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世界从认识自己开始

宝宝从一岁左右的时候就开始学习认识自己的身体器官了。那段时间,您一定经常这样教孩子:“这是宝宝的手、这是宝宝的小脚丫、这是……”所以,您认为宝宝是认识自己的,那我们就来看看宝宝是否真的认识自己——

※测试宝宝的自我认识程度

1.宝宝认识几个身体器官?(只要能指认就可以,不要求宝宝说出名称)

A.7个以下。

B.8—12个之间。

C.13个以上。

2.对应宝宝认识的身体器官,宝宝都知道这些器官的用途吗?(不要求描述用途,可以是提问,例如:宝宝用哪儿吃饭?宝宝用哪儿听声音?等等,只要宝宝能指认也可以。)

A.不太清楚。

B.知道一半以上的器官用途。

C.全部认识。

3.让宝宝闭上眼睛,让他用手分别摸摸头、鼻子、嘴巴、屁股、脚,宝宝能完成几样?

A.只能摸对2个以下。

B.可以摸对3、4个。

C.全部摸对。

4.关于性别认识:

A.不清楚。

B.宝宝知道自己的性别。

C.宝宝不但知道自己的性别,还能说出其他任何人的性别。

5.宝宝被东西拌倒的时候,有没有自我保护意识和动作?

A.没有,经常会摔到脑袋。

B.有一点意识,会用手挡一下。

C.有明确的保护动作,很少会摔伤。

6.宝宝会对您表达过自己的要求吗?比如,想吃什么,想玩什么,想穿什么衣服,等等。

A.不会,很少有。

B.在玩的方面或是吃的方面会表达,其他方面很少会表达。

C.经常会提议,甚至能说出自己的原因。

7.以下这十件事情,宝宝自己能做的事情有几样?①脱裤子,②吃饭,③穿鞋(但可能分不清左右),④系鞋带,⑤穿外套,⑥穿袜子,⑦梳头,⑧洗手,⑨收拾自己的玩具或书籍,⑩接水喝。

A.3件。

B.4—7件。

C.8件以上。

8.宝宝能从照片里找出所有家人吗?

A.只能找出爸爸、妈妈,有时会把熟悉的叔叔、阿姨也当成家人。

B.除了爸爸、妈妈,还可以找出宝宝经常接触的家人,比如爷爷、奶奶、小姑等。

C.基本能分清楚哪些是家人,哪些是外人,甚至能说出称谓。

9.宝宝参加集体活动时,能区分自己的物品并能保护自己的物品不被损伤吗?

A.不能。

B.能区分一些,但不会负责。

C.能明确区分并随时保护自己的玩具。

10.如果不提醒,宝宝自己会主动做以下哪几件事情?①自己饭前会要求洗手;②玩具弄脏了会试图弄干净(当然孩子可能会用衣服去蹭);③进屋的时候会主动脱鞋要求换拖鞋;④留鼻涕的时候会要求帮助擦鼻子;⑤如果食物上有脏东西,宝宝会拒绝食用。

A.1件。

B.2件。

C.3件以上。

评分:A—0分;B—1分;C—2分

分析:

(1)得分≤6分,宝宝的自我认识能力有待提高。您可能认为宝宝还小,没有必要教他太多东西,长大了自然就知道了。在这里提醒您,良好的自我认识包括了独立性的发展,在宝宝很小的时候,您就应该创造机会培养宝宝的这种意识。

(2)得分在7—14分之间,宝宝对自己有相当的自我认识程度。但您可能忽略了宝宝自我意识的培养,宝宝可能很乖,但我们更希望宝宝是一个有主见的孩子,您说对不?

(3)得分≥15分,宝宝的自我认识程度比较高,宝宝不但认识自己的身体、认识自己的能力,还能认识到自己和其他人的关系。如果您在平时生活中能再继续加强孩子的独立性,宝宝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

※相关理论

自我认识的发展是一个形成独立性和对自我和环境进行控制的发展过程,它包括以下几项发展目标:

1.形成积极的身体认识,包括认识自己的身体特征、器官名称、身体各部分作用和相互之间的关系等;

2 .认识自己的性别并形成性别认同(关于这一部分参看本书中“我是男生,你是女生”);

3.有符合年龄特征的自理能力:比如2岁以下的宝宝要能够做到自己吃饭、喝水;2岁以上的宝宝要开始具备独立生活的一些简单的自理能力,比如脱裤解决大小便等;

4.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认识和自我安全意识(安全部分可参看本书“宝贝,小心!”);

5.理解个人财产并会对这些物品负责;

6.知道自己和别人的区别,同时建立简单的社会关系认知。

帮助孩子认识自己可以促进宝宝对自己形成尊重感,促进孩子独立性的发展。

※可以做的游戏

(1)洗手

准备一盆水,再准备好毛巾、香皂、海绵、香波和其他玩水的各种容器。鼓励宝宝自己去洗手。在学洗手的过程中,您可以适当地帮助孩子,比如擦香皂等。在游戏过程中,引导孩子讨论为什么要洗手、香皂的作用及感觉等等。

【讲解】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孩子认知水平。

(2)家族树

把家里人的照片都找出来,先让孩子认认他们都是谁,然后把照片剪小。

把爸爸、妈妈的照片贴好,并把宝宝的照片贴在下面,告诉孩子为什么?然后再一一把其他家人的照片依据亲属关系贴在相应的位置,做成一棵“家族树”。贴好以后,再给孩子反复讲解他们之间的关系。

【讲解】帮助孩子认识家庭成员并理解相互之间的关系。

(3)这是宝宝的哪儿?

用一块毛巾遮住您的眼睛装成“盲人”,然后您摸宝宝,边摸边说:“这是宝宝的鼻子、嘴巴。”您在摸的时候可以故意说错,看宝宝会不会纠正。您摸的范围应该扩大,除了脸部器官,还应该有骨头、肚脐、膝盖、大拇指等更为细节的身体部位。

如果宝宝配合,您可以和宝宝交换角色。

【讲解】帮助宝宝认识自己的身体,刺激孩子本体感觉发育。

(4)我可以做很多事情!

引导孩子讨论——“可以做的事情?”您可以这样开始:

“妈妈会给花浇水,宝宝会吗?”然后把工具准备好,鼓励宝宝自己去做,等宝宝完成以后,您再问:“宝宝会做什么?”引导宝宝回答“我也会浇花!”再做其他事情。您选择宝宝可以做的事情一定要简单,是宝宝可以完成的,而且游戏材料要能让宝宝感兴趣。反复几次以后,您可以不再提供游戏材料,让宝宝直接说说“还能做什么?”在以后的讨论中,当宝宝说完自己会做的事情以后,您应该总结“宝宝可以做很多事情了,宝宝真能干!”

【讲解】通过操作并讨论的游戏过程,让宝宝认识自己的作用,发展宝宝独立性和自信心。

(5)给玩具洗澡

找宝宝的几样玩具,让宝宝先分配一下,哪些是宝宝的玩具,哪些是妈妈的玩具。不要求孩子平均分配,尊重孩子的分配结果。如果孩子语言能力比较强,您还可以引导孩子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玩具,喜欢它什么?

然后您准备一盆水和小毛巾,让孩子给自己的玩具“洗澡”,您也给您的玩具洗。如果宝宝不愿意,那您就说:“如果宝宝不给喜欢的玩具洗澡,那就把玩具放到妈妈这里,送给妈妈洗,不过这个玩具就是妈妈的!”

如果和同龄小朋友一起玩耍,游戏效果更好。

【讲解】通过游戏的方式帮助孩子学会理解个人财产,并对自己的物品负责任。

※您在生活中还可以这样做:

1.认识自己的身体受到伤害的时候可能会流血、疼痛等,让宝宝学会尊重自己的身体;

2.找一些身体不同部位的图片,教会孩子认识;

3.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4.利用合适的机会和孩子讲解安全、健康知识,并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

※致家长的话

我们教孩子认识很多事物,但首先要教会孩子认识自己!

孩子认识自己从照镜子开始

人类的自我意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心理学家做了这样的实验:婴儿熟睡时,往婴儿的鼻子上抹上胭脂,婴儿醒来后,让他照镜子,结果发现:有些15个月大的婴儿会看着镜子,摸自己抹了胭脂的鼻子;但大部分婴儿要在21个月以后才出现这种行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库利在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镜像自我”理论。他认为每个人对自己的意识是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根据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评价而发展起来的,这个过程在人的一生中一直进行着。库利将之形象地比喻为:将他人看做一面镜子,从这面镜子中可以照出我们自己的样子,而我们从镜子中看到的那个样子就构成了我们的自我。从3岁开始,孩子的自我意识发展从生理层面进入社会层面,他们开始从外貌、性格、人际交往等方面认识和评价自己。这个过程中,怎样让孩子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呢?家长是孩子的第一面镜子——对待孩子的态度和行为要一致情景一:晚饭后,爸爸兴致勃勃地教小天下围棋,小天老是听不懂爸爸的讲解,爸爸急了,训斥他:“你怎么这么笨呀!”小天抬起头来,一脸困惑:“爸爸,昨天你还夸我聪明,今天又骂我笨,我到底是聪明还是笨啊?”学龄前的孩子处于自我意识萌芽阶段,最容易受到他人评价的影响,家长很自然地成为“第一面镜子”,映照出孩子的很多个第一次。作为重要的“第一面镜子”,家长不仅要注意积极正面评价孩子,还要注意评价的一致性。如果家长的评价前后差异很大、或者家长之间对孩子的评价分歧很大,孩子便很难形成对自己的正确认识。在众多自相矛盾的“镜像”面前,孩子会茫然,不知道真实的自己到底是什么样子。让孩子成为自己的镜子——教会孩子学着正视自己情景二:丁丁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因为老师夸他最能干,手工做得又快又好。一天吃过晚饭后,妈妈说:“手工做得好,收拾碗筷可不一定能做好。”丁丁一听急了,非要收拾,笨手笨脚地弄了半天后,妈妈问他:“你觉得你做得好吗?”丁丁摇了摇头。妈妈又说:“所以,你还有很多不懂不会的,需要学习。”丁丁认真地点了点头。有时候,孩子的不足就像“鼻子上的红点”一样,别人看得很清楚,孩子自己不知道。家长要在合适的时候帮助孩子正视自己的问题,并帮他及时地擦掉它。孩子能够逐渐正视自己,就会拥有积极的成长动力。因为他已经成为了自己的镜子,他知道如何让自己变得更好。带孩子去玩哈哈镜——教会孩子认清自己情景三:可可上小学后,爸爸妈妈发现她变了,不管她干什么事情,如果不及时表扬她,或者表扬得不到位,她的情绪就会一落千丈。原来,学校搞所谓的“成功教育”,老师害怕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有时候会夸大其词地表扬学生。情景四:球球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在幼儿园总是沉默寡言,回到家里也很少说话。原来,因为他说话比较慢,有时还结巴,而且长得胖乎乎的,小朋友常常笑话他,说他是“笨球”。球球觉得自己又笨又难看,所以非常自卑。周围人对孩子言过其实的表扬或过分的指责,就仿佛照“哈哈镜”,会使孩子形成不切实际的自我认识。时间长了,就失去了基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和正确的自我意识。带孩子去玩哈哈镜,观察镜中自己各种变形扭曲的形象,借机向孩子解释,别人对他的评价,有时就像哈哈镜一样,并不是真实的自己。平时,要鼓励孩子参加各式各样的活动,多跟小朋友玩耍,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发现自己的能力,也会发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让不同角度的镜子见证 子的成长,这将成为孩子一生的财富(来自:搜狐母婴)

从五官开始认识自己培养宝宝完整的自我概念

导读:那么,为了让宝宝更好更快地认识自己的五官与身体其他部位,聪明的新妈妈可以运用以下游戏的方式:

宝宝的学习与进步是要通过自己的经验而获得的,而非别人所能替代的。教宝宝认识自己的五官可以发展他的认知能力,让他认识自己的小手小脚,能引导宝宝注意自己的四肢与活动方法,发展自我意识,而且,还能增加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新妈妈在教导宝宝认识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时,也可以使用活泼的方法,鼓励宝宝大胆尝试,让他从尝试体验中详细地学习自己的身体部位以及各器官的位置等,从而了解自己并培养完整的自我概念。

那么,为了让宝宝更好更快地认识自己的五官与身体其他部位,聪明的新妈妈可以运用以下游戏的方式:

(1)认识你的鼻子与眼睛。通过这个游戏,可以让宝宝认识到自己的鼻子与眼睛的用途,并可以探索五官的特征。

先准备几种味道不同的液体,比如牛奶、可乐、酱油等,再准备两张分别是“鼻子、眼睛”图片,以及字卡“鼻子”与“眼睛”。

开始,你可以先将几种味道不同的液体让宝宝去闻一闻,接着就问他:“琪琪,你是怎么知道它们的气味的?”让宝宝回答,这时宝宝还不会说话,你就可以告诉他:“你鼻子在脸的中间,它可以闻气味。”

再问宝宝:“你怎么知道妈妈手里拿的是什么?你用什么看见的?”接着再告诉宝宝:“人都有两只眼睛。你也是一样的,你的眼睛可以看东西。”

之后,可以反复让宝宝认识鼻子和眼睛的位置,并让宝宝指认。最后,再让宝宝认识一下字卡上的鼻子、眼睛。

(2)认识嘴巴、耳朵。通过这个游戏可以让宝宝了解自己的嘴巴与耳朵的用途,从而引起宝宝对自己身体器官的兴趣。

先准备两张“嘴巴与耳朵”的图片,以及两张字卡“嘴巴”与“耳朵”。

一开始,你可以通过摇铃的声音引起宝宝的注意,说:“咦,小明,你怎么知道妈妈摇铃响了?你用什么听见的?”这时再告诉他:“哦,原来小明的耳朵可以听声音的,它就长在脸的两边哦。”

接下来再问宝宝:“小明,你想吃甜甜的香蕉吗?你告诉妈妈,用哪里吃香蕉?”接下来再告诉宝宝:“哦,原来小明的嘴巴是可以吃香蕉的,它就长在你鼻子的下面哦。”

然后,再让宝宝反复地认识一下五官的位置,比如:他的眼睛下面是他的鼻子,他脸蛋的两边是他的耳朵。最后,再让宝宝认识一下字卡:嘴巴与耳朵。

(3)认识自己的手指。这个游戏可以培养宝宝的本体感觉,让他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手。

先准备一些红色的或白色的图画纸,以及一张字卡“手”。开始,妈妈先伸出自己的手,与宝宝握一下手,并且轻轻地挠几下宝宝的手心,告诉他:“妈妈的是大手,宝宝的是小手;大手拉小手,大手小手拍一拍。”

之后,新妈妈可以与宝宝玩游戏“小手在哪里”,让宝宝听口令,比如,先举手,再把手藏起来,再把手伸出来等方法。

最后,妈妈还可以在宝宝的小手上涂广告色,并让他在一张白色的纸上印几个手印,以加深他对手的认识。

本文Hash:1bb946926a37a0138286c51ce9e7ceac56bac0bb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