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理:雷公公打电话

摘要:孩子心理:雷公公打电话,窗外下起了小雨,天很黑,顾夏永急急地跑到我跟前:“钱老师,是不是雷公公要来了呀?”我见他异常紧张,温柔地说:“天这么黑,可能是雷公公要来了。”他突然耷拉下脑袋,自言自语地说:“妈妈上班去了,我怎么..

窗外下起了小雨,天很黑,顾夏永急急地跑到我跟前:“钱老师,是不是雷公公要来了呀?”我见他异常紧张,温柔地说:“天这么黑,可能是雷公公要来了。”他突然耷拉下脑袋,自言自语地说:“妈妈上班去了,我怎么办啊?”

我感觉到他心里的恐惧,小心翼翼地问:“顾夏永怕雷公公吗?”“是的……”他不假思索地应到。一下子,班级里的其他孩子此起彼伏地大生嚷道:“我也怕!”“我怕!”“老师,我妈妈也上班去了……”我才发现,原来所有的孩子都在紧张着即将来到的雷声。自然,他们也都在关注我与顾夏永的谈话。

想想自己小时候,不也像这些小朋友一样怕打雷怕得要命吗?即使现在我一个人在家听见雷声隆隆,也会有些心悸,更何况这些爸爸妈妈不在身边的三岁宝宝呢?我让孩子们围在我周围就地坐下,微笑着,用手轻轻撸撸孩子们的头发,摸摸他们的小手说:“其实,雷公公心肠特别好,他担心下雨了,小朋友忘记带伞,所以先打个电话告诉你们。每次他都把声音弄得很响,是因为他怕小朋友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不见,忘了收衣服。”

孩子们听得很认真,我刚说完,何俊杰就站起来自言自语地说:“钱老师,我不怕打雷,雷公公是好人!”其他孩子也一个个站了起来:“我也不怕!”“钱老师,我一直不怕的!”孩子们声音一个比一个响,一个比一个自信,个子小小的顾夏永也大声示威:“钱老师,我也不怕!妈妈上班去了我也不怕的!“

看到孩子们如此表态,我试探了一下:“小朋友,你们听,雷公公又在打电话了,听……”此时,大家静得鸦雀无声,我正一阵失落,心想孩子们还在恐惧着。突然孩子们发出雷霆般的叫嚷声:“雷公公,你好!”“雷公公,你是好人!”顿时,我的顾虑消失得无影无踪,我也兴奋地叫着、嚷着。

没过几天,天又打雷下雨了,我偷偷观察着孩子们听到雷声后的表情,有的若无其事地继续玩耍,有的走到门口看看天,笑嘻嘻又回来,有的急忙跑来告诉我,好心的雷公公又在打电话了……

钱老师对妈妈们说:

三岁的孩子对自然现象的恐惧是一种很普遍的心理现象,但长期让孩子生活在这种恐惧中势必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作为成人,我们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能让他接受的平台,哪怕只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让孩子能接受、信服,让他有一个自己的理由去解释,而不是紧张地朝着恐怖的方向猜测、幻想,导致越来越恐惧。

文/钱秀华(上海江海第三幼儿园)

纠正孩子任性有策略 心理卫生 公共卫生科普网

  任性可以说是独生子女的常见病,他们大多都有急躁、固执、任性的表现。专家认为,孩子个性的发展一般分为反抗期和发展期。学龄前的孩子的行为还不成熟,语言沟通能力有限,独立性却在迅速地发展,因此有时会对家长的限制表示反抗,这种行为是正常的。家长一方面要给孩子一点自己支配自己的权利,允许一定的“任性度”,但是,另一方面对于一些“任性”过分的孩子,家长也要采取恰当的方式教育和引导。文/记者 陈晶晶

  不要一味指责

  专家介绍,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3~4岁是人生的第一个“反抗期”。此时孩子不再像小时候那样听话,而是经常“闹独立”,总是力图摆脱大人的约束,有时甚至似乎故意与父母作对,如果父母指责,孩子就会变得非常暴躁。

  专家分析:孩子的否定行为表明孩子开始产生自主意识,试图自行了解周围环境,建立自己的好恶观念,表达个人的需求,实际上这是孩子的“反抗”心理,是独立性个性品质发展的重要标志,这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发育现象。孩子有点“不听话”并非坏事,这类“不听话”孩子往往兴趣广泛,有独立见解,适应环境的能力强,心理发展也比较健康。此时,若是一味地对孩子横加干涉或者责骂惩罚,孩子可能会变得听话但同时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则受到伤害,独立性的发展更会停滞不前。

  专家建议:在对待早期孩子任性的问题时,家长应当充分理解幼儿独立性的发展规律,这是非常重要的。关注幼儿的反抗心理,因势利导,一方面,对孩子的合理行为与要求,给予充分的鼓励和满足;另一方面,对幼儿的不合理要求也要采用适当方式加以引导,避免强硬手段。

  与孩子讲道理

  随着独立倾向的发展,一些孩子的任性表现会越来越严重,主要表现为固执、抗拒、不服从大人管教、不按照大人的要求去做等,或者表面上答应,内心不服,大人不在旁边时,就由着自己的性子来。

  孩子不听话,父母的要求和愿望难以实现,父母容易出现不理智的行为:有的父母会采用打骂的方式,有的父母则对孩子放任自流,天长日久,这些方式都会助长孩子的任性。

  专家分析:任性的幼儿很难与同伴友好合作、分享、协商,他们往往随心所欲,很难做出利于他人(如关心、谦让、助人、同情等)的行为,因此如果放纵孩子的任性,会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此外,任性发展下去,也会导致孤僻、自私,影响心理健康。

  专家建议:孩子的是非观念正是在学习处理各种具体事情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过分的要求时,家长应注意采取正面教育的方式,向孩子讲清楚道理:这样做不对,为什么不对,怎样做才是对的。

  相关链接

  对付孩子任性有办法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家长可以利用孩子注意力易为新鲜的东西吸引的特点,把孩子的注意力从他坚持的事情里转移到其他新奇、有趣的物品或事情上。

  当孩子由于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发脾气时,大人不要理睬,不要表露出心疼、怜悯或迁就,要“狠”起心,置之不理,孩子最怕父母的冷落,自然会停止哭闹,久而久之,孩子的任性就会慢慢消除。

  独生子女常处于溺爱的环境中,又缺少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容易养成执拗、孤僻的性格,因此,家长要为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和同龄人交往,这对心理健康很有好处。

  奖罚并用

  当孩子任性胡闹时,给孩子两种选择:一种是不再闹下去,将得到某种奖赏;一种是闹下去,会受到处罚。作为惩罚,可采取把孩子带进另一间小屋,让他脱离使之兴奋的环境,强制他休息片刻。

当心打孩子打出心理问题

中国政法大学田岚、何俊萍两位教授针对“家庭体罚子女现象”的调查显示,近2/3儿童曾经遭受过家庭暴力。在接受调查的498名大学生中,54%的人承认自己在中小学阶段经历过家长的体罚,高达被体罚总数的71.38%。体罚的形式以父母手打脚踹为最多,占到88%,借助工具,如棍棒、皮带、衣架等实施暴力的占1.6%。从体罚的种类看,辱骂占25.28%,罚跪占16.36%,罚站占13.38%,被父母逐出家门的占4.09%。心理学家指出,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滥用体罚会给孩子造成诸多心理问题。■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式使孩子郁闷“滥用体罚会造成诸多心理问题。”北京慧源心理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肖峰指出,“儿童应该是无忧无虑的,但现在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孩子过得并不开心。”最近上海电视台新闻频道和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联手举办的调查结果发现,参加调查的孩子中竟然有78%感到不开心,因为父母责怪、训斥甚至动手打孩子而感到不开心的占到15%。肖峰主任分析指出,家长不正确的教育方式成为孩子郁闷的“罪魁祸首”。每个孩子都有下列四种需要首先就是父母的爱护和关怀,而不是父母的责怪和打骂;第二点,被他人接受,被他人尊重;第三点,得到别人的赞赏;第四点,在家里有地位。而滥用体罚会破坏孩子的这些心理需求。心理学家研究发现父亲经常打女儿,会造成女儿缺乏自尊、自爱和自信,在青春期容易出现早恋,还会使女儿数学成绩差;父亲经常打儿子,会造成儿子逆反心理,不愿服从社会规范,或者退缩、幼稚,缺少男子气;母亲经常打儿子,会造成儿子缺乏自信心、挫折感、多疑、没有安全感等。也就是说,打孩子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还会造成新的心理问题。■滥用体罚会丧失惩戒效果“滥用体罚会破坏父母和孩子的亲密感情。”肖峰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一种尊重平等和谐支持的关系。一旦滥用体罚,既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造成严重的亲子隔阂。”肖峰特别指出,体罚不但使孩子不再愿意与父母亲近,而且打多了,只会使父母子女之间在感情上产生隔阂,严重的甚至会对抗、对骂、对打。肖峰认为,滥用体罚会丧失惩戒的效果。体罚作为一种最严厉的惩罚手段,如果滥用,父母动辄就是几板子或几巴掌。打孩子打惯了,习以为常了,孩子对打也就没有了惧怕。孩子一旦对打失去了惧怕。“打”作为一种最严厉的惩罚手段也就丧失了它的威慑力。这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听到有些孩子所咕哝的“动不动就打,只会打”。美国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有40%的父母觉得打骂之后,孩子的表现还是一样。■滥用体罚不能真正让孩子明辨是非国外有专家分析了自1938年以来体罚孩子的众多后果,跟踪分析了打屁股对孩子的短期和长期影响。她认为通过打孩子屁股,你可以让孩子暂时听话,但问题是,孩子心里并不特别清楚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你应该让孩子从内心里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而不是“如果我怎么怎么了,妈妈就会打屁屁……”否则,一旦家长不在身边,不存在打屁股的威胁了,孩子们就不会有分辨是非的主动性了。滥用体罚还会使孩子学习错误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打孩子绝对不是什么好的教育方法,只会是对孩子的一种个性压抑,尤其是给孩子造成一种错觉弱者要服从于强者,暴力可以解决问题,这是很糟糕的。孩子往往会从父母那里学会了“以暴制暴”,学会了“打人经验”,染上了暴力行为。日前,美国一个专家小组分析调查了过去60年有关 打屁股”的案例,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童年经常挨“屁板”的人们更容易滋生侵略性、反社会的行为,更容易虐待配偶和孩子。无论是打还是使用别的方式处理或惩罚孩子的过失的意义,不是针对事件的结果,关键的是针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和态度。批评、惩罚的根本目的与重点是让孩子思考事件的本身,而不是如何避免、减轻惩罚。当孩子对可能被惩罚的方式、轻重等考虑的越多,就越不关心事件本身的问题,从事件本身吸取的教训和经验越少!因为打骂只会使孩子不再在你的面前表现你不喜欢的行为,并非真的改正了,而躲到你背后,在你看不到的地方继续淘气,继续使坏;打骂只是让他学会了逃避被打,而没有学会什么是该,什么是不该的是非善恶。肖峰主任肯定地说,家长期望完全通过打来教育孩子的做法,肯定是错误的。一味打,只会造成孩子种种不良的心态和心理偏差,决不能获得教育孩子的效果。本文由飞华健康网育儿频道提供

本文Hash:9284a0e74e2450a871f0b095ef0c06f3c40490fd

声明:此文由 nihao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