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鹅口疮的大事小情

芸芸才4个月大,这两天给她喂奶的时候总是哭闹不止,不愿意吃奶。细心的妈妈发现芸芸的口腔两侧和舌头黏膜上有一些白色的斑点,妈妈以为是奶块凝结在口腔里,就用棉签去刮,谁知刮掉白色斑点以后,被刮的地方一片红色,芸芸哭得更厉害了,妈妈赶紧带她去医院检查。医生告诉妈妈,原来芸芸得了鹅口疮。

识别鹅口疮

出生不久的婴儿,常常会不明原因的哭闹、拒食。此时检查宝宝的口腔,往往可以发现舌头或颊部有成片的雪白色乳凝状的斑片,这在医学上称为“鹅口疮”,又叫雪口。

鹅口疮多见于周岁内的婴儿或新生儿。多发生在口腔内舌、颊和软腭处,主要表现为牙龈、颊黏膜或口唇内侧等处出现乳白色奶块样的膜样物,呈斑点状或斑片状分布。初起时常在舌面上出现白色斑膜,继而蔓延到牙龈和颊外,发病处有斑片白膜,周围黏膜充血。发病时口腔有灼热刺疼和干燥感,部分患儿伴有低烧的症状。严重时斑膜可波及咽喉、气管或肠道黏膜,有时可引起发热、呼吸困难或腹泻。患有此病的宝宝因喝奶时会有刺痛感,因此经常哭闹不安或不愿意吃奶。

什么让宝宝患上鹅口疮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所致的口腔黏膜炎症,又称口腔念珠菌病。事实上,霉菌常见于身体很多地方,但是很少会引发疾病,甚至在超过半数的成年人中,口腔中都有念珠菌的存在,并且大多情况下并不会造成大问题。但由于新生宝宝自身抵抗力弱,需要其他人照顾,因此通常都是因为交叉感染来的白色念珠菌导致发生鹅口疮,其中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多由于乳具消毒不严,乳母乳头不洁或喂奶者手指污染所致,也可在出生时经产道感染。或见于腹泻、使用广谱抗生素或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患儿。在新生儿室中可引起流行。

妈妈找原因:

1.准妈妈产道有念珠菌感染。白色念珠菌通常寄生在人体的皮肤、肠道,以及女性的阴道中,如果准妈妈孕前有白色念珠菌阴道炎,那么就要及时治疗。有统计表明,正常新生儿的鹅口疮有99%是出生经过产道时,接触到妈妈阴道附近的念珠菌而造成的感染。

2.新妈妈压力过大。当了新妈妈后,总要担心宝宝的照料、喂养等问题,心理、生理上的压力明显增大,再加上自己身体还没有完全恢复好,即使没有出现生病的状况,过大的压力同样会导致新妈妈抵抗力下降,念珠菌增多或感染几率加大。

3.口服抗生素,接受化学治疗而导致的免疫力下降。

Tips:鹅口疮与奶块的区别

宝宝吃奶后,口腔内会残留奶液,如果没有及时清洁,会形成奶块,这与鹅口疮有一些相似,对缺乏经验的新手父母来说,区别它们的办法就是:用湿棉签轻轻擦拭,白色块状物消除,是奶块;假如擦除困难,或擦除后会留有红色创口,则表示宝宝患了鹅口疮。

宝宝找原因:

1.身体抵抗力还不够强大。新生宝宝的口腔黏膜娇嫩,抵抗力弱,稍有擦损,都会使病菌有机可乘,侵入宝宝的伤口继发感染。

2.盲目用药。现代医学证实,婴幼儿患鹅口疮还与长期、盲目使用广谱抗生素、类固醇药物有关,造成婴幼儿体内正常菌群的紊乱。

卫生习惯找原因:

1.乳头不洁或喂养者的手指伸入宝宝口腔内导致感染。妈妈的内衣、手部的触摸、毛巾等等都会是造成妈妈乳头不洁的根源。而用手指触摸宝宝的口腔,则会将致病菌直接带入宝宝口腔。

2.带菌的医护人员或卫生条件不达标的育婴室,都有可能造成宝宝感染致病菌。

3.忽略用品的清洁消毒。玩具、毛巾、奶瓶 奶嘴、尿布……这些和宝宝时刻亲密接触的物品,如果没有做到及时的清洁和消毒,就有可能成为病菌的传播源。

4.忽略宝宝的口腔清洁。宝宝喝完奶后,须做口腔清洁的工作。否则存留在宝宝口腔内的奶汁也会因长时间变质导致病菌滋生。

简单易行的防治方法

预防鹅口疮的最佳方法,应该着重在宝宝口腔的卫生方面,在宝宝每次喝完奶之后或早晚起床后、就寝前,须以干净的纱布,沾水轻轻擦拭口腔内壁及牙床,如此不仅可远离鹅口疮的迫害,更可让宝宝从小就习惯口腔的清洁工作。

妈妈及宝宝的看护人员,都应该注意个人卫生,每次接触宝宝以前要把自己的手洗干净。对于已患鹅口疮的宝宝,母亲喂奶前妈妈应该洗手并用温水擦干净自己的乳头,如果是人工喂养,每次用奶瓶前应先用4%的苏打溶液浸泡半小时,煮沸消毒后再用。宝宝的洗漱用具(脸盆、毛巾、漱杯等)和食具应单独使用,用毕煮沸消毒15分钟。

当发现宝宝口腔内有类似奶瓣的斑块时,不要随便揩洗,以免黏膜损伤引起细菌感染。由于弱碱环境不利于霉菌生长,因此在确诊宝宝患有鹅口疮后,爸爸妈妈可以用消毒药棉蘸2%的小苏打水擦洗口腔,擦洗的时候动作要轻,再用1%龙胆紫涂在患处,每天1~2次。还可以取制霉菌素一粒研成末,加入5ml甘油调匀,涂搽在患处。

Tips:鹅口疮反复发作怎么办?

患有鹅口疮的宝宝通常在用药几天以后病症就会消失,但是鹅口疮特别容易反复发作,所以家长应该在病症消失以后继续用药几天,以巩固疗效。如果是母乳喂养,那么医生可能会使用可以涂在乳房上的抗真菌软膏,但要注意应该在宝宝进食以后过一段时间再用药,以免引起宝宝呕吐。

可以尝试的外用偏方

外涂红糖治鹅口疮:红糖研末30克,取适量涂于患处,每日4~6次。

生姜蜜汁治鹅口疮:取蜂蜜30ml,生姜汁10ml,混匀后涂在患处,每日2~3次。

男宝宝小鸡鸡的大事情

宝宝因为那才么小,小鸡鸡勃起、颜色偏重、包皮问题、护理问题,这些问题就变得更加难以琢磨或者急切。这里的问题一定要引起重视,并且健康地对待和处理,我们才能够给宝宝一生的身心健康。

男宝宝小鸡鸡的大事情

宝宝的小鸡鸡时常会立起来是怎么回事

有的时候,尤其是宝宝睡觉或者无意中拨弄小鸡鸡的时候,父母发现宝宝的小鸡鸡会出现类似成年人勃起的情形。这令不少家长感到十分吃惊和不解。为什么宝宝这么就能有这样的反应?是什么原因使小鸡鸡“立起来”?它究竟正常不正常

小鸡鸡的结构

宝宝的小鸡鸡(也就是阴茎),和成年人的结构是基本一致的。

前端是龟头部;包在外面一层的就是通常所说的包皮;在龟头部的下面变窄的地方叫做冠状沟。它是由两条阴茎海绵体和一个尿道海绵体,以及包在外面的筋膜和皮肤组成的。阴茎海绵体之中还有一条细细的海绵体动脉。另外,阴囊是由含有平滑肌纤维的筋膜和皮肤组成的,皮肤薄而柔软,左右两半分别容纳两侧的睾丸和附睾。在阴囊中包含着将来生产精子的精巢。

由其构造可以看出小鸡鸡和阴囊都是布满筋络和纤维组织,又暴露在体外,是十分敏感和脆弱。

宝宝的勃起属于日常之事

父母可能会认为宝宝是因为有了生理反应才会出现勃起的(尤其是将来稍大一些了),其实这真是有些多虑了。

宝宝激动或者放松,只要阴茎海绵体出现充血,小鸡鸡就会立起来,即使一天中宝宝什么都不做,小鸡鸡也会勃起很多次的。而偶尔的外来刺激,如磨擦、触碰也都会造成一些外界的刺激。那些由于性的原因而出现的勃起,要至少在小学高年级以后才可能发生。

关于小鸡鸡的清洗和护理

不要用过热的水,最好用温水甚至温偏凉的水清洗男宝宝的私处。

穿戴纸尿裤或者围尿布的时候,注意把小鸡鸡向下压,使之伏贴在阴囊上。这样做,一是为了不让宝宝尿尿的时候冲上尿,弄湿衣服,另外,也可以帮助宝宝的阴茎保持自然下垂的状态,避免将来影响穿衣的美观。

除了花露水有一定的刺激性之外,与爽身粉一样,这类东西容易使原本就潮热的纸尿裤里面更加潮湿,爽身粉也容易与汗液结块,堵塞毛孔或磨损皮肤。但它们对于生殖器都无害。

宝宝若不再戴尿布而穿了开裆裤后,排尿后最好用干净的手纸沾干尿液,保持干爽。

小编总结:不建议这么小就刻意清洗包皮或翻开包皮清洗龟头,在男宝宝周岁前都不必刻意清洗包皮。注意重点清洗小鸡鸡的根部和阴囊的褶皱,这里比较容易留存汗液和尿液。切莫挤压。有自己独用的洗具。

用小事情锻炼宝宝的大胆量

一场大雨过后,小区的地上到处都是蚯蚓。那是从花坛里爬出来的,因为雨水灌满了土壤间的缝隙,它们在地下被憋得呆不住了,慌不择路地钻出来要透一口气,可是懵懵懂懂地来到干燥而粗糙的防滑地砖上,就再也回不去了,遍地里三步一只、五步一对儿的,有的在痛苦地扭动着身体,有的已经被行人或是车轮碾压得血肉模糊,甚至只剩一层干皮了。

我从小就害怕动物,大的小的、软的硬的,有毛的没毛的、漂亮的丑陋的,都只能远距离地观赏而不可近距离地接触,比如现在,看着那满地密密麻麻的蚯蚓,我总不自觉地要幻想着一旦不小心踩到它,它会怎样在我的脚边急速而剧烈地抽搐、扭曲,想得胳膊上的汗毛一阵阵耸动,只有全神贯注地走在路上,连头也不敢抬一下。

说起来,可真是有其母必有其女——跟我一样走得小心翼翼,甚至战战兢兢的,还有我的女儿。她紧紧地抓着爸爸的胳膊,一面躲闪脚下那一条条黑灰色的小东西,一面埋怨地上怎么会有这么多的蚯蚓。当爸爸跟她讲明白蚯蚓的来历,以及它们在坚硬的砖路上钻不进土里,不久就会被太阳晒干之后,她忽然站住了:“那咱们干吗不把它送到花坛里去,干吗要眼睁睁地看着它们被活活晒干呢?”

我跟她爸爸面面相觑,一时间不知道该怎样回答。我们只知道尽量不要让自己的脚踩到那些无辜而弱小的生命,却没想到要去把它们一条条地捡起来,送回到它赖以活命的土壤里去——尽管那土壤,离我们最多不过几丈之遥。

没等我们发话,女儿已经蹲下身子,哆哆嗦嗦地伸出手,试着去捏脚边的一只蚯蚓了。可是那个小东西只轻轻一蠕动,她便“啊——”地一声尖叫起来,那一声惊恐的尖叫分贝之高,估计连地上的蚯蚓也被吓得间歇性晕菜了。

她爸在一旁幸灾乐祸地大笑,我也忍不住说起了风凉话:“就您这点胆气,还想挽救蚯蚓哪?那蚯蚓就算不被太阳晒死,也要被你的叫声吓死了。横竖是死,背着抱着一般沉,咱还是省省吧!”

她原本就有点惊魂未定,被我这样一挖苦,小脸儿更是一阵红一阵白。不知道是爱心依旧还是为了挽回面子,她站在那里没有说话,忽然让一旁的爸爸背过身去,从他的登山包里腾出一只塑料袋,叠成了几层,然后不无得意地套在手上,蹲身去继续捉蚯蚓。

这一招儿果然好使。因为没有了跟蚯蚓的肌肤接触,在搬弄它的时候,指尖的刺激和心头的恐惧便减轻了不少。女儿起初还有点害怕,很快地便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碍,一条条地捉着,到最后竟然轻松愉快地哼起了小曲。当她把可以找到的最后一条蚯蚓放进花坛的时候,额头和鼻尖上,已经满是细密的汗珠儿了。我没想到她会想出这样的办法来“送蚯蚓”,更没想到这办法居然如此有效。于是打趣地问她,何以能够克服心中的畏惧,让“一个塑料袋的最大价值,可以是若干条蚯蚓的生命”?她满心欢喜,却又故意举重若轻地回答:“很简单,在救蚯蚓之前,先保护好自己——不就得了?”

这话说来可真是简单啊。可我听了之后细一琢磨,心里竟不觉一亮:多少次,因为心软而又耽于世故,让自己(也使孩子)在善良和冷漠之间徘徊、迷茫。其实,在救助别人的同时只要记着保护好自己,这原来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就比如要救蚯蚓而不被它“咬到”,只需套一层事先准备好的塑料纸。

本文Hash:558756aa76aba7b548d0e5cf9aebd9680c8f7a54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