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帮女儿告别胆怯

摘要:实践:帮女儿告别胆怯,女儿璐璐4岁了,比同龄孩子高出大半个头。可是,她的胆量却与身高不成正比。每次在公众场合、特别是在陌生人面前,她的声音就会轻得跟蚊子哼似的。老师给她的评语也经常是:“要是胆子再大点就好了。”..

女儿璐璐4岁了,比同龄孩子高出大半个头。可是,她的胆量却与身高不成正比。每次在公众场合、特别是在陌生人面前,她的声音就会轻得跟蚊子哼似的。老师给她的评语也经常是:“要是胆子再大点就好了。”

我和丈夫商量,女儿这“胆小病”还得“内外兼治”。

要帮助她树立自信心。璐璐从小喜欢绘画和剪纸,过去我常给她做演示,时间久了,她逐渐产生了一种依赖心理,一拿起笔就喊“妈妈,你帮我画”,或者干脆把手工作业往我手里一塞:“还是你做得好!”现在,我开始大胆放手,鼓励璐璐自己作画。有时她信手涂鸦的线条,只要她能自圆其说,我便会大加赞赏。简单的剪纸、制作,我故意做错让她来纠正。这样,在接连尝了几次胜利的“果实”后,璐璐慢慢对自己有信心了,做起其他事情来也大胆多了。

另外,就是尽量为孩子创造一个家庭以外的交往环境。每逢双休日,我和丈夫就带璐璐去公园、娱乐场、商场逛逛。长假时,我们还会经常安排一些短途旅行。在这些场合中,我们教她如何与别人打招呼。从起初的怕羞胆怯到小声应答到主动打招呼,再到后来能与陌生孩子交往,璐璐渐渐有了进步。

璐璐的另一个胆小表现,就是特别怕小动物。看到小猫小狗她都会吓得直往大人身上扑。于是,我买来一只全身雪白的小狗,决心从饲养小狗着手帮助女儿克服对动物的恐惧感。起初璐璐对这个不速之客总是敬而远之,保持“安全”距离。但孩子毕竟好奇心强,看着我们一会儿给小狗洗澡,一会儿又给它拍照,她终于按捺不住了:“小狗会不会咬人?”“只要你轻轻地跟它说话,轻轻地摸摸它,它是不会咬人的,它还会和你做游戏呢!”见她半信半疑,我就走过去摸了摸小狗的头。璐璐果然大受鼓舞,脚步向前移近了一些。我又碰碰小狗的嘴巴,它伸出舌头舔舔我。璐璐看了很是眼红。我见时机成熟,便慢慢拉着她的小手去摸摸小狗的背、头,还和小狗握了握手。有了第一次的突破,璐璐就不再害怕小狗了,不但和它做朋友,还给它取了个好听的名字——小雪球。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用故事和图片来帮助璐璐认识其他动物,讲述时我把它们化身为卡通形象,如鸡爸爸、兔宝宝、熊猫爷爷等,让璐璐对它们产生亲近感。现在,动物园成了璐璐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关键字:胆怯

爸爸妈妈如何帮助孩子告别胆怯?

很多小孩子看到陌生人,或者刚到幼儿园的时候都会表现出胆怯的行为。其实孩子在这些陌生环境下表现胆怯的时候,爸爸妈妈不用过于担心。但是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开朗活泼,那么,应该如何让孩子告别胆怯,走向勇敢呢?

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很多父母在谈到孩子胆怯时,常常忧心忡忡:担心孩子不敢大声说话,社会竞争如此残酷,将来怎么闯天下,忧虑孩子难诉委屈,将来可能不会保护自己,怀疑孩子的退缩会无法面对未来激烈的竞争。虽然做父母的顾虑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这些对胆怯的认识有失偏颇。家长需要的是把孩子当成孩子,用孩子能够接受的方式来对待他们,用孩子的标准来判断衡量他们。孩子声低并不一定代表胆怯自卑,声高并不一定代表勇敢自信,否则,何以解释孩子一时的腼腆、害羞呢?孩子对周围环境的认识相当有限,一时的回避退缩在所难免。只要胆怯没有使孩子感到不快乐,没有使孩子失去自信,没有使孩子裹足不前,没有阻碍孩子求知探索,都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如果孩子很多时候在很多事情上常表现得畏惧、退缩,不愿主动去尝试,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的话,那么,这个孩子也许存在一定程度的胆怯。即使如此,我们也不必不知所措,更不需要给孩子贴上胆怯的“标签”,因为“贴标签”无济于事。做父母的更不能大声指责、嘲笑孩子,因为孩子已经面临困惑,这样做只是雪上加霜。唯一能做的就是想办法帮助孩子克服胆怯、勇敢起来。家长千万不要为孩子一时的胆怯而大加批评,否则,会强化孩子的胆怯行为。儿童的情绪易波动,高兴时高声说笑,生气时低声怯怯,这些是正常的情绪反应。我们要给孩子低声说话或保持沉默的权利。

爸爸妈妈如何帮助孩子告别胆怯?

用鼓励来消除孩子的紧张感

胆怯的孩子,在家或幼儿园易受到外界的忽视或歧视,孩子会感到自卑,越是自卑越不敢抬头大声说话,以致恶性循环。我们可以耐心地告诉孩子:“没关系,有我们帮助你,你会好起来的。”孩子会从家长的话中感受到关爱和信任,这对孩子消除自卑非常重要。而耐心地倾听孩子的感受,了解孩子对各种问题的看法,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切忌说一些损伤孩子自尊心的话。

消除孩子的胆怯,需要更多鼓励。只要孩子有进步,哪怕不如家长所期望的,也要给予热情和真诚的鼓励。孩子在我们的鼓励中,产生被认可、被接受的感觉,增强了大声讲话的信心,有助于消除紧张感。

多与老师沟通,争取老师的帮助也很重要。请老师给予孩子必要的关怀,多鼓励孩子。胆子小的孩子在群体中易被忽视,而且孩子最相信老师的权威,最相信老师的评价。所以,尽量争取老师的帮助就非常必要。

用责任心来驱散胆怯心理

用多种方式引导孩子与同龄人接触。可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如请邻居或同班较熟悉的小朋友到家里玩,或与孩子们一同走进大自然,积极创造一种轻松、欢快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孩子的个性可以尽情展露,也利于他高声讲话、笑闹、蹦跳,无所顾忌。另外,还可以让孩子给亲朋好友打电话,询问超市中物品摆放何处,外出旅游时询问坐车路线等。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有利于克服胆怯行为。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让孩子照顾弱小或年幼的孩子时他会很感兴趣,完全忘记了胆怯。有的女孩子胆怯,可一旦成为母亲,要肩负保护、照顾孩子的责任时,胆怯一扫而光。所以,我们不必事事抢在 子前面,不必把他们照顾得无微不至。我们可以明白地告诉孩子他们应负的责任。我们有时不妨故意表现出无助,非常需要孩子的照顾,逐渐让孩子担负起一定的责任,把责任的接力棒传到孩子的手中,有责任心的人能自觉克服胆怯行为。

我们还可以利用角色游戏让孩子理解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所能扮演的角色,因势利导,避免枯燥乏味的说教。天下没有引导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引导的家长和老师。

小编总结:面对陌生的环境、做一些从未做过的事情,很多小朋友都会非常胆怯。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不应取笑或者呵斥宝宝的不勇敢,而是应该耐心地鼓励孩子,让孩子逐渐告别胆怯的性格,慢慢变得勇敢起来!

我帮儿子告别了孤独症

于静女士是笔者的一位大学同学。来自农村的她,毕业以后如愿以偿地去了美丽的滨海城市大连生活,在一家高校担任老师。于静的丈夫也是一位教育工作者。二人婚后不久便添了一个可爱的儿子小春。一家三口日子过得美满幸福,其乐融融。可谁也没想到的是,在小春3岁那年,被诊断出患有孤独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小儿自闭症”。7年来,于静在带孩子去医院就诊的同时,还坚持不懈地对他进行一系列“爱心训练”,终于使儿子小春彻底告别了孤独症的困扰,走向了健康成长的阳光之路……

母亲的自述

作为一个自闭儿的母亲,我可以说是不幸而又幸运的。

1998年春,儿子小春三岁零三个月时,我和丈夫得知了他的“与众不同”――在发觉他身上的种种“不正常”之后,我们带他去医院就诊,结果从医生那儿得知:他得了孤独症!

如今我们的小春已经是小学四年级的学生了,学习成绩优秀,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在他身上已经很难看到自闭的痕迹。小春能有今天,并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走,而是靠持之以恒的训练。

我们首先从他最弱处――注意力不集中――入手,也就是尽量训练他,使他能安静下来,克服他的情绪化问题。我陪他练过书法:我用复写纸在练习纸上描下各种笔画,让他用毛笔“描红”,光一个横就练了两万多次。做这样的训练的时候,都是让他坐在我的腿上,我一手抱住他的腰,一手握着他的手,和他一起描,一起画。上小学后,他很难自觉地完成作业,总是心不在焉,常离开座位。我就坐在他后面,用手辅助他写字,直到他上二年级不需要辅助时才停止。

为了提高儿子的语言能力,我首先抓他的阅读,要求他照书大声朗读。从我读一句他跟一句,到我读一段他跟读一段。我们经常一家人做“我读你听,你读我听”的游戏,鼓励一方去发现另一方的问题。这样的训练整整进行了两年之久,几乎是每天都做。

当他的语言能力稍有提高后,我们又提前进行了写作的训练。通常都是我们带他出去玩,一路上就反复提醒他今天我们去哪了,回家后写下来。比如:我去看大海了――今天,我和爸爸妈妈去看大海了――今天,天气真好,我和爸爸妈妈去看蓝蓝的大海了――今天,天气真好,我和爸爸妈妈去看蓝蓝的大海了。海上有大轮船,还有海鸥――今天,天气真好,我和爸爸妈妈去看蓝蓝的大海了。海上有大轮船,还有海鸥。我给海鸥喂食了,我很高兴……。逐步扩句成段,连段成章。

小春还有一个动作不协调的弱点。上小学以后,每到做操时间他就怕有人笑他,特别紧张,发展到后来,一站队他就尖叫,或者放声大笑。为了改善这种情况,我们开始加强运动方面的训练。从骑车到滑冰,从走正步到跑步、平衡训练和爬行等。有了一定基础之后,我们训练他多样式的拍球、跳绳、做操。现在,虽然你还是能看出他的动作不到位,但已经不是那么显眼了,重要的是他对自己有了信心,会主动参加一些团体活动了。

我们更注重自理、社交和情感方面的训练。小春的学校离我们家有5站的路,下午放学的时候没有校车,无论坐车还是步行,都要经过好几个路口。在小春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开始训练他自己过马路。先是我领着他过,告诉他应该怎样观察马路两边的车,然后我站在马路对面让他自己过。解决了如何过马路,我又考虑到万一路上碰上坏人,把他骗走了怎么办?我给他讲,给他看好多这方面的故事,有报纸上的也有电视上的。他慢慢地理解了这个问题,每次问他 ,他都很坚决地回答我不跟陌生人走,并且知道如果陌生人要带他走他该怎么处理。在训练类似的事情的时候,家长一定要把能想到的事情都想周全,使孩子有思想准备,以使他在遇到突发事件的时候不至于手足无措。

我们花精力最多的是同伴交往和情感方面的训练。上了3年幼儿园,小春才有了第一个玩伴,为此我们很着急。但由于当时我们对同伴交往没有理论上的认识,所以效果不是非常理想。上学以后,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同伴交往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从理论上知道该怎样进行教育,更有幸的是我们为孩子找到了一个最佳玩伴――李苑菲。菲菲是我―位同事的女儿,和小春同岁。因为在同一所学校,彼此住得又很近,所以常常在一起玩。

可以说小春能有今天,菲菲有很大的功劳。在玩伴教育法中,家长们扮演的是一个设计者或者说导演的角色,要充分发挥玩伴的能力,由他来带动你的孩子。你所设计的每一个活动不仅是适合你的孩子的,更应该能通过这个活动激发他的社交欲望,改善他的不当行为。

在训练小春的过程中,我认为做得最好的是情感方面的训练。有一段时间,小春对我和他爸爸的存在视若无睹,这让我们很伤心,但我们没有放弃。从他三岁至今的七年时间里,我们每天花很多时间和他亲近。一天里我们不知要和他说多少次“我爱你,我亲你,你是妈妈的好宝宝。”刚开始时,他对这些毫无反应,慢慢地他变得爱听这些话,而现在他能回应你的话,他也会发自内心地说:“妈妈,我爱你。”

七年多过去了,小春成了一个会问寒问暖的、乐意帮助人的小酷哥。最近,小春在他的作文中写道:“我曾经是一个患有自闭症的孩子。妈妈带着我到处去寻医问药,训练我,教我朗读、书写、做算术、画画、弹琴。妈妈为我做得太多太多,为我付出的也太多太多。那我为妈妈做些什么呢?我要刻苦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报答妈妈,因为这样做妈妈才能快乐……愿我的妈妈永远如鲜花般美丽。”

都说训练自闭儿只能是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其实不是,自闭儿康复的过程带给我们的是人世间最大的收获。

专家释疑儿童孤独症

问:孤独症和自闭症有什么关系?

答:孤独症和自闭症是一回事。在国外及我国港、澳、台地区称之为自闭症,我国大陆将其译为孤独症。

问:孤独症就是性格孤僻吗?

答:不是的。性格孤僻纯属性格问题,虽然也有心理方面的原因,但与孤独症有本质的区别。

问:孤独症儿童会有心理障碍吗?

答:是的。由于生长环境的不利影响,如他人的拒绝、歧视,甚至谩骂、侮辱等,会造成孤独症儿童的心理障碍。

问:孤独症儿童就是弱智儿童吗?它们有什么区别?

答:错。据研究资料显示,在孤独症儿童中约有70%伴随有智力低下,但将二者划等号是错误的。弱智儿童是单纯的智力发育障碍,而孤独症儿童是包括智力在内的全面发育障碍。

问:孤独症与语言发育障碍有什么不同?

答:语言障碍儿童在感知反应上没有异常,在与人与物相处的方式上也是正常的。他们能够模仿别人,用手势来表达抽象的内容(与听障儿童相似),虽然有时会有“鹦鹉式”对话。在参与想像性游戏和小组活动方面,与正常儿童同样有兴趣。这些都是孤独症儿童所不具备的。

问:孤独症是儿童期精神分裂症吗?

答:否。精神分裂症儿童的特征是思绪混乱,而开始发病的时间通常较迟。孤独症儿童的发病时间是在36个月以前。有一位美国精神病医生这样描述:精神分裂症儿童是力图 从这个世界逃出去,而孤独症儿童是从来没有进来过。

问:孤独症可以治好吗?

答:治疗和训练的作用是帮助孤独症儿童逐渐改善症状。经过坚持不懈的治疗和训练,孤独症患儿是完全能够达到自立的。

问:治疗和训练的作用是什么?

答:提高社会适应力,提高生活质量,逐步自立。否则将不能融入社会,甚至需要终身有人陪伴。

问:什么时候是治疗和训练的最佳时期?

答:任何时候开始治疗和训练对孩子都有帮助,越早效果越好,所以我们提倡早期识别,早期治疗和训练。

问:只治不教或只教不治行吗?

答:教育与治疗是两个领域,是从不同的角度帮助孤独症儿童。治疗和训练对孤独症儿童来说是有效的。二者兼顾效果会更好些。只治不教或只教不治都是片面的,应该避免。

问:治疗和训练的效果评估是看他是否学会了某种知识吗?

答:不完全是。应以提高其社会适应力为最终目的。

问:对孤独症常见的错误认识是什么?

答:长大就好了,任其发展;只要会说话就好了;依赖别人,家长不投入训练;急于求成,家长情绪急躁,不能持之以恒等。

——杨晓玲[北京孤独儿童康复协会会长]

本文Hash:6d360d51d3e4cd82f4250e65844853bb793fc2da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