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辩证治疗:小儿腹痛原因与药方

腹痛是小儿常见症状之一,是指胃脘以下脐之周围及小腹疼痛为主要的病证。

腹痛的范围很广,是许多内外科疾病均可见的症状。婴儿不会诉说腹病。只会啼哭,较大儿童虽能诉述疼痛,但往往不能正确表达腹痛部位,因此如在小孩诉说腹痛或表现为突然啼哭,时作时缓,弯腰捧腹,双眉紧蹙时,最好能就近诊治,以免贻误病情。

中医认为,腹痛多为感受寒邪,乳食积滞,脏气虚冷,或气滞血瘀为发病因素,病机一般为气滞不通,不通则痛,痛久则生瘀。腹痛的性质,暴痛者多实,久痛者多虚;剧痛而拒按者多实,隐痛而喜按者多虚;食后痛甚者多实,得食痛减者多虚;热敷痛甚者多实,得热痛减者多虚;痛时走窜而无定处者力气滞,痛如针刺而固定不移者为血瘀。中医一般指无外科急腹症指征的小儿腹痛。

中医辩证治疗

本病多以感受寒邪,伤食,或者脏腑虚寒为重要病因。因此,治法多以温散寒邪、消食导滞、温中补虚或者活血法瘀等为主,使气机宣通,血脉流畅,则“通则不痛”而达到止痛目的。

1、腹部中寒。主证:腹部疼痛,阵阵发作,得温则舒,面色苍白,额冷汗出,或食生冷而引起呕吐,腹泻,小便清利,舌淡质,苔薄白,脉沉弦或紧。治法:温中祛寒,行气止痛。

方药:养脏散加减。木香6克,丁香5克,沉香5克,当归6克,川芎5克,肉桂3克,白芍10克,藿香6克(后下),甘草5克。方解:木香,丁香,沉香,藿香为芳香散寒之品,调理气机;当归,川芍温通血脉;肉桂温中散寒,使寒邪得温则散,气血运行;白芍舒缓拘急。

加减:如呕吐加法夏8克,和胃降逆止呕;挟滞加炒谷芽15克,陈皮3克开胃,醒脾。

2、乳食积滞。主证: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口气酸臭不思饮食,大便酸臭或不消化食物残渣,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呕吐,夜卧不安,时时啼哭,舌红,苔厚腻,脉弦滑,指纹紫滞。

治法:消食导滞,行气止痛。

方药:保和丸合香砂平胃散。

苍术6克,陈皮3克,厚朴5克,砂仁3克,香附6克,枳实6克,山植6克,神曲5克,麦芽10克,白芍8克,甘草3克。

方解:苍术、陈皮、砂仁、香附、枳壳理气行滞,山植、神曲、麦芽消食化积,白芍、甘草缓急止痛。

加减:大便不通,泻下痛减,加槟榔8克、莱菔子10克攻下食积;食滞发热、烦躁不安、口渴饮水、便秘可去苍术、砂仁加大黄5克(后下),玄明粉10克以清热通腑,荡涤肠胃积滞。

3、脏腑虚冷。主证: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按喜温,得食痛减,面色■白,精神疲倦,四肢清冷,胃纳减,食后腹胀,大便烂,舌淡苔白。

治法:温中补虚,止痛。

方药:小建中汤合理中汤加减。

桂枝5克,白芍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北芪10克,大枣4枚,炙甘草5克,生姜2片。

方解:桂枝温经和营;白芍,甘草缓急止痛;大枣,党参,白术甘温补中;生姜温中法寒。全方有温中补虚、散寒止痛作用。

加减:气不足可加黄芪12克以补气;血不足可加当归5克以养血;呕吐加丁香5克、吴茱萸5克以温中降逆。

4、气滞血瘀型。

主证:院腹胀闷,痛拒按,痛如针刺,痛有定处,面色晦暗,舌紫暗,有瘀点。治法:理气行滞,散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

肉桂3克,干姜2克,小茴香5克,蒲黄6克,五灵脂6克,赤芍6克,川芎6克、当归6克,元胡6克,没药6克。

方解:肉桂、干姜、小茴香温经通脉;蒲黄、五灵脂、赤芍、川芎、当归活血散瘀;元胡、没药理气活血、软 坚止痛。全方有理气活血、散瘀止痛的功效。

加减:气滞胀痛加川楝子10克,乌药6克理气止痛;如触及包块,加三棱8克,莪术8克,穿山甲15克以散瘀化症。

新生儿夜啼原因及中医辩证治疗方案

导语:孩子从出生起到第28天为新生儿期。新生儿夜啼是婴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睡眠障碍。不少孩子白天好好的,可是一到晚上就烦躁不安,哭闹不止,对于新生儿夜啼该如何治疗呢?

新生儿夜啼主要见于初生婴儿。白天如常,人夜则啼哭不安,或每夜定时啼哭,甚则通宵达旦,夜啼有习惯性和病态的不同,临床时应细致辨别。至于婴儿因夜间饥饿或尿布湿渍而夜啼,以及因其他疾病所致的突发夜啼则不属本证范围。

本证属有轻重不同,但白天一般都能安静入睡,入晚则啼哭不安,甚则通宵达旦。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有三:

(1)腹部中寒,诸寒收引。寒属阴、夜属阴,敌人夜腹痛而啼;

(2)心有蕴热,心火上炎,心神受扰,烦躁而啼;

(3)眼见异物,耳闻异声,突然惊恐,惊则伤神,故不安而啼。

中医辩证治疗方案

1.脾脏虚寒。

主证:面色青白,四肢欠温,啼声低弱,吮乳无力,腹喜温喜按,便清尿清,唇舌淡红,苔薄白,指纹淡红。

治法:温脾散寒。

方药:理中汤加味。

党参8克,白术6克,干姜1克,炙草2克,乌药5克,高良姜1克,香附4克。

方解:理中汤温中法寒,补气健脾。加香附、乌药、良姜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2.心火炽盛。

主证:入夜烦躁不安,见灯火啼哭更甚,哭时面赤唇红,哭声较响,身腹暖,便结导赤,舌尖红,苔黄,指纹较红紫。

治法:清心降火。

方药:导赤散加味。

生地8克,竹叶8克,木通6克,甘草梢2克,黄连1.5克,莲子心2克。

方解:生地清热凉血,竹叶、木通清心降火,甘草梢泻火清热,黄连、莲子心情心除烦。

3.突受惊恐。

症状:夜间似见异物状,目光惊恐,面色青灰,哭声不止,睡中惊醒,脉来急数。

治法:镇惊安神。

方药:朱砂安神丸加味。

朱砂1克,黄连1.5克,当归4克,生地8克,甘草2克,龙齿15克,钩藤4克,蝉衣2克。

方解:朱砂镇惊安神;黄连清心除烦;当归、生地养血宁心;龙齿镇摄安神;钩藤、蝉衣熄风镇惊。

小儿秋季腹泻的病因与中医辨证治疗

  立秋已过,越来越凉爽的秋季正是小儿秋季腹泻的多发季节。入秋后,是小儿尤其是婴幼儿(6个月~2岁)腹泻发病率开始升高的时期。因此,年轻的父母此时千万别忘了帮宝宝做好预防腹泻的准备。

  发生秋季腹泻的原因

  小儿拉肚子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以夏秋季节为多见。夏季的腹泻以细菌性消化道内感染造成的肠炎、痢疾为多见;而秋季则以病毒性消化道感染造成的肠炎多见,也就是秋季腹泻。

  发生秋季腹泻的内因:婴幼儿胃肠道发育不够成熟,酶的活性较差,但营养需求相对较高,肠道负担重。同时婴幼儿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以及肝肾功能、免疫功能均未成熟,调节机能较差,所以婴幼儿易患秋季腹泻。

  发生秋季腹泻的外因:主要由于轮状病毒感染。致病微生物可随污染的食物或水进入小儿消化道,这种情况多发生在人工喂养的孩子。喂养时所用的器皿或食物如不经过消毒或消毒不佳,即有感染的可能,也可能通过呼吸道或水源感染。秋季腹泻多发生在8月~12月,以10月~11月为高潮。

  秋季腹泻的表现为:感染病毒后,可潜伏1~3天。在消化道症状出现前,约20%~30%患儿先有上呼吸道症状,一般起病突然,多数患儿最初是发热(体温可达38℃~40℃)、流鼻涕、打喷嚏、鼻塞、微咳、咽部不适等,有严重水样腹泻和呕吐。几乎全部病人均有呕吐,且呕吐多出现在腹泻之前,持续2~3天。腹泻持续较久,最长可达28天。腹泻初期1~2日内即排出水样便,大便稀薄、色淡,有时呈白色米汤样或清水样便,黏液少,很少腥臭味。多有严重口渴及明显的烦躁,一般有轻度或中度脱水。化验检查大便脓细胞很少见。

  秋季腹泻的治疗和护理

  孩子倘若发生了秋季腹泻,首先应该在不影响孩子营养的情况下,给消化道以休息。这时在医生治疗的同时适当禁食,一般可禁食8~12小时,同时给予口服补液盐(简称ors,是世界卫生组织指定的小儿腹泻治疗必须应用的药物),可以代替静脉输液。病情好转后逐渐恢复饮食,人乳喂养儿应当减少每次哺乳时间;人工喂养儿可以用浓米汤加牛奶喂食,以保证婴幼儿的热量和营养的补充。秋季腹泻使用西药抗生素治疗无效,可以选择中药治疗。

  在给孩子治疗时,家长还要精心地护理好孩子。要记录好大便次数、大便量和每天的喂食量,随时向医生反映。要保持口腔和皮肤清洁,及时换尿布。每次大便后要用温水冲洗臀部,防止尿布疹及继发感染。对于四肢发凉者,可以用热水袋保暖,但要防止烫伤。注意居室空气流通,患有呼吸道感染的病人不要接触病儿,防止交叉感染。恢复期要重视营养,饮食中要逐渐增加易消化的食物。

  注重生活细节,预防腹泻发生

  专家们提醒年轻的父母,预防秋季腹泻的发生,要做好以下几点:

  1.鼓励母乳喂养,尤以出生后数月和出生后第一个夏秋季节最为重要,应避免夏秋季断奶;

  2.人工喂养时要注意饮食卫生,每次喂食前用开水洗烫餐具,最好每日煮沸一次;

  3.母乳和人工喂养都应该按时添加辅食,但切忌几种辅食同时添加;

  4.食欲不振或在发热初期,应减少奶类及其他食物,以水代替;

  5.夏秋季节,避免过食或食用富含脂肪的食物;

  6.患营养不良、佝偻病和肠道外感染时,应及时治疗,防止腹泻的发生;

  7.感染性腹泻(细菌、病毒感染引菌、病毒感染引起的腹泻)传染性很强,必须注意隔离。

【 存】【大中小】【打印此文】【关闭窗口】相关文章

本文Hash:93ac8e7610eba292e32311a419cd6140b804b490

声明:此文由 maylee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