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鹅口、雪口、鹅口疳、鹅口白疮。是由真菌传染,在粘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的疾病多见于婴幼儿。
“宝宝嘴里反复起泡,是不是得了鹅口疮呀?”近日,商报育儿群里一位妈妈为此焦虑不已。有妈妈说肯定是鹅口疮,必须去医院;也有妈妈说可能是缺乏B族维生素,多吃蔬菜就好了……面对众多声音,我们请到专家,为众家长专门聊聊鹅口疮。
宝宝嘴里起泡不一定是鹅口疮
误区:宝宝嘴巴起泡,是鹅口疮“惹祸”
想要断定宝宝是不是得了鹅口疮,一定要先了解其主要症状。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内科主任医师安金斗介绍,鹅口疮又称雪口疮,一般表现为口腔黏膜附有点状、片状白色膜状物,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口腔黏膜炎症。“白色膜状物是鹅口疮的典型症状,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如果宝宝患了鹅口疮,口腔便一定会出现白色膜状物。”
“宝宝嘴里反复起泡原因有很多,但如果患了鹅口疮,嘴里一般是不会起泡的。”安金斗表示,对于妈妈的上述疑虑,建议不要胡乱给宝宝用药,最好去医院让专家诊断,并进行正确治疗,以免耽误病情。
安金斗还提醒家长,鹅口疮症状有轻有重,要仔细观察。对于病症较轻的患儿,家长可看见口腔黏膜表面覆盖白色膜状物呈点状或小片状,有时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强行剥离后局部黏膜潮红、粗糙、有溢血,但一般不痛,也不影响吃奶,因此不易发现;而症状较重的宝宝,全部口腔会被白色斑膜覆盖,甚至会蔓延到咽、喉头、食管、气管、肺等处,并伴有低热、拒食、吞咽困难等,“如果宝宝出现烦躁不安、啼哭、胃口不佳、哺乳困难、低热等症状,一定要引起家长重视。”
病因:不洁喂养习惯是“主凶”之一
安金斗介绍,鹅口疮一般多发于新生儿和婴幼儿。“对于哺乳期的宝宝,乳头不洁或喂养者的手指伸入宝宝口腔内都会导致感染。”
内衣、手的触摸、毛巾等都会造成妈妈乳头不洁,而用手指触摸宝宝的口腔,则会将致病菌直接带入宝宝口腔。因此,安金斗建议妈妈一定要经常清洁乳头和双手,而对于人工喂养的宝宝,奶瓶消毒极为重要。
其次,盲目给孩子用药也会造成鹅口疮的发生。比如随便使用或过量使用抗生素,打破口腔细菌和真菌的平衡。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说妈妈在孕期时如果有霉菌性阴道炎,也会诱发宝宝出生后鹅口疮的发生。对此,安金斗表示,新生儿鹅口疮多由产道感染造成,但两者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能说孕期准妈妈如患有霉菌性阴道炎要及时治疗,以免增加宝宝患鹅口疮的几率。
防治:注重营养均衡,增强宝宝抵抗力
安金斗表示,鹅口疮多见于新生儿以及慢性腹泻、营养不良或长期使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孩子,因此对于疾病诱发的鹅口疮,一定要先治疗原发疾病。
如何防治鹅口疮?
鹅口疮并不难治,家长可以用碳酸氢钠溶液涂在白斑处,或把制霉菌素碾碎涂在口腔黏膜上,每天2~3次,几天病症就会消失。关键是预防并防止复发,比如要做好餐具和食品的清洁卫生,奶瓶、奶头要做好消毒;母乳喂养者每次喂奶前,妈妈应该用清水洗净双手,并用温湿的毛巾清洁乳头;小儿生病时应到正规医院就医,避免滥用抗生素,病愈后可适当补充肠道益生菌。此外,均衡营养、适当补充维生素B2,也极为重要。
相关链接
口疮是小儿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学认为小儿口疮多由脾胃积热、心火上升等因素引起。家长不妨试试下面几种 疗方,或可尽快消除宝宝的痛苦。
脾胃积热型:唇舌或颊内齿龈及腭处出现大小不等的黄白色溃烂斑点,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微突起,呈鲜红色,患儿常因病损处疼痛而不能进食。
应对之策—糖渍西瓜汁:将西瓜肉去籽切成条,暴晒至半干,加白糖拌匀,再暴晒至干,加白糖适量食用,每日3~4次。
心火上升型:舌尖糜烂或溃疡,色红疼痛,进食困难,患儿常口干欲饮,烦躁不安。
应对之策——荷叶冬瓜汤:取鲜荷汁一块,鲜冬瓜500克,加水煲汤,食盐水少许调味,饮汤食冬瓜,每日3~4次。
小编总结:引起鹅口疮的原因很多,主要由于小孩抵抗力低下,如营养不良、腹泻及长期用广谱抗生素等造成,也可通过污染上霉菌的食具、奶头、手等侵入口腔造成,故平时应注意喂养的清洁卫生,食具及奶头在喂奶前要清洗干净。
本文Hash:f454ac821f3473c04b22685ad436ef229ce02eea
声明:此文由 一正一邪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