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疳积的家庭护理方法大全

疳积是小儿时期,尤其是1~5岁儿童的一种常见病证。是指由于喂养不当,或由多种疾病的影响,使脾胃受损而导致全身虚弱、消瘦面黄、发枯等慢性病证。

每个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宝宝能大口大口地吃饭,长得快快地、壮壮地。但有些宝宝一到吃饭时,就会愁眉苦脸,觉得吃下去这些饭菜真让他们发愁。妈妈只好极尽“哄、劝、许诺”之本事,可成效并不大,眼看着宝宝一天天瘦下去,和同龄的宝宝一比,各项生长指标都落后,做妈妈的怎么能不着急呢?

小儿疳积的家庭护理

一、宝宝身体有了“积”

这样的宝宝多是患了中医所说的疳积,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有“积”。它是小儿时期一种常见的病症,通常城市的儿童发病率较高,主要见于5岁以下的宝宝,尤其在夏季炎热时发病率较高。但是,如能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很快就会治好;若不予重视则容易引起贫血,并发营养不良,影响宝宝正常的生长发育。

二、什么原因使宝宝身体有“积”?

“积”是由于宝宝的脏腑娇嫩、脾胃消化功能尚未健全所致。中医认为,胃司受纳,脾主运化,脾胃调和方能知饥欲食,食而能化,宝宝才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引起宝宝身体有“积”的主要病因如下:

1、妈妈妊娠期间营养不良,或宝宝是早产儿,先天肠胃功能不足;

2、宝宝经常饥饱无度,加之大人盲目给吃营养食品、零食,损伤脾胃;

3、婴儿时期没有及时添加辅食,消化功能较同龄宝宝差。

三、宝宝有“积”的表现

宝宝有“积”后,大多表现为见饭不喜,没有饥饿感,但喜冷饮;面色萎黄,形体偏瘦,毛发稀疏、枯黄;脾气烦躁易哭,夜间入睡不稳,额头上多汗或面红耳赤,口中有酸臭气味;体内锌、铁、钙等微量元素均缺乏,血色素也偏低。

四、小儿疳积居家治疗法

宝宝有“积”,可以通过吃健脾、消积的药物治疗,但对有些宝宝来讲喂药很困难,且见效慢。中医传统疗法即捏积,对治疗宝宝有“积”有其独到之处。捏积也称为小儿按摩,是中医外治法之一,通过手法作用于小儿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年龄越小,疗效越好。

捏积的方法操作简便,方便易行,并且见效快、疗效好、无毒副作用。方法为每天一次,10次为一疗程,各位妈妈不妨一试。具体部位可见附图示意,操作方法如下:

1、运大肠:大肠穴位于食指端桡侧边缘至虎口。妈妈可用一根食指在此处做直线推动按摩,每次推200次,每天1次,还可治疗腹泻。

2、推脾土:脾土穴位于拇指螺纹面。妈妈可用一根食指在此处推动按摩,每天1次,每次推200次,可治疗宝宝呕吐、腹胀。

3、揉板门:板门穴位于大鱼际隆起处,妈妈可用一根食指揉此处,每天1次,每次揉50-100次,可治疗宝宝腹胀、食欲不振。

4、推天河水:天河水穴位于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中点至肘横纹中点成一直线,妈妈可用一根食指推动按摩此处,每天1次,每次100-200次,可治疗身热烦躁、便秘的宝宝。

5、捏脊4遍:双手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成半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对准食指前半段;然后顶住宝宝的皮肤,拇指、食指前移提拿皮肉,自尾椎两旁双手交替向前推动到大椎两旁,即为捏脊一遍。如此反复4次,可治疗宝宝厌食、腹胀、腹泻。

妈妈须知:

1、在进行上述疗法时,妈妈一定要注意推拿手法要轻柔,在按摩处的皮肤上撒少许爽身粉,这样操作起来会减少阻力,减轻不适感。

2、如果宝宝皮肤局部有皮疹或破损,一定要暂时停止按摩。

3、正在发热患病的宝宝不适宜使用此法。操作掌握不好的妈妈,可到中医医院进行此项治疗。

小编总结:家长应注意疳积的预防和护理,喂养小儿要按其个体需要定质、定量、定时,纠正贪食、零食、偏食,饥饱不均等不良的饮食习惯。

小儿发热的家庭护理方法

发热是一种孩子生病后的一种常见症状,引起小儿发热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可分为两大类,即感染性和非感染性。感染性发热像各种急性传染病像麻疹、猩红热、幼儿急疹、水痘、风疹、流感、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菌痢、伤寒均可伴有发热。

另外上呼吸道感染、气管炎、肺炎、中耳炎、败血症、皮肤感染、尿路感染、化脓性脑膜炎等感染性疾病也会引起发热。非感染性发热结缔组织病如风湿热、儿童类风湿病、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等均可有发热;此外,小儿脱水热、药物热、暑热症、肿瘤、白血病以及颅脑外伤后的中枢性发热均属于非感染性发热。

有些家长遇到孩子发热,就非常着急,担心发热会把孩子烧坏了,所以一见发热就带孩子上医院,发热一两天体温不退,要么责怪医生治疗没效果,连个发热都治不好,要么带着孩子一天去好几家医院。

其实正常人体有一整套调节体温的自动控制系统,使人体的体温保持在一定范围内。由于各种原因,当致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或体温调节中枢本身功能紊乱时,产热大于散热,则体温就超出了正常范围,称为发热。一般根据发热的程度分低热(体温低于38℃)、中等度发热(38至39℃之间)、高热(39至41℃之间)和超高热(体温高于41℃)。

宝宝出生后,正常的体温要比成年人稍高,而且容易波动。这是因为小儿生长发育、新陈代谢旺盛,体温调节中枢发育尚未完善。一般小儿的正常体温(腋下)在37~37.2℃左右,个别宝宝一天中最高体温可达37.4℃。除此之外,宝宝体温在一日之间可有较大波动,年幼儿一日之间体温可相差0.5~1℃,稍大点的宝宝则在1℃以上。

通常情况下进食饮水后、运动后、洗澡后、大哭后、大量出汗后及天热、午后体温较高。相反,上午和睡眠时体温较低。

由于每个人的正常体温有差异,因此,并不是所有孩子的正常体温均能达到37.2摄氏度,或每日上下午体温均有0.5~1摄氏度的波动。那么家长如何观察宝宝的体温情况呢?正常体温的测量方法是在早晨8点左右、午后3点左右、晚上8点左右各测一次体温,连续测量几天,取其最稳定的值即为正常体温。

测量的时候应该尽量避开进食、运动后、洗澡后、大哭后及大量出汗的状况。因为这时的测量不能够反映宝宝体温的真实情况,测量体温一定要在宝宝安静的状态下进行。

一般情况下,遇到宝宝发热,如果病情诊断明确,家长就不要惊慌失措,按照医生的方法坚持治疗即可,现在有些家长一见发热就心急如焚,要求医生三管齐下:退热、输液、抗生素,甚至有的家长不论病情如何,擅自作主给孩子服用抗生素,这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要知道发热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症状,是人体抵抗感染的一种表现,从中医的角度讲是人体的正气(自身免疫力)与外来的邪气(各种疾病)抗争的表现。

发热的孩子抵抗力下降,如果发热持续时间过长或体温过高,可使体内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大量消耗和机体代谢紊乱,各器官功能受损,高热还可引起高热惊厥。所以对发热的孩子必须进行良好的护理,使孩子安全度过发热期,以促使其早日康复。家长在家护理要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休息:发热的孩子最好卧床休息,这样可减少能量消耗,减少肌肉活动和热量的产生。有助于孩子正气的恢复。热退时常伴有大量出汗,要及时用干毛巾擦拭或换下汗湿的衣服,防止受凉。

2、多饮水:发热时呼吸快,蒸发的水分多,因此要及时补充水分。多喝水 还可促使多排尿,通过排尿有利于降温和毒素的排泄。最好饮用温开水,有利于发汗。也可选用盐开水。不要用饮料代替饮水。有些宝宝得病后就变得不爱喝水,这时家长可以采取少量多次频服方法。特别是服用了退热药后,只有饮水才能帮助发汗起到退热的作用。

3、饮食喂养:发热的孩子一方面消耗大,另一方面因为生病胃肠道的消化能力减弱,因此要注意给他们提供的食物要既有营养又易于消化。要清淡可口,不要进食肥甘厚味的食品,如果孩子没有食欲可以采用少量多餐的方法。

4、环境通风:居室空气要流通,在夏天最好使室温降低一些,这样有助于身体热经传导辐射散热,有利于降温。冬季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更应该重视居室通风,可以将孩子先抱到其他房间后,再给居室通风。

5、物理降温:可以做额头部冷毛巾冷敷;或用30%-40%的酒精擦浴,紧急情况下可以用家中的白酒代替;也可洗温水澡,洗澡的水温最好比体温低1-2℃。如果孩子有怕冷畏寒、寒战时就不宜采用这些物理降温的方法。

6、口服退热药:高热时可口服退热药,但要注意,体温超过38.5℃才能口服退热药,每次只服用一种退热药,不要同时或在短时间内服用几种退热药,以免药物过量,出汗太多,导致小儿虚脱。一般两次服药间隔最好不要少于4~6小时。

也不要长时间服用同一种退热药,一种退热药使用了三天,就要更换其他退热药了。家长特别要注意的是口服退热药同时不能再同时用物理降温方法,因为口服退热药是通过发汗起到退热的作用,而物理降温时由于孩子身体受到冷刺激会导致汗毛孔紧闭,不能发汗而失去退热的作用。

7、仔细观察病情:如果孩子虽然高热,但面色红润精神好,家长就不用着急,也不必一天往医院跑几次,只要遵照医生的嘱咐,坚持服药就可以。但是如果孩子变得精神萎靡、面色苍白,或出现频繁呕吐、腹泻或头痛,或者孩子眼神发直,身体打激灵,则要及时到医院明确诊断,以免延误病情。

小儿发烧时的家庭护理方法

  冬末春初之际,是小儿发烧的多发季节。小儿发烧可见于多种疾病,例如感冒、扁桃体炎、肺炎、等都可引起发热甚至长时期发烧。尤其是高烧,容易引起抽风及生命危险。家长对发烧的孩子可作如下的临床护理:

  小儿发烧时新陈代谢增快,消耗多、进食少,身体虚弱应卧床休息;保持室内安静,避免各种刺激;衣被要适当减少;室内温度要适当,室温过高不利人体散热,会增加患儿烦躁,过低则易使小儿受寒,一般室内以20℃左右为宜;防止空气对流直吹患儿。

  高热时,唾液分泌减少,使口腔黏膜干燥,口腔自我清除能力减退,易使食物残渣滞留,便于细菌繁殖而引起口腔炎、齿龈炎等,所以对发热小儿还应做好口腔护理,可用消毒棉蘸3%硼酸水轻轻擦洗口腔或用淡盐水含漱,早晚各1次。

  在发热时人体营养和体液消耗较大,必须注意适当补充。要注意多喝水,饮食给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面汤、粥、蛋羹,以清淡为宜。要适当吃些新鲜水果及果汁,水果中以梨、西瓜、荸荠等为好。避免吃油腻、辛辣及生冷食物。如病儿食欲减退,不能保证营养和液体入量,必要时要及时到医院进行输液。

  降温措施,表明机体与致病因子斗争,降温主要在于防止高热引起抽搐或惊厥,所以,在体温超过39℃时,则采取相应的降温措施。家庭可以采用以下物理降温方式进行降温,温水擦澡,主要在颈、胸、背及四肢等处多擦洗;酒精擦浴,用30%~50%酒精(或二锅头加1倍水),用纱布或小毛巾蘸湿酒精擦浴,力量要均匀,擦四肢及背部各3~5分钟,全部擦浴时间要在20分钟左右。擦至腋窝、胳窝、腹股沟等血管丰富处,停留时间要稍长。禁擦前胸、后颈、腹部,这些部位对冷刺激敏感,如发生寒战、神色、呼吸、脉搏异常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擦裕

  家长在采取以上办法后,应及时将发热病儿抱送医院,由医生检查诊断,以利于进一步治疗。

本文Hash:592e60b918b5cb4736acadad56d1b16096eb32d4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