝贝,但是一旦决定要惩罚宝贝,就要态度坚决,不管他如何吵闹,如何采取极端的手段与父母抗衡,都不要改变自己的要求。如果父母不忍心看他吵闹而不能坚持原则,即便3岁内的宝贝,也会很聪明地意识到,父母的话可以不信,至少可以不用全信,于是就会不断地跟父母对着干,以此来试探父母的底线。当他已经明了父母的底线时,就会变得更加顽劣,错误也会一犯再犯,无法改变。于是惩罚就成了走过场,不仅达不到应该有的效果,相反还会导致情形进一步恶化。

4.可以和宝贝商定奖惩规则

父母可以和宝贝商定一个奖惩规则,并且严格按照这个奖惩规则来奖赏或者惩罚宝贝。因为是父母和宝贝一起商定的规则,他会对规则比较了解,同时也比较容易接受这些规则。当然,小宝贝可能并不理解这些规则的含义,因此,父母在和他一起制定规则的时候,一定要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针对非常具体的每一件事来制定适合宝贝的规则。并且,这些规则应该是在宝贝的能力能达到的范围内。

5.切忌父母奖惩意见不统一

如果父母在对待宝贝的错误行为时态度不一致,宝贝就会选择自己更愿意接受的一方的意见,另一方因此失去应有的威信,宝贝对这个已经失去威信的一方的话就会听而不闻,因为他明白,即便他不听,另一方也会给他提供支持,不会对自己构成什么威胁。

6.惩罚之后不要再给予安慰

有的父母惩罚宝贝之后,看到他又哭又闹的,觉得很心疼,常常反过来又来安慰宝贝,给予更多本不应该有的关注。那么,父母先前给予的惩罚就会失效,转而变成了奖励的前奏。这种做法会让宝贝不知所措,产生认知上的偏差,错误地将父母给予他的格外的关注与受惩罚的情景及所犯的错误联系起来。有几次这样的经历之后,宝贝就会更多地违反规则,来获得父母给予他的这种异化了的注意。因此,在惩罚过宝贝之后,父母只要像平时一样很平静地对待他就行了,千万不要因为心疼他而给予过多的关注。即便父母心里确实很心疼他,也请把这种情绪隐藏起 。只有这样,才能让宝贝真正明辨是非,知错即改。

编辑:雨薇[上一页][1][2]

专家点评amp;支招:宝贝犯错

专家点评&支招:

在宝贝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个别的时候,我们确实不得不采取惩罚的手段来帮助宝贝认识错误,养成更好的行为,不过,大多数时候,我们的惩罚都毫无意义,并且于事无补。对于宝贝的错误行为,还是应该以疏导为主,尽量避免惩罚。因为,无论什么样的惩罚方式最终都会带给宝贝不愉快的感受,有时候甚至会激发逆反心理,让惩罚变味或者失去本来应该有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建议尽量不要惩罚宝贝。如果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要惩罚宝贝也得注意以下几点——

1.惩罚宝贝要注意分寸

即便3岁内的宝贝,也会有很强的自尊心,惩罚宝贝的时候如果不注意分寸就可能挫伤宝贝的自尊心,并且,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往往就成为他对待别人的态度,所以,在惩罚宝贝的时候一定不能忘记惩罚的目的是为了帮助他改正错误,而不是为了给予他打击。否则,这种惩罚就成了伤害宝贝心灵的毒药了。

2.以最简洁的语言指出错误

当宝贝犯错的时候,尤其当宝贝不断地犯同样的错时,父母难免会唠叨个没完,似乎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起到好的效果。或者虽然明白这样不会有更好的效果,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而唠叨不停。3岁前的宝贝很容易“忘事”,更是听不进这种唠叨,他也没法控制自己不犯同样的错误。所以每次遇到宝贝犯错误,告诉他错在哪里,该怎样做就足够了。

3.惩罚时态度一定要坚决

建议父母轻易不要惩罚宝贝,但是一旦决定要惩罚宝贝,就要态度坚决,不管他如何吵闹,如何采取极端的手段与父母抗衡,都不要改变自己的要求。如果父母不忍心看他吵闹而不能坚持原则,即便3岁内的宝贝,也会很聪明地意识到,父母的话可以不信,至少可以不用全信,于是就会不断地跟父母对着干,以此来试探父母的底线。当他已经明了父母的底线时,就会变得更加顽劣,错误也会一犯再犯,无法改变。于是惩罚就成了走过场,不仅达不到应该有的效果,相反还会导致情形进一步恶化。

4.可以和宝贝商定奖惩规则

父母可以和宝贝商定一个奖惩规则,并且严格按照这个奖惩规则来奖赏或者惩罚宝贝。因为是父母和宝贝一起商定的规则,他会对规则比较了解,同时也比较容易接受这些规则。当然,小宝贝可能并不理解这些规则的含义,因此,父母在和他一起制定规则的时候,一定要跟日常生活紧密结合,针对非常具体的每一件事来制定适合宝贝的规则。并且,这些规则应该是在宝贝的能力能达到的范围内。

5.切忌父母奖惩意见不统一

如果父母在对待宝贝的错误行为时态度不一致,宝贝就会选择自己更愿意接受的一方的意见,另一方因此失去应有的威信,宝贝对这个已经失去威信的一方的话就会听而不闻,因为他明白,即便他不听,另一方也会给他提供支持,不会对自己构成什么威胁。

6.惩罚之后不要再给予安慰

有的父母惩罚宝贝之后,看到他又哭又闹的,觉得很心疼,常常反过来又来安慰宝贝,给予更多本不应该有的关注。那么,父母先前给予的惩罚就会失效,转而变成了奖励的前奏。这种做法会让宝贝不知所措,产生认知上的偏差,错误地将父母给予他的格外的关注与受惩罚的情景及所犯的错误联系起来。有几次这样的经历之后,宝贝就会更多地违反规则,来获得父母给予他的这种异化了的注意。因此,在惩罚过宝贝之后,父母只要像平时一样很平静地对待他就行了,千万不要因为心疼他而给予过多的关注。即便父母心里确实很心疼他,也请把这种情绪隐藏 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宝贝真正明辨是非,知错即改。

编辑:雨薇[上一页][1][2]

专家支招:盘点1岁以下宝宝的最佳玩具

  0~2个月的宝宝:

  生长发育特点:一个月以内的宝宝几乎一整天都在睡大觉,偶尔地醒来其实也看不清周围的环境。2个月的宝宝喜欢看黑白色,而不是彩色,会伸出手挥舞。

  最佳玩具:黑白色的卡片,可以引起宝宝的兴趣。

  3~4个月的宝宝:

  生长发育特点:3个月的宝宝会玩自己的手,还会伸手抓东西,有一定的握力。4个月的宝宝会翻身,能准确地触摸,开始喜欢鲜艳的红色的和黄色。

  最佳玩具:(1)能够抓握的摇铃,个头要小一些,看宝宝如何用手和嘴来探索玩具;(2)悬挂起来的玩具,可以是毛绒玩具或发声玩具,看宝宝如何抓到玩具;(3)系在脚踝的发声玩具,让宝宝踢着玩。

  5~6个月的宝宝:

  生长发育特点:5个月的宝宝能够准确的抓住想要的东西,然后用手摸、用嘴咬、用眼睛看,不喜欢长时间玩同一个玩具。6个月的宝宝学会坐起来,能够坐着玩,开始长牙。

  最佳玩具:(1)积木:色彩鲜艳、直径4厘米大小的木质积木,锻炼宝宝双手的抓握、换手的能力。(2)挤压发声的玩具:塑料或毛绒玩具均可,捏一下就会发出声音;(3)摇铃类和小球:摇铃类玩具造型很丰富,宝宝喜欢抓着摇铃探索和挥舞。

  7~9个月的宝宝:

  生长发育特点:很多宝宝在这两三个月学会爬行,手的技能更多,能准确抓握、换手、扔东西、掏口袋,爬行让宝宝能追逐玩具。

  最佳玩具:(1)积木:这个阶段个头可以大一些,同样是要色彩鲜艳。(2)球:最好是软球,大小可以用两只手抓住,看宝宝如何追着球玩。(3)彩色的卡片:图案简单,颜色对比强烈,你会发现宝宝在专注地看图片。

  10~12个月的宝宝:

  生长发育特点:宝宝学会站起来,扶着东西走路,手的技能更精细,可以用拇指和食指捡东西,会说一两个词汇。

  最佳玩具:(1)球类玩具:个头可以大一些,可以跟宝宝一起玩丢球捡球的游戏。(2)彩色卡片:除了给宝宝看之外,也可以用卡片来做游戏,比如宝宝最喜欢的捉迷藏。(3)积木:这个玩具真的是每个年龄段都喜欢。(4)音乐玩具:最好是那种宝宝按一下就会发出音乐的玩具,曲子适当多一点。(5)可以锻炼宝宝手部精细动作的玩具,这类型的玩具很丰富,也可以自己发明,比如拧瓶盖,将石头装到容器里,撕纸片等。

  小编点评:“宝宝一天一个样”这句话说的就是1岁以下的宝宝,由于生长发育速度很快,几乎每个月喜欢的玩具都不太相同,建议爸爸妈妈根据宝宝的发育特点来选购玩具,也不要买得太多,因为宝宝可能很快就不喜欢了。当然,由于宝宝专注力有限,老是给同一样玩具必然会厌烦,越大的宝宝可能需要越多种类的玩具,除了购买之后,其实生活中的很多用品比如矿泉水瓶、石头、纸片、包装盒啥的也能当成宝宝的玩具。

本文Hash:58ee87d4b3ae92c7658202df0af66f74ca260bea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