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吞噬幼童性命的果冻

     您所在的位置:燕赵人民代表网>>公民与法治内容>>2007年第八期 

那吞噬幼童性命的果冻――一个父亲要为全国儿童因食果冻伤亡愤起维权

 作者/羊 羊

  [新闻背景]果冻是一种用海藻胶为原料制成的胶类休闲食品。自上世纪90年代初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便以其特殊的口感受到了消费者的青睐。而果冻的最大消费对象是儿童。但果冻并不适宜儿童食用,尤其是3岁以下的幼儿。现在已经有足够的证据显示:由于3岁以下幼儿会厌部还未发育成熟,而不少厂家生产的果冻,形状像一个塞子,体积小,质感光滑并富有弹性,幼儿吸食的时候,很容易被堵住气管,造成意外事故。所以不少医生建议,3岁以下的幼儿应该慎吃果冻。  2006年4月29日,一个名叫袁家豪的孩子因吞食果冻窒息,经抢救无效身亡。他的父亲袁波娃为了给儿子讨公道,将果冻的生产厂家推上了被告席,要求赔偿32.5万元,并立即停止生产同一型号的凝胶型果冻。为了更多儿童的安全,袁波娃联合全国因吞食果冻而造成伤害的受害者家属,成立了全国儿童果冻窒息伤亡维权联盟:阻止果冻危害儿童的生命健康,为因吞食果冻而造成伤害的受害者维权,推动厂商进行产品改良。  那么,一颗小小的果冻,为何竟成了杀人“凶手”?这位悲情父亲能讨回公道吗?他的维权联盟能阻止果冻“杀人”的悲剧不再重演吗?  飞来横祸,3岁幼子被果冻夺去生命  袁波娃是湖北省荆门市罗店镇人。2002年,袁波娃和郭艳结为夫妻,次年生下一个胖小子,取名袁家豪。袁家豪承载着袁波娃夫妇所有的希望,他们希望将来能以儿子为自豪。看着乖巧的儿子一天一天地长大,初为人父的袁波娃欣喜不已。  然而,所有的幸福在2006年4月16日这天被打碎。那天上午正好是星期天,郭艳带着儿子到附近的龙王庙公园玩耍,经过永兴超市时,袁家豪嚷着要吃东西。于是,郭艳带着袁家豪进了超市,儿子看到五颜六色的果冻,就拉着妈妈的衣角要买果冻。郭艳当即在超市里给儿子买了一斤左右的小果冻。  走出超市,郭艳就给儿子剥了一个果冻,袁家豪吃了,告诉妈妈他还要吃。当郭艳准备再给儿子剥一个果冻时,袁家豪要自己剥,于是,郭艳拿了一个果冻给儿子。谁也想不到的是,当郭艳转身时,发现儿子脸色发白,嘴唇也变成了紫色:“儿子肯定是被果冻卡住了!”这突如其来的意外把郭艳吓坏了,她急忙蹲下去,扶着小家豪的身子猛拍他的背部,想把果冻拍下去,可一点儿也不管用。这时,路边好心的副食店老板迅速抱起袁家豪冲到马路边,拦下一辆出租车,向最近的武汉市商职医院奔去。  几分钟后,袁家豪被送进武汉市商职医院急诊室,医生立即对他进行了抢救。医生将袁家豪倒提着,一边拍孩子的后颈部,一边用抖动的方式想把卡在气管里的果冻给抖出来。然而,几分钟后,果冻非但没有被拍出来,小家豪的情况却变得更加严重了,他的脸成了绛紫色。此时,袁家豪的生命体征已经十分微弱,医生让郭燕转院。万分焦急的郭燕抱起孩子,疯了般地冲出了商职医院,往武汉市儿童医院赶去。  12时57分,袁家豪被送进儿童医院急诊室。而此时,距他被果冻卡住气管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半小时。此时的小家豪已经昏迷过去,整个脸呈紫色,情况十分危险。  急诊室的徐恩明医生赶紧对袁家豪实施紧急抢救。当他把袁家豪放到床上,拿着喉镜挑开小家豪的喉咽时,发现小孩已经死亡。当徐医生沉痛地把孩子身亡的情况告诉袁波娃夫妇时 他们怎么也不能接受这个事实。  看着小家豪已经停止了呼吸。袁波娃夫妇抱头痛哭。  袁家豪的死亡病历上写着:因误吸果冻,多发性气管异物导致呼吸心脏骤停,循环系统衰竭而死亡。只因为一颗小小的果冻,前后只不过半个多小时,小家豪就这样离开了人世。  悲怆父亲誓为幼儿讨公道  袁家豪死了,死在了一颗小小的果冻上,也埋葬了袁波娃夫妇俩所有的希望。  袁波娃心如刀绞,泪水禁不住夺眶而出。痛定之后,夫妇俩决定为含冤而去的儿子讨回公道。  袁波娃当即找到了果冻的生产厂家。袁波娃说明来意后,公司叫他找深圳总公司销售部。电话几经转辗,公关部的人回复他说:“这个事情的具体情况,我们不清楚,你留下电话,我们调查后会回复你。”几天后,厂家武汉代理商给袁波娃送来了1.5万元的慰问金,当时是袁波娃的哥哥接收的。当袁波娃知道后,非常气愤:“这1.5万元,我不能接受,难道我儿子一条命才值1.5万元?!”随后,代理商给袁波娃打来电话:“这个事情已经处理了,我们商家没有责任。”袁波娃听了,愤然地问:“这怎么可能呢?是你们的产品导致了我儿子身亡,怎么能说没有责任呢?你们应该承担民事责任。”  此后,袁波娃一直没有得到厂商的回音。万般无奈之下,袁波娃只得求助武汉当地媒体。当地媒体获知此事后,对袁波娃夫妇的遭遇非常同情,将此事报道出来,同时还竭力促成双方调解。经过种种努力,袁波娃终于与商家总裁助理李先生联系上了。李先生获知这个情况后,在电话里对袁波娃说:“我现在不知道这个情况,我们调查清楚后,会叫代理商与你联系。”然而,袁波娃一直没有得到厂商的明确答复。几天后,袁波娃再次给李先生打电话,电话却被转入了秘书台。  袁波娃知道,作为消费者的他显然是一个弱者,于是又找到了湖北省消费者协会。消费者协会告诉他,他们一般只是起调解作用,如果调解不成,他可以选择民事诉讼。  在种种办法都想过之后,事情还是没有得到解决。这时,此事引起了中央电视台的注意。随后,央视针对袁波娃夫妇的遭遇作了一期节目,引起了社会的关注。这时,一些律师主动给袁波娃打来电话,免费向他提供法律援助。  最终,袁波娃选择了上海某律师事务所张律师。因为张律师的一句话打动了他:“作为一个父亲,我对你的遭遇非常同情;作为一名律师,我愿意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随后,在张律师的代理下,2006年9月,袁波娃向江岸区人民法院提交了起诉书,法院正式立案。  悲剧不要重演,悲情父亲掀起果冻伤亡维权联盟  从儿子出事后,袁波娃就不停地奔波在负责果冻安全生产的各级职能部门,现身说法,希望果冻“杀人”的事实能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然而,他的百般努力却收效甚微。  袁波娃再次与厂商取得了联系,厂商答复他称,他们生产的果冻完全符合国家新标准的要求,对于袁家豪的死,他们表示遗憾,但不负任何责任。厂家这种推卸责任的做法让袁波娃伤透了心。国家在2005年底,制定了新的果冻生产国家强制标准,规定果冻直径必须超过3.5厘米。强制标准在2006年5月1日正式实施,2006年10月1日起,不符合新标准的果冻将不得上市销售。在后来的几个月里,袁波娃几乎走遍了所有与果冻安全生产相关的政府职能部门,对新的果冻标准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国家规定的果冻直径低于3.5厘米不得再进行销售,而出事的果冻直径3.7厘米,尽管符合国家标准,但是果冻的顶端有3.7厘米,底部却是尖的,明显小于3.5 米。这时,袁波娃还从网上了解到,目前美国、日本和韩国等,都已经对果冻的尺寸提出了限定。美国规定:球形果冻的剖面直径必须超过4.45厘米。2004年底,韩国对于小于4.5厘米的果冻暂停销售。一些欧美国家已停止生产了这种凝胶型的“杀人”果冻,取而代之的是“入口即化”的新型果冻。为什么我们国家的果冻不借鉴国外的经验呢?为了让更多的儿童不再受到果冻伤害,袁波娃决定维权到底,然而,他想到自己一个人毕竟势单力薄,于是决定联系那些果冻受害者。  袁波娃最先找到了山东的郭春波。2005年2月11日,郭春波5岁的儿子因吃果冻窒息身亡。2006年7月,袁波娃找到了郭春波。袁波娃在电话中诚恳地说:“我的3岁的儿子也是因吃果冻窒息身亡,我想成立一个全国儿童伤亡维权联盟……”郭春波听了袁波娃的想法后,表示大力支持,并提供了一些果冻受害者的电话号码。  于是,袁波娃又找到其他一些果冻受害者家属,这些人都非常支持袁波娃的想法,并表示支持他的行动。  袁波娃觉得联盟的意义就是阻止果冻危害儿童的生命健康,为那些由于果冻造成伤亡的儿童维权,最终推动果冻改良,并提供一些果冻伤人的急救措施。  为了尽快建成全国儿童果冻伤亡维权联盟,袁波娃自费打印了100余张果冻伤亡名单表,寄给那些果冻受害者。然后,他还专门联系维权律师。目前,有许多律师都表示愿意为联盟提供法律援助。随后,袁波娃将联盟信息挂在了中国维权网的网页上。许多网友知道后,都热情地留言,并对他的行动表示了极大的支持。  新的果冻生产国家强制标准规定,2006年10月1日起,不符合新标准的果冻将不得上市销售。但袁波娃发现,当初夺走小家豪生命的那些小果冻仍然摆满了货架,这些“杀人”的果冻竟然还在热卖,究竟还要再威胁多少个幼小的生命才罢休?袁波娃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2006年10月,袁波娃将自己成立全国儿童国栋伤亡维权联盟的申请书递交给了湖北省消费者协会。袁波娃想只要消协批准,联盟就开始正式的活动。联盟将进行“阳光维权万里行”,传授遇到吃果冻发现意外怎么办等急救知识,然后进行签名活动。他要走遍中国去宣传果冻的危害,让天下的孩子慎食果冻,以减少类似事故的发生。

:::::::关于本站|网站帮助|广告合作|本站声明|网群单位|网站地图|给我留言|联系我们|:::::::河北省人大常委会主管燕赵人民代表网版权所有

幼童的言行成年后的性格

当年被认为“充满自信”的幼儿占28%。小时候他们十分活泼和热心,为外向型性格。成年后,他们开朗、坚强、果断,领导欲较强。

40%的幼儿被归为“良好适应”类。当年他们就表现得自信、自制,不容易心烦意乱。到26岁时,他们的性格依然如此。人们常说的“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在幼小成长发育阶段形成的自我个性,会影响到他未来的学习、事业、婚姻、家庭和社会等方方面面的领域。培养正常健康的宝宝,才给他未来的成功奠定根基。根据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教授卡斯比发表报告,3岁幼童的言行就可预示他们成年后的性格。这一报告为“三岁看老”的说法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在英伦三岛引起轰动。

科学佐证“三岁看老”

1980年,精神病学家对1000名3岁幼儿进行了面试,每名幼儿都被问了22个行为特点方面的问题。根据面试结果,这些幼儿被分为充满自信、良好适应、沉默寡言、自我约束和坐立不安5大类。

2003年,也就是当他们26岁时,卡斯比等精神病学家再次与他们进行了面谈,并且对他们的朋友和亲戚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当年被列入“沉默寡言”类的幼儿占8%,是比例最低的一类。如今,他们要比一般人更倾向于隐瞒自己的感情,不愿意去影响他人,不敢从事任何可能导致自己受伤的事情。

10%的幼儿被列为“坐立不安”类,主要表现为行为消极,注意力分散等。如今,与其他人相比,这些人更易于对小事情做出过度反应,容易苦恼和愤怒。熟悉他们的人对其评价多为:不现实、心胸狭窄、容易紧张和产生对抗情绪。

还有14%的“自我约束”型幼儿长大后的性格也和小时候一样。

4高危“性格信号”家长应干预

3-6岁,通常被人称为“潮湿的水泥”期,这是孩子性格形塑最重要的阶段,孩子85%-90%的性格、理想和生活方式都是在这段时间形成的。俗话说3岁看大,7岁看老。人的很多性情在很小时候,就初见倪端了。年轻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快乐、自信、受欢迎的人。只不过这些特质不会只是因为父母的“希望”,就会出现,更多情况下,是需要家长关注和进行培养的。

以下的几个信号是提醒父母们对孩子要进行帮助和干预了。

害羞!

很多害羞孩子的父母都有这样的经历,在家的时候,孩子声音洪亮、手舞足蹈、能唱能跳,可一旦来了生人,孩子就好像变了个人。最尴尬的情形莫过于,死活不肯跟长辈打招呼,或者如果好心的叔叔阿姨想逗一下,更是立即成为蜷缩的刺猬了。事实上,害羞的孩子并不是时时刻刻都害羞,他们的害羞大都只表现在陌生环境中或者陌生人面前。我们现在已经知道,无论什么气质的孩子都可以成材。害羞的孩子通常气质安静,并遵守规则。但不可否认的是,害羞的孩子对陌生环境和事物感到紧张和恐惧,他们的“安全区域”小,因此适应慢,花费时间长;由于缺乏公众表现的机会,因此较少得到学校和同伴的关注;由于不爱争取,常常会失去很多机会;更重要的是,在这个快速、激烈的竞争年代,害羞的孩子也可能产生自卑心理,从而对自我形象产生怀疑……这些都是父母需要关注的。

改进办法:害羞的孩子首先要知道自己并不是那么“与众不同”,跟那些在公众面前表现活跃的同伴相比,他只是需要更多的时间进入状态,好像在搭积木时,他会比活跃的表哥搭得快。虽然他愿意到外面玩,却很不希望别人“注视”他,被放在“聚光灯”下的感觉,只能让他更不自在。他要知道在某些情况下,如何争取并 把握住自己的权利;他还需要了解公众表现的具体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不能只是空空而谈,需要详细体会到能够指导他每一个尴尬的困境。

坏脾气!

一位妈妈这样描述她的烦恼:“我三岁多的孩子常常大发脾气。当他不愿意做某件事情时,他就会赖在地上,手舞足蹈。如此我很不愿意带他出去,因为他常常大发脾气。每次他发脾气,哄劝、呵斥、打骂、教训等各种各样的方法,我都尝试过,尽管当时花费力气和时间能把他‘安抚’或者‘镇压’下去,可是这种事情一次次发生,弄得我筋疲力尽。”

情商(EQ)在80%的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成功。而情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情绪管理能力。情绪控制是需要父母们花费很多心思教育的内容。对于那些性子本身就急躁的父母而言,教导孩子管理情绪无疑更加困难。通常的情况是,坏脾气孩子的父母一方很有可能就是坏脾气。警惕孩子知道如何激怒你。如果你是个急脾气的人,孩子就很容易从你那引发一场战争,两人相互大叫,没有赢家。如果你忽略他发脾气或者走开,其实很清楚的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发脾气是不可以接受的。这也是孩子学习规则重要的一部分。父母需要牢记的是:如果孩子有一次通过发脾气达到了不合理的目的,他就会再发脾气,一而再、再而三地使用这种手段。

改进办法:其实,人人都会生气、伤心、沮丧和失望。不同的是,情绪管理能力强的人,是会用健康地方式表达出情绪。尖叫、地上打滚、哭喊、摔东西、骂人、踢打都是坏情绪的表达方式,却不是健康的。总的说来,你需要清晰地传达这样一个信息:生气可以,但是以消极、发脾气或者造成伤害的方式发泄怒气是不可以接受的。因此,孩子需要知道,如果不用地上打滚等发脾气的方式表达,还能怎样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烦恼与压抑?在专门的儿童情商训练机构中,健康的情绪表达方法被大力倡导。“安全发泄岛”、“情绪垃圾箱”、“气球操”等被广泛使用。孩子知道,当自己特别生气的时候,可以被带到自己的房间,可以通过打枕头、把头埋在被子里进行发泄;还可以把不开心的事情画下来,扔到情绪垃圾箱;还可以做“呼吸气球操”,以使自己平静下来,以更健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不行”!

这是爸爸妈妈听到孩子说得最揪心的话。退缩的孩子让人感觉沮丧。毕竟自信心是人最重要的特质。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他就根本不会开始去做事,即使在别人的促使下开始了,一个小小的困难就能绊倒他,因为他从来没有相信过自己是可以的。从发展心理学的观点看,3-6岁是保护儿童自信心的关键期,自信心在这段时间建立地怎么样,对小学甚至成年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苦恼的父母经常用尽各种表扬、鼓励的方式,孩子还是“挫折过敏”,“我不行”、“我不去”、“做不了”常常挂在嘴边。近来研究人员发现,挫折承受力弱,居然是家庭误用“赏识教育”的结果。很多父母(老人)为了鼓励孩子,动辄将“真棒”、“最聪明”、“最厉害”挂在嘴边,一点点好的表现都夸赞不已。但是,孩子在外获得的信息与此反差极大。他很容易就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自己不但不是最棒的,在某些方面,还差得很远。自信心从此一落千丈。经历教育往往比语言教育来得深刻。关注过多,也是造成挫折承受力弱的又一原因。备受关注的孩子通常敏感,怕出错,非常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看法,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不敢轻易尝试。

改进方法:自信心是从经历中获得的。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能让孩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家庭培养孩子自信心最简单和有效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家长应多去表扬孩子的努力,而不是当下的某个结果。不要说:“你今天表现很好”,而是说:“因为你今天努力控制住自己,上课不乱跑,所以我要表扬你”。清楚地让孩子知道,父母更重视自己努力的过程,能使他们有信心地面对困难。在情商训练营中,“失败的样子”、“给努力一个A+”都能传递给孩子关于自信的重要观念和实用技巧。

不合群!

3-6岁的孩子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在人际交往上,他们还不理解友谊真正的含义。“好朋友”也仅是建立在玩具、零食等物件上的。但是,家长却仍然可以看到,有些孩子在一起玩得很融洽,似乎天生就是“社交高手”。在这些孩子身上,大都能发现这样的特质:愿意分享、有爱心、愿意帮助他人、遵守规则、主动。而另一些则是“另类人物”。有的孩子很容易与他人发生冲突;有的孩子不断地“故意”“撩”别人,让同伴反感;还有的孩子游离在人群之外,很难参与游戏。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开始学习成为一个“社会人”,如果他们在人际方面有困难,是一定需要大人帮助和支持的。通常孩子不合群有以下原因:最常见的是,这个孩子的行为常常触怒他人。跟大人一样,儿童也不喜欢霸道、自我中心或者破坏性的行为,他们不喜欢跟不遵守游戏规则的人玩。有注意力问题的孩子通常也会有人际交往的问题,因为他们理解游戏规则有困难,也容易在游戏中稍有不如意时发脾气。此外害羞的孩子也会存在不合群的问题,他们很容易被别人嘲笑。

结语

专家们深信,父母务必认真对待小孩子的所作所为。父母的抚育和教育方式,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对一个人的性格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这要看孩子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成长以及在什么样的老师指导下学习和发展,若是父母、老师和社会的友人给予正确健全的身体力行的影响,其未来的发展走向就比较乐观,反之亦然。

果冻,对儿童的生长发育造

果冻并非水果制品,而是由增稠剂、香精、着色剂、甜味剂等材料配制成的,主要成分是藻酸钠及琼脂、明胶和香精、色素等。儿童摄入过多果冻会影响机体对脂肪、蛋白质的吸收,干扰对铁、锌等微量元素的吸收和利用,可导致味觉异常、异食癖等症。而使果冻产生诱人香味的香精,是由脂类和醛类等化合物溶于酒精配制而成的,果冻的鲜艳色泽则是加入人工合成色素的结果。进食添加了人造香精、人工色素的果冻,不仅没有任何营养价值,而且由于小儿肝脏、肾脏的解毒排泄功能较低,容易使毒性物质蓄积在体内,妨碍机体新陈代谢,影响少年儿童发育。

但许多家长以为果冻是水果制品,富含各种维生素,小孩吃了有好处,这完全是误解。

1月25日,山东省武城县一个两岁幼儿吃果冻时噎住喉咙,抢救无效死亡。(齐鲁晚报24年1月3日)

2月9日下午5时许,太原市一个1岁多的女孩在吃果冻时,不慎将果冻一口吸进气管,因抢救无效死亡。(新浪网)

2月18日,北京市一个8岁的男孩吃了一个散装果冻后被噎住,经医院抢救无效死亡。(新浪网)

3月7日下午,福州市一个两岁多的男孩在吃果冻后2分钟内断气死亡。(新浪网)

5月13日,浙江省乐清市工商局乐成工商所在市场上临检时,检出厦门大三和食品有限公司“佐佐”牌果冻两个品种含有甲醛。(新华社24年7月8日电)

6月4日,海南万宁工商局捣毁一家黑果冻厂,发现果冻中掺有有毒兽药。

以上均是24年发生的有据可查的新闻事件,读来令人触目惊心。

儿童食品原本是为了让孩子增加营养、健身强体之用的,可是,如此频繁地发生问题,不能不引起广大家长的警觉。

本文Hash:24be8580d8091ebb1fac4ffceea6dcf10e4822ea

声明:此文由 lizhen002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