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厌食是妈妈“培养”出来的

宝宝的吃饭可是大问题,妈妈们从来都是高度重视。但有的宝宝就是给面子,不爱吃饭,不好好吃饭,哄着喂、追着喂,尽量做他爱吃的菜,让妈妈费尽心机。建议妈妈这时候最好先做个“自我检讨”,看看宝宝的“厌食症”是不是你无意中培养出来的。辅食添加不当一个4岁男孩的妈妈,烦恼孩子厌食的问题。这个男孩还在婴儿时期,只要听到妈妈说:“宝宝再吃一口吧!”便立刻放声大哭,就像条件反射一样。而他的妈妈当时并没有发现问题的根源,总是着急,整天追着喂,每顿饭都是“餐桌大战”。而妈妈并未意识到,她一直以来就是以强迫的方式让孩子吃饭的。给宝宝开始添加辅食了,很多妈妈都担心宝宝的营养不够,或者认为孩子的好胃口是“揣”出来的,所以总是希望宝宝能多吃。可是,婴儿都很“诚实”,能吃多少就吃多少,吃饱了奶,不饿了,自然对辅食兴趣不高。如果妈妈强迫他多吃,时间长了他就可能从单纯的反抗进食发展为从心理上反感进食。所以,在婴儿期添加辅食的时候,要考虑到宝宝的接受能力和食量,控制好食量与进食时间,不能刚喂饱了奶又很快喂辅食,一味地“揣”孩子,那样,不仅达不到增加营养的目的,严重的还会给宝宝在心理上造成障碍,真的发展成厌食了。咀嚼训练不够一家幼儿园,刚入园的小班里有个小姑娘让老师直发愁——她吃不下饭,甚至“绝食”。仔细观察这个小姑娘的吃饭情况,原来,他的问题在于根本不会吃饭!她似乎只知道吞咽,饭菜很少在嘴里嚼。老师说,她第一次在幼儿园吃水果,拿着一个橘子发呆,就是不知道怎样才能吃到嘴里,老师只好一瓣一瓣地喂她。因为总有不会吃的东西,她既怕小朋友笑话,又怕老师批评,吃饭又成了她小小心灵中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因此而厌食。通过小姑娘的妈妈了解到,她在家里很少吃真正“饭”。虽然她已经三岁了,妈妈还是尽量把食物弄成糊糊,所有水果都做成果汁或果泥,因为她听说过小孩子被食物呛住、噎住的事故,并且她认为水果的营养精华都在果汁里。这样一个对女儿呵护倍至的妈妈就培养出了一个不会吃饭的孩子。宝宝一出生就有吸吮的本能,但咀嚼却需要后天训练。这种训练应该宝宝4个月添加辅食时开始,6-12个月是关键时期,有资料显示,据日本对近5000所幼儿园进行的调查表明,在14.3万2-5岁儿童中,不能很好地咀嚼固体食物的占17%,咀嚼时从嘴里漏饭的占2%,不能很好吞咽的占4.3%,不到吃饭时间肚子就饿的占2%,交谈时不能灵活运用舌头的占6.5%,严重偏食和表示不愿吃饭的占13%。由此可见,咀嚼训练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会不会吃饭的问题。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吃饭是人类的本能,如果你的爱剥夺了孩子的某种本能,这爱就适得其反了。(实习编辑:徐素秋)

宝宝良好的饮食习惯 妈妈是怎样“管”出来的

  说到孩子的健康和营养,家庭中的膳食管理非常重要。那么,你知道什么是家庭膳食管理吗?你知道对于婴幼儿来说,家庭膳食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吗?

  家庭膳食管理的3个方面

  从营养学的角度来看,家庭的膳食管理要围绕3件事:

  1、膳食的营养质量

  2、营养行为(膳食行为与文明用餐)

  3、家庭和社会的营养环境(营养氛围)

  每个家庭都要认真学习,掌握有关的知识与技能,方能保障孩子的健康。

  可是,目前的实际情况不很理想。有不少家庭把加强孩子营养与购买保健品联系在一起,对上述3件事没有用心地学和做,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有些家庭为了孩子的健康,仅仅把注意力放在安排孩子的膳食质量方面,这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孩子的不良膳食习惯,如挑食、偏食,会破坏餐桌上平衡膳食的合理结构,导致营养摄取的不合理;至于营养环境,以电视为例,各种食品宣传广告(软饮料、洋快餐、休闲食品等)夜以继日地“轮番轰炸”,会对幼小的孩子产生强烈的诱惑,严重地扰乱孩子对食品的选择。另外,一些家庭传统的饮食习惯与偏爱、不合理的膳食管理方法,会使孩子逐渐养成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对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婴幼儿需要人性化的喂养

  “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幼时养成的好习惯可令一生受益。对于婴幼儿而言,家庭的膳食行为管理首先要落实人性化的喂养,从小开始规范孩子的膳食行为。这是每家每户都要认真贯彻的原则问题。

  所谓人性化喂养,是指在孩子进食的过程中,喂养者与孩子要有目光的交流,语言的鼓励,肌肤的触抚,细心、耐心地给予喂养指导,尊重孩子的饥饱信号等,这样的喂养方式才能真正做到让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健康成长。

  在具体操作上,人性化喂养须注意以下几点:

  1、家庭要达成共识

  科学育儿知识是家庭喂养达成共识的基础,家庭成员要一起商讨,达成一致,避免不同的喂养主张干扰孩子膳食质量的调配及良好饮食习惯的建立。成人之间若有分歧,孩子有时会钻空子,使好的建议无法实施。所以,平时要协调好一家人的想法,避免在孩子进餐时发生矛盾,同时营造愉快用餐的家庭膳食氛围,让孩子开开心心用餐。不可在就餐时间教育和训斥孩子,否则会使孩子精神较为紧张,容易发生食后呕吐现象。

  2、要尊重孩子的个性

  要充分估计和正确认识孩子的“进食个性”,如:接受与适应新食物的快慢程度,口味的选择,对食物的喜好等,并随之采取相应的措施。不能把别人的经验,生搬硬套地用在自己孩子身上,更不能采用强制性或哄骗式的喂养方法。

  进餐前10分钟,家长要提前告知孩子,让孩子有个心理准备,并做好清洁卫生的准备。经常给孩子介绍一些食物的简单营养知识,让孩子喜欢上这些食物。当孩子大些,要让孩子主动参与,如一起去菜场挑选食物,有了自主权,孩子吃饭的积极性会更高。

  3、表扬、鼓励与提要求相结合

  孩子虽小,但也要尊重他的权利。父母要记住,要用好言好语提出表扬与要求,把一些好的饮食习惯,慢慢变成孩子自己愿意做的事情。

  采取表扬、鼓励与提要求相结合的方法,既可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又可规范孩子的行为,如,对吃饭时跑来跑去的孩子,家长可说:“你是好宝宝,吃饭的时候不能到处走。”如果父母只采取单纯表扬的方法,而不对孩子提出正确行为的要求,也是无效的。

  4、掌握有效的对策

  发现孩子有不良饮食习惯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循循诱导加以纠正。比如孩子拒绝吃某些健康食物,在不改变食物内容的前提下,可采用不同的烹调方法,改变菜肴的味道,或选择合适的时间等方法,让孩子重新接受。千万不要采取强迫或哄骗的方法,任何打骂、威胁的手段都是不可取的。但也不能听之任之,以为孩子长大了会自然而然地纠正。

  孩子的不良饮食习惯主要表现在不爱吃某些健康食品,如蔬菜、水果、鸡蛋或牛奶等,以及嗜好某些不健康食品,如油炸食品、洋快餐、充气饮料或休闲食品等,这已经成为儿童超重肥胖的重要危险因素。父母应该学会矫正不良习惯的必要技能,才能有效地帮助孩子。

  5、父母要以身作则

  孩子从小跟着父母吃饭,父母的饮食习惯自然也就成为孩子的饮食习惯。比如北方人喜好面食,南方人喜好米饭,长江上游的人们喜好吃辣椒,而长江下游的人们喜好吃偏甜味的食品。

  种族与宗教因素对孩子饮食习惯的影响,往往形成一个饮食模式。象汉族人喜欢吃猪肉,信奉穆斯林人们却不食用猪肉,信奉佛教者、特别是和尚选择素食。这些习惯代代相传,甚至几千年不变,这些习惯对婴幼儿的膳食影响是巨大的。作为家长我们在考虑自己的习惯的同时、一定要照顾到婴幼儿的特点。

  成人的良好饮食习惯,常常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到了两三岁后,已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如果父母能以身作则带头吃各种食物,孩子就会以父母为榜样,吃多样化的食品,不挑食和偏食。

  如果孩子偶然出现不接受某些食物的现象,父母千万不能采取语言来强化。有些家长经常不分场合地说:“我的孩子这也不吃那也不吃。”这样做,非但无助于纠正孩子的坏习惯,而且由于暗示性的语言,会给孩子心理上贴上标签,强化孩子挑食、偏食的习惯。

  父母在餐桌上不经意说出的话,孩子常常会听进去。如,妈妈说:“胡萝卜有一股生腥味,我不爱吃。”孩子也会随之不爱吃。因此,关于食物的不当言语在餐桌上要慎言。

  久久健康网温馨提示:与孩子说话是落实膳食管理措施的重要一环。要注重语言的艺术,方能达到沟通之目的。1岁以后的孩子已经能够说简单的话,理解能力也有较大的进步,正是亲子沟通的好时机。亲子沟通实际上是一种早期的教育,其目的就是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饮食习惯、卫生习惯、生活作息习惯,以及礼貌、与人交往等方面。语言的沟通是众多沟通手段中重要的一种,应与目光交流,笑容亲切、肌肤触摸、细致耐心等人性化管理方法。

  (编辑:苗皓)

宝宝的创造能力 妈妈应该怎样培养出来?

  以下将列举几种科学的训练方法,和你的孩子一起加入创造力的集训营吧。

  辨别法

  发现事物的不足,寻找各种遗漏的环节,探索知识中的未知部分,以培养儿童的辨认能力、观察力和注意力。

  游戏——寻找缺失处展示各种图案,指着每一幅画问孩子:“这是什么?你仔细看看,缺什么?”让孩子去发现缺少的部分,再让孩子说明,实物中如果缺少这些部分,将会出现什么结果。家长可以对着图中的各种图案,边看边与孩子交谈,帮助孩子找出欠缺部分。

  类比法:

  比较类似的各种情况,找出事物之间的相似处,引导儿童将某一事物比喻成另一类事物,以启发儿童的发散性思维,努力为他们创造力的充分施展提供一定的条件,同时也帮助儿童发展归类、类比的能力。

  趣味问答一寻找“圆伙伴”家长问孩子:“世界上圆形的东西真多,平时你看到的还有什么东西也是圆形的?”等孩子列出一些回答后,对孩子说:“现在我们一起来给这些圆伙伴排排队好吗7”比如吃的、用的、玩的等等,然后再继续问孩子:“在这一大群圆朋友中,谁和谁有相似之处啊?”鼓励孩子任何形式的联想和回答,只要是适当的都对,越多越好。

  重组法:

  将一种结构重新改组创立一种新的结构,在凌乱无序的情况下,发现并提出新的处理方法。

  游戏—一摆棋子用围棋盘或象棋盘做游戏,按“黑白黑白”“黑黑白白”“白白黑黑”有规律地摆棋子,先让孩子模仿着摆,再让孩子模仿摆出三角形或四边形。家长可教给孩子有规律性的摆法,并试着使摆法渐渐复杂,让孩子边提问边试着自己创造性地摆放,以增强孩子的位置感、立体感和知觉能力。

  视像法:

  以具体的方式表达各种观念,具体说明思想和表达情感,透过图画描述经验。

  画图游戏-一小小设计师家长问孩子:“中国的首都是哪个城市?首都有一个最著名的建筑叫什么?”给孩子看天安门并向孩子介绍天安门的特征。引导孩子从各个角度考察天安门的特征,如大小、造型、颜色、装饰等,然后让孩子想象并画出一个更加宏伟、壮观、现代化的建筑,请孩子展示并讲解自己的画,训练孩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力。

   母婴频道专家提醒:各种困扰悬疑或具有挑战性的情境,让儿童思考并提出各种开放而无固定结局的情境,就儿童的上一回答继续打破沙锅问到底,从而发展儿童的发散性思维。

  (编辑:苗皓)

本文Hash:25d77518086d1979eb17dd3f564e9a7aa114d3e6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