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疝气的科学认知

在小儿外科,常会看到家长带着孩子来看疝气,俗称“小肠气”。小儿腹股沟斜疝堪称儿外科的常见病,针对斜疝,家长平日该如何加以预防?如果患病又该采取哪些治疗措施呢?

什么是小儿腹股沟斜疝

疝气,又名“小肠气”,是腹内脏器由正常位置经腹壁上孔道,或薄弱点突出而形成的包块。一般因为咳嗽、便秘、生气、重体力劳动、排尿困难等因素,引起腹腔压力突然增高冲破疝环腹膜所致。

与成人外科的疝气成因不同,小儿的腹股沟疝往往不是腹腔压力增高引起,而是与睾丸的下降活动有关。所以,小儿腹股沟疝均是斜疝,几乎没有在成人中常见的直疝。那么,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如何形成的?其实,男孩的睾丸是在出生前从腹腔内通过腹股沟管降至阴囊的,随之下移的腹膜则形成“鞘状突”。若“鞘状突”在婴儿出生后还没有闭锁,或闭锁不全,反而成为较大的腔隙,腹腔内容物就会从这里突向体表,形成疝气。

一般来说,右侧睾丸下降比左侧睾丸略晚,“鞘状突”闭锁也较迟,为此右侧腹股沟疝气较多。女孩虽然没有睾丸下降,但也有与“鞘状突”类似的结构,称为“Nuck管”,所以也会发生疝气。因此,小儿疝气严格意义上来说属于“鞘状突未闭疾病”,当出来的内容物为小肠就是“疝气”;当这个管道细小,小肠不出来而仅仅腹腔液体流出时,则是“鞘膜积液”。

小儿腹股沟斜疝并不能简单理解为先天性疾病,只能说存在先天性的因素。斜疝主要还是由于咳嗽、便秘、用力、甚至憋尿等引起腹压增高后才会诱发的。

小儿疝气的科学认知

小儿疝气的科学认知

小儿疝气会自行康复吗

随着小儿的生长,腹股沟管会变长,“鞘状突”也会逐步关闭,所以,理论上小儿腹股沟斜疝有自行愈合的可能。但一般来说有斜疝的小儿,本身“鞘状突”的通道就较大,反复发作会使“鞘状突”始终保持开放状态,为此,有疝气的小儿自愈机会并不多。

另外,腹股沟管的延长和内外环的错位,使得“鞘状突”这个通道会变得相对狭窄,这就使患儿在等待自愈的过程中,发生疝气嵌顿的机会大大增加。所谓疝气嵌顿,是指疝内容物疝出后不能回纳。由于嵌顿时内容物常常是肠道,女孩有时是卵巢,其血液循环会被迫中断,有发生坏死的危险。为此,对于有疝气的孩子,医师一般都建议手术治疗,不宜等待。

疝气有哪些治疗方法

小儿腹股沟斜疝有药物疗法、疝气带疗法等保守疗法,目前最可靠、最安全的治疗仍是手术疗法。由于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腹肌会变得强壮,手术一般只需作疝囊高位结扎术,即手术关闭鞘状突即可。小儿疝气手术创伤较小,一般在15至30分钟即可完成,尽管也存在疝复发、术后血肿、输精管损伤等并发症,但其发生率极低,通过精细的手术操作皆可避免。需要指出的是,有近三分之一的单侧斜疝患儿,对侧“鞘状突”也没有闭合;一侧手术之后,由于腹部压力关系,对侧也可能发病,所以对于单侧斜疝患儿,还须注意对侧发病的可能。

至于手术时机问题,一般来说,腹股沟疝被诊断后,就可进行手术治疗,以防多次发生嵌顿性疝。对于1至3个月的婴儿,因组织薄弱,推荐在半岁以后进行手术;对于体弱多病易患感冒的小儿,长期咳嗽很可能促使频繁嵌顿,此时应先治疗原有疾病,在适当季节手术治疗;对于患有严重疾病的小儿,如先天性心脏病、营养不良等则宜暂缓手术。

家中发生疝气怎么办

一般来说,对于没有发生嵌顿的患儿,腹股沟 斜疝常可自由进出,没有症状,适当平卧疝即可回复。如果患儿疼痛明显,剧哭,腹股沟包块变硬,严重者甚至出现恶心呕吐,则要考虑发生嵌顿的可能。此时可先安抚患儿,予以平卧,臀部垫高,如果患儿可安静下来甚至安睡,疝块仍有自行回复的可能。由于嵌顿疝有发生肠坏死的可能,如果两小时内上述症状不能缓解,家长需带患儿及时到儿童专科医院诊治,由医生先试行手法复位;如手法复位失败,就需准备行急诊手术了。

许多家长询问,成人疝气可用微创手术来修复,不知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否也可选择微创手术。其实,小儿疝气手术应用微创还需辩证地来看,儿童斜疝手术创伤本就不大,伤口一般在1至2厘米左右,位置位于腹股沟内侧,此处成年后又为体毛覆盖,所以单就小儿腹股沟斜疝而言,微创手术的优势并不明显;对于单侧斜疝患儿,由于有对侧发生斜疝的可能,微创手术可在一侧手术完成后,探查对侧“鞘状突”情况,如发现未闭合,则可同时完成缝合手术,所以也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具体是否要采用微创手术,还需患儿家属和医生共同斟酌。

小编总结:除少数小儿疝气外,大部分腹股沟疝气不能自愈。随着病情的拖延,疝气包块逐渐增大,会给治疗带来难度,并且,腹股沟疝气容易发生嵌顿(疝气包块被卡住无法回纳)和绞窄,甚至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因此,除少数特殊情况外,小儿疝气均应尽早接受彻底的治疗。

小班儿童数学认知的发展

学前儿童数学认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儿童对有关数以及数之间的关系、量、空间、几何形状、分类、排序、模式、时间等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上,其中对数概念的理解与运用是学前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数概念不仅是儿童学习其他数学内容的基础,而且与儿童早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数概念也是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因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抽象的逻辑关系。在研究中,我们对儿童数学认知的发展进行了跟踪,主要考察了儿童数概念的发展。样本为上海市长宁实验幼儿园三个小班的66名儿童。研究结果表明,与小班初期相比,小班末期儿童的唱数、按数取物、形状认识和实物加减运算水平都有显著提高。1.唱数儿童10以内的唱数完全是一种机械模仿,但10以后的唱数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10以后的数是按一种内在规律排列的。了解这一规律,有助于我们帮助儿童较快地理解与掌握数词。现有的研究表明,唱数不完全是一种机械记忆,它本身存在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儿童的唱数水平与他们的数数技能和对数的理解有关。我们的研究也表明,儿童的唱数水平与其他数的技能的获得存在显著正相关。在刚入园儿童中能唱数超过30的人有44%,而到小班末期能唱数超过30的人增加到79%,能唱数超过50的有52%。2.基数概念尽管儿童在2岁以后就开始出现数数行为,但他们差不多要到3岁半以后才能形成基数概念,也就是能说出一个集合的总数。一种典型的测查方法是让儿童按数取物。刚入园儿童的基数概念已初步得到发展,所以小班数学教育的一个重点是让儿童掌握基数概念。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被试儿童的基数概念在小班阶段发展很快。在刚入园儿童中,有70%的人已经掌握了5以上的基数概念,有43%的人掌握了10以上的基数概念;而到小班末期已有87%的人掌握了10以上的基数概念,有近一半的人掌握了20以上的基数概念,在这些儿童中有81%的人唱数超过50。这说明儿童的唱数与基数概念的理解有密切联系。3.形状认知研究表明,儿童刚入园时平均能认识4种形状,到小班末期平均能认识6种形状。儿童最早掌握的几何形状是圆形与三角形,其次是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菱形、半圆形、梯形和六边形。到大班末期,儿童掌握得最好的仍是圆形与三角形,掌握得最差的是菱形与六边形。认识半圆形的人数增加幅度最大,可能是因为儿童较早认识圆形,他们一旦学会了半圆形的名称,就能很快认识半圆形。4.实物加减运算儿童的实物加减运算能力在2岁左右开始出现。早在掌握基数概念之前,儿童就知道“添加”可以使一个集合的数量增加,“拿走”可以使一个集合的数量减少。这种有关物体的增加与减少的感性经验为儿童学习数的加减运算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有关实物加减运算的活动在学前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帮助儿童真正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也能为儿童以后的心算与书面运算打下重要的基础。对小班末期儿童的实物加减运算的测查,我们只是让他们各做一道题。加法运算题是:“这是一只小熊,它先吃了2块饼干,后来又吃了5块饼干,它一共吃了几块饼干?”减法运算题是:“这只小熊原来有9块饼干,它吃掉了3块,还有几块?”研究结果表明,小班儿童加法运算能力的发展先于减法运算能力的发展,因为有41%的人做出了加法题,但只有21%的人做出了减法题。这一道加法题有点难度,因为小的加数是放在前面的,它比把小的加数放在后面要难,但减法题的难度可能更大一点。从运算所用的策略来看, 大多数人运用了实物数数的方法。在加法运算中把物体全部数一遍的策略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数数策略,即先数出2个,再数出5个,最后把所有物体全部数一遍。儿童以后会运用“接着数”的方法,即在一个加数后面接着数第二个加数,而不必把所有物体数一遍。小班儿童的心算能力也开始发展,做加法时运用心算的人多于做减法的人。5.小班儿童数学技能之间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种测查中,小班初期与小班末期的两次得分存在显著正相关,反映了儿童数学认知的发展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在小班初期得高分的儿童到小班末期仍得高分。除了减法以外,各种数概念技能之间都存在显著正相关。但形状认知与唱数的相关性高于认知形状与按数取物的相关性,这可能与唱数和形状认知都更多地依赖记忆能力有关。两次有关形状认知的测查得分除了与唱数相关外,与其他数学技能都没有显著相关。这说明形状认知对小班幼儿来说是相对独立的一种数学技能。

小班儿童数学认知的发展

学前儿童数学认知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儿童对有关数以及数之间的关系、量、空间、几何形状、分类、排序、模式、时间等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上,其中对数概念的理解与运用是学前数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数概念不仅是儿童学习其他数学内容的基础,而且与儿童早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数概念也是学前儿童数学学习中的一个难点,因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抽象的逻辑关系。在研究中,我们对儿童数学认知的发展进行了跟踪,主要考察了儿童数概念的发展。样本为上海市长宁实验幼儿园三个小班的66名儿童。研究结果表明,与小班初期相比,小班末期儿童的唱数、按数取物、形状认识和实物加减运算水平都有显著提高。1.唱数儿童10以内的唱数完全是一种机械模仿,但10以后的唱数情况就不一样了。因为10以后的数是按一种内在规律排列的。了解这一规律,有助于我们帮助儿童较快地理解与掌握数词。现有的研究表明,唱数不完全是一种机械记忆,它本身存在一种复杂的认知过程,儿童的唱数水平与他们的数数技能和对数的理解有关。我们的研究也表明,儿童的唱数水平与其他数的技能的获得存在显著正相关。在刚入园儿童中能唱数超过30的人有44%,而到小班末期能唱数超过30的人增加到79%,能唱数超过50的有52%。2.基数概念尽管儿童在2岁以后就开始出现数数行为,但他们差不多要到3岁半以后才能形成基数概念,也就是能说出一个集合的总数。一种典型的测查方法是让儿童按数取物。刚入园儿童的基数概念已初步得到发展,所以小班数学教育的一个重点是让儿童掌握基数概念。我们在研究中发现,被试儿童的基数概念在小班阶段发展很快。在刚入园儿童中,有70%的人已经掌握了5以上的基数概念,有43%的人掌握了10以上的基数概念;而到小班末期已有87%的人掌握了10以上的基数概念,有近一半的人掌握了20以上的基数概念,在这些儿童中有81%的人唱数超过50。这说明儿童的唱数与基数概念的理解有密切联系。3.形状认知研究表明,儿童刚入园时平均能认识4种形状,到小班末期平均能认识6种形状。儿童最早掌握的几何形状是圆形与三角形,其次是长方形、正方形、椭圆形、菱形、半圆形、梯形和六边形。到大班末期,儿童掌握得最好的仍是圆形与三角形,掌握得最差的是菱形与六边形。认识半圆形的人数增加幅度最大,可能是因为儿童较早认识圆形,他们一旦学会了半圆形的名称,就能很快认识半圆形。4.实物加减运算儿童的实物加减运算能力在2岁左右开始出现。早在掌握基数概念之前,儿童就知道“添加”可以使一个集合的数量增加,“拿走”可以使一个集合的数量减少。这种有关物体的增加与减少的感性经验为儿童学习数的加减运算打下了重要的基础。有关实物加减运算的活动在学前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帮助儿童真正理解加减运算的意义,也能为儿童以后的心算与书面运算打下重要的基础。对小班末期儿童的实物加减运算的测查,我们只是让他们各做一道题。加法运算题是:“这是一只小熊,它先吃了2块饼干,后来又吃了5块饼干,它一共吃了几块饼干?”减法运算题是:“这只小熊原来有9块饼干,它吃掉了3块,还有几块?”研究结果表明,小班儿童加法运算能力的发展先于减法运算能力的发展,因为有41%的人做出了加法题,但只有21%的人做出了减法题。这一道加法题有点难度,因为小的加数是放在前面的,它比把小的加数放在后面要难,但减法题的难度可能更大一点。从运算所用的策略来看, 大多数人运用了实物数数的方法。在加法运算中把物体全部数一遍的策略是一种比较简单的数数策略,即先数出2个,再数出5个,最后把所有物体全部数一遍。儿童以后会运用“接着数”的方法,即在一个加数后面接着数第二个加数,而不必把所有物体数一遍。小班儿童的心算能力也开始发展,做加法时运用心算的人多于做减法的人。5.小班儿童数学技能之间的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同一种测查中,小班初期与小班末期的两次得分存在显著正相关,反映了儿童数学认知的发展在一段时间内相对稳定。在小班初期得高分的儿童到小班末期仍得高分。除了减法以外,各种数概念技能之间都存在显著正相关。但形状认知与唱数的相关性高于认知形状与按数取物的相关性,这可能与唱数和形状认知都更多地依赖记忆能力有关。两次有关形状认知的测查得分除了与唱数相关外,与其他数学技能都没有显著相关。这说明形状认知对小班幼儿来说是相对独立的一种数学技能。

本文Hash:f6cc042ea446fd2e2d5a50d2e302da8c86dbfb9d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