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的孩子为何多了五成?

天气开始热了,过敏者的噩梦又开始了——接连不断的喷嚏让人精疲力尽;鼻子是关不住的水龙头;别人眼中的“美食美景”,就是自己的“毒药”和“苦难地”。尤其是近年,儿童、青少年的患病率不断上升,父母们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太爱干净,易过敏

100年前,一名美国医生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病。患者在经过枯草堆时,会情不自禁地打喷嚏、流涕,眼耳瘙痒。有钱人、城市居民,还有平时足不出户的人,容易得病;每天接触枯草的农民却很少得,因此被视为“上帝对有钱人的惩罚”。这就是季节性过敏性鼻炎。

老百姓常说的过敏,学名叫变态反应或特应性疾病。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主任尹佳介绍,它是指人们吃下、接触到或吸入某种物质时,身体产生的过度免疫反应,导致这种反应的物质就是过敏原。世界变态反应组织公布的调查显示,在30个国家的12亿总人口中,22%的人有过敏性疾病。而北京儿科研究所的调查发现,10年来,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增加了50%。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副主任王良录解释,基因和环境是过敏的两个诱因,尤以后者为主。食物不断丰富,人们接触的化学合成物质多了,生活环境过于清洁,都是“帮凶”。

“出生后不断接触环境中的脏东西,可以增强免疫系统的战斗力,是件好事。但现代人过度推崇无菌的生活方式。机体免疫系统很少有实战机会,稍微有些外来刺激,就容易反应过度。”美国密歇根大学健康系儿科过敏症专家马克•麦克莫里斯医生指出。

此外,在过度干净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发生感染性疾病的几率较低。但有一个“卫生假说”指出,感染性疾病和过敏性疾病是一个平衡,前者少了,后者就容易多发。

过敏性疾病也会遗传。“父母都不过敏,一方过敏,双方都过敏,双方有同一过敏,其子女发生过敏的几率逐渐增加。”王良录说。父母一方过敏,子女患过敏性疾病的几率约为30%—50%;若父母皆为过敏性体质,子女患病几率会达到50%—80%。

王良录强调,食物过敏、湿疹、胃肠道反应,都是婴幼儿过敏的典型表现。一旦出现,应尽早到医院检查并接受治疗。

尘螨尸体也致病

螨是一种在自然条件和人类生活环境中普遍存在的生物,由于体积小,肉眼难觅其踪。但它却是最常见的吸入物过敏原,由其引起的过敏反应在各个年龄段都有。很多过敏性哮喘的发生、发展、症状的急性发作和持续,都与尘螨过敏密切相关。在婴幼儿过敏性哮喘中,尘螨是最主要过敏原。它还是过敏性鼻炎的头号过敏原。此外,部分患儿特应性皮炎的病情严重程度,也与对尘螨的过敏强弱,密切相关。

患者过敏并不是因为吸入了活的螨,而是由于吸入了尘螨的尸体碎片、分泌物及排泄物等所致。在铺床、叠被、打扫卫生时,致敏物极易飘散于空气中,被人体吸人。

5岁后才能脱敏

过敏性疾病要早诊早治。如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如不早期经脱敏治疗,25%—38%的患者会发展为哮喘。但对于儿童过敏来说,若采用脱敏治疗,则需要等到5周岁以后。过敏治疗分脱敏和抗过敏(包括抗组胺药物治疗等)两类。治疗前,要对患者进行特异性诊断,即明确是对什么过敏,找到原因后,最重要的就是回避。这是治疗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个方法。

脱敏治疗也叫免疫治疗,是目前唯一能影响疾病发展过程的方法。治疗时,要采用过敏原小剂量、多次反复皮下注射,逐步提高患者对相关过敏原的耐受能力,达到一定剂量后维持。多数患者用药1年后起效,3— 5年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5周岁以下的孩子,免疫系统还没发育完全,若此时就进行脱敏治疗,目前还缺乏长期安全性资料。所以,欧美的治疗指南都是建议5周岁后再进行脱敏。”王良录说。多数患者停止注射后,能保持长期疗效,但少数人会复发。针对这类患者,一般建议重新注射。

除螨三重点沙发、床、地毯

肮脏的环境可能使尘螨过敏者情况更糟糕,即使经常打扫,也不能使环境中完全无螨。尹佳指出,在家庭中,地毯、沙发、床,是尘螨的“三个聚集地”,家庭装饰物及空调过滤网也是其藏身处。要清除螨虫,必须注意以下方面:

降低相对湿度。螨的生存条件为20—30℃,相对湿度在62%—80%。使用抽湿机和空调机,将相对湿度控制在50%以下,能有效减少螨的繁殖。用特殊防螨材料包装床垫和枕头,是避免过敏原的有效方法。容易过敏的人买来新床垫后,不要撕去外面包裹的塑料布,这样也能减少过敏。每周,要用55℃的热水洗一次床上用品。在25℃的条件下,用普通洗衣粉洗5分钟,能去除绝大多数螨。如果温度高于55℃、持续10分钟,可杀死所有的螨。潮湿地区的家庭不要铺地毯。如果一定要用,应该每周真空吸尘一次,并经常更换吸尘器的口袋。切忌用蒸汽清洁地毯,这样会残留水分,反而促进螨生长。窗帘或遮光帘应换成百叶窗,家庭装饰织物应换为乙烯树脂或皮革垫,用木制家具。毛绒玩具或小件物品等,应该在零下17℃—零下20℃的环境中冷冻至少24小时,随后再进一步清洗,也能有效杀死螨。在寒冷地区,冬天可以把床垫和枕头在室外放24小时。

兴趣班为何竟成了孩子的“负累班”?

从“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到“围棋兴趣班”,从“美术班”到“舞蹈班”……“记者在广西南宁、柳州、桂林等地采访时发现,不少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让纷繁复杂的兴趣班弄得苦不堪言。一些教育专家认为,要真正帮助孩子健康成长,需要从教育理念、教育方式突破“三重门”。

兴趣班成了“负累班”

记者调查发现,广西各地幼儿园、小学开办的兴趣班种类繁多,光是绘画班就分为钢笔画、素描、蜡笔画、水彩画、油画等五六种,书法班也分为硬笔、毛笔班等两三类,此外还有舞蹈班、武术班、合唱班、钢琴班、小提琴班等等。

纷繁复杂的兴趣班让小学生和学龄前儿童受累不少。记者在柳州、南宁、来宾等城市一些幼儿园门口随机调查了60多位学龄前儿童和1-3年级的小学生,调查结果是:90%的小孩参加了1个以上的兴趣班,50%的小孩参加了2个以上的兴趣班,还有5%的小孩参加了3个兴趣班;参加兴趣班越多的小孩越感觉“睡眠不足”、“没时间玩”;超过60%的小孩对兴趣班只能保持2个月的“兴趣”,第三个月开始就觉得“腻味”、“学不进”;超过80%的小孩在进入小学之后转投另外一个兴趣班……

柳州市公园路小学学生家长杨劳恩说:“要不是孩子他妈一定要孩子上兴趣班,我真不想让儿子受那份罪,兴趣班成了名副其实的‘负累班’。”

家长细算“兴趣账”

一方面是孩子们对各种兴趣班兴趣索然,另一方面则是家长们为兴趣班支付了不菲的开支。

家住南宁市长湖路的学生家长胡克给记者算了笔账:孩子在幼儿园每月费用是600元,但上兴趣班还要额外增加每个班600元的费用。由于开班时间都是定在下午4点之后,正好是没法接孩子回家的时间,如果不参加兴趣班,小孩就只能在课堂外玩。

胡克说:“老师说孩子在课堂外玩一旦有事情很难‘管得到’,摆明了就是暗示一定得参加兴趣班。打听了一下,别的幼儿园也都这样,只好掏钱了。”

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李闰华认为,我国各地的幼儿园和小学普遍存在着利用兴趣班、特长班收费的情况,这与目前教育部门的监管不利有关,也与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态有密切联系。

解放孩子:需要突破“三重门”

“兴趣班是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减负’之后,要对孩子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就必须让他们参加兴趣班”。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那些把孩子送进兴趣班的家长们,普遍接受了这样的观点。

柳州市教育局教科所基础教育专家廖先祥认为,要让孩子突破兴趣班、特长班的包围,需要从三个方向进行努力。

--明确幼儿园收费标准。一些地方幼儿园收费标准还是上世纪90年代批准的公立幼儿园收费标准,已经大大落后于目前的经济形势。因此,应加快实行幼儿园分类分级收费制度,教育部门应该规范各种课程的开办时间和收费标准,避免出现幼儿园“卖方市场”变相强行收费的情况。

--树立正确幼儿教育观。家长应避免出现攀比心态,把自己孩子参加了多少个“班”视为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兴趣班的作用不能过分夸大。

--给孩子更多的休息和娱乐时间。对于尚处于身体发育时期的孩子而言,充足的睡眠和适当的运动是身体机能正常生长的关键。千万不要因为参加太多的兴趣班,增加负担,影响孩子阳光娱乐和黄金睡眠的时间。

有多少父母以爱为借口,却成了孩子眼中的quot;恶魔quot;?

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常常把爱当作借口,对孩子的教育不应该以爱的名义去教育孩子,那不是在教育,而是在捆绑孩子,我相信很多父母都这么做了,爱没错,可爱不是教育的方式。有多少父母以爱为借口,却成了孩子眼中的"恶魔"?

孩子三四岁,每晚都要听睡前故事,可是故事太吸引人,孩子越听越兴奋,哭着闹着非要多听两个,结果睡眠时间越来越晚,你狠下心,扔掉了所有的睡前故事磁带,告诉孩子,从此以后十点必须上床,乖乖睡觉,不然你就要惩罚他。

孩子六七岁,迪士尼的动画片图画精美,故事又吸引人,孩子往电脑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吃饭都要端着碗看动画片,做作业都不愿意做。你三番五次提醒他不能那么长时间地看动画片,却怎么都不管用,一怒之下,把电脑一关,严厉禁止:叫你再看,从此之后电脑不准开,回家之后乖乖给我写作业!

孩子十多岁,周围同学开始玩篮球踢足球,孩子也迷上了足球,一到周末放下书包就跑出去踢球,回来大汗淋漓。而且自从迷上了踢球,周末本该练的钢琴不练了,上个补习班也昏昏欲睡,你害怕这样下去孩子成绩下降,急的像热锅上的蚂蚁。孩子回来了,你怒气冲冲,"踢球能考重点中学么?篮球给我扔了!从今往后,周末都在家上课!"

这样的场景,在每个孩子身上几乎都发生过,而我们的家长,往往也是扮演了那个板起脸拒绝孩子的角色。

你要说了,这有什么不对呢?我也是为孩子好。

没错,没有哪个家长不是为孩子好的。就算是打骂孩子,出发点也是因为爱,可是,难道爱就一定要以简单粗暴的拒绝孩子的方式来表现吗?

只有懒父母才会粗暴制止孩子

《爸爸去哪儿第三季》里,有一个场景让我印象深刻。

林永健在带领孩子们排练节目练习唱歌,而他的儿子大竣不配合的和小伙伴坐在沙发上玩,因为时间紧急,林永健说了大竣两次之后,明显失去了耐心,当着小伙伴的面,就对大竣怒气冲冲,大竣胆子小,不敢发作,但是却在沉默几分钟后对着爸爸林永健大叫"你是魔鬼吗?"

但反观一起完成任务的夏克立,却对孩子们非常耐心,他先是认真引导,告诉孩子们他们要做什么,然后帮助他们用有趣的方式去排练学习新歌,很好的化解了矛盾。

其实,孩子对一样事情痴迷是最正常不过的事情。作为父母,难道你没有过痴迷一部电视剧而追着看了一天的时候吗?

孩子和大人一样,一旦对某样事物产生好奇,就很难自觉、主动地去放下。孩子没有自控的意识,他只会去分辨好玩还是不好玩,我想玩还是不想玩,只有他玩累了或者是玩厌了,才会放下。

这时候,父母本该是借助这个机会对孩子进行合理正确的引导,通过剖析孩子内心来不断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对待喜爱的事物,而一些"懒"家长,对教育孩子缺乏耐心,总觉得只要让孩子服从我的要求就好了,结果呢?

孩子根本不了解被骂被制止的原因是什么,但却因为父母的强大没有能力反抗,于是对父母的怨气越来越深。

表面上,你以为你终于教育好了孩子,而事实上,你只是让孩子感到害怕而不敢去做想做的事情。

教育从来不是让孩子在害怕中畏首畏尾,而是让孩子在不断地修正错误中学会成长。

小时候顺从,长大后会变本加厉反抗

小时候孩子没有反抗能力,父母暴政制止,只好不情不愿的接受这样的结果,可是,如果父母一直是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那么孩子的逆反心理,总会有一天会集中爆发出来。

家长不让看小说,很简单,只要藏在被子里书包 里就好了;家长不让听音乐,MP3藏在袖口里,要多隐蔽有多隐蔽;家长不让踢球,总不能24小时管着我吧,和同学里应外合骗你没商量……

这时候,你还能通过你的"暴政"制止孩子吗?恐怕到这时候,你就要后悔没有好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引导了。

而且孩子越大,越难以控制,小时候还会因为家长骂两句而害怕,但长大后,你打他他还手都毫不费力,仅凭你像小时候一样不分青红皂白的镇压,还能奏效吗?

那么,孩子沉迷于一些无关学习的活动,又不能直接"镇压",那该怎么正确引导呢?

1.摆正心态

事物都有两面性,合理利用才应当

无论是游戏还是运动,合理利用都是有益身心的事情。所以不管你的孩子沉迷网络游戏还是小说还是运动,都要首先告诉孩子,这件事本身不是错的,你玩这个东西是有好处的。

家长千万不能看到孩子在玩网络游戏就如临大敌,二话不说就制止孩子。这样最容易招致孩子反感,闹不好还可能会适得其反。孩子天生都有逆反心理,你说网络游戏坏,他偏偏要去以身试法,看看到底是怎么个坏法。

但是你要是告诉他,你玩这个东西没有错,只是是不是有一种更加聪明,更能够兼顾学习和玩耍的办法呢?

这时候,孩子发现你和他站在同一阵线上,对家长戒心自然也就会降低,也就容易敞开心扉,接受家长的建议和开导了。

2.多方入手

培养多种兴趣,丰富课余生活

孩子沉迷一样事物,往往是因为生活中的其它事情让他提不起兴趣。这时候,家长一味的禁止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正确的办法应该是观察孩子最近的状态,包括在学校状态如何、作业完成情况如何?了解清楚之后,再根据情况帮助孩子调节。

如果是学习成绩明显下降或者是作业完成的很敷衍,那么很有可能是孩子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或许是因为和老师同学有矛盾导致学习状态不佳,或者是某门学科内容难以掌握,因为这些原因,孩子在学习上感受到了挫折,然后转而通过其它方式来逃避学习。

如果是这种情况,家长要做的是和老师沟通,共同帮孩子解决学习上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粗暴的禁止。

如果孩子学习情况正常,只是突然开始沉迷某一样活动,则是孩子生活中其它娱乐太少了。这种情况,也可能是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交流互动太少,让孩子在家中无所适从,只好寄希望于各种娱乐活动。

这时候家长要做的是和孩子一起开发一些新的爱好。周末的时候全家出游,或者带孩子去图书馆,只要不要让孩子局限在一种活动中,爸爸妈妈一起参与,孩子就可以慢慢的不再只钟情于一种东西,也就会慢慢的从自我世界中走出来。

3.平等信任

不要因为"怄气"而伤害了孩子

家长们在孩子不听话时,一回两回还会好好劝,到了三四回孩子还不听,就到了考验家长耐心的时候了,要是再忍着性子多说两次还是不奏效,马上就是暴风雨来临的前夕了。这时候就算是本来事情没多大,脾气不好一点的家长,也要开始爆发了,我好说歹说你不听,小孩子怎么这么任性,我不信我还治不了你了!

好,你不听是吧?我把你书扔了,电脑关了,零花钱没收了,你再不听我的话!

可是这样的方式,还是对孩子教育吗?这显然已经演变成了家长和孩子怄气,然后家长通过强权让孩子承认失败,这时候,孩子会怎么想呢?

无论出发点是孩子不对还是家长不对,家长始终应该把自己当成家长,而不是一个"施威者",作为"施威者"的家长,在孩子眼里不再是可亲可敬的父母,而是需要去反对、去抗争的对象,这时候 的亲子关系可想而知了。

家长们总是会忘记自己和孩子其实是平等的,其实孩子需要的只是信任,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就对孩子"镇压",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懂道理、明事理的孩子,不是一个在家长面前唯唯诺诺什么都不敢做的小绵羊。

那么,你是在"镇压"你的孩子还是在"教育"你的孩子呢?

别用爱的名义,把自己变成孩子心目中的"恶魔",也别用爱的名义,和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在要求孩子越来越优秀的同时,但愿我们也能不断反思,成为最优秀的家长。

本文Hash:6aedb0f3bb9d3411fb9843cd3fa1f9e4c89de6ba

声明:此文由 飞舞九天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