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有个好“人缘”

如果有一天,当您上幼儿园的小宝贝哭诉着说:“我不要去幼儿园了,因为那里没有我的朋友。”您或许会有些惊讶:“老师也不喜欢你吗?”孩子没说话,轻轻地点了点头。这时,您务必要去了解事情的原因,与孩子共同来处理这个有关“人缘”的问题。

家长的心态

美国儿童心理学家格里尼(R.Greany)博士指出,每一个父母都应该知道,在现实的社会中,大人不可能为孩子提供一个完美的生活环境,因此,父母如何鼓励孩子适应环境,才是最重要的。格里尼还认为,这种无可避免的竞争对孩子来说,是有益而且必须要学习的。有的父母可能觉得孩子在成人之前不必经历一些社会问题,但是,您有没有想过,这些社会经历和锻炼正是孩子们成长的最重要因素。

帮助孩子发展友谊

孩子们的友谊无疑受到他们本身人格和经验的影响。当他们逐渐长大,有机会观察并体验到与人相处的方式时,他们就会增加与同伴亲近和玩耍的信心。不过,父母仍然可以为孩子们发展友谊提供一些帮助:

▲对孩子的交友抱自然的态度

当孩子独处,没有陪伴时,父母的态度十分重要。这时,有些父母可能会认为小孩子太害羞、被动了,因此强迫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在一起。事实上,这反而会阻碍他们的成长。父母对孩子最初的友谊发展应该抱顺其自然的态度。您只要让孩子学会友善待人就可以了,因为友谊正是从自然而然的接触中逐渐产生的。

▲给孩子创造游戏的机会

对小孩子的友谊来说,最重要的是能够“一起做”。

虽然小孩之间也会产生强烈的友谊与“忠诚”,但是在他们学龄前的年龄段里,还是很容易同其他新朋友一起玩耍的,因为他们的兴趣重点还是在游戏活动的本身。因此,当您上幼儿园的孩子抱怨他没有游玩的伴侣时,您就应该找出他喜欢做什么,以及是不是有其他的小朋友也喜欢玩相同的东西,然后和他的老师及时沟通,这可能是真正能解决问题的途径。大人要帮助孩子加入别人的活动中,而不是要求他去结交新的朋友。

▲不要干预孩子的“派系”问题

“派系”这一字眼虽然不好听,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却是存在的。无论小孩子之间是两两一对或是组成一个小团体,只要他们在一起玩耍,就代表他们彼此的归属感与亲密感。事实上,排斥或限制其他人的加入,是为了提高和保护团体的亲密性。当孩子脱离了这些小团体时,除了会感到焦躁不安外,孩子们也会经历彼此关系上的危机。另外,当朋友远离或所属团体的习惯改变时,也可能造成孩子不愉快。

不管孩子与自己“派系”内的伙伴还是“派系”外的孩子玩耍,都应让他自己去处理与友谊有关的问题。父母不要过分干预孩子的事情,虽然有时候这种干预是出于对孩子的同情,但不干涉的立场对于提高孩子处理事情的能力会大有帮助。

▲在孩子受挫时进行一次轻松的谈话

当孩子面临友谊“受挫”或与人相处困难时,此时,如果家长也表现出特别的关心或焦虑的态度,孩子不愉快的感觉反而会增加。

父母应该与孩子谈谈如何改变现状,例如寻找新的游戏,或者告诉孩子有关自己童年的经验,让孩子知道每一个人都会经历这些挫折。

特别提醒:

在处理孩子的人际关系时,家长要记住孩子是能够从负面经验中学习的,我们要帮助他从那种被排斥的感觉中逐渐成长,因为每一个人独特的与别人相处的方式,都是要经过一番努力才能获得的。

现在,孩子的成长环境越来越优越,生活内容也非常丰富,这使孩子有了更多行为表现的可能,您不妨留意 子的社交过程,看看您的孩子有“好人缘”吗?有了您的帮助,相信您的孩子会更加顺利地融入到新的团体之中,让孩子学习好,能力好,人缘也好。

●周林

让你的孩子有个好身体

大家都知道体育锻炼对孩子有好处,它在发展基本活动能力的同时,也满足了孩子心理和身体的需要。我在养育壮壮的过程中也比较注意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宜的锻炼内容和方法。

前面谈到过,壮壮出生时体重只有四斤多,被医生定性为“足月小样儿”,养育他肯定比带一般正常孩子费事。而当时双方的老人恰好都不能帮忙,我和丈夫两个没有带孩子经验的人就只有自己摸索着来了。

记得壮壮总是得病,还特别不爱吃东西,结果就小脸白白的个子也瘦瘦小小。上学以前从贫血到佝偻病,从一般的感冒、咳嗽、发烧到水痘、腮腺炎、手足口病,简直流行什么病都会传染到他。壮壮平时爱感冒,别人家孩子感冒了三两天就好,到他这里就不行,一定会转到咳嗽导致气管炎甚至肺炎;好容易有几天多吃些东西,我正盼着他长胖些呢,谁知孩子又上火了,先是嗓子疼接着就扁桃腺化脓,然后一输液就是一个星期,这样的情景几乎每个月都会发生。

为了孩子的身体,我发过不少愁,也曾走过弯路。比如他一两岁时,忽然爱吃羊肉串,我喜出望外,觉得“这是营养,给他补补,好不容易有个爱吃的东西”,于是就每天买给他吃。结果是十天以后吧,孩子起了满嘴泡,显然是“补过头”又上火了,真是欲速则不达。

后来我也通过查阅资料、请教身边朋友等渐渐搞懂了,孩子的身体必须慢慢调理,每个孩子的身体素质和承受能力都不同,要因人制宜不能着急。12下一页

具有同情心的孩子人缘好

同情心VS同理心

拥有同情心的孩子,懂得体谅他人,而具有同理心的孩子,能将他人的感觉内化为自身的感受,这样的好美德,对于孩子的人际关系与挫折忍受度,都有所助益。透过一些小撇步,从小开始养成孩子的同情心与同理心绝非难事!

同情心与同理心在字面上仅一字之差,但是意义与程度却不相同。拥有同情心并不等于就会有同理心,但是有同理心的人,一定拥有同情心。同情心可以解释为“在情感上与他人有共鸣”,而同理心的范围更深一层,除了能感受到别人的感受以外,在认知上,更能融入别人的角色,感受对方当下的心情,层次更高。不论是同情心或同理心,都是一种社会化的过程,必须透过后天的引导,来认识自己与他人。

同情心是与生俱来的?

有些说法认为,刚出生的小婴儿,就开始拥有同情心了。一群新生儿在育婴室里,只要有一个宝宝哭,其他小宝宝也会跟着哭,纽约大学心理系教授霍夫曼,将此行为称之为“同理心唤起”,认为此反射性哭泣的能力是天生的。会有这样的现象,是因为1岁以前的小小孩,认为自己本身与外在环境是一体的,当他感觉到别人在哭,就会跟着一起哭。这样的情况要到l岁之后,认知发展趋于成熟时,宝宝才能区别出来,自己与外在个体、环境并没有关系。

婴儿室的宝宝听到有其他同伴哭时,会跟着哭,不见得是同情心所致,而是受到环境气氛的影响。社会行为发展中,0到4岁幼儿处于自我中心期,尚未发展出同情心与同理心,爸爸妈咪可以藉由提供适当的机会、方法及学习经验,帮助幼儿发展同情心与同理心。

幼儿同情心、同理心的发展

同情心与同理心的出现,与孩子的能力发展有关。l岁以后的宝宝,可以开始区分出自己和其他个体,知道别人难过,与自己无关,不需要跟着表现出难过的样子。2岁左右的幼儿,认知发展更趋成熟,可以和他玩角色扮演,或是想像游戏、象征性游戏,孩子感受能力越来越好,能从角色扮演中,去了解其他个体,并站在别人的立场与位置上去为对方着想。

同理心需要有足够的认知发展与后天环境的引导,才能慢慢表现出来,所以大概要到2岁以后才会慢慢出现。当然,如果孩子的认知发展不够,就没有能力去了解与体会他人,同理心也就难以产生。

因个别差异不同,有些孩子受到较多的外在刺激,同理心可能会较早出现,而接触经验少的孩子,甚至可能4岁多才会发展出来,视刺激与经验的多寡而论。

女生比男生有同情心?

女性天生就比男性有悲天悯人的精神?这样的说法,是长久以来的刻板印象,实际研究显示,男女具有同情心、同理心的差异并不大。会产生这样的刻板观念,可能与社会文化本身所赋予男女教养方式的不同有关。多数男生被教育为必须坚强、不可轻易流泪,否则就像娘娘腔;而一般人和小女生讲话时,语调部会变得柔和,当她哭泣时,会想去安慰她、理解她的情绪,因此在文化上就已对性别角色加以限制,造成此既定印象。

同情心与同理心的表现

同情心较局限于情感方面,但如果没有进入认知与分析,便无法理解他人真正的想法与需求,反而可能会帮倒忙。举例来说,孩子看到电视里的主角哭,会受到感动,但并不了解主角悲伤的原因,或者,他知道要爱护小动物,却不能说出为什么我们要保护小动物,这就表示孩子虽有同情心,但还未衍生到拥有同理心的层次。

同情心是同理心的基础,同理心牵涉到很多思考过程,具有同理心的孩子,除了能力足 外,还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事情。家长想了解孩子的行为表现是具有同理心,还是只是单纯的同情,可藉由探讨孩子的行为动机、想法,协助引导,以强化他的同理心。如果孩子主动上前扶老先生、老婆婆过马路,家长询问其原因,孩子会说:“因为他行动不方便,走路比较慢。”而不只是单纯觉得,这行为是对的,就代表孩子已经拥有体贴他人的同理心了。

拥有好美德人际关系大跃进

具有同理心的小孩,能敏感察觉到他人的情绪,自省能力也比较好,不仅受欢迎、善解人意,对团体纪律的服从性相对较高,愿意配合及给予。此外,拥有同理心,对孩子未来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发展,都有所助益。

在团体中,懂得去体谅、包容他人的小孩,社会化的过程较为顺遂,他们具有同情心与同理心,因而在获得帮助的同时,愿意回馈别人,在这良好的互动之下,也较受同伴欢迎,人际关系无障碍。举例来说,团体游戏中,有同伴在奔跑的过程中不慎跌倒了,拥有同情心与同理心的孩子,能把同伴疼痛的感觉转换到自己身上,觉得他很可怜,并主动伸出双手给予援助,这样的行为,会让人感到温暖,大家也很乐意和这个孩子做朋友,人际关系相对比较好。

此外,具有同情心与同理心的孩子,不仅人缘好,也能以正向的态度去面对周边事物,碰到问题时,能坦然应对、不轻易逃避,挫折忍受度也比较高。

视孩子的特质予以适当引导

每个小孩的特质不同,有的小朋友紧张退缩,有些则活泼好动,爸爸妈咪要了解家中小宝贝的个性,再予以适当的教育方式。如果孩子较为退缩,家长应给他自由自在的环境,多引导他尝试;而活泼的孩子,家长就要建立清楚且有结构的规则,以坚定的态度告知他,什么可以做,但什么是不被允许的。不论孩子的特质是属于退缩或好动,家长都要拿捏好技巧,过度放纵或局限对孩子都没有帮助。

家长应依孩子的年龄与能力,来选择引导的方式。当孩子能力不足时,就难以达到爸爸妈咪的要求,容易产生不想继续做的念头,甚至直接放弃,当孩子已有这样的表现时,家长就不宜再勉强他,也不可用命令或斥责的态度去对待孩子。家长的身教很重要,如果是采威严或是打骂的管教方式,孩子容易有样学样,同情心与同理心更难产生。

5大技巧培养宝贝爱人的心

Point1重视身教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当孩子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家长要引导孩子正确的解决方式。当孩子与他人产生争执时,孩子忍不住推了他人一把,这时家长就要告诉孩子:“你这样做,会让小朋友感到害怕喔!这样他以后都不敢和你做朋友了,如果你被推,会不会觉得痛?那我们去和小朋友说对不起好不好?”运用此方式,让孩子了解这样的行为为什么是不对的。

家长不要以为还没有语言能力的小小孩,就无法理解大人的话语,孩子虽然听不懂,但他的感受是具体的。爸爸妈咪可从生活中做机会教育,引导孩子感受他人的情绪。家长不妨让孩子养小动物,或是请他照顾玩具,在照顾的过程中,孩子就有机会体认另一个个体的感受。

Point2说故事给孩子听

利用故事中不同角色的情境,让孩子了解每个人可能会碰到的困难是什么,并提供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是问问孩子还有什么更好的解决方式。不只透过故事,爸爸妈咪也可以从电视里面的角色来引导孩子。引导过程最好是以问答方式进行,多让孩子发表看法,大人不要加入太多自己的意见,当孩子讲了不被社会接受或是错误的话,父母可以藉由沟通的方式导 。培养孩子同情心与同理心的过程,应采开放的引导方式,而非灌输自己的想法给孩子。

Point3从游戏中学习

许多游戏都能培养孩子的同情心与同理心,家长可以和他玩扮家家酒的游戏,或是角色互换的游戏。妈咪不妨请孩子扮演自己的角色,然后自己扮演小孩,这时妈咪可模仿孩子平常乱丢玩具、吵着买新衣服、故意耍赖的行为,让他体会到妈咪平日的辛苦,进而懂得爱妈咪,不制造大人的麻烦。

Point4良好的家庭气氛

充满爱的家庭环境,并给予孩子适当的空间与学习的机会,能让孩子感到温暖。现代父母对孩子要求很高,常把孩子的学习行程规划满档,甚至要求他交出亮丽的成绩单,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孩子都自顾不暇了,更别说要他去理解别人的想法与感受。建议家长,给孩子多一点喘息的空间,别让他养成自扫门前雪的自私态度。

Point5让孩子与同伴互动

进入团体环境与同伴相处,是孩子学习如何与他人和平共处最快的方式。一群孩子玩在一起,不需要去特别教他,藉由实际的互动过程,幼儿就能发展出一套与别人相处的模式,当他的行为受到讨厌或排挤时,便会主动修正自己的态度,利于孩子继续在团体中生存。因此,家长应该让孩子多与其他小朋友互动,让他有机会了解到不同人的想法,进而发展出同情心与同理心。

本文Hash:fa6351049cbe75247cda948b91f39f36648d0b8e

声明:此文由 ninja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PCbaby育儿网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